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9月27日 星期二

歐美仍危 人幣國際化料減速 即使方向不變

一個有用、易明的政經專輯,不要錯過
歐美仍危 人幣國際化料減速 即使方向不變

眉批:短期內令人民幣國際化,並非當前中國的惟一考慮;除了國內存在不同聲音,還因為歐美經濟及金融情況不斷在變。

以下是一個精簡扼要的財經專輯──赫然發現,財經類新聞及專輯被本人摘引得最多的,是《香港經濟日報》!而不是八十年代開始看的《信報》《信報》變得立場鮮明,鮮明得影響了對經濟形勢的客觀分析;社論也愈來愈不值得看。整份報紙在走下坡;最糟糕是連經濟分析也江河日下。】
─────────────────
香港經濟日報 A06  |   要聞  |   By 傅婷婷  2011-09-26
歐美仍危 人幣國際化料減速 倫敦專家:港10年內仍勝滬 
 
  美國仍未走出金融海嘯陰霾,歐洲主權債危機亦愈演愈烈,不少意見認為這是利用本港人民幣離岸中心作跳板,加快推動人民幣走向國際,成為儲備貨幣的大好時機。
  不過,本報走訪以發展歐洲美元中心、經驗被廣泛視作本港楷模的倫敦,當地政商及學界人士均不約而同認為,現時並非加速人民幣國際化的好時機,更相信中國政府極有可能放緩人民幣的開放步伐,以減少本土經濟受到海外市場的衝擊。
  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二大經濟體,亦令人民幣走向自由兌換變得理所當然。倫敦金融城政府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傅思途(Stuart Fraser)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我相信他們(中國)是朝著這個目的前進,但進程將受多個因素影響,並不是單單經濟原因。」

開放市場 衝擊容易傳入
  他指出,在人民幣自由兌換時間表上,不同地方有不同預測,例如上海可能是預期35年,北京可能是預期是1015年,當然,最終仍需視乎中國政府決定。
  不過,自由兌換意味開放本身的市場。傅思途表示,中國在金融海嘯中並未如歐美一樣,經濟受重大衝擊,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便是貨幣不能自由兌換,令其獨立於危機之外;一旦貨幣自由兌換,資金流入流出的限制大減,將令到外圍的金融震盪更容易傳送入本土經濟。

本土考慮 凌駕政治因素
  希臘最終違約,歐債危機會持續多久?其最壞情況下歐元會否瓦解?這些仍是未知數。多位倫敦金融市場人士均認為,歐債危機將會拖慢人民幣的開放步伐。
  其中英國獨立智庫Chatham House國際經濟研究董事Paola Subacchi博士不諱言:「在開放貨幣之上,中國政府的立場很明確:本地的考慮永遠凌駕於政治因素之上。」
  她指出,一旦歐洲出問題,中國肯定會成為主要資本接收國,將對其構成問題,相信中國會放緩人民幣的開放步伐。

港作平台 加強投資可能
  然而,這並非代表人民幣國際化會出現倒退,Subacchi博士指出,若持有人民幣只是為了賺取升值所得來的利潤,投資者持有意慾始終有限。因此,中國仍會加強發展人民幣在投資上的可行性,香港正好作為其推行平台,而香港及上海兩地的合作,亦會持續增加,近期宣布的RQFII(境外人民幣透過本港中資機構投資內地市場)便是一例。
  中國已表明,將於2020年把上海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距今只有不足10年時間。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海外投資者應可以自由作出投資,人民幣亦可以自由兌換,她表示,中國若想同時達至兩個目標,有可能會將上海劃為一個特別金融區,情況一如深圳一樣。
  至於未來上海及香港如何競逐人民幣的發展機會,她表示難以預測,但指「在未來10年,香港仍會處於領導地位。」
  撰寫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顧問公司Z/Yen Group Limited高級顧問Mark Yeandle教授,則對香港投下信心一票。他表示,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的確可以為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分」。而歐美的被訪機構擔憂,在上海進行交易可能會出現外匯管制等問題,仍會自然的偏向香港。

----------------------
香港經濟日報 A06  |   要聞  |   By 梁柏儀、傅婷婷  2011-09-26
人幣發展 難與歐洲美元比較 

  不少分析均會將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與歐洲美元(Eurodollar)的發展相提並論,而當時肩負「離岸市場」重任的倫敦,則成為香港的比較對象。不過,倫敦金融業界人士則指出,歐洲美元的形成與人民幣截然不同,其發展亦受著不同因素所影響,兩者不宜直接比較。

流動性高 倫敦處領先地位
  所謂「歐洲美元」,是泛指所有在美國境外流通的美元,由於歐洲是最早開始經營境外美元業務的地區,故此取名為「歐洲美元」,其流通量由1963年的120億美元,增至目前約9.1萬億美元,比美國本土的7.6萬億美元更多。
  倫敦則為境外美元的主要離岸市場,在英國的歐洲美元佔總境外美元的比例,由60年代開始,一直處於40%以上。
  「由於流動性高,倫敦的市場無論在廣度及深度,以及在產品的創新上亦處領先地位,這是其優勝之處。」撰寫全球金融中心指數的顧問公司Z/Yen Group Limited高級顧問Mark Yeandle教授指出,這亦令倫敦無論在外匯、商品、債券以及其他衍生工具上發展出色。

美蘇冷戰 促歐洲美元發展
  歐洲美元的發展,與當時美蘇正值冷戰時期有極大關係。為避免資產被美國凍結,蘇聯當時將其以美元計價的原油收入改存至其他地區,令境外美元的流量大增;同時,美國透過「Regulation Q」法規,限制當地銀行的美元存款利息水平,相反倫敦銀行則以更高存款息率及更吸引的貸款利率搶佔美元,促使一大部分境外美元轉移至倫敦的銀行體系。

 ----------------
香港經濟日報 A06  |   要聞  |   By 傅婷婷  2011-09-26
倫敦競爭力減 仍保龍頭地位 

  英國銀行獨立委員會(ICB)在爭論聲中推出改革方案,要求銀行業提高資本,以及「隔開」零售客戶的建議,引來業界一片反對聲,倫敦會失去競爭力、銀行總部「遷都」等傳聞不絕於耳。

風險大 需「苛政」保經濟
  被指「苛政猛於虎」令倫敦失去昔日光輝,倫敦金融城政府政策與資源委員會主席傅思途(Stuart Fraser)坦言:「市場要明白英國是非常暴露於金融風險之中,較其他地方需要一個更高級別、或是更嚴謹的監管模式,以保障本身經濟。」
  那麼倫敦金融中心的競爭力,是不是正在減少?他不諱言:「我想是正確的,問題是到底失去了多少競爭力,我們認為並不是太多;競爭力下降,主要是今次金融風暴的主要打擊對象,是精密而且複雜的國際金融中心,例如倫敦及紐約。」
  雖然他同意倫敦的競爭力將會下降,但作為全球金融中心之首,則相信不會改變,因為倫敦無論是市場深度、產品的多元化以至於人才上,均領導全球。隨著中國及印度這些新興市場逐步開放,全球在金融產品和服務亦上升,這「餅」既然大了,即使更多競爭者加入,亦無礙倫敦地位。
  撰寫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顧問公司Z/Yen Group Limited,其高級顧問Mark Yeandle教授亦同意,倫敦的金融中心地位,短期內肯定不會被取代,但若倫敦繼續推行各種政策,而其他金融中心則按兵不動,一來一回之下,很容易出現「監管套戥」,令金融機構將擇木而棲。

傳匯豐遷冊 料短期不出現
  「近期不是盛傳若匯豐將註冊地遷移,香港會非常歡迎嗎?雖然我相信這不大可能,至少不會在短期內出現,這不是一個因素決定,但愈來愈多的原因堆積在一起,便會出現變化。」
  Yeandle教授認為,除了檢討在個人稅會否過高、及監管條例有否太過嚴苛外,亦奉勸英國政府毋須跟隨歐洲的各項金融政策,以免真的出現過度監管。

  ----------------
香港經濟日報 A06  |   要聞  |   By 傅婷婷  2011-09-26
金融地位 香港追貼倫敦紐約 

  倫敦和紐約的銀行業及其他金融服務仍在全球城市中位居榜首,但香港正迎頭趕上。撰寫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的智庫Z/Yen Group Limited,其高級顧問Mark Yeandle教授認為,傳統金融中心的地位難以取代,但香港競爭力已相當貼近。
  「最新的GFCI顯示,香港與對上一位的分數差距,只有45點。」開發並運作此項調查的Yeandle教授在接受本報訪問時指出︰「倫敦和紐約的得分有些下降。它們的競爭力出現下降,而香港則迅速趕上,我相信未來國際金融中心,將是繼續由倫敦、紐約及香港三地為主。」

專才轉移陣地 改港滬星發展
  即將公布的GFCI 10,將反映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的影響,他指出,市場對歐洲欠缺信心,尤其主權債務危機極可能蔓延至銀行體系,如法、德的銀行,持有大量希臘債券,歐洲其他金融中心受打擊,但倫敦作為金融中心首位,相信最少在5年內都不會改變。
  不過,一些隱藏的轉變仍逐步出現。Yeandle教授認為,危機持續之下,金融市場專才將轉移陣地,改到香港、上海或新加坡等地發展。
  Z/Yen Group在對金融專業人士和辦公室租金、機場滿意度及交通運輸等客觀因素調查的基礎上,每年發布兩次對全球75個城市的排名。現時香港與紐約、倫敦只差數分,到底仍有甚麼地方需要改善?
  「香港仍欠缺一個龐大的基礎,以發展具備廣度及深度的市場;而倫敦在產品的創新及提供上亦可以改善,在倫敦,基本上你要交易甚麼都可以,無論是商品、外匯、債券或是其他產品,市場都有提供。」不過,他亦強調這是市場的一個自然發展過程。

 ---------------
香港經濟日報 A06  |   要聞  |   By 梁柏儀  2011-09-26
金融中心排名 亞洲區冒升快 

  英國智庫Z/Yen Group07年開始,每年兩次發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GFCI),雖然倫敦及紐約在排行上一直名列前茅,但包括香港在內的亞洲區金融中心已見後來居上,除香港的分數與兩地日漸拉近外,上海深圳等內地城市分數,在最近兩年的報告中更見顯著上升。

上海東京 僅成國家中心
  香港於20073月首次發布的GFCI指數中,已與倫敦及紐約分別排行首三名,上海及北京則分別排第24名及36名。當時的報告表示,雖然有不少分析均認為上海與日本東京將逐步發展至與香港類似的國際金融中心,但大部分受訪者卻認為,兩地只能成為國家的金融中心,而香港由於監管制度完善,以及較能吸引金融業人才匯聚,故此較有可能成為國際化的金融中心。
  至今年3月的報告,香港雖仍列GFCI第三,但紐、倫、港三地的分數已不斷拉近,報告表示,三地控制著全球近七成的股票交易,雖然似在互相競爭,但監管機構及政策制定者已明白到三地發展亦可互補不足,以同時提升競爭力。
  至於上海,在去年9月及今年3月的報告均名列第5,在人才優勢及市場准入程度兩項表現最為優異;而深圳及北京則分別佔據第15位及第17位。
  另外受訪者被問到哪些金融中心在未來幾年的重要性將不斷增加時,首5個最多提及的城市均位處亞洲區,包括上海、新加坡、首爾、香港及北京。

==============================
【有興趣的,可多看一篇社論。】

中國、歐盟、歐債
下文是一篇不錯的社論

眉批:20119月中,當歐盟呼籲中國購買歐債時,中國明確開出條件。
假如「政治保護費」早晚在所難免,中國正在開價及提出反要求。附上早前的新聞報導:

「歐盟不承認市場經濟地位中方非常失望
2011-09-20 (15:58)
歐盟至今不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中國對此非常失望。.......
總理溫家寶日前重申立場,表示中國可以透過投資歐元,對歐洲『伸出援手』,與此同時,他表示,中國將確保中國經濟依然穩定成長。溫家寶並呼籲歐盟與美國開放市場,以答謝中國的善意。
    不過,溫家寶指出,歐盟應在世界貿易組織規定的2016年大限前承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

另,當中以IMF對中國的建議(「加大財政開支刺激經濟,以此拉動世界經濟」)最惡劣;然而今天中國的財金官員已不是傻瓜,除非條件合適以及符合本國國情,否則,不會輕易說範──不少港傳媒在這方面拿捏得不夠準確,社論也好、標題也好,愛把中國說沒頭沒腦的傻瓜。
特別補上另一則新聞。總理溫家寶在2011914日在大連2011年夏季達沃斯論壇」公然宣示:「希望歐盟各國早日承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至於歐債問題,「中國已多次表示願意伸出援手,繼續加大對歐洲的投資,但歐洲仍要自己救自己,不能完全指望中國。」
於是,將來如出手,不管形式為何,都是有一定條件交換下的「政治保護費」。而所謂的「投資」,也不一定是直接多購歐債。

下文對歐盟的描述很中的。另,文首一句已說明中國的立場。】

─────────────────
香港經濟日報 A02  |   要聞  |   社評  2011-09-26
美歐威脅利誘 北京警惕行事 

  繼歐洲要求中國大買歐債不果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昨提出,北京可加大財政刺激,緩和美歐債務危機對全球經濟的衝擊。中國做好自己就是對環球經濟最好的貢獻,北京對國際陸續有來的「捧殺」,須抱高度警惕。

美歐未能自助 紛打中國算盤
  美歐深陷債務危機泥淖,本身又缺乏政治意志狠下重招自救,眼見危機愈拖愈危,遂再顧不了作為發達國家的顏面,向在金融海嘯中復甦有力的新興國家伸手求助。中國復甦最快、最有力,更已晉身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系,自然成為美歐目標。
  歐洲早前便大打中國主意,要求北京大量購買歐債,例如意大利國債,但歐盟仍未有解決歐債危機的決心和辦法,買歐債甚高風險,除非歐洲願另作政治或經濟回饋,否則並不值得投資。惟歐洲對北京的要求,如承認其市場經濟地位,卻仍拖拉。北京不願當冤大頭,與其他金磚國家只允增資IMF,由IMF出手施救。
  歐洲打不響中國的算盤,一直以來主要代表美歐聲音的IMF出招,昨指北京有空間加大財政開支刺激經濟,以此拉動世界經濟,緩減美歐債務危機對環球的衝擊。
  美歐等西方國家需求不振,新興市場包括中國若通過刺激經濟措施,增加需求,當然對穩定全球經濟有利,惟正如購買歐債,北京必須量力而為。
  北京為抵禦○八年環球金融海嘯的衝擊,推出四萬億元人民幣刺激計劃,雖令中國度過難關,卻也種下眾多後遺症,且正陸續浮現,如高通脹、高樓價、地方債務急漲、銀行潛在呆壞帳風險、部分行業產能過剩更劇等問題,現時若再大加財政刺激政策,上述諸種問題將更尾大不掉,威脅內地經濟甚至社會穩定。
  在美歐經濟短期內難望重振下,若中國經濟亦現危機,全球經濟將更不堪設想。因此,中國做好自己,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有序增加需求,才對全球經濟最有利、最有貢獻。

中國做好自己 便最貢獻世界
  問題是美歐未能自救下,威迫利誘中國相助,勢將陸續有來,如美國國會又正草擬方案,威脅人民幣若不快速升值,將對北京施以貿易制裁。大形勢如此,北京未來難免要付買路錢,但必須繼續保持頭腦清醒,在盡國際大國義務之時,要量力而為,並爭取有利國家發展、提高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的回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