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5月16日 星期一

中港認知、心理隔閡與邊緣化

中港認知、心理隔閡與邊緣化
香港理工大學中國商業中心 翁海穎
《信報》2011516

月前,筆者臨急替大學通識課程的中國區域發展主持一節導修課,討論題目不外乎長珠三角比較、區域發展佈局和模式。台下大學生拋出的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是珠三角?什麼是長三角?什麼是發展模式?」,登時讓我楞住。大學生不事先準備,常見得很。可是連珠三角的基本地理概念也掌握不住,委實罕見。課間,有學生將港澳理解為珠三角。本專欄不斷呼籲香港社會正視邊緣化的危機,香港年青人對區域認知的短板恐怕是邊緣化的具體表相。

近年來,香港媒體大量報導香港八十後年輕人對珠三角區域合作議題的抗爭,如高鐵和被規劃等。在報導中和校園內,抗爭似等同進步。惟在靜默、不被報導的八十後群體中,另有一番景況。在去年的八十後反高鐵運動後,筆者央求八十後小同事安排其反高鐵友儕私下一聚,瞭解他們的想法。年青人很坦誠分享廣為報導的意見。隨著交流的深入,筆者稍為補充一些不被傳媒青睞的背景資料和人流數據,他們很快就掌握到站點選擇背後的思考,意向出現變化。類似情況相當普遍,只要與八十後、九十後分享具體事實和數據,他們會很快調整此前的政治化取態。他們的回應體現出香港可貴的理性精神和專業素養。

八十後對區域認知存在短板
八十後年青人是在資訊爆炸中成長的一代,資訊隨手可得。傳媒往往採用嘩眾形式吸引眼球、爭取讀者聽眾。這使到八十後對新聞存在矛盾心理,既要從中汲取資訊,對之又不信任。我時而在課堂中詢問學生是否相信媒體報導,他們往往搖頭以對,可是轉頭又以媒體流行觀點對內地發展和中港合作提出質疑。八十後對區域認知的第一道短板,來自對資訊的不信任和懷疑心態。

他們的懷疑心態進而延伸至對具體議題的闡釋立場。在不少涉及內地和香港合作的公眾研討會上,他們表達的問題是預設前提和隱含一定的內在邏輯矛盾。既要加大兩地合作交流,又要維持完整的香港獨特性。他們內心真誠希望做到兼收並蓄,可呈現的結果卻搖擺不定。在導修課上,我會要求學生們講出對中國的三大觀感,時而有學生同時寫出「人口多、一孩政策」。顯然地,他/她關注到中國人口問題,可又不認同一孩政策的強迫性。事實上,所有政策都是通過付出代價去解決既有問題。在成年人世界,要麼是概括接受現實,或是付出努力改善之。可在年青人世界,問題和代價都不樂見,這能做到嗎?

在面書上,我經常看到富正義感的八十後朋友轉貼對香港社會的評論文章。有回讀到「反對香港新移民政策的三點宣言」,該文章的本質是針對在港出生的中國公民可獲香港居民身份一事。直接解套方法是修改基本法或人大釋法。可愛的香港年青朋友心底裡挺不喜歡這種處理方案,在面書上你一言我一語地理性討論解決方案,發現這在頗大程度由於香港政治環境形成,最後跑出了一個「我最怪香港的政黨」的結論。香港八十後對區域認知的第二道短板,出自對內地和香港政治環境的同時不信任。

此外,傳媒的選擇性、新聞式報導對香港八十後群體作出不全面的判斷。有內地學者看到香港報導後,詢間香港八十後是否普遍對中港合作持抗拒態度。筆者近年因研究和培訓之故,訪問許多從事內地工作的年青企業家和專業人士。發現他們非常重視內地市場,往往表示香港的發展空間太小,即使內地目前存在大量規範性問題,香港人也應更多推動與內地合作,才能為企業和自身找到發展出路。但是,他們沒有在香港媒體獲得足夠重視。他們長期身處內地的制約性,令他們較少機會在香港發聲。他們的平和意見難展新聞效果的爆炸性和娛樂性。他們是沉默的一群,被忽略的聲音。

香港八十後對內地體驗不足

實事求是,香港八十後族群在內地活動,相對於香港五十後至七十後顯得相對稀少。這乃他們面對的內地八十後族群,是在改革開放、大學擴招、資訊全球化三大浪潮下茁壯成長的強大競爭對手。早年存在於香港的人才知識優勢和國際視野,由香港八十後起正快速弱化,順應收窄了他們進入內地的發展空間。更重要是多年享受的優渥生活條件,使到他們不願進入尚未規範的內地市場打拼。在推拉作用下,香港八十後變成留守香港的一群,香港意識自然成為他們倡導的思想主軸。香港八十後對區域認知的第三道短板,是他們較少親身體驗內地發展。

可是,退守和鞏守香港能否支撐起香港七百萬人的發展需求嗎?全球金融海嘯後,內地市場的崛起和國際市場的萎縮,互見榮辱,也是未來發展方向。香港八十後的前難進國際市場,後難轉戰內地市場,留守香港又受制於本地地產壟斷,內在焦慮感可想而知。相對於香港前幾人的生於憂患,活於相對安樂的情況,香港八十後生於安樂,正活於憂患的境地。或許更需要我們去體諒他們的難。

不少人很擔心香港八十後的未來發展前景。我們不諱言他們的挑戰,也要欣賞他們的優勢。他們或許不是刻苦耐勞的族群,但他們是理性和守規矩的一群。面對內地市場的種種不規範,他們的存在可發揮平衡作用。關鍵是如何發揮他們的特質,如何在知識層面強化他們對區域認知,避免他們在心態上的孤立化、實質性的邊緣化。

在首段提到的導修課,有香港大學生很認真地引用本地傳媒和政治人物最喜歡的「中國發展要尊重普世價值,如民主自由」作為理念分享。我當下提出投票遊戲,要求在座廿二名同學根據中國區域發展現狀,就「自由」、「平等」兩選項,一人一票地投出「本班的普世價值」。頗出人意表的,「平等」以12:10之小距離差距成為了該班的「普世價值」。這結果讓同學們沉默了,因為此正是內地當前採取的區域發展方向,也是他們的自主選擇。看來,香港需要在體制、教育、傳媒等方方面面共同努力,完善新一代對內地和區域合作的知識認知和心理取態,否則很難遏止香港進一步的邊緣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