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香港傳媒如何報導十八大

http://www.guancha.cn/Omena-K/2012_11_16_109796.shtml
香港媒體@十八大
2012-11-16 09:06 作者:Omena K

本月8日至14日的十八大會議,順利召開及閉幕,為中國接下來至少一代人時間的發展劃下了基線。在國內,有關的報導就算不叫鋪天蓋地,也至少俯拾皆是,政府機關且不消說都在積極學習,就是其他各行各業的民眾,也都十分關注會議成果如何回應民眾的根本訴求,並且對國家發展和自身的福祉充滿熱切期盼。至於海外媒體,也和國內一樣緊密關注,畢竟誰都知道,世界第一工業國的領導人更替和路線調整,將會直接決定世界歷史的走向。
與深圳一河之隔的香港,我們的媒體卻沒有在十八大上報導太多。這固然可以解釋為一個外向型社會的新聞焦點多元化,但即使是十八大新聞本身,主題也大大不如國內豐富,雖然有些媒體做出了正確和全面的報導,廣泛地涉及了政、經、軍、民等範疇,真真正正給市民帶來了關於國家當前困難與機遇以及未來前進路線的資訊,有些媒體則只集中於人事更替和黨內制度,以及一國兩制的平衡,在此題目上大做文章,而對於國內發展與香港的密切關係,以及國家民族整體的大藍圖的闡述,付之闕如。
美國大選和十八大:關注焦點甚不同
我們不妨以太平洋彼岸的美國大選做一個比較。下面是香港雅虎新聞的十八大美國大選專頁的新聞表列截圖。


香港媒體對十八大部分報導截圖


香港媒體對美國大選部分報導截圖
從這兩張截圖,香港媒體對此兩件大事的新聞焦點就可見一斑了。香港人素來抱持現實主義,注重實幹,最留心錢包。在美國大選的新聞中,媒體報導了美國的財政懸崖危機、向富裕階層開刀解決貧窮懸殊等經濟和民生議題。
其實,香港近年所遭遇的困難和美國不無相似之處:去工業化嚴重,經濟泡沫爆破,社會財富不公,機會不均。到底怎麼走出經濟困境,一直是香港人最關心的問題,所以對美國的處境和相關的政策,一直備受媒體矚目。目前,香港立法會就長者津貼的資產審查問題激辯不休,一方面堅持必須審查,把津貼留給低收入老人家,一方面宣稱要人人平等,敬老無分貴賤,不能以資產審查劫富濟貧。說白了,也就是如同美國應不應該向不少依靠金融獲利的富人加征重稅一樣的問題,所以美國的類似政策正可攻玉。

麼走出經濟困境是以對美政策,一怎直備受媒體矚目。
至於十八大新聞,焦點卻大多局限於人事變動和黨內政治,儼如宮廷戲。難道說,中國的未來發展就不會影響香港人的錢包嗎,明顯不是。現在,僅僅自由行政策就直接帶來了約70000個職位,占香港勞動人口的2%更不必說其他國內帶來的業務商機,涵括了金融、物流、通信等諸多的香港重要產業環節,早不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隨著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的簽訂,國內和香港的經濟只會越來越密切,例如刻下緊鑼密鼓的新界開發計畫,就是港深合作的一步。在這種形勢下,香港一些媒體對十八大的狹窄焦點,不可謂不短視。
誠然,上面的截圖截取於1114日,只反映一個時段的媒體焦點,而十八大前後的六日,以此為憑也許有失偏頗。那麼我們可以看看十八大開幕翌日的媒體綜覽。中國新聞網十一月九日的《香港各大報紙大篇幅報導十八大報告》,除了有國內背景的文匯、大公報能比較全面報導和析述十八大的各個層面之外,其他本地色彩的報紙,都相對集中於僅和香港有關的一兩條新聞,主要是政治議題。該報導指一些報紙:……用醒目的大標題《胡:港人共用中國人榮耀》、《胡總:維護國家主權》,在最重要的新聞版面整版報導十八大報告,這些大標題,主要是因胡錦濤總書記報告中香港同胞……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用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這句話而作出的,正延續了香港較早前的國民教育事件中出現的國民身份議題。
 對於報告中的這句話,各家如何各說在此且不論,只看一些香港報紙將之放在頭版,作為十八大報導的主菜,就可以窺見香港人的心態這不算兩耳不聞窗外事(對美國大選的經濟民生議題就關注不少),而是對國家規劃和經濟總形勢的認識嚴重滯後,心態上還停留在上世紀,以為香港經濟仍然自立,面向西方,和國家的關係僅僅是一國兩制的政治安排,全不知道香港已不能離開國家而發展,國家規劃是對香港經濟前途的判決,是必須報導和學習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私營傳媒為博眼球而繼續翻炒早陣子的國民教育事件議題,而拋棄了傳媒應有的社會宣傳教育功能
值得留意的是,在上述的中國新聞網的報導中,唯有《經濟日報》以不走封閉僵化老路,不走改旗易幟邪路此一根本國策決議為主要取材,該報亦把科學發展觀、經濟發展、體制改革、依法治國、反腐倡廉、軍事發展、港澳政策等主題一一標出,還解讀了諸如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等經濟民生目標。由此可見,該報更能反映十八大的深刻意義,遠遠不止於黨內人事更替。
 更堪玩味的是,《經濟日報》向來帶有政治中立色彩,經濟新聞掛帥,卻反而能在目前泛政治化的香港作出直接、全面的報導。對此我們不能不深思。

香港人應走出泛政治化泥淖
我們可以把視野擴闊一點,其實十八大、幾幾大在習慣了港英政治的香港人眼中,都是中國模式的一種體現香港在西方價值觀、政治觀長期的單方面灌輸(就不說洗腦二字了)之下,不少人把西式的普選和三權制衡當做普世政治,因而對中國模式感到難以置信。在國民教育事件中,浸會大學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就因為存在對中國模式的肯定字眼而被批評,每天都被拿出來說事。這和香港一些媒體對十八大的焦點選材是一脈相承的,既然在國教事件中質疑中國模式的民主性質,那就自然在十八大中質疑黨內民主、全國民主建設,因而焦點自然往人事上去;國教事件中忽略新中國建設的巨大進步,也就不會在十八大中關注國家的各種實際藍圖。反對派紮堆的《主場新聞》網站(主場正是針對內地而標榜獨立自主的字眼),搜尋中國模式能找到這樣的博客,竟把中國政府視為頭等打擊打象的貪腐問題當做中國模式的一部份,稱言:是否不同流合污便沒法為投資者賺錢,不被認同?一定要跟隨這套模式才有出路?;另一個博客,乾脆貼上了乾隆皇帝的圖片。
正如上面說到的,這都是西方觀念灌輸、加上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的心態,雖然因為媒體的渲染而甚囂塵上,但實際上不得人心。回歸以來,香港與國家的交流日漸加深,市民已經漸漸瞭解國家,也醒覺到香港應有的角色反對派在國教事件中鬧得滿城風雨彷佛隻手遮天,卻在緊接的立法會選舉中毫無進展,說明了沉默的大多數已能看清事實,作出正確的選擇。
因此,香港人必須加快走出泛政治化的泥淖,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身和世界。胡錦濤總書記在十八大中就香港所作的報告,正可以總結這種時代要求,報告提到:根本宗旨是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保持香港、澳門長期繁榮穩定發揮祖國內地堅強後盾作用和提高港澳自身競爭力有機結合深化內地與香港、澳門經貿關係,正是香港這個城市應該扮演的角色和應有的責任。報告亦說:香港同胞、澳門同胞……也一定能在國家事務中發揮積極作用,同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用做中國人的尊嚴和榮耀,更把香港人視為國家的一份子,應該積極關心甚至投入國家事務。
我們希望到了下一屆大會,香港人也能像國內一樣,全面廣泛的關心國家大事,形成建設性的輿論,超出這一畝三分地的限制,同時發揮香港傳統優勢,憑較豐富的西方認識,把中國問題與世界客觀的比較,不再偏頗。這樣正就是以國家為後盾,掌握自身的優勢,為國家事務謀劃,共同增進民族的地位和榮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