搜尋此網誌

2013年8月1日 星期四

《中史應重新列為必修科》 劉遵義

 信報財經新聞 A18  |   時事評論  |   By 劉遵義  |   2013-07-29
中史應重新列為必修科        劉遵義

在五六十年代,當我在香港念中小學的時候,中國歷史,如英國歷史一樣,是必修科目,我從中得以了解中國近五千年的歷史:從盤古開天闢地的傳說,一直到1949 年中國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 年以後的中國歷史,當時被認為太新和敏感,因此沒有教授)。緊隨盤古初開的傳說之後,是四氏【註】──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和神農氏,他們分別發明了住房、取火、漁獵畜牧、耕種和中藥。
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四氏之後是五帝:黃帝、顓頊、嚳、堯、舜,可上溯至公元前2600 年;舜之後是治水的禹,他在公元前約2100 年建立夏朝,也是中國首次出現文字記錄歷史的時候。
我也從中史課中認識到中國歷史上的英雄,例如荊軻、諸葛亮、岳飛和文天祥,也知道了歷史上的大奸人,例如曹操和秦檜;還有大詩人,例如唐朝的李白和杜甫,以及明朝的大航海家鄭和。在認識這些歷史人物的時候,我也有機會理解和融會中國的傳統價值。
當然,我也讀到了鴉片戰爭(1839 1842 年),這場戰爭在英國歷史上稱為「通商戰爭」,是一場關於英國商人有沒有權利在中國向中國人民兜售毒品的戰爭,最後中國戰敗,香港被割讓為英國殖民地。

三字經文中史通篇
我在2004 年回到香港後,很驚訝地發現中國歷史已經不再是中小學必修科目,英國歷史也一樣。如果中國歷史在殖民地時代是必修科,在1997 年回歸後就有更強的理由列為必修科目;畢竟,中國大陸和香港現在已經是一個國家。在英國、美國、日本,以及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國民歷史都是必修科目,香港不應例外。
香港是中國的一部分,香港居民應該認識中國歷史,香港所有公立的小學和中學應該再次把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不僅如此,我們也應該把香港歷史納入課程,令下一代了解香港如何從一個小漁村,演變成今天的國際大都會;英國殖民政府是如何管治香港,港人在英國管治下,曾得到什麼的好處和曾受到什麼的歧視,例如不准入住半山區、不可擁有勞斯萊斯和不可進入香港會(Hong Kong Club 等等。他們也會進一步明白英國政府為何在香港鼓吹積極不干預政策,但在英國本土卻奉行社會主義。

了解過去肯定現在
以前,所有中國人的小孩在正式上學前,都要學會背誦一本啟蒙讀本,就是《三字經》,即使他們不一定了解《三字經》文字的意思;《三字經》其實是一篇關於整個中國文化與歷史的詩歌,也是經過不同作者隨時間過去不斷修改和增補的,假如一個學生能夠背誦整篇《三字經》的話,基本上是應當有足夠的知識可以應付一般的中史考試。
可能有人會問,假如我們重新把中史列為必修科,課程應當修到哪個時期?一個安全而不具爭議性的選擇是1911 年,即是清朝滅亡的時候,另一個是1949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時候。不過,一直教到今天也有好處,可以讓學生了解大躍進、文化大革命、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六四發生的事件等等。只有在了解內地同胞在文革中所經歷過的苦難後,才能真正明白他們今天害怕混亂及渴望穩定的心態;也只有在認識過去的失敗後,才能明白並肯定中國在1978 年改革開放後的驚人成就。

刪去中史嚴重失誤
其實,整個二十世紀只佔中國歷史的百分之二,而在整個中國發展歷史過程中,如何表述這百分之二其實並不太重要,雖然內容可能敏感及具爭議性;重要的是,確保其餘百分之九十八的傳承,根據我們現有的最精確的知識,信實地去教授我們下一代。歷史,尤其是現代史,經常會是因為新證據的出現而修訂,很多人現在以為是真實的事物和信息,明天便可能被推翻,反之亦然。只有時間,而且可能是要歷史般悠長的時間,才可以證明真偽。
我去年有機會參觀北京的中國國家博物館,在其中一個展覽大堂中,有兩幅油畫並列,畫的是1949 10 1 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的場景,站在他背後的是當時新政府的領導層。兩幅畫從遠處看是一模一樣的,但走近看就會發現其中一幅有部分人物被塗掉,油畫下面的說明指出,這是因為在文革時期,部分人物因政治理由而被抹掉,但在另一幅畫中修復成為原樣。我頗受這種誠實感動,畢竟人是要對歷史忠誠的。
不把中國歷史列為必修科的一個理由,是已經有通識教育這個必修科目。雖然我支持推行通識教育,但它不能完全取代國民歷史,香港目前的通識教育課程中,只有很少的中國歷史內容,而且中國歷史作為必修科,基本上就會有國民教育相似的作用,但不會引起爭議。
沒有中國學生的父母會反對在學校教授中國歷史,也沒有既有自尊又熟悉香港歷史的中國人,會在今天示威遊行時高舉舊殖民地的旗幟。讓香港新一代在不認識中國和香港歷史的情況下成長,是香港教育制度的失敗。我尊重那些出於好意而以通識教育取代中國歷史的教育家,但這是嚴重的失誤。讓我們把中國歷史再次列為中小學的必修科目吧!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藍饒富暨藍凱麗經濟學講座教授,美國史丹福大學李國鼎經濟發展榮休講座教授,並曾於20042010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校長。作者謹此感謝劉麥嘉軒女士的寶貴意見和建議。

【註】四氏有時會為三皇所取,三皇是指天皇、地皇、泰皇,或指伏羲、女媧、神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