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批:這位朱景玄校長頭腦清晰。幾個要點:
1. 德育及國民教育是不同層面的兩回事,應該分拆。──本人早便有此感覺,而朱校長很在行地把原因說得清楚明白。
2. 國民教育施行起來,不如想像中難。──承上一點而來,先弄明白國民教育是甚麼一回事。
3. 洗腦說,是「教育圈外」者不在行的描述,本身於前提上難以成立。】
─────────────
朱景玄對談中評社:國民教育非洗腦 2011-07-27
中評社香港7月27日電/新界校長會主席朱景玄25日到訪中評社香港總部,與中國評論學術顧問劉迺強對談,並接受記者專訪。香港教育局計劃明年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朱景玄建議把德育部分和國民教育分開。他說,國民教育是“唯物”的,但德育則屬“唯心”。前者是確保學生掌握關於國家的知識,後者是灌輸正確價值觀,主流價值觀會隨時間而改變,不能用課程規劃品德。
朱景玄說,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現在正處於大時代的轉變,是急不來的。同樣道理,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讓這個過程自然過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堅持這目標,一步步實行,希望能改變下一代對國家的感情和認識。
以下是對談及專訪全文:
劉迺強:香港教育局計劃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目前正就次進行諮詢。校長您怎麼看國民教育在學校中的推行情況?
朱景玄:說到國民教育目前在學校的情況,從純知識和信息的層面來看,現在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國民教育的信息都已經滲透在不同的學科中。回歸前小學和中學都沒有常識與通識課程,回歸後雖然有了常識和通識課程,學生有了新的渠道接收與中國有關的知識,但這些信息都比較分散、零碎。而且有些學校還讓學生選修不同的課程,例如中國歷史等,沒有很好的渠道令學生全面地接觸到有關中國的知識。所以現在才有人提出獨立將國民教育列為一個學科,進入常規的學習時間中。
香港的老師大部分都是根據課程綱要來施教,這樣比較有一致性,這是一貫的做法。而考試便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定,現在有一部份對國民教育的爭論就是在考試這方面。如果國民教育科沒有考試,有教師就會擔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欲。
劉迺強:現在諮詢文件中說國民教育科不會有公開考試,校內會否有考試?
朱景玄:根據教育條例,教育局沒有將考試的任務強加在學校身上,公開考試便是對學習的監管。所以如果沒有公開考試,不但學生有可能會放鬆,學校也可能會出現放鬆的情況,不會捉得太緊。現在在諮詢文件中有提到,會以老師的觀察來評估學生在國民教育科中的成績。
朱景玄說,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現在正處於大時代的轉變,是急不來的。同樣道理,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讓這個過程自然過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堅持這目標,一步步實行,希望能改變下一代對國家的感情和認識。
以下是對談及專訪全文:
劉迺強:香港教育局計劃在中小學推行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目前正就次進行諮詢。校長您怎麼看國民教育在學校中的推行情況?
朱景玄:說到國民教育目前在學校的情況,從純知識和信息的層面來看,現在無論是中學還是小學,國民教育的信息都已經滲透在不同的學科中。回歸前小學和中學都沒有常識與通識課程,回歸後雖然有了常識和通識課程,學生有了新的渠道接收與中國有關的知識,但這些信息都比較分散、零碎。而且有些學校還讓學生選修不同的課程,例如中國歷史等,沒有很好的渠道令學生全面地接觸到有關中國的知識。所以現在才有人提出獨立將國民教育列為一個學科,進入常規的學習時間中。
香港的老師大部分都是根據課程綱要來施教,這樣比較有一致性,這是一貫的做法。而考試便是對學生學習的評定,現在有一部份對國民教育的爭論就是在考試這方面。如果國民教育科沒有考試,有教師就會擔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欲。
劉迺強:現在諮詢文件中說國民教育科不會有公開考試,校內會否有考試?
朱景玄:根據教育條例,教育局沒有將考試的任務強加在學校身上,公開考試便是對學習的監管。所以如果沒有公開考試,不但學生有可能會放鬆,學校也可能會出現放鬆的情況,不會捉得太緊。現在在諮詢文件中有提到,會以老師的觀察來評估學生在國民教育科中的成績。
劉迺強:照這樣說,現在課程的範圍、教學的方法和評核的方法這三方面是爭議的焦點?
朱景玄:是的。課程的爭議焦點可以引申致幾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課程的內容,現在很多前線的教育工作者都很依賴出版商的教材,他們會問從那裡可以得到教材等問題。如果要教師自己整理教材,會對他們造成一些壓力和困難。但教育局認為教師可以從現有的教材中取得與國民教育有關的信息,所以在這方面還需要討論和商議。
第二,如果要獨立成科,進入常規的課程時間表,時間如何安排?這方面需要協調,不能影響一些主要科目如語文等的上課時間。另外,施教的技巧如何掌握也很重要,被人說“洗腦”的問題就是出在這一部份,如何拿捏,怎樣才不會被人感覺太政治化和“洗腦”,這些都要考慮,才不會引起學生和外界的質疑。現在香港的問題很容易被人政治化,其實老師對這問題的反應和影響並不算太大,但外界的一些媒體對此十分關注,因為他們是從“非教育”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從“純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覺得這並非一個太大的問題。但經一些人旁人的搧動後,觸動和引發了爭議。
朱景玄:是的。課程的爭議焦點可以引申致幾方面,第一方面就是課程的內容,現在很多前線的教育工作者都很依賴出版商的教材,他們會問從那裡可以得到教材等問題。如果要教師自己整理教材,會對他們造成一些壓力和困難。但教育局認為教師可以從現有的教材中取得與國民教育有關的信息,所以在這方面還需要討論和商議。
第二,如果要獨立成科,進入常規的課程時間表,時間如何安排?這方面需要協調,不能影響一些主要科目如語文等的上課時間。另外,施教的技巧如何掌握也很重要,被人說“洗腦”的問題就是出在這一部份,如何拿捏,怎樣才不會被人感覺太政治化和“洗腦”,這些都要考慮,才不會引起學生和外界的質疑。現在香港的問題很容易被人政治化,其實老師對這問題的反應和影響並不算太大,但外界的一些媒體對此十分關注,因為他們是從“非教育”的角度來看問題。如果從“純教育”的角度來看,我們覺得這並非一個太大的問題。但經一些人旁人的搧動後,觸動和引發了爭議。
劉迺強:你說從“純教育”的角度來看,這並非一個太大的問題,為什麼有這樣的想法?
朱景玄:我認為,我們面對的受教育者應該都是“白紙一張”,如果一開始就向他們灌輸很多負面的信息,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我們應該更多地向他們灌輸正面的想法,令他們覺得人生和世界是美好的。國家、國情和國民教育也是一樣,不要一開始就光說一些負面的東西,把陰暗面全都掀起,這對學生沒有好處。無論教什麼科,我們施教者的責任就是向學生客觀和理性地解釋和分析事物的陰暗面,使他們了解和明白解決的方法。我們支持國民教育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講正面的東西,以“善”作為出發點,講與國民的感情等正面的東西,但當他們接觸到一些陰暗面時,我們就要和他們客觀地討論和分析。
劉迺強:講一下評核方面的問題好嗎?
朱景玄:評核涉及了幾方面的問題。有時一些事物,像量度計算香港學校體系對學生學習有什麼效益,這是已經沉澱了的東西。如果你一下子要將它剷除的話,破壞性很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扭正“讀書是為了考試”的觀念,這是長遠目標,我們不會將它視而不見,但我們需要時間,因為這是關乎整個社群的問題,所以一定要慢慢來。
如果現在沒了這個已經沉澱下來的香港學習衡量標準,同時又推出國民教育,這就可能會形成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因為沒有衡量標準,那麼評分方法就是老師主觀的評分。雖然每個老師評分都會盡量保持中肯,但或多或少都會滲透個人感情,那麼評者無心,被評者有意,學生總會覺得是老師在挑剔我,那麼就會造成矛盾。
此外,很多家長都比子女自己更關心考試成績。當國民教育的選材去到家長的層面,事情就會形成政治因素。
劉迺強:家長可能會說,我兒子的政治取向跟老師不同,所以我兒子的分數就很低。
朱景玄:老師總會有這個憂慮。但只要對得住自己作為老師的道德、使命就可以了。
朱景玄:我認為,我們面對的受教育者應該都是“白紙一張”,如果一開始就向他們灌輸很多負面的信息,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我們應該更多地向他們灌輸正面的想法,令他們覺得人生和世界是美好的。國家、國情和國民教育也是一樣,不要一開始就光說一些負面的東西,把陰暗面全都掀起,這對學生沒有好處。無論教什麼科,我們施教者的責任就是向學生客觀和理性地解釋和分析事物的陰暗面,使他們了解和明白解決的方法。我們支持國民教育有一個前提就是一定要講正面的東西,以“善”作為出發點,講與國民的感情等正面的東西,但當他們接觸到一些陰暗面時,我們就要和他們客觀地討論和分析。
劉迺強:講一下評核方面的問題好嗎?
朱景玄:評核涉及了幾方面的問題。有時一些事物,像量度計算香港學校體系對學生學習有什麼效益,這是已經沉澱了的東西。如果你一下子要將它剷除的話,破壞性很大。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扭正“讀書是為了考試”的觀念,這是長遠目標,我們不會將它視而不見,但我們需要時間,因為這是關乎整個社群的問題,所以一定要慢慢來。
如果現在沒了這個已經沉澱下來的香港學習衡量標準,同時又推出國民教育,這就可能會形成學生和老師之間的矛盾。因為沒有衡量標準,那麼評分方法就是老師主觀的評分。雖然每個老師評分都會盡量保持中肯,但或多或少都會滲透個人感情,那麼評者無心,被評者有意,學生總會覺得是老師在挑剔我,那麼就會造成矛盾。
此外,很多家長都比子女自己更關心考試成績。當國民教育的選材去到家長的層面,事情就會形成政治因素。
劉迺強:家長可能會說,我兒子的政治取向跟老師不同,所以我兒子的分數就很低。
朱景玄:老師總會有這個憂慮。但只要對得住自己作為老師的道德、使命就可以了。
劉迺強:如果是您,您會如何設計課程?
朱景玄:我認為,今次計劃推出的是德育和國民教育科,課程內容包括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意思是學生需要達到主流文化要求的目標。所謂正確價值觀,就是今天主流文化所期望的價值觀,其中包括對人要忠誠、守時、不要被物質蒙蔽、要行使公義和社會責任等等,這些其實一直都滲透在香港的社會、家庭、學校裏,好像家庭有家長作施教者、學校有老師作施教者,他們隨時都會跟年輕人講、分析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滲透。用學校上課為例,學生上語文科,讀冰心的文章,老師講到母愛,學生就自然會接觸到孝順父母的主流價值觀;學生上體育堂,老師跟學生講跑步不能偷步、越線,這些其實都是規矩,這些也是道德、品德,這就是所謂滲透。至於價值觀的評估,講的就是操行分。每次看成績表,除了看平均分、名次,還要看操行。這些一直都持之以恆地做。我稱這些作隱閉式滲透,即是不明顯地做。
明年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我覺得可以把德育部分分開。德育根本不需要特別跟學生講。什麼是正確價值觀?是今天主流文化對事情的期望。今天對某一件事物的看法是今天的價值觀,幾年後可能就不同了。既然價值觀會隨時間而改變,就不能用課程規劃品德。不同的社會環境,就有不同的價值觀,這些都不能用白紙黑字寫成課程,否則會有好多爭拗。
朱景玄:我認為,今次計劃推出的是德育和國民教育科,課程內容包括向學生灌輸正確的價值觀,意思是學生需要達到主流文化要求的目標。所謂正確價值觀,就是今天主流文化所期望的價值觀,其中包括對人要忠誠、守時、不要被物質蒙蔽、要行使公義和社會責任等等,這些其實一直都滲透在香港的社會、家庭、學校裏,好像家庭有家長作施教者、學校有老師作施教者,他們隨時都會跟年輕人講、分析什麼是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滲透。用學校上課為例,學生上語文科,讀冰心的文章,老師講到母愛,學生就自然會接觸到孝順父母的主流價值觀;學生上體育堂,老師跟學生講跑步不能偷步、越線,這些其實都是規矩,這些也是道德、品德,這就是所謂滲透。至於價值觀的評估,講的就是操行分。每次看成績表,除了看平均分、名次,還要看操行。這些一直都持之以恆地做。我稱這些作隱閉式滲透,即是不明顯地做。
明年推出德育及國民教育科,我覺得可以把德育部分分開。德育根本不需要特別跟學生講。什麼是正確價值觀?是今天主流文化對事情的期望。今天對某一件事物的看法是今天的價值觀,幾年後可能就不同了。既然價值觀會隨時間而改變,就不能用課程規劃品德。不同的社會環境,就有不同的價值觀,這些都不能用白紙黑字寫成課程,否則會有好多爭拗。
我認為,國民教育是“唯物”的,但德育則屬“唯心”。什麼是唯物?是實質的、看得見的、可量度的。如果學生是六歲、八歲、十二歲,我們就要按照他們的歲數,列出他們可以掌握、應該掌握的信息、知識,要他們學習、要他們記住。這些是唯物性,可以計算得到。至於唯心,我們根本不能計算,不是說上多少課,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態度、觀念,這關乎個人成長過程。我覺得“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不一定是負面,這跟“變幻才是永恆”意思一樣。
換言之,以年歲週期計算,六歲要掌握什麼、七歲要掌握什麼、八歲要掌握什麼,學校就教學生什麼。如此一來,學校的教學彈性更大,也不用規定什麼日子要教什麼,總之由開學到放暑假,這一段期間,教會學生一些他們歲數應該要懂的具象唯物國家的信息就可以了。
至於施教者,不一定是老師。當然老師也可以教,但如果老師不教,學校也可以請“到會”。不過這裡要小心,學校要確保“到會”的質素和統一。假如六歲學生需要十個小時去學習他們要掌握的信息,那麼學校可以安排一日或者一個星期,作為國民教育日或者國民教育週,請到會者來大班施教。唯物性信息適合大班教學,越大越好;唯心性信息則單對單、小班教學最好。至於到會教學、大班教學的好處,一來有效率,二來教材精簡,三來學校老師就不用擔心會被政治評價,也不需擔心如何準備教材、擔心教學方向和方法是否錯誤。
其實國民教育的教學時間不用很長,學校只需找一個禮拜作“國民教育周”,但留意並不是佔用學生整個禮拜,而是可能每班逐一選一天進行授課,與此同時,其他老師也可以在場旁聽。
教育局應撥出更多資源進行培訓,為有熱誠的老師提供更多機會。對於外來的施教者,學校要好好拿捏他們的質素,如果他們教學表現出色,其實對課程是很有幫助。
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現在正處於大時代的轉變,是急不來的。同樣道理,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讓這個過程自然過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堅持者目標,一步步實行,希望能改變下一代對國家的感情和認識。
換言之,以年歲週期計算,六歲要掌握什麼、七歲要掌握什麼、八歲要掌握什麼,學校就教學生什麼。如此一來,學校的教學彈性更大,也不用規定什麼日子要教什麼,總之由開學到放暑假,這一段期間,教會學生一些他們歲數應該要懂的具象唯物國家的信息就可以了。
至於施教者,不一定是老師。當然老師也可以教,但如果老師不教,學校也可以請“到會”。不過這裡要小心,學校要確保“到會”的質素和統一。假如六歲學生需要十個小時去學習他們要掌握的信息,那麼學校可以安排一日或者一個星期,作為國民教育日或者國民教育週,請到會者來大班施教。唯物性信息適合大班教學,越大越好;唯心性信息則單對單、小班教學最好。至於到會教學、大班教學的好處,一來有效率,二來教材精簡,三來學校老師就不用擔心會被政治評價,也不需擔心如何準備教材、擔心教學方向和方法是否錯誤。
其實國民教育的教學時間不用很長,學校只需找一個禮拜作“國民教育周”,但留意並不是佔用學生整個禮拜,而是可能每班逐一選一天進行授課,與此同時,其他老師也可以在場旁聽。
教育局應撥出更多資源進行培訓,為有熱誠的老師提供更多機會。對於外來的施教者,學校要好好拿捏他們的質素,如果他們教學表現出色,其實對課程是很有幫助。
香港經歷了百多年的殖民統治,現在正處於大時代的轉變,是急不來的。同樣道理,在香港推行國民教育也需要一個過程,我們應該讓這個過程自然過渡。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會堅持者目標,一步步實行,希望能改變下一代對國家的感情和認識。
問答環節
記者:回歸以來,香港學生對國家的認識,有沒有提升?
朱景玄:確實增加了。近年香港大力推動普通話教學,增加不少與內地交流的活動,很多學校都會讓學生唱國歌;除此之外,媒體更多地報導內地的新聞,國家領導人、運動員訪港等等,都大大增加了學生對內地的認識,跟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完全是兩碼事。
記者:政府提出推行國民教育之後,一些媒體把焦點放在“洗腦”的問題上,您怎麼看?
朱景玄:有些媒體喜歡用一些名詞,令問題標籤化、政治化,我認為絕對不應該用“洗腦”這個詞的。人們生來什麼都不懂,通過接收教育,學知識、學道德,也算是“洗腦”嗎?如果這些都是“洗腦”的話,那麼可以說,教育工作確實是在做“洗腦”的工作。
記者:您曾經講過,進行國民教育,第一個需要接受教育的教師隊伍。您認為可以如何培訓教師?
朱景玄:現在香港的中小學老師(特別是那些有2、30年教齡的老師),是回歸前受教育的一代,本身對國家的認知比較薄弱,他們往往被一些固有的觀念桎梏,難以自我突破。加之他們已經4、50歲了,對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從事教育工作是很神聖的工作,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值得我們讚頌,但是職業致使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比任何其他工種都低。我認識的很多教師,對時事都很冷感,因為他們的世界比較安穩,一個月拿幾萬塊,無需關心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一名稱職的老師,不僅要認識國家,更要有世界觀。
記者:回歸以來,香港學生對國家的認識,有沒有提升?
朱景玄:確實增加了。近年香港大力推動普通話教學,增加不少與內地交流的活動,很多學校都會讓學生唱國歌;除此之外,媒體更多地報導內地的新聞,國家領導人、運動員訪港等等,都大大增加了學生對內地的認識,跟我們當年讀書的時候完全是兩碼事。
記者:政府提出推行國民教育之後,一些媒體把焦點放在“洗腦”的問題上,您怎麼看?
朱景玄:有些媒體喜歡用一些名詞,令問題標籤化、政治化,我認為絕對不應該用“洗腦”這個詞的。人們生來什麼都不懂,通過接收教育,學知識、學道德,也算是“洗腦”嗎?如果這些都是“洗腦”的話,那麼可以說,教育工作確實是在做“洗腦”的工作。
記者:您曾經講過,進行國民教育,第一個需要接受教育的教師隊伍。您認為可以如何培訓教師?
朱景玄:現在香港的中小學老師(特別是那些有2、30年教齡的老師),是回歸前受教育的一代,本身對國家的認知比較薄弱,他們往往被一些固有的觀念桎梏,難以自我突破。加之他們已經4、50歲了,對新的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較低。從事教育工作是很神聖的工作,是人類的靈魂工程師,值得我們讚頌,但是職業致使他們對新事物的接受度比任何其他工種都低。我認識的很多教師,對時事都很冷感,因為他們的世界比較安穩,一個月拿幾萬塊,無需關心外面的世界發生了什麼。一名稱職的老師,不僅要認識國家,更要有世界觀。
我認為,香港推動國民教育,內地或中央不要直接介入,否則會有被“政治化”的危險。其實,我們可以開發“銀髮市場”。那些已經退休的教師,具備基本的教師資格,如果他們有心,願意接受培訓,就可以成為一支很好的專門教授國民教育的教師隊伍。一名教師可以去多間學校教課,粗略估計4、50人就夠了。
記者:現在普遍認為香港的公民素質比內地的較好一些,是不是因為香港的教育有什麼優勝之處?您認為兩地在教育領域各有什麼優勢,有何可以互相借鑑之處?
朱景玄:一個社會的公民素質,不僅跟教育有關,也是社會、歷史環境造成的。所謂“衣食足、知榮辱”,中國不久前才剛剛脫離挨餓的時代,而香港的物質條件一直都不錯,兩地的社會環境不同。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一些負面新聞,地溝油、皮革奶,似乎是社會道德、公民素質出了問題,其實未必,那些人或許只是“無知”加“貪婪”,那一代人也沒受過良好的教育。我們要對教育有信心,我相信只要不放棄教育,下一代的素質必將有所提升。
我也觀察到,香港和內地的教育側重有一點不同:香港老師更側重唯心(感性)方面,內地更多側重唯物(理性)方面。我認為,教育應該是唯心重於唯物,言傳身教很重要。然而,我不認為內地要照抄香港或外國的模式,要給她時間慢慢進步,遲早會好的。
有一天我去茶餐廳,坐在廚房旁邊,引發思考。為什麼西紅柿加熱之後會散架,而雞蛋加熱之後卻會變硬呢?進一步說,為什麼咖啡加熱後,會發出香氣呢?沒有哪個人天生注定是西紅柿(遇到困難就被打垮),經過教育,人可以像雞蛋一樣變得更堅強,甚至像咖啡一樣,升華、散發香氣。
朱景玄:一個社會的公民素質,不僅跟教育有關,也是社會、歷史環境造成的。所謂“衣食足、知榮辱”,中國不久前才剛剛脫離挨餓的時代,而香港的物質條件一直都不錯,兩地的社會環境不同。我們在媒體上看到的一些負面新聞,地溝油、皮革奶,似乎是社會道德、公民素質出了問題,其實未必,那些人或許只是“無知”加“貪婪”,那一代人也沒受過良好的教育。我們要對教育有信心,我相信只要不放棄教育,下一代的素質必將有所提升。
我也觀察到,香港和內地的教育側重有一點不同:香港老師更側重唯心(感性)方面,內地更多側重唯物(理性)方面。我認為,教育應該是唯心重於唯物,言傳身教很重要。然而,我不認為內地要照抄香港或外國的模式,要給她時間慢慢進步,遲早會好的。
有一天我去茶餐廳,坐在廚房旁邊,引發思考。為什麼西紅柿加熱之後會散架,而雞蛋加熱之後卻會變硬呢?進一步說,為什麼咖啡加熱後,會發出香氣呢?沒有哪個人天生注定是西紅柿(遇到困難就被打垮),經過教育,人可以像雞蛋一樣變得更堅強,甚至像咖啡一樣,升華、散發香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