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文重要──這是當前中國的最大危機
【批註:作者王義桅(王义桅)撰寫的下文,於幾處貼出及刊出。刊出名稱有異,但內容相同。
http://opinion.huanqiu.com/1152/2012-06/2826543.html 刊出時篇名《把中国「美国化」美国成功解除了威胁》
《信報財經新聞》刊出時篇名:《美國成功「鉚合」中國》
「鉚釘」也者,用以永久結合金屬板件的零件;呈圓柱體,一端有扁圓形頭或凸圓形頭,由碳鋼或銅、鋁製成,依所接合的材料而定。】
──────────────────────────
美國成功「鉚合」中國 王義桅
《信報財經新聞》A15 | 中國圍睹 2012-06-16
「千萬里,我呼喚着你,千萬里,我追尋着你,可是你卻並不在意,你不像是在我夢裏,在夢裏你是我的唯一」,這是九十年代風靡大陸的電視劇《北京人在紐約》的主題曲的歌詞。
在中國人心目中,有一種揮之不去的美國情結,經歷了鴉片戰爭以來的「西學東漸」、甲午戰爭後的「全盤西化」,到改革開放首要的「對美開放」,美國對中國的現代化歷程有着難以估量的深遠影響。
更要緊的是,在中國的「天下」體系崩潰以來,中國的身份建構帶有濃厚的美國化色彩,美國因素已經內化在中國的思想認同和國家身份之中。中美關係的真正挑戰是中美身份衝突,中國崛起對美國最大的挑戰是,美國的國家認同——美國絕不做老二;而美國霸權對中國的最大挑戰是,中國的國家身份——中國美國化。
一切向美國看齊
所謂美國化,就是指美國成為現代化、全球化的代名詞,中國的進步和發展等同於美國化。美國化的中國人視中國為世界老二,致使當今世界中美關係陷入「老大vs 老二」的關係怪圈,這令整個世界產生擔憂,歐洲擔憂中國步美國後塵或成為「又一個美國」;周邊國家擔憂要在中美之間「選邊站」;其他地區擔憂中美「一山不容二虎」引發世界動盪。
中國的美國化,首先體現在生產方式的美國化,即以盎格魯—撒克遜模式發展生產力,以效率為抓手,以競爭力為目標大力發展經濟。這與歐洲大陸模式,尤其是提倡以最小資源消耗、追求最持續的發展的萊茵模式(Rhineland Capitalism)理念不同,也是歐洲人擔心中國發展模式美國化的原因,因為世界資源無法「負擔」第二個美國。
中國的美國化,其次體現在生活方式的美國化,即以個人享受和利益驅動為原則,生活標準向美國看齊,以商品經濟作為價值依歸,車子愈大愈好,房子愈大愈好……,個人幸福感建立在犧牲自然和他人權益的基礎上,這與傳統中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理念日益背離。
中國的美國化,更體現在思維方式的美國化,即把「接軌」、「復興」的希望落在美國身上,崇美也好,反美也罷,思維都在圍繞美國轉;更有甚者,認定美國代表先進的「普世價值」和人類發展方向。殊不知,
「普世」概念源於基督教,正如「天下」觀源於中國獨特的地緣文化環境一樣,都與當今多樣性的世界不同,世界發展並非線性進化,而是多元曲折的進程。
「開放」漸變「同化」
美國「接觸政策」最成功的手筆,莫過於對華的「接觸政策」了。
其實「接觸」(engagement)應該譯為「鉚合」。美國之所以能如此成功把中國「鉚合」,原因大致有三:一、宗教軟實力擊中世俗化社會要害。美國是宗教國家,國人比較中美、中俄關係,多拿美國庚子賠款建清華,與沙俄侵佔中國兩百萬平方公里土地相對照。美國影響中國,利用了中國世俗化社會、以德報怨的特性;國人對宗教的嚮往,變成了對美國的嚮往。美國大學培養了一批批親美派,美國意志,美國利益通過這些親美派內化為中國意志、中國利益。美國對華政策的核心是實踐自由女神像理念:
「來,變得跟我一樣」。
二、西學東漸歷史成果給美國收編。國人學習西方、嚮往進步,最便捷的辦法是緊盯老大,毛澤東時代的超英趕美,目標還是美國。許多學者秉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觀念引入西方文化,殊不知「體」、「用」兩者本無法分開。「西學為用」的結果,成就了中國的美國化。
三、改革開放的路徑依賴美國。改革之初,鄧小平即指出,改革開放是對西方開放,尤其是對美國開放。看看亞洲國家,凡是對美國開放的,都實現了現代化,中國也會如此。不幸的是,鄧小平提倡的改革開放只是手段,如今卻變成了目的,導致「接軌」、「轉型」概念濫觴。「摸着石頭過河」遲遲未升級為「頂層設計」,鴉片戰爭以來缺乏「文明自信」和「文明自覺」,改革開放未予以糾正,
「開放」無形中與「同化」劃上了等號。開放以促進改革的結果,導致了中國美國化過程的完成。
思想上已「美國化」
美國把中國美國化,不僅成功解除了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威脅,對內維繫了「絕不甘於做老二」的傳統國家身份(因為中國其實是無法成為又一個美國);而且對外成功把中國塑造為另一全球公敵(比如,中美消耗的資源世界最大,成為氣候變化談判的眾矢之的),分散了世界矛頭,減輕了美國的戰略壓力。中國的美國化,是中國威脅論在世界各地流行的源頭,也是制約中國從崛起大國走向世界大國的真正瓶頸。
經歷一百七十年仰視西方的歷史,導致中國的知識結構完全服務於救亡圖強的時代需要,不能對西方文明的糟粕有清醒認識,不能客觀對待自身文明的精髓。其顯著的標誌,就是不能把美國從普世價值的神話中解構出來,還原美國作為地區強權的本質。
無論國人喜歡與否,中國正在從復興走向後復興階段,從發展中大國走向世界領導型國家,制約這一進程的真正威脅就是中國的美國化。學習西方等於學習美國,入世等於入美,這無疑是缺乏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的表現。建國以來,政治上「別了,司徒雷登」(民國時代美國駐華大使),思想上卻沒有「別了,美國」。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的發展道路仍然以趕超美國為標杆,其實很成問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處處拿世界的老大美國來衡量,那麼復興之後呢?超越美國之後呢?中國的國家身份、中國觀、世界觀又應如何建構?
中華能源基金會特邀撰稿人、同濟大學特聘教授王義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