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opinion.m4.cn/2013-02/1200447.shtml
2013-02-01 作者:滋兰斋主人
【核心提示:突然想到一句话,“牛皮不怕大,就怕当场炸”。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
信息时代,每天要在媒体上读到一些故事,成功人士的事迹催人奋进;失败的教训让人叹息。那些人和那些人的故事因为是我们绝对陌生的,也就没有任何可评判的了。一旦读到熟悉的人的陌生故事,情形就不一样了。
今天,在我们为了迎接大学毕业三十周年而建立的QQ群中,得知了一位大学毕业之后就一直没有消息了的女同学的名字,这位同学的“事迹”或者说“故事”这些天已经成了媒体的热点。而且那故事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用双语发布的呢。
这是一个在我们大学同学中年龄算是偏小却故事不断的同学。从1982年大学毕业之后但一直没有了消息,如今,一下了成了名人,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团队中的人物了,而且那篇题为“从劳改犯到高科技企业家”的文章,还是从“福布斯中文网”上翻译转载过来的呢。真让人吃惊!而读了网友们的评论,就更吃惊了。
在群上,我们同学就在努力地搜寻记忆。30年,毕竟还不是太久远,大家还能记得许多的事情。
“在南京劳改队里度过了十年。她在那里接受思想改造,忍饥挨饿,饱受折磨,惨遭轮奸,被迫在工厂里当了一名童工,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都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文革不过是十年。当年的中国,再黑暗,还不至于将一个女孩关到牢中十年,去做童工的。再说,我们那些同学都是1978年恢复高考后考取大学的,如果考取大学的时候不过是20出头的青年,还在劳改营中度过了十年,怎么有可能考取大学?我们那个时候还是有“政审”制度的。故事。
“童工”一说,倒还是有些可信的。我们那些人在那个时候是没有什么“童工”的概念的。当年的青年能找到一份“童工”去做,算是有关系有后门的人了。还是故事。
“在毕业前几个月,傅苹发表了一篇毕业论文,讨论中国农村溺杀女婴的现象,引起了全国新闻界的关注。但她也因此入狱,被判劳教。”我们同学在群里互相问了,没有任何人知道在那个时候有过那么一篇文章——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能写些东西的,这是事实,但文学性的小说多,偏又不及另一位高我们半级的范小青同学。更不曾听说当年我们的同学中有哪一位因为文章而被劳教了的。因为我们的同学全是江苏的,没有一个外地人,如果哪一位因为文章而出了事,至少是会有人知道的。可没有一个人知道有此事,甚至三十年同学聚会五六次之多,没有人知道此人在何处。又是故事。
那文章用不着细读,就可看出问题来,“劳改”与“劳教”,我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什么区别——我甚至不知道在英语中是不是有这两个词汇。“劳教”怎么会有十年之久的?故事啊!
讲惯了故事的人,有时会连一些真实的事情和经历也弄不清了呢。这位同学2012年“在接受中新社记者访问时说,1977年她在苏州大学学习中文”,我们这明明是1978年入学的,是在1978年的10下旬才上学的,就连高我们一届的1977级学生,因为特殊的历史原因也是在1978年的3月才往常的,她怎么会跑到1977年去?那时她不还在“做童工”吗?
我们的这位同学现在在资本主义国家里,还发达了,这是事实,不是故事。我估计。
由此,再回过头来看许多的事迹,许多事迹的评论,冒出一个词“起哄”。至少我知道,在这个人的故事及评论中是有不少不了解情况而起哄的。
突然想到一句话,“牛皮不怕大,就怕当场炸”。故事,永远只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原标题:故事永远属于那些有故事的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