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夕是何年——中國
2012年基本上是歐債年、美財政懸崖年,傳媒天天都在講這兩個。對中國言,只有講中國硬陸,到2012年第四季,市場因為歐債未爆,美財政懸崖,亦懸而未墮,才覺得中國也應要看看,結果是港股昨日升六百多點,但估計這應還只是個開始,因為2013年應是中國年。
2013是中國年,是因為之前市場少談了中國,亦是相對地不認識中國新領導層,當西線再無「戰事」時,記者只好把視線東移,來看看為甚麼中國未曾硬著陸。只可惜這些老外,因為少了對中國歷史的認識,只是慣用老番觀點看中國事,是很易看錯的。這可能是筆者的偏見,但由於有不少所謂的中國通,是不通中國,看他們的分析,倒不如看自己中國人的分析,至於會不會不洗腦,這個蠢問題,你自己先答,文末才告訴你筆者的答案。
中國經濟趨穩屬正常化
筆者建議要看的中國人分析,是夏斌,他是國務院參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譽所長,他最近應《理財周報》之邀,在該刊寫了篇︰「2013年中國經濟的糾結」,各位欲觀全文,請上網看,筆者只作撮錄,並膽大地加上些自己看法。
//中國GDP增長一季度8.1%,二季度7.6%,三季度7.4%。面對這些數據,又如何看待?市場輿論都認為是「築底企穩」。
但進一步分析,有兩種看法:一是認為經濟已見底反彈,快結束在底部的運行,盼望進一步放鬆貨幣政策。另一種看法則認為,季度GDP數據逐季下滑並趨穩,說明經濟進入了正常的發展軌道。
對此,我個人更傾向於後者。我認為中國經濟正在進入正常的發展軌道,國民經濟開始進入了結構調整的階段。所謂「正常」,是相對於過去不協調,不可持續的發展狀況,開始出現了健康發展的苗頭。
這表現為:一是伴隨過去那種GDP兩位數不可持續的高增速,出現了明顯下滑,海外所擔心的「中國崩潰」並沒有出現,社會未出現大量的失業,整個銀行體系也未出現系統性風險,社會是基本穩定的,經濟實現了「軟陸」。
二是多年期盼的以消費為主導的結構調整出現了好兆頭。前三季度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達55%,超過投資50%的貢獻率。當然,我們仍然必須警惕,在中國經濟成長中間,居民消費仍然很低很低,政府的消費比重較大。如何進一步提高居民的消費率,這是中國結構調整中需長期努力解決的任務。
三是地區結構、產業結構方面也有所改善。中西部地區的增長明顯快於沿海地區的增長。第三產業增長速度也在加快。
四是在經濟總能耗下降的同時,三季度單位GDP能耗下降了3.4%。
五是在貨幣總量相對偏緊的同時,全國信貸結構得到了改善。其中按新統計口徑計算的小微企業貸款增長速度明顯加快,三季度同比增長20.7%,比大、中型企業分別高出9.9個和4個百分點。
六是國際收支結構正趨於基本平衡。//
中國故事下集待上演
首先你要決定夏斌的意見,是否代表了國務院的意見,如果你認為不代表百分百,也代表七、八十的話,就首先不要將最近兩季度的經濟好表現,視為「反彈」,因為邏輯上言,反彈是可以彈回上以前的高位,而應要正視夏斌之言,「正常化」。
「反彈」與「正常化」是兩個很不同的路向,如視恒指今時是「反彈」,是可以彈上30000點,如視恒指今時是「正常化」,即是24000點已過高。此即是大家不要再抱個重見之前改革30年的妄念,而是要明白,2013年可能是改革後30年的元年。
在這個改革後30年裏,經濟發展動力是來自四方面,這在夏斌的《中國金融戰略2020》一書中有提及︰
//第一,高儲蓄率。縱觀歷史,一國的經濟起飛,往往都與高儲蓄相聯繫。相關數據研究表明,盡管中國人口正趨老齡化,但在未來的10年、20年,在大國經濟體中中國仍能保持相對較高的儲蓄率。這意味,中國未來發展仍有充裕的資金實力,以支經濟的增長。
第二,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仍在過程之中。欠缺的服務行業、產業的轉移過程,孕育很大的發展空間。這既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足表現,同時也意味未來存在較快發展的空間。
第三,全球化趨勢不會中斷。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憑藉「人口紅利」因素,通過逐步參與全球化,從中得到了充分的收益。雖然危機後世界上對全球化有各種反對的噪聲,但這畢竟是支流。迄今看來,全球主要經濟體的政治、經濟格局未發生顛覆性變化,全球化仍是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標,趨勢不會逆轉。因此只要這一趨勢不變,發展中的中國仍能繼續享受其中的收益。
第四,改革的紅利。有效的制度改革與安排,能對經濟主體提供可靠的利益保護,協調利益衝突,維護公正的市場秩序,能給經濟發展以正激勵,這是中國經濟得以長期增長的基礎。過去的30多年,正是漸進的制度改革,使我國能較好地適應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要求,積累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一定的制度基礎。但是從目前看,這一系列制度仍帶有過渡的、轉軌的特徵。只要進一步改進現有的制度與機制,經濟效率還能得到明顯提高,還能支持經濟快速的增長。
迄今很多人願意用「中國模式」、「中國奇」,「中國道路」等詞來總結概括中國過去30多年的驕人成績與經濟奇。夏斌更願意用「中國故事」一詞來概括。
可以說,改革開放的「中國故事」,前30多年是剛剛演完了「上集」,確實是成功的、精采的,是人類經濟史上的奇。但是,全部故事並未演完。
「上集」中已埋下問題與風險隱患伏筆。「下集」能否繼續成功、繼續精采,作為一個國人來說,但願繼續成功與精采,但就眼下而言,情願多一點憂慮為好,更期待改革速度的進一步加快。
同時,只有以長遠眼光來面對、尋找解決短期問題之策,才不至於迷失發展方向,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宏觀政策失誤對經濟穩定發展帶來的震盪。//
「中國模式」是老外的用詞,但一些人就偏將之與洗腦聯在一起,講這些話的人認真無腦,學學夏斌,他將老外的「中國模式」一詞,轉為「中國故事」,他亦認識到要下集故事有個精采結局,是要「多點憂患意識」,要「改革速度進一步加快」,如果連這個也要反,就是人頭豬腦,抵被洗腦。到此也橫撇一筆,有老外認為習近平曾在美國讀書,住於美國民居,就有認為習近平會有親美思想。唉!如我們真認為夏斌講的︰「全球化趨勢不會中斷時」,則當我們講習近平會親美時,也應要講美國人民會親中,因為是相互影響嘛!若是,老外中國通怎辦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