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完全同意的,是胡恩威對上述情況成因的分析。
本港(廣義)文化之未落,成因複雜!不是你花錢去資助一兩場講座、贊助「創作人」去搞「本土創作」便可以救活──根本不是這回事。資助扶持了外在形式,卻生不出有水平的內容。──總之,成因一言難盡,也不見得短期之內有出路。
香港之腐爛,是世界罕見的傳媒、教育、學界、政治、與娛樂圈等等,全方位、所有方面的劣質化。刻下就有TVB的《瘋狂歷史補習社》,由陶傑、游清源這些猥瑣文化人去踐踏知識──大家要不要去廣管局投訴,我會!
香港,既大量缺乏真正的知識份子,也極度缺乏有腰骨、有識見的有識之士;一言以蔽之,是一個已沒有了水平,不懂得分好壞優劣的地方。
香港連中學(通識課)及大學教育也「是是但但」,還有希望可言嗎?
香港,已沒有空間容得下「質素」。
朋友對胡恩威文的回應見文末。有見地。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20.html 】
朋友對胡恩威文的回應見文末。有見地。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hk/2012/11/blog-post_20.html 】
─────────────────────
《香港文化大退化——回歸十五年》胡恩威 明報 19-11-2012
香港回歸十五年了,十五年來的香港文化發展是怎樣的光景,很明顯近十五年都是大倒退──不光倒退,而是退化。看看主流傳媒和建制面對文化的態度,便知道香港的文化發展是走向低俗、低級和更低級。
香港目前是全方位文化大退化,試比較二十年前的傳媒和今天的傳媒,文字、編採水平,讀者的水平,只可以說香港已經變成了一個低俗文化超級大都會,今天的年輕人的role model是什麼呢?究竟有什麼role model給他們選擇呢?facebook最多人like的是什麼呢?香港的低俗是全球低俗化的一個部分,通訊和電訊科技的發達只令香港再加速了已經很高速的低俗生活狀態。只有食只有消費只有旅行只有借更多的錢。
文化發展:一路向下
當其他亞洲地方在upgrade其教育、文化、藝術和公民品位的同時,香港是全方位的向下:品位向下,文化水平向下,那些被傳媒吹捧出來的八九十後,只是一種有形無實的激進裝飾。這些以一個case、一個event為活動單位的社會運動,自我感覺良好,沒有自省只有自我,「只有我是最重要」的風氣已經成為主流。老師不能教學生,學生已經不用學習。這正是富有香港全球化資本主義特色的香港文化大革命。一大班一大班的吹水型知識分子,只會吹,不會做實事的運動家和叔父型吹水分子。香港在文化上沒有貧富差距,有錢和沒錢的都不是知識分子,又以沒有文化為榮,有文化成為了一種taboo。早前傳由許曉輝出任文化局,也正正反映了香港社會的文化水平:「學過」畫就知道文化,「看過」戲便知道戲劇了。所以在香港人人都是「文化專家」,人人都可以指點文化藝術,香港成為德國藝術家Joseph Beuys口中的「人人都是藝術家」,人人都是文化人。
這種把藝術簡單化、把文化低俗化的情況,是香港獨有的。韓國、新加坡、台灣走的是專業路線和本土化高品味高文化普及,香港卻以官能娛樂拉低文化水平作為香港文化發展的目標。一方面說文化重要,藝術重要,另一方面又不重視香港本土的文化藝術,不重視香港本土文化藝術工作者。回歸十五年後,香港的所有重要文化藝術機構,都是被文化外行人又或者是西方人主導、控制。香港文化正面對被「消減」的可能,一方面是政府政策不重視本土,另一方面社會和民間都一面倒走向低俗。八卦狗仔傳媒的「民主」和「文化」,只是一種粗俗和單一的狂躁價值,粗俗並不是問題,只可以粗、只可以俗的獨裁才是問題的核心所在。我不是反對低俗,我是反對香港目前只有低俗的獨裁狀況。
香港回歸後的文化「失落」
看香港電影,那些自私自大不思進取的大哥文化把香港電影消滅了,那些大哥們口中如何如何支持電影,到頭來也是為了名和利。台灣電影則仍然保存有文化,除了大哥也有老師,老師真的在教育下一代。所以在台灣,攝影、收音、導演都後繼有人。香港那些自私的大哥和那種水平的老闆,根本沒有什麼文化視野和社會責任,一味「港式創意」廢物循環八十年代的再用,十年後,香港還有演員嗎?香港還可以有能力拍電影嗎?政府支持電影業,但香港電影院在政府政策下已經就快完全消失。回歸十五年,香港的電影座位少了百分之六十!沒有電影院,何來本土電影市場,沒有自己的電影市場,香港電影如何可以振興呢!回歸以前香港政府把將軍澳一片土地,給了已經幾十年沒有拍電影的邵氏兄弟興建電影城,而仍在拍電影的嘉禾所經營的戲院卻陸續結業,這是怎樣的文化政策?這是香港政府消滅香港文化的政策之一!
香港文化在過去十五年並沒有走向「國際化」,總以為找西人來管文化就是國際化,其實只有把「本土」國際化才是真正的國際化。日本文化的國際化是日本本身文化被國際所關注,日本的設計日本的漫畫,日本的生活美學,已經是一種國際生活文化的指標。香港仍然是停留在李小龍和成龍等level,王家衛在十五年後的今天已經不再被人關注了。也許簡單來說,這是香港回歸後文化「失落」的狀態。這個狀態由八九六四後香港人放棄香港,大舉移民,已經開始。再加上香港出了個精神分裂的狗仔八卦民主自由,高文化人也要在低俗的自由才可有空間發表;拉低文化才可以有市場,香港失去了高與低之「平等」分工,處於只可以「低」、不可以高的狀態。
教育改革的原罪
香港社會走進了一個死角,經濟上沒有發展新的集業,沒有像韓國一樣在人力資源上全面推進科研與創新的Capacity Building。社會浪費大量資源和時間去表態、去爭議,而不是去研究問題,分析問題開發新的思維和做法。香港整個教育改革,只是把香港教育制度整體down grade,教育一批又一批只有會吹水只有
feel good 的公民,香港是全世界唯一不重視體育和藝術作為基本教育元素的「國際大都會」,香港的學校只是教學生如何應付不用再應付的考試的所謂學習。中學和大學已經沒有什麼QC,沒有藝術教育,沒有sports,中文不通,英文不明,大學又變成一個一個教育商業大集團,如香港大學,不做好本身的教學,卻一味研究擴張,弄一些「國際」課程,好像那個什麼文化領袖課程,找一些國際文化領袖,指指點點,便說是文化領袖課程了。
那麼香港藝術發展局又是怎樣的光景呢?香港藝術發展局其實可以扮演藝術政策智庫和資料蒐集的角色,但香港有培養這方面的研究人才嗎?香港藝術發展局的主席,很多時候把藝發局當做一個活動主辦單位,而不是發展藝術的單位,每年的「香港藝術發展獎」,尤其是「終身成就獎」,表揚的大部分是不用表揚的商業藝術大師。這已經反映了香港藝術發展局其實也是香港低俗or通俗文化的一部分。藝術發展局沒有去把一些從事不同類型層次的藝術家引進社會,讓社會知道這些人的存在。改革藝發局,需要真正珍惜香港藝術、明白香港藝術的人,而不是一些心裏只有香港流行文化的生意人,或者外行人,又或者那些喜歡指指點點說文化人不團結,說文人相輕的「低級」、easy way out的吹水人,香港就是有太多這種吹水無文化的人。這就是香港的本質,這就是香港,十分值得社會學和人類學專家去研究。
缺乏具視野的人才
藝術發展的重點,是培育藝術家和教育巿民大眾。美國的藝術基礎教育和專業教十分多元和全面,所以美國的文化巿場是多元和具持續性的。私人基金和商界也明白文化藝術的定位和功能。香港根本沒有這樣的條件。英式的文化藝術政策和教育醫療一樣是政府公共資源主導,這是英國社會政策的基礎;香港也是英式社會政策,所以香港的文化藝術也是長期由政府公共資源主導。當年創立香港藝術發展局,也是效法英國的Arts Council,一個法定的藝術發展公營機構,支持民間的藝術個體戶和團體,並協助政府制定藝術發展政策。藝術是一切發展創意的土壤。重視藝術才是重視創意。藝術發展需要的是視野時間資源和空間。香港不缺資源,缺的是視野和空間。什麼是視野?視野是一種抽象但又具體的目標。藝術本身也是抽象但又具體的。像一首詩一幅畫一幢建築物一部電影一本小說,由抽象的概念落實為一件作品。要建立巿場,要有足夠的創作和經營人才以及具備基本藝術知識和愛藝術的公眾才能建立的。香港藝術政策最失敗的地方就是不重視培育本地人才。創作人才、研究人才、技術人才、管理人才都不足,沒有愛藝術的公眾,藝術是不能夠全面地和健康地發展的。
─────────────────
【批註:胡恩威、榮念曾的「進念」長期拿巨大資助,又如何?!香港文化水平下滑成因複雜;而且與跟藝術無關的政治、傳媒,及教育(通識課)劣質化息息相關。
香港文化水平下滑,看來只是香港社會全面出問題的側面反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