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楊光!!
為政治秀而騷擾死者的任何人,必有報應!
《高風亮節,躹躬盡瘁--思憶楊光叔》
吳秋北 周文港
香港工人運動領袖楊光叔病逝,震動了工運界,引起了社會高度關注,是愛國工人運動重大損失。光叔一生大公無私,愛國愛港,關鍵時刻忍辱負重,無怨無悔,不但是愛國工會、學校中數以十萬計工人、民眾、老師和學生心中的典範人物,更是愛國力量中廣受尊崇的領袖人物,其精神力量對香港的長期繁榮穩定影響深遠。針對近日有社會邊緣人物別有用心的炒作,本文試從還原真實、抵制污衊出發,根據光叔生前所述、前輩的回憶、我們與光叔多年近距離的接觸和研究等,思憶光叔光輝一生的點滴。
啟迪工人維權意識 建立勞工福利教育體系
二戰結束之初,港英殖民政府自顧未暇,只急於爭奪和「恢復」管治和繼續對港人進行高壓統治;對於因戰亂、生計而不斷南下的同胞,基本不施支援,這從1951年東頭村、1953年石硤尾兩場大火災後情況等可見一斑。作為工會領袖之一,光叔曾積極參與和策動1949年電車工人特津、1954年反「莊式除人」(按:電車公司管理層莊士頓在1年內分13次開除184名工友,歧視工會會員,意圖「陰乾」工會發展)等大型鬥爭,啟迪了工人維權意識,推動了波瀾壯闊的香港工運發展。
在工人自救意識的啟迪下,光叔與一眾工運前輩,先從建立勞工子弟學校、設立失業救濟金、進行緊急救災、開展文教運動、開辦工人飯堂、醫療所、留產所等起步,逐漸建立一套較當時港英政權更為全面、完整的福利事業體系和基層教育體系,實際上長期補充了勞工基層等民生工作的不足,的確為當時初到香港的貧苦大眾,帶來無限溫暖。這些方面,今天看來是理所當然,但當時的人卻是無法想像。這些貢獻,無疑有助迫使殖民政府不得不調整政策,對今天的社會服務界後進極具研究參考價值。以光叔為首的老一輩工運領袖,對早期香港勞工基層民生、維護勞工權益所作的貢獻,人們不會忘記!
面對複雜環境 堅持帶領工人艱苦奮鬥
眾所周知,光叔為人非常謙虛,他曾對着我們後輩說:「不知道為什麼兩次鬥委會主任都是我?其後不同的大型鬥爭、尤其是六七年反英抗暴,人家就說,楊光,又係您啦!」其實,答案顯而易見。一是因為他作為工運領袖,有群眾基礎;二是他富有大型鬥爭經驗。據不同的文獻資料顯示,當年的工人無產階級擁有備受尊崇的地位,由他以工人領袖身份擔任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主任,更是理所當然。
我們當然知道,文革這個時代背景對反英抗暴鬥爭有一定的影響,但片面地把當時「暴力」事件的責任全部推給愛國團體一方、甚至是由作為鬥委會主任的光叔一人,而置當時港英當局的草菅人命、高壓統治不顧,是有失公允的。當年,殖民當局以血腥鎮壓,連日打死打傷拘捕近千人。5月11日,13歲少年於黃大仙徙置區第26座外被警員打死;6月8日,424個工人被捕,工人徐田波被捕後死於警署等,是港英直接令事態不斷升級的導火線。殖民政府長期歧視中國人,動輒驅逐愛國人士出境,故意拖延1956年九龍暴亂事件中的執法速度,導致愛國工會死傷慘重。現下遮掩各項誘發1967年反英抗暴大爆發的眾多因素,偏頗地把所有責任都推給光叔等愛國前輩,不但不尊重歷史事實,更是誤導公眾和青年學生。我們依然認為,首先應該被譴責的是鎮壓工人、學生的殖民管治者,而不是犧牲個人職業、學業前途以至付出鮮血和生命代價的抗爭者。與此同時,光叔作為工運領袖,背負着時代、時勢、工會發展、工人利益等沉重壓力,不少光叔同輩都說,他們已經在自己可能的範圍內盡量克制,盡量不與港英當局硬碰,保存了愛國愛港後續力量。
反英抗暴之後,愛國工運經歷了低潮,光叔不但堅持帶領愛國工運實行「復轉改」,更開始着力迫使殖民當局建立《僱傭條例》和改善勞工待遇,後來更成功爭取《基本法》內有關保障勞工權益的條文。這些成就,不少學者認為,的確開闢了當時殖民管治香港120多年來,勞工權益保障截然不同的新局面。光叔在艱苦時期毫無畏懼,堅韌不拔,憑着超凡的勇氣和不計個人得失的承擔,創下了這一局面。
兩袖清風 家屬飽受委屈
認識光叔的朋友都知道,光叔一生兩袖清風。他生前所住的地方,只是數十年來辛苦供款的居屋。他的子女,更因為父親的政治背景原因,雖然擁有非常好的學歷,卻無法加入公務員及官津補校教師隊伍,擇業和工作受盡歧視。這些委屈,光叔從無對外說過,只會在他教導後輩要懂得奉獻時才會聽到。言語之間,光叔似是流露出對家庭和家人有所虧欠的眼神,令人不忍直視。
楊光叔不但代表一個團結奮進的時代,更代表着上一輩艱苦奮鬥、堅定愛國者的精神面貌。他不但是愛國工會工作者的典範,也是後輩做人的榜樣。原本,我們想保留光叔一貫的低調作風,但面對坊間一些失實的污衊,以及以偏頗方式傷害工人領袖的做法,不得不引用史實撰文以正視聽。在評價歷史事件上,異見者縱有意識形態之爭,但不應罔顧事實,甚或故意曲解。只有全面公允評價,才不會失德失格!
光叔一生磊落,高風亮節,愛國愛港敬業,鞠躬盡瘁,我等後輩難及其萬一,只能在這有限的空間,與大家一起回顧他的經歷點滴,以表無限敬意與哀思!
----------------
不惜騷擾死者的政治秀,低劣;做秀者,有報應的!
「東方之珠」不因英國人而發亮,割讓前絕非不毛之地;八十年代港英的「仁政」,因知道有中英談判、交還香港--香港有太多謬論,被一用再用,由謊言變「事實」。
《愛國者被犧牲 陰影遺留香港至今》
劉廼強
2015-05-27
最近魯平和楊光相繼離世,引起反對派一片謾罵。這並非個人恩怨,罵的人絕大部份甚至與這兩位老人家素未謀面,他們要藉此鞏固其病態本土主義的歷史觀。古今中外,一般都是勝利者寫歷史,所以英國人香港本來只是“一塊不毛的石頭”(a barren rock with nary a house upon it),是英國人把它建設為“東方之珠”的說法。這始作俑者帕默斯頓勳爵(Lord Palmerston)從未來過香港,根本胡說八道。先不說張保仔的兄弟們了,當年英國遠征軍侵華,首戰敗於官涌,那就是地鐵佐敦站C出口一帶,今天仍叫官涌。難道是石頭把英國人打敗的嗎?而這荒誕的論述,深入民心,不但進入教科書,特區政府沿用至今,曾俊華於2010年還引用來說事。
而香港的繁榮,是六十年代後期,特別是1967年“反英抗暴”之後的事情,純粹是因緣際會,決定性因素從來都是大陸的興衰。在此之前,“東方之珠”不是香港,不說上海了,廣州也比香港發達。它是“省城”,我們是“香港地”,濠江是“澳門街”。我最記得五十年代中,中環舊萬宜大廈剛落成,有全港第一台自動手扶電梯,住在附近的我還去上上落落的玩了半天,被保安趕走。來自上海的同屋告訴我,上海早於戰前便有這玩意了。
香港淪陷,英軍雖未至於不戰而降,但也不見得怎麼英勇,我們年年紀念,反而在這三年零八個月期間,由香港仔組成的東江縱隊從未間斷於香港和內地之間穿插,其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今天有誰知曉?中央於恢復行使主權之後唯一做的事,是協助居民悄悄地於烏蛟騰修了一個紀念碑。
光復之後,國共雙方都暫時拋棄了香港,共產黨建國,於內地搞偉大的社會主義,丟下港人生活於資本主義“水深火熱”之中。楊光六七年搞的暴動,已經快五十年了,這段歷史和前因後果還是港英那時說的那一套,至死都還沒有給他一個說法。如此不明不白的只給他一個大紫荊章,只會給反對派一個很好的攻擊切入點而已。當年參與其中的不只他一個人,不少人至今還背著案底,際遇不堪,即便像曾德成那樣幸運能在特區政府當高官,被罵時也很難說清楚。
那一邊,英國派來麥理浩,行仁政,左派微弱,而且不是很多人接受的說法堅稱這是他們暴動鬥爭的成果。是耶非耶?歷史一半是事實,一半是論述。直到今天,論述權依然牢牢地掌握在反對派手中,連事實根據全無,單憑論述的“城邦論”都成了暢銷書,非已經說成是,是當然也可以被論述為非。英國解密資料顯示,麥理浩來港任務之一,是為之後與中國談判香港續約作準備。懷柔是準備手段之一,暴動“左仔”要翻案,難上加難了。
無論如何,英資得風氣之先,知道氣數將盡,於七十年代後期陸續準備退出香港,這才出現包玉剛成功登陸,匯豐把和記洋行半賣半送給李嘉誠等事件,華資得以壯大。港英長期官商勾結,先是勾結幾個英資大行,之後是幾個華資地產霸權。通過房地產經濟,港英可以實行簡單低稅率,這竟被寫進《基本法》。如今內地和香港都吃了房地產經濟的大虧,但一時三刻,都轉不過來。
暴動一役,香港的左派被打乖了,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工聯會和地區組織於慢慢恢復的同時,更積極協助港英維持繁榮和穩定,靜待全國江山一片紅,自己也自然被解放。之後“四人幫”被打倒,對香港左派打擊更加嚴重,使他們精神上更加虛無,整個八十年代,中英談判期間的風風雨雨,都無甚作為,慢慢習慣了褔利主義,“蛇齋餅粽”那一套所謂“地區工作”,追求數字,以脂肪充肌肉到今天。這怪不得他們,長期不談政治,不講理想,這是必然的結果。
魯平時代那一本賬,內地那一邊自有其算法,香港這一邊,他麾下的預委、籌委,於回歸前長期每個月都要飛北京開會,沒功勞也有苦勞吧。回歸之後,這些功臣與魯平同退,不但投閒置散,不少至今連一個紫荊章都沒拿到。與之相反,他們以前的對手那幫“港英餘孽”、“舊電池”,卻一路享盡榮華富貴,還反過來要專政他們。愛國反而成了“左”,“不為各方接受”,永不使用,回歸十八年了,大家不妨細數,治港班子當中,有幾個真能說得上是愛國愛港的。有此前因,今天中央強調特首必須愛國愛港,對不少港人來說,反而成了出爾反爾了。愛國者隨便被犧牲,陰影遺留至今。一些當年的幹將,今天都成為開明紳士。
回歸之後,暫不入史,而戰後七十年香港歷史,這篇短文也只能說其大概,但已經是這麼多糾結了。我們不但要以史為鑑,吸取教訓,事實上,今天我們還生活在這段歷史的陰影中,歷史還在繼續擺弄著我們。我們建制派如不趕快寫好香港史,並加以普及,成為主流論述的一部份,許多事情無從說起。只是這本香港史能否成功修繕,關鍵在於中央對一些重大事件的資料發放和最新評價。中央如繼續放任不作為,歷史真空只會被反對派不負責任地積極填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