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2年9月12日 星期三

香港國民教育:"反洗腦”的DNA"

【按:下文應出自內地移民香港者之手,因而可站在內地及香港兩個立場來審視國民教育這場爭論。文章層次頗深刻,視野也宏闊!卻非一般港人習慣的篇幅規模
然而,仍力薦此文!!讀後會有啟發。此文不簡單。

最新補充:原來作者是土生土長港人! 真的有點意外,因為文章的識力及論述角度(尤其是下半篇)都超班--再一次印證,香港的文化(永遠只是梁文道,馬家輝)、時評(評議國是及中港事件的,永遠是只得跟中共有私人恩怨的劉銳紹)、文學領域(誠品找去的是鄧小樺之流,引入去做夜談的又是馬家輝及其從眾)都被劣質者把持,以至有真功夫者不一定在香港有出頭天。
不是多看內地網頁,根本沒留意到Omena k 的文章。】
----------------------
香港國民教育:"反洗腦DNA"
2012-09-09 12:09 作者:Omena K
http://www.guancha.cn/Omena-K/2012_09_09_96477.shtml

近來,洗腦二字在香港網路上俯拾皆是,但凡帶有家國立場、家國情懷的資訊,都動輒被戴上洗腦的帽子,有些是調侃,有些卻是草木皆兵。這些人所害怕的,乃是德育及國民教育課程。
此一由香港政府及各家學術機構擬編、推廣多時的課程方案,按香港教育局計畫,將於今年9月先在小學試行,明年起在中學試行。此舉引起了很大的迴響,七月二十九日,約三萬市民上街,聲言拒絕洗腦,甚至提出罷課。
其實,關於此方案的種種爭議非一朝一夕之事,就如這次活動的領頭組織學民思潮,早在一年多前已經成立,當時就旗幟鮮明的叫做反對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聯盟在這些反對者的想像之中,下一代即將因課程而喪失獨立思考能力,只知唯唯諾諾,乃至被強加的中國國民意識扼殺個人人格、使香港喪失公民社會特質

洗腦:假設式與現在式
這套將在未來三年落實至全港中小學的課程,真能洗腦嗎?假設有此目的,課程本身就要盡可能的隱惡揚善,誇大正面資訊,極力掩蓋錯誤;而政府則須同時嚴控社會資訊,充分動員政權的力量,把各種反對意見和學說加以禁制、扭曲、篡改。
那麼我們可以看看教育局較早前推出的《德育及國民教育科課程指引》,其中言明瞭:提高學生對個人身份、家庭成員身份、社群成員身份、國民身份及世界公民身份的認同,以及對普世價值的認識及厘清……説明學生懂得從多角度思考,並能作出合情、合理、獨立、客觀的分析及判斷…以客觀的角度去理解國家由內外交窘邁向改革開放的奮鬥歷程,體會當中的憂患、掙扎、困難
由此可見,課程既介紹了國家的成就,也要求同學對國家的各種問題作出多方面的理解和評價,而非一味的歌頌;而且評價的規尺 ——普世價值,甚至相當迎合反對派歷來所接受的西方價值觀,卻不一定合符內地正在探索的新時代民族意識。這就使反對派的指控不攻自破。課程本身沒有洗腦成份,而香港這樣的小政府亦無力控制一個多元國際都會的資訊流通,故此洗腦之說實在不值一駁。
相反地,反對派的一些抗議行動更加有洗腦之嫌。七·二九遊行當天,反對派牽扶稚子上街,給他們卦上讀不懂的標語,教他們喊聽不懂的口號,早被市民譏為真正的洗腦;近日學民思潮成員在Facebook侮辱幾位勢孤力弱,但依然手持紙牌表達愛國立場的老人家,對不同的聲音毫不尊重,以多欺少沾沾自喜;而近日社工反洗腦教育行動在多家青少年圖書館內發起清洗紅色讀物,就無疑更具有箝制資訊的色彩。
 可見反對派言行不一,他們聲言抗拒內地化,卻與內地日漸開放的民間言論氣氛形成鮮明對比,很是諷刺。而從這一條新聞之中我們也可以窺視到,他們所反對的洗腦並非單純的指一種手段,而是指代他們刻板印象中的共產主義價值觀、歷史觀、世界觀——因他們認定,這都只能是洗腦洗出來的。

一些香港政治活動者要求撤回課程
 尚不止此的是,洗腦一方面是的意義,一方面蔓延至民族範疇,相當一部分的反對者所抵制的不僅是政治,而是中華民族本身,認為中國人的身份乃外來的、強加的,並將損害香港的公民社會。就這樣,反政府和反民族,形式了反國民教育浪潮的兩個層次。
在內地網路有很多朋友指出,此乃香港經濟被追上所引起的心理落差。這樣說固然不錯,可是忽略了兩點:第一,這些抗議的主體是學生、雷打不動的文化、教育界,和現時的香港經濟沒直接關係;第二,要揭示他們對的誤解和對公民社會的虛假膜拜,就必須追溯歷史,提出理據。

家國:陌生的名詞
香港作為一個殖民地,很有與別不同之處。譬如印度之獨立、台灣之回歸,其背後的樸素情感乃對殖民者掠奪、徵發、奴役的怨忿。這種情感促成民族意識醒覺,進而期盼民族獨立或回歸祖國。另一方面,掠奪和徵發的前提是豐富的資源、充足的人力,統治者因而大力建設,樹立工業系統和教育準則,人民也因此進入了殖民者的國家體制(儘管是低層的),體驗和理解了現代國家的原理和實際運作。
 香港卻缺乏這兩個方面。香港沒有資源和人力,從一開始就是英國在東亞航海圖上的一個點,做些轉口買賣,彷如廣州十三行。香港首位有影響力的混血華人何東,即出身於此。
轉口商業帶來的輕度城市化沒能吸納大部分農村人口但港英採取一如印度的政策,放任傳統基層自由,在印度即諸蕃王的統治,在香港即傳統家族的土地權威。因此,香港既無向英國輸血的壓迫,也無男兒埋骨異國的哀歌,更未體驗逐鹿世界的險惡。
人口的爆發自五十年代始,內地人民相繼因為戰爭和災害而湧至。解放戰爭時,一些資本家亦出逃至此,後來與本地英國背景資本結合,利用大量廉價勞動力,在六十、七十年代創造了香港輕工業經濟的起飛。英國一直採取放任政策,對大量勞力引起的社會問題不聞不問,最終引發了六七年的反英左翼武力抗爭(港英稱六七暴動)。事件令港英政府開始注意民生,安撫民族情緒。中文合法化、中文大學之成立,是這個時代的標誌。
到八十年代,香港逐步轉型為金融都會,中產階級興起。由於反殖民情緒一直欠缺,他們於是輕易接受了殖民地的西方價值觀、歷史觀,卻又沒有對英國的身份認同,就像上面提到的,香港沒有加入英國的國家體系裏,米字旗虛懸,《天佑女王》鮮有識者。
因這樣的背景和金融業帶來的國際交流,從這時開始,一種不依存於民族和文化認同、僅靠法律來厘定人與人的關係和權責的所謂公民社會逐漸形成。他們一方面因為所受的教育而誤解了一方面也因自身的經驗局限,不知有民族、國家,只知城邦

 人口構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較早時候,港英因為輕工業需求,對內地移民來者不拒;19741980年,則施行抵壘政策,對越過邊界、成功進入市區接觸親友的內地人士,不加遣返。該政策在1980年取消,大規模移民的時代劃上句號。
 前抵壘時代的內地移民,不管政治立場如何,都經歷過時代劇變,明白國家、民族的意義;在後抵壘時代成長的人 —— 且假設成長從十歲開始 —— 即是今天的七零至九零後,極少在生活上接觸從內地移居、帶有國家意識的同輩,這間接使公民思維更加深刻。
 香港回歸,施行一國兩制,事實上仍是五星旗虛懸、國歌陌生依舊。市民仍未有機會體察到國家和民族如何跟自己休戚與共。
對於沒有民族感情、沒有國家觀念的七零至九零後,很多人感覺這只是一種再殖民。另一方面,與中國內地的交流日益加深,本有望消除各種誤解,可是九九年興起的微博使情勢突變。
在內地,人民在微博上廣泛交流,揭露陰暗面,監察和推動社會進步;然而,微博資訊雖能超越深圳河,人的觀念卻仍涇渭分明,香港新一代以其觀念解讀這些負面資訊,只覺與己無尤,更因欠缺民族認同,毫不掩飾的以劣根性、支那人之類的言辭辱駡,而這等激烈言論,常在年青人之中掌聲四起,相繼轉載。因此,不論是還是民族,在網路上的形象都日益不受待見。

上述即反洗腦浪潮的歷史淵源,它造成了對共產主義的偏見、對民族的疏離感、還有國家觀念的缺失。經濟不是直接因素,政客選戰亦只屬推波助瀾罷了。
因此,當香港浸會大學所編的《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提到中國共產黨組成進步、無私與團結的執政集團時,香港新一代幾乎無人能夠、無人願意從左翼革命的角度解讀,而單純視之為 洗腦。
 當另一些教材提到內地各種歷史錯誤、腐敗現象、社會問題時,他們認定這是避重就輕而必須以他們心目中的真相提及和詮釋諸如八九學運等事件;對任何相反證據、任何國家安全和政治穩定的考慮,即指責為洗腦
 當李麗珊小姐于1996年為香港取得的首塊奧運金牌被列作中國人之光的例子時,他們即聲明九六年的香港人非中國人,從而指控 洗腦。甚至電視每日播放一次國歌,也被視為 洗腦
綜觀整個反洗腦浪潮,按照他們的狹隘立場和上述的霸道行徑,確是一場不折不扣的洗腦運動。從更廣闊的角度看,則是回歸以來一系列文化、價值衝突的一個片段。從政治學上,則是民族國家和公民社會在原則上的碰撞。

歷史:政府要首先面對
在此,我們沒有必要細探反對派如何刻意把國民公民身份對立,党、國不分如何強行堆砌本土意識來對抗民族意識;如何把釣魚文當成真相來醜化中共、中華而弄出笑話。
當一個族群長期欠缺國家意識、國際視野,其歷史觀和世界觀必然錯漏滿篇。我們既然已經注意到這個浪潮的根本原因,就應針對主因,思考對策。
 一般社會運動,肇始者多數是躁進的大學生;在一般工農階級加入之前,都不能稱為真正的群眾運動。這場反洗腦浪潮亦如是,正因此,他們的罷課不獲回應而流產收場。
 然而,上述的嫌共公民社會幻覺心理,仍普遍存在於七零至九零後,他們要麼已經有剛剛開始念書的孩子,要麼在接受高中、大專教育,將是社會的核心。
 要知道,教育的對象是兒童,但教育的控制權操於文化界、教育界、家長之手。即使反對浪潮退下,課程如期開始,也只會被他們敷衍,難以收效。可以說,國民教育的第一個物件就應該是實施教育的成年人,包括家長、教師、甚至少數承襲港英思維的特區官員。
 彼之所拒,乃彼之所缺,共產主義立場的建國歷史教育是有必要的。它能從人民的、階級的角度,解釋新中國的合理性;特別是建國三十年換了人間的工業建設和社會改革,不僅可以澄清對共產的偏見,還有助於重新樹立民族自信,培養認同感,並且闡揚國家體制的關鍵歷史作用,有利陸、港關係的正確認識。

今天的國情教育,不外遊山玩水,見識市場經濟下的社會進步,這雖不會引起反彈,但結果也只是隔靴搔癢既然第一個目標是文教界、大學生 ——最注重原則的一群,我們的做法更應該一如我們香港俗語所謂的到肉:直截了當,徑指國家原則。
 所以,即使香港政府以至中央媒體已經清楚解釋洗腦疑懼,且表明一些受爭議的教材並非強制性的,也都只是緩兵之計。即使把團結無私改得沒那麼肉麻,而且更準確的屬於人民、不受資產階級左右反對者也不會改變立場,不會接受這樣的闡釋,因為他們無法理解。
讓人憂慮的是,如果政府繼續回避新中國的左翼建國邏輯,一味強調課程的高度自由選擇性,最終只會使課程發展成殖民時代的歷史和公民教育教材的合輯,而淪為西方視角的、抽離民族身份的中國研究——這也是一些公民社會論者所僅能接受的模式——其中對新中國的描述,也將因為沒有左翼論述的支撐,繼續被唾為洗腦與獻媚,就好像那套《中國模式》一樣。

認同:既如亡羊
本應在回歸之初就落實的國民教育,一拖十五年,誤了整整一代人。在民族感情上,我們痛感他們的迷失,目睹他們對來訪的太空人說,我們感到可恥。
 在實際上,世界經濟競爭日趨劇烈,香港這個小城市難以獨全,我們無法想像他們自絕於民族後,還如何找到可靠的盟友,故感到可悲;在權責上,他們腳踏國家的肩膀,卻以為城邦頂天立地,拒絕向國家承擔國民責任,無視前人的奮鬥和犧牲,還在高談公民社會,自打嘴巴,我們感到可笑。
儘管他們可恥、可悲、可笑,儘管視我們為敵,但責任還在於我們,而他們是受害者。亡羊補牢,如果正確的國民教育無法及時推行,受害的會是另一頭羔羊,他將迷失圈外,抱懷世界大同的癡想,陷進各種虎口。一錯不可再錯。

 (作者系自由寫作人,兼職模特,香港前中學教職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