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特稿:真理越辩越明,公道自在人心----《「佔中」透視》網上讀書會

特稿:真理越辩越明,公道自在人心
2015-03-14全国港澳研究会
--------------------
特稿:真理越辩越明,公道自在人心
——全国港澳研究会举办《“占中”透视》网上读书会,专家学者发言力挺余非著作
2015313  全国港澳研究会

全国港澳研究会对《“占中”透视》一书的出版给予高度关注,认为该书全面系统地梳理了“占中”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思考“后占中”时代的香港问题具有现实意义。
近日,以反对派为主、当中不少成员亦曾积极参与非法“占中”的独立评论人协会,向出版社三联(香港)出版社及作者余非(原名:关秀琼)女士发出律师信,指近期由三联出版的余非女士新作《“占中”透视》一书的第57页中,对独立评论人协会相关陈述失实,主要是针对书中指出其一名成员的另一身份是“由美国NED资助的独立评论人协会的成员”。律师信就此恐吓当事人有关引述构成诽谤。
全国港澳研究会专门召开网上读书会,围绕该书进行深入研讨,港澳及内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读书会。现将与会专家学者的主要观点汇总如下:

一、对《“占中”透视》一书的总体评价

林至颖(会员、香港特区政府中央政策组前非全职顾问)认为本书从爱国爱港的立场出发,梳理了占领运动的来龙去脉,并罗列诸多事实,进行客观剖析及反思。占领运动过后,香港市面上出现不少以“占中”为主题的书籍,但真正从系统性叙事角度记录占领运动的著作不多。由三联书店出版、香港作家余非的新书《“占中”透视》是其中较全面、较人性化及剖析较深刻的一本。
周文港(会员、香港岭南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谈到,作者余非女士以自己的亲身观察,并综合了多方资料,以敏锐的人文观察和较为犀利的笔触,在极短的时间内,为香港绝大部份反对非法“占中”行动的市民留下了具体的历史印记,亦为全社会反思香港究竟发生什么问题,提供了殷实的材料和中肯的分析,是云云同类书中的具有代表性的一本。反映作者对香港这片土地有深厚的感情,值得肯定。书中不少章节,很多是普通市民根本不知道,或者因为这种创伤过于让人惊恐而未及留意。非法“占中”使我们认识到社会原来一点都不简单,正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与营商,以至孩子们的成长。阅读该书,有助正视、反思问题,提出改良办法;总比逃避、否定、再积怨为好。
个别读者可以因为自身的既得利益和意识形势,去否定书中的一切。然而,事实不会因为你的取态而改变。希望大家以此书为鉴,抛开浪漫、激情和幻想,要多从务实、理性、负责任的角度出发,为我们的香港、我们的国家作出更多有益有建设性的思考和贡献。
邱逸(会员、岭南大学持续进修学院高级讲师)表示,该书无论是文字的,或是视像的,是东方的,或西方的,都是本着对真相的坚持,使错综复杂的各方人物能抽丝剥茧地还原其真象,让我们看到诸事纷陈后的诸多脉络。书中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作者亲历“占中”现场观察、出席集会和搜集到的大量资料透视这场称为港版颜色革命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发人深省。细阅此书,让读者进一步认识香港社会潜藏的问题、深层次矛盾的严重复杂和不可忽视。
追寻真相,把线索细心铺陈,是此书最使人获益良多、发人深省的地方。
此书能在短短三月内面世,可见作者用功之勤,用心之切,她率直敢言、实事求是,唯其如此,才能开风气之先,才能鼓励同道,捍卫真正的新闻自由。
凌友诗(会员、香港特区中央政策组前高级研究主任)谈到:读完《“占中”透视》,深为香港的现况感到忧虑痛心。她认为本书由三条主线贯穿:年轻人的乖戾、横霸与幼稚,造就他们此一结果的传媒、教育和师长,外部势力的策动与支持。作者国家民族立场极之坚定,用实例让读者了解这谈了多年的三大问题有多么严重。
《“占中”透视》的资料非常详实,然而此书却让我想到另外一件事情。当前在我知识分子界有三种人,一种是已经被外国收买执行外国任务的人。一种是没有国家观念和现实考虑的纯粹套概念的人,这种人在西方学术的霸权和无形影响下大多不知不觉成了西方代言人。只有一种是最可敬、最可贵的,就是站稳国家民族立场,深刻理解国家在近百年内忧外患中挣扎站起来的艰难,因此苦思孤诣要为中国找出一条真正适合于自己道路的人。
头两种人非常多,是学术和思想界的主流,但他们大多非常平庸,他们所做的事不过是让国家更失去独立自主、人民更受剥削而已。而第三种人人数少,可是研究功夫都做得很好,思想深刻犀利,才气横溢,他们是真正的菁英,真正有益于国家的中流砥柱。可是,由于西方设定的评价系统和学术框架,真正有益于国家的菁英时常被排斥在学术体系和政府决策体系之外,被褐怀玉,身穿粗布衣服而怀抱美玉,退处江湖之远。因此,国家如果要走自己的路,要真正伟大复兴,必须重用第三种知识分子,而要能重用他们,首先就是打破当前西方定为一尊的评价系统和学术框架,以国家民族立场为评核的首要条件,这样他们才可以获得认可,进入有影响力的学府和决策岗位。
这次全国港澳研究会就《“占中”透视》发表的新闻稿,高调肯定这本书,向广大会员推荐了一本难得的好书,组织会员以笔会的形式,从专家学者的角度进行理论探讨,获益良多,也深感香港缺乏更多此类实事求是、思想深刻犀利的好书。
王磊(理事,北大法学院教授)读过阅读《“占中”透视》,深感获益良多——进一步认识香港社会深藏的问题与深层次的矛盾的严重性和不可忽视性。余非君的《“占中”透视》把问题全面地挖得很深!以总结为例。余非君点出了在“外力+学生+传媒+政客”的香港社会生态链下,香港社会存在极大的动乱危机。
总而言之,书作中的内容绝非泛泛而谈。作者既有亲历“占中”现场观察,又出席民间申诉集会,并搜集大量资料,从而透视港版颜色革命的发生以及发展过程。全书发人深省,有理有据,有个案;所发的观点意见都有大量资料数据记录支持。可以想到,余非君为此书付出的大量心血和精力,令本人深感钦佩。我已把此书向朋友广泛推介。

二、对“占中”运动的主要看法

林至颖认为79天的占领运动,对于香港法治、经济、社会、年轻一代的严重伤害是难以估量的。但更重要的,是重建、是再出发、是反思和查找香港回归近十八年来各方面工作的不足,并加强维护“一国”及基本法的正确认知。香港回归近十八年来,香港内外的政经环境已经出现变化,加上国际博弈的新格局,如何准确拿捏策略应对,正考验着我们的意志。
周文港谈到,79天的非法“占中”行动,所影响的不只是这个时期几个区域的交通和社会秩序问题,而是从实际上反映了香港以至全球化下的亚洲社会出现了何种深层次矛盾和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邱逸认为,2014年,香港非法“占中”历时七十九天终失败告终,所有诉求和行动都只证明发起者和参与者异想天开,毫不实际。不过,“占中”能历时这么长,参与者这么多,影响这么大,则侧面反映一些歪理邪说能一时三刻鼓动一大群人,让他们自以为替天行道,却干着违反整个香港社会利益的事,很可惜,这些歪理邪说回归后一直不为重视,更不见官方或学界正视,结果是助长了其滋生,并以言论自由等名目渐次主导言论,甚至成一时一地的真理,例如“爱国不爱党”、“中国人是强国人”、“城邦论”等。“占中”后,这些歪理有愈见邪乎之像,如由反共到反华,由舞动龙狮旗到赶绝中国人等。因此,踏入2015年,我们进入了所谓“后占中”时期,面对着歪理邪说由犹抱琵琶到堂而皇之,由星星之语到付诸行动,说出占中的本质和问题,救年青一代的香港人出歪理邪说。

三、对独立评论人协会行为的谴责

邓飞(会员、香港将军澳香岛中学副校长)认为此次事件(指独立评论人协会发律师信)可看做是当代的文字狱。他表示:关于作家余非的新书《“占中”透视》所引起的笔墨官司,可以列举一个类似事件,看看当事人是怎么样处理的:2001年,著名记者秦家聪撰写出版一本名为《The Li Dynasty: Hong Kong Aristocrats》(中文译名:香港名门:李氏家族传奇)的家族史书。书中记述李福善(前法官)、李国能(前终审法院首席大法官)、李国宝(东亚银行老板)和李国章(前教育局长)等人同属的李氏家族在香港近现代的发展。但当该书出版之后,李氏家族成员、前行政立法两局议员李福和(Li Fook-wo)发现,书中一幅1982年他连同一众行政、立法局议员见戴卓尔夫人时的合照,相片注释把他的名字写错成为另一位家族成员李福树(Li Fook-shu)
李福和先生并没有像今天这位不满《“占中”透视》的疑似“由美国NED资助的独立评论人协会”的记者那样,马上出律师信给作者,又是威胁要打官司,又是要出版社全部收回该书。李先生只是透过媒体记者,向作者指出该项错误而已[1]。同时,多位李氏家族的成员亦似乎非常欣赏和爱读这本家族史书。
新闻是历史的初稿,新闻素材有误,固然不好。但现在到底谁真谁误,尚属存疑之际,该记者却以迫不及待之势,不论该素材对全书之轻重,急欲将该书除之而后快。较之于李氏的胸襟,该记者固然等而下之。而执一小节以求构陷作者、尽毁全书的兴讼,这与古代毁书灭人的文字狱又有何区别!
郑赤琰(会员,香港中文大学政府行政系客座教授)就投诉人指出书中原文第57页:“吕秉权是前无线及有线电视台新闻记者,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讲师。另一身份是由美国NED资助的独立评论人协会的成员。”内容失实,并要求作者道歉,书商收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第一,我不认为这要求具备充分理据。提出此要求需要假设内容对人物或组织的声誉有所破坏。在此议题上,提出者需要指出美国NED是一个“坏”组织,所以资助独立评论人协会对其组织及吕秉权造成损害。但美国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 (NED) 是一个公开合法的美国组织,香港传媒指出以往曾经资助浸会大学、香港大学等。如投诉成立,即代表香港的大学曾受“坏”组织基金资助。
第二,是否美国NED资助需要由美国NED提出。现实上美国NED有可能委托个人将资金以其他方式资助协会。原文内容不一定是错。
第三,按照我的理解,作者希望强调香港在占中时需要有更多以事实鲜明,而不是立场鲜明的记者。这概念在大多先进国家或地区都没有错误。
王禹(会员,澳门理工学院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副教授)认为:全港学术界、文化界、新闻界,以至工商专业界人士应该反思一下,类似恐吓、打压这种情况的持续发生,不但严重打击正义之士继续仗义执言的勇气,更严重挤压香港的言论、出版及学术自由;结果是白色恐怖气氛弥漫下,人人自危和噤声,大家的正常生活和正当生意还做得下去吗?香港的言论、出版及学术自由正式终结之日,就是“恋殖爱英阵营”“成功争取”香港“回归”到英国斯图亚特王朝下对新闻出版严苛管制下之时。悲剧发生后,香港那来正义之士,持续为香港的健康发展、以至爱国爱港事业仗义执言?
王教授和一众朋友亦替三联(香港)和余非女士担心,解决有关问题的当前之道,是当事人坚定无畏,挺身而出,力陈有关陈述事涉重大公众利益和调查中的刑事案件;爱国、爱香港的各界人士尤需团结一致,一同出钱出力,支持受害人捍卫言论、出版和学术自由,以及捍卫进行中的司法程序不受干涉。解决有关问题的根本之道,就是中央和特区政府必须尽快填补国家安全缺口,方能真正捍卫香港的言论、出版和学术自由免受侵占和欺凌!
张定淮(理事,深圳大学港澳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表示,独立评论人协会在去年成立,声称无政党背景,但谁都知道其成员跟反对派关系密切,其短短一百多字的宗旨中,一共四次提到了捍卫言论自由。
众所周知,香港是世界上言论最自由的地方之一,反对派媒体及政客几乎天天对爱国爱港阵营作出失实陈述和恶意诽谤也一直平安无事,亦罕见道歉及收回言论。如今,声称致力捍卫言论自由的独立评论人协会今次向余非新着发律师信,可算是香港言论出版界的一个特殊例子,破坏了“舆论引发的风波,以舆论解决”的老规矩。如爱国爱港阵营认认真真起来,但凡诽谤必以法律途径解决,反对派赔得起么?
况且,在法律上,独立评论人协会是不可能成功控告余非的。有关“独立评论人协会由美国NED资助”的说法,早于2014年底、“占中”发生后,已在互联网流传甚广了,原因是他们那些“独立”到扭曲是非的评论文章惹人怀疑。于当时,为什么独立评论人协会和和吕秉权一直没有澄清?依美国法例,三十天内没有被澄清的传言,可当作为事实,何况上述传闻早已流传不止三十天了,很多市民也以为独立评论人协会与美国NED密切相关,难道该协会本身不用负责任么?而吕秉权作为公众人物,独立评论人协会又是一本港知名机构,市民绝对能够以更高的标准监察和批评他们。如今,仅因为余非新着提到“独立评论人协会由美国NED资助”,便要求收回所有已发行的书,那么所有提到特首有地下政党背景的书和文章是否更应收回?同样道理,出现了错别字的著作,误把吕秉权当成女人的书亦应该马上全数收回了?甚至乎,打压异见声音的独立评论人协会宣称自己“捍卫言论自由和维护业界言论空间”,又算不算失实陈述?需否自我解散?
张教授认为,独立评论人协会心知肚明,是难以在法律上置余非于死地的——且慢,笔者假设其“心知肚明”,又会不会惹来诽谤?真个草木皆兵哩。而这,又是否正好是独立评论人协会想要的效果?政治上,该会的这一动作,切切实实产生了寒蝉效应;让人知道,原来批评反对派是很容易惹官非的,谁不会“自我审查”?客观上看,独立评论人协会所发的律师信肯定会挤压了本港的言论出版空间,于其宗旨背道而驰,可谓是“律己以宽,待人以严”、“讲一套,做一套”、“举起民主旗帜反民主”的又一例“最佳示范”。
朱兆麟(会员,香港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执行总监)认为,在出版自由的香港,本应大鸣大放。对于同一事件,亦可以有着不同观点。《“占中”透视》一书,反对占领行动为本位,理据有力,亦大获好评。或许,是“枪打出头鸟”吧。是次被讹称有错的的章节在于书中第五十七页,其中一段题为《立场鲜明的前记者不少都去了教书》,指“吕秉权是前无线及有线电视台新闻记者,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讲师。另一身份是由美国NED资助的独立评论人协会的成员”。又指书中第一百一十一页提到,“NED,全名National Endowment for Democracy(国家民主基金会),表面上是非牟利机构,由美国国会拨款资助”。独立评论人协会将相隔五十多页的内容穿凿附会,再控诉作者,明显是“鸡蛋里挑骨头”之举。以如此方式攻击政敌,未免有点儿眼高手低。
先不论“吕秉权是前无线及有线电视台新闻记者,现为香港浸会大学新闻系讲师。另一身份是由美国NED资助的独立评论人协会的成员”并非由作者原创,网络上早有流通如此一说,不应随便以言入罪。更重要的是,略懂法律常识的都会知道,《诽谤条例》第25(5)条提到,下列情况应视作发布的言词方无意地涉及另一人:“(a) 发布人发布该等言词,并非故意指该另一人以及涉及该人,而且该等言词可由于一些情况而被理解为提述该人,发布人对该等情况亦不知情;或(b) 该等言词表面上并没有诽谤成分,而发布人对该等言词可由于一些情况而被理解为诽谤该另一人,发布人对该等情况亦不知情,而且,不论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发布人对该项发布已合理地小心行事”。
对于《“占中”透视》被受争议的内容:吕秉权“另一身份是由美国NED资助的独立评论人协会的成员”这个陈述,目的并非批评或指责独立评论人协会的资金来源,纯粹视作左证去说明吕秉权的个人立场,从而论证《立场鲜明的前记者不少都去了教书》这个文章标题。独立评论人协会由此而终都不是作者的谈论对象,却比吕秉权还要焦急,连忙发声明、发律师信,实在是“此地无银三百两”。无论如何,滥用司法程序去打击政敌也是非君子所为。若独立评论人协会认为《“占中”透视》内容有欠客观,大可撰文反击,甚或邀约公开辩论。但为求达致其自私的政治目的,而浪费法庭宝贵的资源和时间的行径,实在叫人不敢苟同。

[1]李八方:隔墙有耳专栏,苹果日报2002319日,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020319/2493681
文章转载自全国港澳研究会网站,原文请参见:http://www.cahkms.org/AssociationNews/newsContent_85.html
图片转自网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