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閱讀傳媒 認識香港傳媒的本質
課堂最佳教學材料(感思附篇末)
─────────────────────
Friday, 10 August 2012
近日有很多對政府處理膠粒污染手法的批評與指控都是不公平及沒事實根據的。
本人、G或T都沒有因政府對今次污染危機的應對而感到失望,雖然這是所有傳媒查詢的焦點所在。我們真正感到失望的,是傳媒對調查及報導今次污染事件缺乏興趣,以及他們的焦點只放在如何令政府尷尬。我們曾懇求傳媒報導這次污染危機,但他們並不感興趣。
事件時間表
7月25日 – 在愉景灣發現膠粒污染
7月26日 – 通知南華早報及英文虎報
7月27日 – 南華早報在其不起眼的「城市分頁」報導有關事件
7月28日 – 通知香港各大中、英文媒體,以及國際媒體
國際媒體的回覆 – 沒有興趣報導,除非你能透過此事揭露香港政府或中石化的問題與瘡疤。過了幾日,甚麼壞東西都出來了。
8月8日 – 南華早報的社論 – 對膠粒污染的靜默令人不安
(文章:處理膠粒污染事故欠透明責無旁貸 No excuse for lack of transparency in plastic
pellets case)
對南華早報的編輯之要求
編輯先生,你是對的 – 請問你能夠向香港市民解釋為何你選擇靜默嗎?或許你也應該聯絡香港其他的傳媒,尋求他們的解釋。公眾有權知道!
給國際媒體的信息
你們需要改善招聘技巧,因為目前你們的員工並不稱職。
給香港人的信息
問問你自己:怎麼可能出現「隱瞞」呢?傳媒由發現事故的第二日已經清楚知道整個事件!這次事故真正令人失望的是傳媒,因為他們對事實沒有興趣,沒有能力成為具調查力的新聞媒體,也沒有能力發現極具新聞價值的消息,即使一切已經清楚地放在他們眼前。
───────────────────
【批註:以上是香港環保網頁Hong Kong Coast Watch內一則訊息。於FB上已公開。打入「膠粒污染 –
傳媒在哪裡」便找到。
重要的思考:當代,必須對「傳媒」的本質反思。
1.
當前,不是「記者、傳媒人有預設立場及偏見」那麼簡單,是:必須思考「當代傳媒」的性質、本質是甚麼?
2.
若「記者/傳媒人」普通低水平、甚至部份連基本操守也沒有(例如:對「事實」未能持開放公正的態度),我們為何要信、用由他們「水平次等」的「眼睛」所看見及陳述的「事象」?
第二問是近幾年天天跟新聞最深切的體悟及思考!
也許會反問,「那我又何以天天跟新聞呢?還不斷廣傳分享。」問得好!
以下分享跟新聞的方法:(1)看中外報導要兼看,在網上找──只取事實、材料。由眾多不同來源的材料折射事實。(2)看材料所花的時間,非一般人可承受。會傷健康。(3)要面對前所未有的、眾多的「偏差」陳述。(4)廣傳的,是十挑一的「結果」:是經一輪閱讀與篩選後,覺得相對全面的個別篇章。
在訊息量暴增、「傳媒過半失效」的大環境下,多讀材料之餘,增加個人閱歷,如走入(香港)社會生活、以工作形式跑內地,好便見到旅遊層面見不到的生活……;未經時間淘洗的當代時事知識就如此建構。而且,認知可隨「認知的更新」而更新。世界上沒有純客觀及純中立,某些立場不可掉棄(身份認同要站穩中國人立場。世界上沒有「國際人」),人也不可能在知識建構過程中沒有「定見」(階段性的總結);惟謹守態度健康、開放,心態健康等原則來自持。
因有上述「難苦」的求知過程,頗肯定地說:要求未有基本知識儲備的中學生「多表達意見、多作批判思維」──尤指是被曲解了的「批判思維」──是教育方向錯誤。反映陳嘉琪等教育設計者在知識累積上已沒再更新!!如有,不可能不知道要對當前事下判斷需要費多大氣力?!以及有多難、多不可能。
至於香港記者,只報導令政府尷尬的事。又或者說,任何事他們都用這角度切入。找不到這切入角度,便不是值得注意的新聞。而「時事新聞」便由他們來「建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