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1月30日 星期日

張大春也出手了--假的真不了

【眉批:龍應台的虛偽、矯情,以及用「優美的文學語言來包裝謊話」,終於又多一位高手出來點破了。
繼林沛理批龍應台的《大江大河》之外,張大春出馬了。不容錯過!!

走訪中學,發現仍有不少老師及學生視龍應台為神。在中學生的徵文比賽中,便不乏大讚《大江大河》是一本「抒情、有文學味道,同時充滿史學知識的好書!」的稿件。這不足為奇,閱讀上的判斷及鑑賞力,從來就不易建立。

同時補附林沛理批《大江大河》的舊文。──因為張大春行文的對象是已看過該書的人──台灣跟香港一樣,有不少中學老師推介此書──未看過該書者只感受到張大春對該書的反感,或未必完全明白張大春批評的深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連張大春也出手了。於是未算太明白,也宜知道有張大春此文。
而林沛理的行文比較清晰,未看過書的人也明白龍應台該書的問題何在

───────────────────────
速食史學的文明矛盾(張大春)
2011 0111 蘋果日報

上周末我赴北京參加出版活動,在一次媒體的群訪中,不意間「撞上」這樣的一個問題「你們偷走了我們的錢(按:指國府輸運來台的央行儲備黃金),留下一個爛攤子,還好意思說你們是『失敗者』嗎?」

單單括出這看似冒犯人的話語,略嫌沒頭沒腦,必須從頭細說。

2009
年,龍應台出版《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引起了華人出版和媒體圈極其熱烈的反應。此書在大陸不能發行,但是無論透過何種管道,想要取得一部書的內容並非難事;或者即便根本不必詳讀文本,只須摭拾街談巷議,也絕對能夠牽引出許多衝突性的話題。俗謂「引發爭議」,本來就是很便宜的事,投資報酬率卻很高。龍應台的速食史學更可以拿「文學」二字當包裝紙,她很聰明地在出版當下就表示:她寫的是「文學作品」,其譬喻如此:「我先綁了許多歷史磚頭在身上,再一一敲碎,用文學的翅膀飛起來!」還說:「想用『文學的力量』感動讀者,尤其是不知1949為何物的年輕世代。」

龍應台大概不知道,她自己的聲明反而暴露了她心目中想要吸引或說服的對象,說穿了就是1949年國共分裂「易感或無知」之人。她夫子自道的「尤其是」三字恰是關鍵。「不知一九四九為何物的年輕世代」如果因為「文學」這個堂皇、優雅的字眼,而逕以為歷史的磚頭就是那些在晶瑩淚光之中飛起來的碎片,則吾人一向所謂「青史成灰」之語,還真是一個既動人、又諷刺的意象!

文學掩飾空洞史觀
速食就是速食,「速食史學」當然也就不是史學。至於是不是文學?還該先問我們對文學有多麼寬鬆或嚴格的標準;或者,該問我們認不認為文學是有門檻的?無論標準寬嚴,也無論門檻高低,起碼文學二字不該是掩飾簡陋而斷碎的史材容顏的化妝品。尤其是化上了這樣的妝之後,掩飾的卻是空洞而虛無的史觀:「向失敗者致敬」、「以身為失敗者的下一代為榮」,尤有甚者的不知所云則是:「正因為這些失敗者匯聚在台灣,慢慢發展出一種遠離戰爭、國族的價值觀,一種溫柔的力量。」居然也就跳空導出了「這才是文明的價值!」如此無稽的結論。

易感而無知之人果有千百種,而今對岸冒出來一個乍看上去不很文明的記者,忽而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你們偷走了我們的錢,留下一個爛攤子,還好意思說你們是失敗者嗎?」這位記者不會是唯一一個被「失敗者」之語刺激到的人。這樣的人到頭來一定會困惑:國府遷台數十年而遠離了「國族價值觀」,究竟是在認知和實踐上放棄對中國的一切承擔?還是另造一新的國族價值?「失敗者」明明是一個因貪腐無能而流亡的政權,卻被文學加工改裝成遭到大時代無情蹂躪的小老百姓,那麼,被模糊掉的就不只是歷史,還有這無情的野火本身了!

龍應台當然可以說:引發爭議本來就是文明手段,就是溫柔的力量,就是民主。起碼我們都還記得:由於刊登了龍應台的爭議文章,大陸異議人士李大同、盧躍剛所編的刊物《冰點》遭停刊。

為此,龍應台曾堅定地向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喊出「請用文明來說服我」的話。試問:燒起一把野火照亮自己,並將巨大無邊的黑暗留給真正承擔歷史責任的人,這是何等居心的文明?倘若文明之人確有承擔國族歷史共業的責任,龍應台憑什麼又以為「遠離國族的價值觀」是台灣文明的一部分呢?設若台灣應該發展它新的、自有的「國族的價值觀」,它的文明又在哪裡呢?在模糊了之後輕盈得只能飛起來的歷史灰燼之中嗎?
─────────────────
作者為作家
<果然有話>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3102088/IssueID/20110111
張大春批龍應台「大江大海」是「速食史學」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龍應台兩年前出版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轟動一時,被許多中學教師選為學生必讀經典。作家張大春昨天卻在報紙專欄中重砲批評,指本書是「拿文學當包裝紙」的「速食史學」,而龍應台則是「燒起一把野火照亮自己」。

龍應台出版「大江大海」時,形容這是一本「向失敗者致敬」的作品。張大春表示,上周他赴北京參加出版活動,一位記者向他提問:「你們偷走了我們的錢(按:指國府輸運來台的央行儲備黃金),留下一個爛攤子,還好意思說你們是『失敗者』嗎?」

張大春指出,「大江大海」中的「失敗者」,「明明是一個因貪腐無能而流亡的政權,卻被文學加工改裝成遭到大時代無情蹂躪的小老百姓」。

他也質疑龍應台所言,這些失敗者在台灣「慢慢發展出一種遠離戰爭、國族的價值觀」;認為如果文明之人有承擔國族歷史共業的責任,龍應台憑甚麼以為「遠離國族的價值觀」是臺灣文明的一部分?

張大春對龍應台稱「大江大海」為「文學作品」,尤其不以為然。他認為文學不該是「掩飾簡陋而斷碎的史材容顏的化妝品」,尤其掩飾的對象還是「空洞而虛無的史觀」。

張大春指出,五年前大陸異議人士李大同、盧躍剛所編的刊物「冰點」,因為刊登了龍應台的爭議文章遭停刊。為此龍應台曾堅定地向中國大陸的領導人喊出「請用文明來說服我」。

相較之下,張大春認為,龍應台這次以「大江大海」升起的野火,僅僅是「投資報酬率很高」的「引發爭議」。他指出,龍應台「燒起一把野火照亮自己,並將巨大無邊的黑暗留給給真正承擔歷史責任的人,這是何等居心的文明?」
2011/01/11 聯合報】

-----------
【按:離開大學,稍為長大後,已看穿龍應台之虛情假意!她何止是在《大江大海》才對歷史及社會現象「過度書寫」,根本一直都如此。不時以感情的、簡化的言詞,掩蓋邏輯內容上的複雜性
林沛理此文對她的問題點得極中!!】
──────────────────────────────
亞洲週刊 P052 |  一夫當關 |  By 林沛理 2009-11-15

認真審視龍應台

龍應台的《大江大海》突顯說書人與歷史敘述者的角色衝突,成為「過度書寫」的作品。

這幾個星期都在看《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可是越看就越發覺這本龍應台用了「六親不認」的四百天寫成的書問題重重。作為一宗精心策劃的媒體事件(media event)《大江大海》的市場推廣工作做得出色至極,為「如何製造一本超級暢銷書」(the making of a super best-seller)這個課題提供了最好的教材。然而若視之為一本要從慘痛歷史中汲取教訓、要「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的著作,《大江大海》卻突顯了說書人(storyteller)與歷史的敘述者 (narrative historian)難以協調的角色衝突(role conflict)、修辭技巧的「雙刃劍」本質(double-edged nature),以及謙遜作為一種歷史寫作的美德(virtue)與修養(discipline)之必要。

最令人擔憂的,是這些顯而易見的問題,在承載著《大江大海》遨遊的一片讚美之聲中(an ocean of praise),幾乎沒有浮上過水面。是出版社的公關手段超卓,還是香港根本沒有幾個人認真寫書評?【按:質問得好!!】這樣對龍應台本人也不公平,《大江大海》既是她嘔心瀝血之作,我們便應給予它最一絲不苟的審視。正如龍應台在書中對她的十九歲兒子飛力普所說,「因為你認真,所以我打算以認真回報你」。

龍應台從不諱言她在《大江大海》要做的一件事是「講故事」——在題為《行道樹》的序言中,她提到她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跟她的兒子飛力普「講故事」,給他一條「前後連貫的線索」去理解她來自的時代。當然,《大江大海》絕對不只是母親對兒子的「愛的教育」。較諸《親愛的安德烈》,《大江大海》的野心要大得多。
在一種嚴肅的使命感和正義感的驅使下,龍應台深信自己正在進行開創性的歷史研究。她對亞洲週刊的記者說:「我開啟這個探索,就是想要真實地知道那個時代究竟是怎樣一個時代。如果你不去下工夫,就沒有一個黑盒子會打開」(亞洲週刊第二十三卷第三十八期,第三十五頁)
令人意外的是龍應台似乎沒有想到「講故事」與「寫歷史」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追求,歷史的真與故事的完整和動人未必可以共存。

讀了《大江大海》三遍,我的結論是作為講故事聖手的龍應台,在書中始終支配著作為嚴謹歷史學者的龍應台。《大江大海》的敘事方式充滿電影的感性和興味,某些段落的鋪排和寫法簡直像經過攝影和美術指導的「教路」一樣,專為攝影機——即觀眾的眼睛——而設。

最明顯的例子是龍應台圖文並茂地在台北軍史館一個互動式的模擬戰場訪問詩人管管:「他(管管)靠在一管模擬山炮旁,我(龍應台)盤腿坐在一堆防禦沙包上……他說得激動時,身體就動,一動,那管山炮就『碰』的一聲開炮了……」
的確,在多於一層的意義上,《大江大海》都堪稱為一齣「文學巨製」(a blockbuster of a book):從它史詩式的題材到鋪天蓋地的宣傳攻勢,從作者運用的時空交錯「剪接手法」到它「粒粒皆星」的「演員陣容」(all-star cast)——在書中的大敘述出現過的知名人士多如繁星,順手拈來的就有朱經武、白先勇、馬英九、林百里、錢穆、余英時等等。
特別令人詫異的是龍應台對實業家蔣震的描述,她說蔣震在香港「極受尊敬」,來自一個「極為貧困的家庭」,「所有的苦工,他都做過」。她知道蔣震原來當過軍,在國共內戰期間曾經參與多場慘烈戰役之後,「看著這位極度樸實的藹藹長者,簡直目瞪口呆,說不出話來」。如此戲劇化(dramatic)甚至近乎通俗劇(melodramatic)的筆觸出自一貫冷靜的龍應台,端的令人措手不及。

龍應台的詞鋒犀利,眾所周知。在《行道樹》一文中,她將父母比喻為城市裏的行道樹,「這些樹,種在道路兩旁,疾駛過去的車輪濺出的髒水噴在樹幹上,天空飄浮著的濛濛細灰,靜悄悄地下來,蒙住每一片向上張開的葉。行道樹用腳,往下守著道路,卻用臉,朝上接住整個城市的落塵」。兩岸三地能夠寫出如此詩意盎然而感情充沛的句子,大概沒有幾人。

可惜的是水能載舟,亦能覆舟,龍應台的犀利詞鋒,同時使《大江大海》成為一部「過度書寫」(over-written)的作品。■

(評《大江大海》二之一)

perrylam@yahoo.com
-------------
             
亞洲週刊 P048 |  一夫當關 |  By 林沛理 2009-11-22
龍應台的感傷主義    

歷史教訓與啟示存在於歷史本身的矛盾、曖昧與反諷中,道德優越感的說教難靠近真相。

林沛理,文化雜誌《瞄》(Muse)主編,《信報》及《南方都市報》專欄作家。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香港,你還剩下多少》及《能說「不」的秘密》(次文化堂出版),最新的一本書是《破謬.思維》(天窗出版)。

龍應台的寫作向來帶有強烈的說教味道,不時散發著一種「深信自己站在道德高地伸張正義」的道德優越感(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問題是要用這種方式寫作,作者便必須具備過人的道德感悟(moral perception)、道德敏銳 (moral sensitivity) 和道德判斷 (moral judgment)。倘若作者未能身體力行、躬行己說,即英文所謂的「practices what one preaches」;那他\她在重大道德議題上所持的立場,就難免被詮釋為一種道德上的矯揉造作和故作姿態(moral posturing)

《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既要「向所有被時代踐踏、污辱、傷害的人致敬」,卻又同時帶著仰慕,甚至敬畏的心情為各式各樣、來自那個時代的傑出人士和成功人士樹碑立傳。龍應台一方面深刻地感受到「那麼慟的生離死別、那麼重的不公不義、那麼深的傷害、那麼久的遺忘、那麼沉默的痛苦」,另一方面又強烈地意識到在一個崇拜名人的社會裏,「報大名」(name dropping)作為一種寫作策略無往而不利。於是,在她筆下,朱經武是「創下高溫超導世界新紀錄而著名的物理學家」;梁安妮是香港公關界的「大姐大」;程介明是「有名的教育理論專家」;席慕蓉的詩「華文世界裏到處被人傳誦」……坦白說,如果《大江大海》寫的只是「被時代踐踏、污辱和傷害者」的「傷害、遺忘和痛苦」,它斷不會成為目前這本全球已賣出逾二十萬本的超級暢銷書。

龍應台在《後記》中自言是「歷史的小學生」,面對「林深不知處的浩瀚史料」不知所措;有如「踏進大興安嶺採花的小紅帽」,每走到一個分岔口都很痛苦,因為「兩條路,我都想走」。實情是龍應台「都想走」的「兩條路」是「講故事」和「寫歷史」,結果她選擇了將歷史改寫成故事。我不是歷史學家,所以在這裏不談《大江大海》忠於歷史和事實的程度(historical accuracy)而只談它的語言。
一般來說,歷史寫作皆奉行「少即多」(less is more)的簡約主義風格,因為事實不需要裝飾(embellishment);而歷史所包含的權力衝突和人性戲劇,自有其內在的動人力量。從事歷史寫作的人需要做的,往往只是「實話實說」(tell it like it is)而已。《大江大海》最大的敗筆是用感傷主義(sentimentalist)的筆觸來渲染悲情,我沒有正式統計過,但幾乎可以肯定,《大江大海》所用的「最高級詞語」(superlatives)之多,超越龍應台之前的所有作品。這種修辭上的誇張(rhetorical excess)在書中隨處可見——龍應台回憶兒時住在大倉庫,「下雨的時候,整個倉庫噪聲大作,雨水打在一定是全世界最大張的鐵皮上,如千軍萬馬狂殺過來」。在一本一字一句都蘊含反戰信息的作品裏,「千軍萬馬狂殺過來」又怎能用作比喻呢?誠然,由於時時刻刻都想著要感動人、震撼人,龍應台在《大江大海》中寫出了很多奇怪的句子,例如「請凝視我的眼睛,誠實地告訴我:戰爭,有『勝利者』嗎?」。這句分明是從英文「Look me in the eyes and tell me」翻譯過來,文體家龍應台竟可如此囫圇吞棗,實在令人詫異。

龍應台千方百計要為這批戰爭中的「失敗者」伸冤,可是在她不自覺地把他們「受害者化」(victimization) 的過程中,也可能剝奪了他們的主體性(subjectivity) 和能動性(agency)他們當中,不是每一個都是被國家和領袖出賣的受害者。有些人為信念而戰結果戰死沙場,有些人為理想而活結果含恨而終。將所有的戰爭混為一談就是將戰爭「同質化」(essentialize) ,將所有的犧牲一視同仁就是將人的複雜動機概念化(conceptualize)
化繁為簡原是說書人的特權,研究歷史的人沒有這個特權,因為歷史從來就充滿自相矛盾、似是而非、曖昧與反諷,而它的教訓與啟示,亦只會存在於這些矛盾、曖昧與反諷之中。
所以,歷史的研究與寫作,最終應該是一趟讓人學懂謙卑的經驗(humbling experience);也只有真正謙卑的人,才會靠近歷史的真相。【按:最後幾段批得極中的!!!!】

■(評《大江大海》二之二)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足本4000字版

這是一篇幾乎沒有刊出機會的文章
!!歡迎四傳!!
此乃4000字版另件是2600字版,讀哪一版本任憑尊便。

眉批:《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26004000字兩版本。
2600字版終於在《星島》(124日)刊出
文章投稿充滿波折,幾乎要以「無實體」、如孤伶的靈魂方式在網上「飄流」。
吳康民原文在《明報》刊出,要商榷,必先投該報。可是,在該報掌控某些版面之「刊出自由(刊出自由也是言論自由之一種啊)」的馬大編輯,也不問詳情了,總之,回應吳康民的文章:稿擠!
過程曲折不重要,對我是一次很好的教育。
借此切盼真正愛護國家民族及愛護香港的人士深思幾個問題:
1.   在香港,愛國怎麼愛成這個樣子的?!
2.   回歸、不再是殖民地已經13年了。可是,今天在香港愛國竟然仍有原罪?!
3.    今天的香港,有言論自由嗎?!面對事實吧!香港行的是「單向式言論自由」,要「批大陸、罵共產黨」才有「言論自由」。在某種氣氛下,港式的言論自由其實是萬馬齊瘖!! 
香港的下一代很可憐,在「知」也未做到之下,就在港式氣氛中「恨/鄙視」自己的國家民族。無根的「國際人/世界公民」、沒有實質內容的「普世價值」抽空了生之實體,最後連自己的人格、生命成長也脆弱、虛空單薄。
此次,為下一代而豁出去!】
-------------------------


《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
余 非
4000字足本/吳康民的原文附於最後)
吳康民一直是我尊重的「親中」知識份子,他的文章,不少都切中中港兩地時弊,擲地有聲。可是,讀吳康民2011111日的《知識分子的憂思》,卻失望、扼腕,也不無痛心!深思後為文一篇,跟吳康民及持近似態度的「愛國知識份子」商榷。
依個人觀察,在香港批評當代中國國情的人士有不同類型,一些人逢中必反,根本不看事實,反共是鐵定的前設。一些是不太知歷史,未跟進國情,憑表象及表層的正義感、同情心,認定當前中國以「經濟好景掩蓋殘酷的現實」,幾乎全盤否定近幾十年來的成績。而最令我留意的一類,是香港的傳統左派──如吳康民先生的類型。由《知識分子的憂思》一文可見,吳老愛國資歷深,卻搞錯方向!曾自忖,當前中國細細碎碎的具體發展及變化,吳康民的跟進足夠嗎?人就是這樣的,會不自覺地「恃熟賣熟」,令自己被「我都知道」的感覺欺騙。
八年來埋首跟進國情,按本人經驗,真的要每事、逐件跟進。以特大的民間衝突及個別冤案為例,不可只看大標題,及最熱炒的那幾天網上的一二說法便以為「全都知道了」;要追後續發展及結果,乃至事件的影響(最近便以此態度跟進廣州亞運會)。

上達「聖聽」?!
讀吳康民全文,印象是:當前中國的腐敗、貧富懸殊……領導層視而不見或根本不曉得。此外,舉國中青壯年都噤聲、或被逼噤聲,於是他惟有以「老臣」姿態進諫,以期上達「聖聽」。
首先,假如我們也認為把政治體制現代化(聲明,這裏指的不是普選)是吳康民及一切關心、愛護中國人士的期望,則我們必先要讓自己「進化」,不要再抱持「臣/聖君」、孤臣孽子的舊式官場心態。吳康民文中透現的君臣觀,雖然是順文意(談漢文帝)而來的比喻,但當中「老氣橫秋」,語氣及態度既老且朽,很不合時宜──且看,原來我們連自己本人的「進化」也如此困難。當然,又可以說吳康民的心思並非「真老朽」,是借這些封建字眼諷刺中國現代領導人如皇帝。倘是後者,吳老既然真誠憂國,又何必用上這等不認真、帶扣帽子味道的口吻來抨彈國是。
吳康民文末認為「今天中國只有出現耄耋老人勇於直言的風景線」,不但心態有問題,看來連內容也不實。當前的中國,真的是「年富力強的中青年」都沒有直言空間嗎?紅爆的韓寒像極了香港的「激進八十後」,凡政府必反,且態度倨傲語帶諷刺,他的《獨唱團》停刊了(是因錢還是其他,暫難論定),博客仍在,點擊率動輒上百萬。此外,一九七三年出生,早在北大唸碩士時便以出位言論走紅的余杰,20108月出版了《中國影帝溫家寶》,直批溫家寶「無能」、「做戲」。這位於2006年訪美時被布殊接見的「異見作家」,到今天仍在北京接受訪問及自由出入。看來,「發聲」的中青年非但「有/存在」,而且比吳老想像中多及大量。
級以上的都貪,誰敢過問?!
吳文借關愚謙聽來的「酒後吐真言」複述再複述,不無跨張地把當前中國形容為「級以上幹部,可說沒有一個是乾淨的」,而且「不正之風,更是誰也不敢過問」。天羅地網真的如此恐怖嗎?先不說級以上幹部「無一不貪」是否準確,倒懷疑貪官都神通得無人敢過問?!在吳康民筆下,當前的中國形同百多年前的清末!
大家還記得200912月南京市江寧區那位房管局局長嗎?這位局長周久耕因銷售樓盤事宜召開記者招待會,誰知記招照片上網後,網民聚焦在他戴的名錶和價值1500元的名煙上,並「人肉搜查」到他開名車,有弟周久忠是地產商(被懷疑利益輸送)。周久耕被戲稱為「天價煙局長」,因網上揭發引來部門雙規,經審查後於20103月被判處徒刑十一年,沒收財產120萬。怎不罰他弟弟?看,當中定有特權!對,他的弟弟沒有受罰──因為,查無此人,天價煙局長沒有弟弟。網上版列舉的罪行部份查無實據,法院只以查得的實有罪行判刑。
今天的中國,貪官真的神得無人敢過問嗎?高級幹部被查處的數字且不細說了,就數近年被繩之以法的「大老虎」:上海市長陳良宇,深圳市長許宗衡,廣東省政協主席陳紹基,廣東中山市女市長李啟紅……。地方貪腐中共中央深知事關重大──蘇聯就是這樣給瓦解了──在亡黨的實質憂慮下,中央可以及膽敢視而不見、不敢過問嗎?面對當前中國施政上的弊端,吳老大概要實事求是才是最有良心、有良知及負責任的言說。

愛國,除了用心,還要用功做功課
近八年用大量的資料閱讀來追蹤中國的足跡。自知不懂,於是要謙卑地下死功夫。在資料分類中悟出了「四層次架構」(將「中國政府/官方」二分為「中央」及「地方」兩層,不混為一談),以便更準確地解讀複雜、甚至相矛盾的訊息。總之,要理解當前的中國,知識量不宜少、知識面絕對不宜窄;中國由財經、民生乃至科研上都走出了很多新領域。
近年中國礦難頻頻,發現在港上市股票中有(1149)中國安芯,做的是「物聯網」。相對於「人聯人」的互聯網,物聯網要聯的是物;透過互聯網絡把電網、公路、家用電器、甚至某地區的供水系統與電腦接駁,從而產生遙控效果。而物聯網系統,開始廣泛應用於礦業安全監測之上。溫家寶於2009年、十二五國策未出台前發表的講話《讓科技引領中國可持續發展》中,已把物聯網列為新興五大戰略性產業之一。
此外,自2010年初,中國政府已可通過衛星監察土地利用,針對地方四種常見情況(如違規批地、囤地炒地等)向地方政府問責;而這為了辦實事而作出的科技提升,香港傳媒延至今年初才在電視新聞報導。
上述兩例反映中國如何利用彷彿高不可攀的航天及電腦科技來處理很實在、在地的民生問題。吳康民及部份港人揶揄中國枉花資源開發天河一號、神州七號,卻不用這筆錢去濟貧──這是沒識見的說法!中國的天河一號、神州七號是icon式的指標,落於現實,是民企、民間生活的改善與「進化」。當前香港股市大炒的「十二五政策受惠股」,在在是中國民生未來勢將改善的側映──當然,說改善仍不是說可堪與香港生活水平相比;此外,落實過程中容或有差池,卻不能不承認,整個中央領導班子都在做實事,且確立為「十二五」國策。因應新國策出台,廉價房政策下水泥、建築股當旺,中國建築(3311)、做房屋水電管道的中國聯塑(2128)被推介。要改革醫療體系,藥業股受追捧;股評人卻提醒藥業股不宜炒,只宜長期持有,因為中國政府會控制藥價──明白了嗎?從港股資訊中反映:中國政府確是在努力做事。為了深入、實在地認識當前的祖國,連自己最陌生的股票也學習跟進。深信從不同方向來累積資訊,才最立體地掌握今天中國的國情。
而中國的民生,只可以用「殘酷現實」來形容嗎?為了求證解惑,要跟進真正的普通人生活,於是連內地的綜藝節目也追看。例如,看玩男女配對的《非誠勿擾》,持續地收看,你會更體悟當前中國平民的思想與精神面貌。一些不賣埠,沒有港台偶像明星的地道電視劇也宜多看幾部;劇中人的人心人情,再虛構也有所本。追看了四五年,從中感知中國人的人際交往空間比從前寬闊多元。假如中國社會沒有「人的空間」,人、普通人的心思及素質,不可能有質變。中國人的面貌,比十年前豐富和深刻多了。

中國最危險的時刻不在今天
以上全都是身在香港的一個「局外人」踏實地做功課、跟資料得來的印象。而改革開放鼓勵及釋放「個人追求」,別說赤貧一群了(聲明,中國政府從未迴避仍存在這人口),就算是城市中人,生活相對富裕,你問他,他會有千百種不滿。他們「身在其中」──一個發展中國家的生活水平──倒不一定感受到我作為「局外人」的觀察。於是「怨氣極重」是兩面體,既反映中國社會矛盾不輕,也反映言論自由及發表渠道比從前開放。
由跟進資料得來的初步印象,中國民怨最大、最凶險的時刻不是今天,是2005年下半年至2007年。當時民間衝擊地方政府的事件不絕。部份地方政府胡作非為,中央想和諧也和不起來,甚至有「富起來」的地方不聽中央的危機。有幸有不幸,中國於20082月全國大面積雪災,3月拉薩動亂,4月聖火干擾,5月汶川大地震,8月京奧……整個國力才又凝聚起來。一場雪災,讓各省知道你掃了湖南段公路的雪,卻不理湖北公路的雪,全段國道仍通不了車。最後,國道掃雪由中央統籌。溫家寶說多難興邦,港某時評人嘲笑這四個字;可是,審之以全局,以2008年這時間點而言,確是事實。

小心自我偉大化
吳文寫得很悲情,可是,面對今天的中國,有心之外還需要有力──用精力大量閱讀。光憑感覺、聽人複述酒後吐真言,已不足以讓你掌握時代脈搏。而把個人憂國憂民之心放得太大,小心自我偉大化;彷彿當今天下、尤其是中央乃至省級高層,無一能人,也無一人在真正做實事、真心憂懷國是。
天不會塌下來,中國不倒!這個「發展中國家水平」的國家──請千萬別忘記此事實──地方層面肯定仍然千瘡百孔。把話說得更直白些:因為我們基層一群的總體人口人均水平、文明水平、學識水平仍有待提升。大概要幾代人受教育、受文明洗禮後,中國社會才可以真正現代化。今天地方層面官員的執政水平不足,與其說只獨因貪腐一由,不如說是我們的文明程度,行政及地方執政的能力,仍有待幾代人去累積及提升。我們需要時間。
作為老愛國,你必須弄清楚:是認為各地的執政、操作有問題呢,抑或從根本處否定今天中國領導層所走的方向。本人由跟進資料而來的答案,是中國、國策層次的大方向發展正確!操作及執行中的缺失,不足以抹殺中國國家方向走對了此事實。把份屬不同層次的東西混為一談,只會令你的愛國心混沌蕪雜,錯判形勢、錯下藥方,也令吳先生你錯憂錯痛。
在此向吳老進一言,小心大而化之的「個人(又曰知識份子)悲情」只是自我偉大化的錯體投射。個人渺小,如要為祖國擔心就具體地去擔心,勤奮地做功課,就個別事指陳具體建議……,不要大而化之,危言中國彷彿國亡在即。
別忘記,美國已把矛頭轉回亞洲,如何應對G2這場搏奕難度非輕;此外,還要應付不斷有新形勢的國內經濟……。總之,需要解決的實事多不勝數。過去三十年的韜光養晦是偷回來的空間(九一一是關鍵),未來的三十年已初現暗湧。作為香港的老左派,在回歸後於香港愛國仍有原罪的今天,如吳康民知識分子的憂思》般的愛國心,只會令親者痛,仇者快;又或者是幫倒忙,反過來拖民族富強的後腿。
20101


───────────────
吳康民﹕知識分子的憂思

【明報專訊2011111】旅德學人關愚謙,最近發表了一篇〈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文章(見《信報》14),反映了他最近到成功地主辦世界博覽會的上海,所見所思的若干看法,頗為發人深省。
關氏是一位愛國的知識分子,雖然他因為「」前後受到不公正待遇,遠走歐洲,最後定居德國。但自從內地改革開放以來,他多次回國,或講學或訪問,寫了許多文字,大多數是讚揚祖國成就的。即使有所批評,也都是愛之深而責之切,希望祖國在上層建築上有所改進,百尺竿頭再進一步。絕不是像一些反共文人那樣,幸災樂禍,在雞蛋中挑骨頭。
這篇文章,講了真話,講到了當前內地的核心問題,應該引起當局的注意,更值得有心人共同探討。
不滿情緒批評日增
關愚謙說,「這次來上海,筆者發現市民對社會不滿的情緒日增……聽到的正面意見愈來愈少……對社會的批評和不滿,不勝枚舉……曾幾何時,共產黨領導的政府已經和老百姓形成對立面。」他說不得不問一個為什麼?
他舉一個例子,上海世博會閉幕後,一座大廈大火,死了許多人,上海市民有十幾二十萬人前往獻花,事實上表達了對當局的不滿。
猶憶前年奧運之後的北京央視高廈大火,當年網民的反映是幸災樂禍。認為央視每年賺幾十個億,花錢大手大腳。現在燒掉幾十個億,真是活該。這又是反映大眾對國營的央視的不滿。
兩場大火,人們不是惋惜同情,而是矛頭針對政府當局。為什麼?
關愚謙的答案,原因是新生的利益集團勢力,與各級政府的既得利益者擰成一股繩,形成一股強大的官商結合的惡勢力,侵害了群眾的利益。
腐敗已處於失控狀態
華大學教授孫立平認為,這些年來的社會潰敗現象,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權力的失控。他進一步指出,「權力成為外部無法約束而且內部也無法約束的力量」,所以就有政令不出中南海的說法。地方性權力和部門性的權力成為既無上面約束,又無下面監督,同時還缺少左右制衡的力量,腐敗已經處於失控和不可治理的狀態。
著名國際政治和歷史學家資中筠指出﹕瀰漫性的腐敗,貧富差距(堅尼系數)擴大,社會保障大面積缺失,生產安全條件惡劣造成災難頻發,黨政機關的豪華辦公樓和大小官員的豪宅與百姓的陋室成鮮明對比。其他種種眾所周知的嚴重不公,被認為是「資本主義」的國家也實屬罕見。
幾位大知識分子的盛世危言,恐怕未必能聽入當權者的耳中。
表面風光掩蓋殘酷現實
表面上的「風景這邊獨好」,掩蓋殘酷的現實。
中國的高鐵技術水平和通車里數世界第一,中國的「天河一號」電腦計算速度世界第一,中國的汽車產銷量世界第一,全世界15座最高樓中國佔有7座(不包括香港和台北)……但這些高科技的成就能裨益於窮苦蝸居、衣食欠缺的老百姓嗎?
利益集團的肆無忌憚,對社會公平正義造成嚴重侵蝕。孫立平教授指出,「短期問題誇大症與長期行為麻木症並存,對於所有眼前遇到的問題,無一不草木皆兵,而對於關乎子孫後代,社會長遠發展的問題,則一概視而不見。今朝有酒今朝醉,成為一種體制性行為」。他又說,「為了維護既得利益,不得不壓制言論自由。為了壓制那些言論,我們用了多少的精力和資源?……為了維護既得利益,就不得不千方百計想繞過民主這個坎兒。為了不民主,我們費了多大的勁兒,編造了多少理由和理論?」
上海幹部酒後吐真言
關愚謙從他親身參加的飯局,寫出某些幹部酒後吐真言。說他們談起官商勾結,貪污舞弊,買官賣官,包庇打擊時,如數家常,面不改容。當問起是否害怕有人揭發,他們笑道﹕敢揭發的人有幾個?他們不想活了?別說是一個人,就是一個單位,也可以把它們擺平。有退下來的幹部說,當前處級以上幹部,可說沒有一個是乾淨的。又說,部隊裏的不正之風,更是誰也不敢過問,哪怕你有再硬的後台,也不敢插手。
這些情,我也早有所聞,而且言之鑿鑿,也有具體的例子。但總是聽來的,很難分辨真假。關氏卻是親歷,說來令人觸目驚心。
資中筠以古寓今,借漢文帝時賈誼的治安之策,說當時「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賈誼獨認為未也,並說「曰安且治者,非愚即諛」。但今庸才(愚)和媚才(諛),比漢文帝時不知要多多少倍﹗而當政者「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但到了星星之火有燎原之勢,則悔不及矣。
憂國憂民言論可敬
幾位大知識分子的憂國憂民之論,可佩可敬。但這些盛世危言,是否能上達「聖聽」,而且不因而獲罪,實不可料。有人說今天中國只有出現耄耋老人勇於直言的風景線,實在並非國家之福。吾輩垂垂老矣,希望應該寄於年富力強的中青年。但是,他們如果秉筆直書口吐真言,往往會不容於權勢,屬於被花力氣封殺之列。但為了祖國的未來,為了「積薪」的「火未及燃」,凡我國民,人人都應爭取一個和平的民主改革,並為此大聲疾呼,否則,國運多難矣﹗

2600字版本

《就(知識分子的憂思)與吳康民商榷》
余 非

摘要2617字版
吳康民是我尊重的親中知識份子,可是讀吳康民2011111日的《知識分子的憂思》,卻失望、扼腕,也不無痛心!深思後為文一篇,跟吳康民及持近似態度的「愛國知識份子」商榷。
依個人觀察,在香港批評中國國情的人分不同類型,當中最留意的是香港傳統左派。由《知識分子的憂思》可見,吳老愛國資歷深,卻搞錯方向!曾自忖,當前中國細碎的具體發展,吳老的跟進足夠嗎?人就是這樣,會不自覺地「恃熟賣熟」,令自己被「我都知道」的感覺欺騙。
八年來埋首跟進國情,深感以特大民間衝突及個別冤案為例,不可只看標題,及熱炒那幾天網上的一二說法便以為「全知道了」;要追後續發展及結果。

上達「聖聽」?!
讀吳文的印象是:當前中國的情況領導層不知道或視而不見。此外,舉國中青壯年都噤聲或被逼噤聲,於是他惟有以「老臣」姿態進諫,以期上達「聖聽」。
首先,假如認為把政治體制現代化是所有愛護中國人士的期望,則我們必先讓自己「進化」,不要再抱持「臣/聖君」、孤臣孽子的舊式官場心態。吳文中透現的君臣觀,雖說是比喻,卻「老氣橫秋」,不合時宜。當然,或曰吳只是借封建字眼諷刺領導人如皇帝。倘是後者,吳老既然真誠憂國,又何必這樣不認真和扣帽子。
吳康民文末認為「今天中國只有出現耄耋老人勇於直言的風景線」,看來內容不實。當前中國中青年真的沒有直言空間嗎?紅爆的韓寒像極了香港的「激進八十後」,凡政府必反,且態度倨傲語帶諷刺,他的博客點擊率動輒上百萬。一九七三年出生,早在北大唸碩士時已出位走紅的余杰,20108月出版《中國影帝溫家寶》直批溫家寶「無能」、「做戲」。這位於2006年訪美時被布殊接見的「異見作家」,到今天仍在北京自由出入。看來「發聲」的中青年非但「有/存在」,而且比吳老想像中大量。

級以上的都貪,誰敢過問?!
吳文借關愚謙聽來的複述再複述,不無跨張地把當前中國形容為「級以上幹部沒一個乾淨」,而且「不正之風,誰也不敢過問」。在吳筆下,當前中國形同百多年前的清末!
大家還記得2009年末南京市江寧區那位房管局局長嗎?局長周久耕因銷售樓盤事宜開記招,誰知照片上網,網民聚焦他的名錶和名煙,並「人肉搜查」到他開名車,有弟周久忠是地產商(被懷疑利益輸送)。周久耕經審查後於2010年被判處徒刑十一年,沒收財產120萬。怎不罰他弟弟?對,他弟弟沒受罰──因為查無此人,天價煙局長沒有弟弟。網上版列舉的罪行部份查無實據,法院只以實有罪行判刑。
今天中國的貪官真的無人敢抓嗎?高幹被查處的數字且不細數了,就數近年被繩之以法的「大老虎」:陳良宇、許宗衡、陳紹基、李啟紅……。貪腐問題事關重大──蘇聯就是這樣給瓦解了──在亡黨的實質憂慮下,中央會及膽敢視而不見嗎?面對當前中國施政上的弊端,吳老大概要實事求是才是最有良心、有良知及負責任的言說。

愛國,除了用心,還要用功做功課
近八年用大量的資料閱讀來追蹤中國的足跡。自知不懂,於是要謙卑地下死功夫。在資料分類中悟出「四層次架構」,以便更準確地解讀複雜、甚至相矛盾的訊息。要解讀中國,知識量不宜少、知識面不宜窄;中國由財經、民生乃至科研上都走出了很多新領域。
近年中國礦難頻頻,發現在港上市股票中有(1149)中國安芯,做的是物聯網。物聯網聯的是物,透過互聯網絡把電網、公路、家用電器或地區供水系統等與電腦接駁,從而產生遙控效果;而物聯網系統開始廣泛應用於礦業安全監測之上。溫家寶於2009年、十二五出台前,已把物聯網列為新興五大戰略產業之一。
此外,自2010年初,中國政府已可通過衛星監察土地利用,針對地方四種常見情況(違規批地、囤地炒地等)向地方政府問責;而這為了辦實事而作的科技提升,香港傳媒延至今年初才在電視新聞報導。
吳康民及部份港人揶揄中國枉花資源開發天河一號、神州七號,卻不用這筆錢去濟貧。這是沒識見的說法!中國的天河一號、神州七號是icon式指標,落於現實,是民企、民間生活的改善與「進化」。當前香港股市大炒的「十二五政策受惠股」、新興工業,在在是中國民生未來勢將改善的側映。為了深入、實在地認識國家發展,連自己最陌生的股票也學習跟進。深信從不同方向來累積資訊,才最立體地掌握今天中國的國情。
而中國的民生,只可以用「殘酷現實」來形容嗎?為了解惑,要跟進真正的普通人生活,連內地綜藝節目也追看。持續地收看玩男女配對的《非誠勿擾》,你會體悟當前百姓的思想與精神面貌。一些不賣埠,沒有港台明星的地道電視劇,劇中人的思想人情,再虛構也有所本。追看了四五年,深感中國人的人際交往空間比從前寬闊多元。假如中國社會沒有「人的空間」,人、普通人的心思及素質,不可能有質變。中國人的面貌,比十年前豐富和深刻多了。
以上全都是身在香港的一個「局外人」踏實地做功課、跟資料得來的印象。

小心自我偉大化
吳文寫得很悲情,可是,愛國有心之外還需要有力──用精力大量閱讀。光憑感覺、聽人複述酒後吐真言,不足以讓你掌握時代脈搏。而把個人憂國憂民之心放得太大,小心自我偉大化;彷彿當今天下除了自己,無一能人,也無人在做實事。
天不會塌下來,中國不倒。這個「發展中國家水平」的國家──千萬別忘記此事實──地方層面肯定仍然千瘡百孔。把話說得更直白些:是我們基層一群的總體人口人均文明水平、學識水平仍有待提升。大概要幾代人受教育、受文明洗禮後,中國社會才可真正現代化。今天地方官員的執政水平不足,與其說只獨因貪腐一由,不如說是文明程度,行政及執政的能力,仍有待幾代人去累積及提升。
作為老愛國,你必須弄清楚:是認為各地的執政、操作有問題呢,抑或從根本處否定今天中國領導層所走的方向。由跟進資料而來的答案,本人認為中國的大方向發展正確!操作及執行中的缺失,不足以抹殺國家方向走對了此事實。把份屬不同層次的東西混為一談,只會令你的愛國心混沌蕪雜,錯判形勢,錯下藥方。
在此向吳老進一言,小心大而化之的「個人(又曰知識份子)悲情」只是自我偉大化的錯體投射。個人渺小,如要為祖國擔心就具體地去擔心,勤奮地做功課,……,不要大而化之,危言中國彷彿國亡在即。
別忘記,美國已把矛頭轉回亞洲,如何應對G2這場搏奕難度非輕;此外,還要應付不斷有新形勢的國內經濟……。總之,需要解決的實事多不勝數。過去三十年的韜光養晦是偷回來的空間(九一一是關鍵),未來的三十年已初現暗湧。作為香港的老左派,在回歸後於香港愛國仍有原罪的今天,如吳康民知識分子的憂思》般的愛國心,只會令親者痛,仇者快;又或者是幫倒忙,反過來拖民族富強的後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