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此網誌

2011年6月29日 星期三

Kissinger: It's Time for China to Start Shaping the New Global System


【眉批:沒有看huffingtonpost 這份電子報。經朋友提醒可注意此報的生存模式,甫上去逛逛,便遇到一篇可分享的文章。

早前金融海嘯之初,西方世界「熱捧」中國。可是近幾個月反手唱淡。捧殺中國固然要防,但唱衰到大家信心脆弱,也要防。就是因為信心動搖,於是捉住少數賬目有問題的民企,就可以打撃全線民企,有縫插針。

在這樣的背景下,下文或可一看。
不管唱好還是唱淡,不同國家興衰有時,中國為世界重新「塑型」(制訂一些操作的新規則/例如,跟一些國家互換貨幣,少用美元。這是避不開之必然),是不管前面存在多少未知之數,路就這樣走下去。
──────────────────────────────
Nathan Gardels
Editor, NPQ, Global Services of Los Angeles Times Syndicate/Tribune Media
Kissinger: It's Time for China to Start Shaping the New Global System
Posted: 06/29/11 12:48 AM ET

BEIJING -- When the now 88-year-old Henry Kissinger sat down with Chairman Mao to discuss opening up China back in the 1970s, America was at the peak of its power. It surely never entered Kissinger's mind at the time that less than half a century later, a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onfidently celebrates its 90th anniversary, he would be back in Beijing passing the baton of global leadership on to his hosts.

Opening a conference of China's most important think tank on globalization last Saturday, the great statesman compared China today to the U.S. in 1947.

After the Napoleonic Wars, Kissinger observed, Britain emerged as the top world power and stayed that way for over a century. But by 1947, Ernest Bevin, foreign secretary in the waning days of the empire, felt compelled to tell his American counterpart that, "as the largest creditor, the U.S. must now take the lead in shaping the new order." Hence the Marshall Plan launched by the Americans to rebuild after the war, the dominant role of the dollar, and America's ascendant path for the rest of the 20th century.

As the world's largest creditor, China is now where America was in 1947, on the cusp of the next world order. Kissinger told his hosts that while this transition from one system to another will likely take another 30 years, China's role will only grow because it is obliged by its own self-interest to shape the global system that has shifted away from its "North Atlantic pole" toward China and the emerging economies.

In Kissinger's view, China will be drafted into leadership at an accelerating pace because of the ongoing paralysis in the West. America, he put it politely, "is absorbed in a debate over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nd the sources of vital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over how much government we should have and who should pay for it." Europe is gripped by both "a financial and conceptual crisis, suspended between a national framework and its substitute."

"A sense of cooperation is critical," said Kissinger, "because we have entered a new era of complexity and are looking for an overriding framework. We have to adjust to the entry of a whole series of new players" on the global scene. For Kissinger, the "principal instrument of adjustment is the G-20," where each country must fit its national aspirations into an international arrangement "that avoids a zero sum competition for economic growth."

Kissinger is right. In the past two centuries, Britain and then the United States were the hegemonic powers that imposed the "global public goods" of security, financial stability, a major reserve currency and open trade. Today, the U.S. and the G-7 advanced economies are increasingly unable to provide them. Yet, the emerging economies, led by China, are not yet able to do so.

For this reason, the G-20, which combines both the advanced and emerging economies, must collectively provide these global public goods. In a truly multi-polar world, even one in which China will be the largest economy by 2050, this will be the "new normal" for the foreseeable future.

The challenge is whether global governance can be established without one dominant power or set of interests calling the shots. One path forward has been suggested by Zheng Bijian, the former vice chair of the Central Party School, author of China's "peaceful rise" doctrine and confidant of the country's leaders. China can only reach its goals of "qualitatively improving the life of the ordinary Chinese" and moving up the middle-income ladder "in the context of interdependence," Zheng says.

Thus, Zheng says, China must move beyond the "peaceful rise" idea to "expand and deepen a convergence of interests with others globally. When there is an accumulation of converging interests, there will be a solid foundation for common interests."

Those "convergent interests" amount to the global public goods of the 21st century. Zheng specifically mentions fighting climate change, and joint initiatives on low-carbon growth, especially with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others that the G-20 must take up, such as 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the phasing in of a multi-currency global reserve basket (including the RMB) to replace the dollar, a new governance structure for the IMF which reflects the power of the emerging economies, and a revived or reconfigured Doha trade round.

One area where China, as the world's largest creditor, could play a critical role is in helping to stabilize the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 (MENA) through economic development -- something in the interest of the whole world, not least for energy security. After all, China is already playing a significant role in Europe through buying the bonds of the most troubled countries.

In the wake of the Arab revolutions, there was much talk of a "Marshall Plan" for the MENA countries. At the G-8 meeting in Deauville recently, French President Nicolas Sarkozy managed to raise a pledge of $20 billion for this purpose. That seems a largely hollow commitment since the advanced economies are drowning in deficits and mired in a sovereign debt crisis.

Instead of a "Marshall Plan," why not a "Hu Jintao plan" sponsored by the G-20 in which China recycles some its massive reserve surplus, along with the Gulf states, in a way that benefits the whole global system?

As Kissinger suggested, just as the Marshall Plan merged a rising America's obligations and self-interest in shaping the world order of the last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might now be the right time for China to take up its new role in such a way? The Americans were right to listen to Ernest Bevin. The Chinese would be right to listen to Henry Kissinger.

2011年6月28日 星期二

被犧牲的香港--香港往前走系列之一

【眉批:身在香港,完全感受到當中的悲涼!】
----------------

被犧牲的香港--香港往前走系列之一
劉廼強  2011-6-28 信報

許多朋友都問我,為什麼最近這麼動氣。其實我相信近來大家心裡多少都有點氣,而且越來越氣憤。香港妖風彌漫,是非顛倒,無政府主義猖獗,前朝顧汝德冷眼旁觀,已經幸災樂禍地提出「香港能管治嗎」這很現實的問題。我們生於斯、長於斯的,眼看香港日漸沉淪,很可能會萬劫不復,卻又無能為力挽此狂瀾;無奈之餘,能不氣憤嗎?

我在這裡單打獨鬥,投入跟產出不成比例的寫文章,從來都不認為能有什麼大影響,只是「立此存照」,證明香港當時還有明白人,作過一些強港和避劫的建議而已。本此,未來這幾星期就再為香港把把脈,算是回歸十四年窩囊的紀念。

大家都知道,1949年解放軍進入深圳,正想於羅湖乘火車過來接收香港時,北京下令停止,並且定了「保持現狀,長遠打算,充份利用」的指導思想。這也是「一國兩制」的指導思想,影響到今天。

換句話說,香港的現狀,不是為了香港而存在,是為了服務整個國家的發展而存在。於某角度看,內地不但從未虧待過被利用的香港,更對這過去長期下金蛋的鵝萬分呵護。但另一方面,香港的發展許多時並非按照它該走的方向進行。在以前好一段時期,按照國家需要它走的路,香港繼續作為殖民地,反而避了許多折騰,對香港大有好處,港人不大介意。

「一國兩制」說是「尊重歷史,尊重現實,放眼將來」的安排,但說到底,這是當時穩住香港資本家不撤資,因而能繼續服務國家發展的考量。「一國兩制」的基本假設是內地會長期落後於香港,會長期依靠香港。

今天這個假設已經越來越偏離現實,今天的中國,已經不是1949年的中國,也不是1978年的中國。香港與內地的關係,和對國家發展的貢獻,也不應以1949年或者1978年的皇曆來看待。1978年,中國經濟全球第十位,只是香港的六倍大。今天中國的外貿、外匯收入、外資等都不靠香港。事實上,今天中國外匯儲備過多,資本過剩,要謀求向外發展。今天我們不想對外宣傳,但大家心知肚明,以購買力計算實際上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經濟;以傳統匯率計算,是香港的25倍。廣東的GDP2003年超越香港,今天是香港的三倍,連深圳的GDP也預計於兩三年內超越香港。以往北京害怕香港資本家撤資,今天不但不用怕,而且賺錢的機會在內地,資本能撤到那裡去?

在欣欣向榮的中國底下,「一國兩制」的香港成了一個邊緣的困籠之局,青年人想衝出這個困局也困難。但是另一方面,儘管香港已經漸成弱勢,內地不少官員對香港已經開始不耐煩,「充份利用」香港,服務國家發展需要的指導思想卻依然不變。

隨便研究一下《珠三角發展規劃綱要》和之後的《粵港合作框架協議》等一連串政策措施,當會發覺「充份利用」的味道充斥其中。香港的發展不是為了自身的需要,而是為了服務和配合珠三角發展的需要。從這角度看,香港真有點「被規劃」的配角之感。這不能怪中央或者廣東,怪只怪香港特區政府缺乏本體意識和自身堅實的定位和規劃。香港向來都只習慣於國家處於貧困不寧的狀態之下一枝獨秀的發展,如今國運昌隆,國家欣欣向榮,它就不知所措而「一國兩制」更處處妨礙港人分享國家發展的紅利。

過去許多事物合理性的現實基礎,到今天已經徹底的改變,量變已經衍化為質變的前夕,我們依然懵然不覺,以老皇曆對待,豈不大錯特錯。在過去幾年年青人以各種方式表現煩躁不安之後,中央和特區政府都捉錯用神,以為這是「青年問題」。他們都不知道,憤青衝擊中聯辦,和熱血青年爭取參軍的權利,根本的原因是一樣的。錯誤的判斷,自然引致錯誤的決策。如今我們有需要從新考慮香港的地位和作用,以及「一國兩制」的假設和設計。

考慮香港問題,向來都一定要從民族復興(以前叫「現代化」,之後叫「大國崛起」、「和平發展」等,其實是同一概念)和中美關係算起1949年如是,今天更加如是。

現在看來,在下屆特首的可能十年任期之內,中國將於2020年按照計劃完成它趕超的階段,人均DGP達八千美元,匯率計算的整體GDP將超過美國,正式回復全球最大經濟這歷史地位。美國的領導層已經多次公開發誓不當老二,因此未來這一程,將充滿沖突與挑戰。這裡毋須什麼陰謀理論將心比己,當慣老大的都不會甘心當老二,糗極了!近月來,美國已經沉不住氣,在金融、經濟、網絡、輿論、人權、區域政治和軍事等方面,向中國作第一波總進攻。在未來此消彼長的形勢下,中國能「韜光養晦」,硬忍到那天?

這是大形勢,中形勢是亞洲區域。美國高調重返亞洲,很快便佈了一個比冷戰時代更緊密的「C形包圍」陣勢,「精人出口,笨人出手」。這一招有名堂,叫做「合縱」,東海和南海領海糾紛,未來十年都肯定會困擾中國,妨礙它的發展。先不說日本、印度等較有實力的國家了,首先急不及待跳出來叫陣的,是越南和菲律賓等三流小國。對於這些國家,中國稍一有動作,便會破壞整個周邊形勢,以至全球形象,甚至有可能正面與美國兵戎相見,牽一髮而動全身。

兩岸四地的情況,算是小環境形勢。台灣明年的總統大選,馬英九看來勝算不高。馬英九一輸,國民黨將瓦解,台灣全面變綠,「台獨」之局難免。即便馬英九不輸,國民黨也必將全面在地化,「統一」這兩個字,在政界中將成絕響,結果是「不統不獨」長期化,亦所謂「獨台」。

至於香港這個反共的前沿基地,回歸以來,中文教育成了官方界定的次等模式,在「微調」之下,今天連「中文中學」這制度也成了歷史,而中國歷史已淪為冷門的非必修科,通識教育和未來的國民教育,更被標籤為「洗腦」,要別樹一幟,要具批判性,從「六四」教起。據此狗屁邏輯,請問那一科不是「洗腦」?聖經科該怎樣教?

反對派自暴其醜,議題難以自其說,明顯失了群眾的支持,只集中攻擊中央和特區政府,望人家出錯讓他們吃糊。但對手不際,只能顯示建制派更不際,良好的形勢也無能掌握,結果是所有權威都在敗壞下跌,香港更難管治。這樣的環境,今明兩年的選舉已經難搞。這樣下去,20172022的普選怎樣搞?

2003年之後,不能說中央不知道香港的情況。但是對港政策要服從國家發展的大策略,而牽一髮則動全身,中央輕易不會在香港打第響一槍的,只能睜一眼,閉一眼的混下去,讓情況壞下去。反對派對此最了解,肯定絕無風險,所以敢於肆無忌憚的放手大幹。客觀地說,香港是被犧牲了。

2011年6月26日 星期日

TVB 2011-6-26《新聞透視》「輻射恐慌」--徵求專業的觀後感

TVB2011-6-26《新聞透視》「輻射恐慌」
徵求意見

【註:個人認為2011-6-26日的《新聞透視》「輻射恐慌」問題極大。節目幾乎完全否定日本核事故對人、對食物、食物鏈造成影響。連同較早前的一集(TVB的《新聞透視》已不只一次談日本核輻射),幾乎認為因核事故而避開日本食物的人是「無知」,觀點意見及主播的立場是沒有平衡的一面倒。

很可惜,文科人說不出關鍵處,現附上該集的內容簡介及Youtube 地址,徵求意見。有專科專才看後,歡迎來意見。
文科人很外行的疑問如下
1. 節目內連切爾諾貝爾事件對當地人的影響也否定?!準確嗎?──看過三幾套正規而詳盡的相關外國紀錄片;確是在數據上出入很大,有些也很難證明,因為多病發於數年之後,而且病情因人而異,甚至只影響之後出生的下一代。
2.    「核洩漏」的「危險」及「毒害」,就只是現時人人都可以買到的「輻射測試器」所能檢出的那種影響嗎?銫、鈈等不知名的、不會令人即時死亡的毒素,是現時電視台記者及影片中那種「輻射測試器」即時讀得出來的嗎?別忘記日本的核電廠是核燃料棒已證實有損。
3.    「核洩漏」,只得「輻射」一種影響嗎?
4. 赤裸裸的雙重標準,立此存照──且以TVB對待日本核輻射的「寬大」立此存照(節目中甚至認為不應將輻射「妖魔化」),看看TVB是否用相同態度去看待中國的核電廠。──大丫灣核電廠未出事故,可是它及現時運作的、比日本技術更先進的廣東核電廠,卻被香港傳媒「妖魔化」(用節目的字眼)
5. 另有通識思考:輻射無色無味,不會影響食物味道,也不會令人即時死亡、甚至誰最終因而有病也因體質而異;因此,不斷「於當下、即時」訪問遊日回來的人,以證明食物仍然好吃新鮮,回來後也「沒事啊」,意義何在?
────────────
輻射恐慌  播出日期: 2011.06.26 ()
主持:吳璟儶 記者:翁振輝 內容介紹:

  日本核危機引發全球對輻射的恐慌,這次核危機會造成多少人死亡?有專家估計,不會有人因輻射而死,早前東京的食水受輻射污染,專家計算,要飲數百年才增加百分之四致癌機會。切爾諾貝爾事件後,聯合國組織的長期跟進發現,事件帶來四十七人死亡,六千八百四十八人患甲狀腺癌,當中九成多數能治癒,高輻射地區的畸胎率甚至比低輻射地區的還要低,但當地居民想像輻射問題嚴重,這種心理恐慌被稱為「輻射恐懼症」。

十年前香港華仁中學發現數名學生患癌,有人歸咎校園下面的隧道內,放置了低輻射廢料,但隧道內原來只是螢光表面,煙霧感應器等廢料。日本核危機後,不少港人不敢吃日本食物,甚至連到日本旅遊也不敢去,這種對輻射的恐慌,又是否恰如其份呢? 
上半節
下半節

2011年6月24日 星期五

財經筆記 2011-6-24

財經筆記 2011-6-24

當前中國經濟存在待解決的難題,大概沒有人會否定;最觸目的起碼有三方面:通賬、地方債、因銀行收緊貸款而來的地下錢莊。嚴重程度、能否解決?人言人殊。看淡的看好的都有。
以下是平日讀報摘錄,不是用來證明些甚麼,或是要作出單邊選擇。純粹是希望多聽多看,自用的材料儲備。

材料一
批註:大行唱淡,通常跟投資活動、對沖中的「沽空/買空」有關。
另,一邊唱淡內地房產,說泡沫快爆(如「鬼城說」),卻與此同時,上半年外資流入內地房產市場有增無減。

香港經濟日報 010  |   投資理財  林瑞芬  2011-06-23
外資看淡中國的陰謀論 

 ……就近月海外屢有唱淡中國經濟言論,其中內房及內銀股更成唱淡目標,同時人民幣亦遭唱淡令筆者記起當年亞洲金融風暴期間對沖基金追擊沖市再大手沽空股市之慘情……

高盛建議人幣好倉離場
  同大家探討近月國際看淡中國之行情,首先是近幾年備受看好的人民幣,於上周高盛在一封致客戶的電郵中,建議客戶平人民幣好倉鎖定利潤。紐約投行Bienville Capital Management LLC執行合夥人Cullen Thompson曾說,考慮到中國信貸問題的規模,人民幣大幅貶值是有可能的做空交易的潛力非常巨大,押注人民幣貶值,當低價買個保證。從他們的看淡論,最主要是擔心內地經濟有硬著陸的風險,經濟急速下滑。
…………另外,內房股評級亦中箭,標普上周將中國房地產行業評級下調至「負面」……
  外資唱淡中國,但亦有研究指外資表裏不一,或可能是一場心理戰。例如商務部資料顯示,今年頭5個月,外商投資中國房地產金額達266億元,同比增57.3%從開發企業資金來源來看,15月國內貸款額5,803億元,僅增長4.6%;利用外資增長幅度高達57.3%顯然外資較內資更樂觀另有機構統計,今年13月中資房企已從境外市場融資超過30億美元,今年全年很可能突破百億美元。中國房產資訊集團(CRIC)資料也顯示,5月份又有多家房地產公司發行美元債券,僅遠洋地產(03377)、華潤置地(01109)兩家就發行了11.5億美元。
  國際輿論唱淡中國樓市經濟,背後的用意,可能是一場心理戰,是否對沖基金借輿論造勢?在小範圍造空中資股,還難下定論。然而,近月民企股及海外中資股財務受質疑,令股價急挫,就是眼前事實,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之前宣布,撤回予玖龍紙業(026894項信貸評級,致使玖紙於當日下午出現恐慌性拋售,股價約40分鐘內勁挫17.4%是否溝通不足?還是另有陰謀?真是耐人尋味

材料二
批註:為甚麼引的都是本地文章?於金融投資分析而言,外國的「大行報告」、那怕是如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明等的說法,都不一定可靠。他們的觀點意見不時受利益立場左右。
香港本來是可以有其「國際視野」優勢的,可是太多人不爭氣──如有線「財經台」,個別節目連基本水準也沒有。主播不是無品亂罵、就是「喪笑」(嘻嘻哈哈)不認真地胡扯。而最致命的問題,是新聞及評論觀點意見有「滯後現象」,無非是跟歐美觀點意見的水尾去報導。於是,不時不自覺地扮演了「傳聲筒」、助人擴大發言權和發聲分貝的角色。
最可一看的,暫時是《香港經濟日報》。以下是一則老虎基金的舊事。

香港經濟日報 012  |   投資理財  |  By 林瑞芬  2011-06-24
築底前震盪 千萬別暈浪 
……淡鱷或以內銀股造淡

  A股漸累積回穩能量,但港股則似在築底前的大震盪,較為飄忽摸不透。且見內銀A股至少這兩個交易日回穩,但內銀H股續跌,不利大市氣氛。歸咎其中一個原因是美銀擬配售建行H股(00939),憂慮淡鱷渾水摸魚。這不是憑空想像。事實上,香港證監會在2009年就曾指出,老虎基金因提前獲悉美銀配售建行H股股份,而提前沽空9,300萬股建行H股,其後在美銀減持完成後,再以折讓價購入配售股份,為先前沽空的交易平倉,因而獲利2,990萬元證監會直指老虎基金是涉嫌操控建行的股價,曾於20104月向法院申請頒令,禁止Tiger Asia在香港進行任何上市證券及衍生工具的交易。不過,最終據財新網消息,621日,香港原訟法庭裁定,因對在紐約經營的老虎基金是否涉及違反香港的內幕交易及操縱市場法例不具備司法管轄權,駁回證監會此前禁止該基金進行港股及衍生工具交易的申請。打不成大淡鱷,擔心故伎重施。淡鱷興波作浪,港股現階段較為反覆,震盪,但若A股真的回穩,港股現階段實為築底前之震盪,不用悲觀

2011年6月23日 星期四

「潮阿姨」發言,11次被掌聲打斷--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畢業典禮,工友吳阿姨是發言嘉賓

 也是國情觀察──當前中國的民間生活

大學畢業禮 工友是上台發言嘉賓
吳阿姨(潮阿姨 發言 被掌聲(笑聲)打斷了1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畢業典禮上,宿舍管理員吳光華作為教職工代表被邀請上台演講。不到800字的講話,總共被學生熱情的掌聲打斷了11次。畢業生拉出吳阿姨,我們愛您的橫幅。(621日《揚子晚報》)
潮阿姨」發言,11次被掌聲打斷。

───────────────────
今天,我们选择向凡人致敬
 [作者:李妍](重慶職員)
http://www.rednet.cn  2011/6/22 6:31:29  红网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毕业典礼上,宿舍管理员吴光华作为教职工代表被邀请上台演讲。不到800字的讲话,总共被学生热情的掌声打断了11次。毕业生拉出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621日《扬子晚报》)
    吴阿姨,一位平凡的女性,从工厂内退后,来到大学当宿舍管理员,十年如一日。这是一位热心、朴实、亲切,对自己的平凡岗位充满热爱与敬畏之情的宿舍管理员大妈,一如我们身边无数平平凡凡的劳动者。可正是这样一位平凡与朴素的宿舍管理员吴阿姨,却在毕业典礼上收获了学生热情的掌声与感动的泪水,吴阿姨,我们爱您的横幅,便是这位普通凡人赢得尊重与敬佩的最佳诠释。
    吴阿姨的履历平平无奇,她在大学毕业典礼上演讲的殊荣与收获的尊敬,不在于她的日常言行多么出类拔萃,而在于这个平凡人对待自己职业与身边人的那份热爱与纯粹。在这个物质浮华的年代,回归朴素与真实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内心诉求,人们的价值认同也开始从激越的英雄神话走向了朴素的常识认知,只要对自我职业与角色充满敬畏,对生活认真求索与不懈追求,平凡的小人物也可以得到社会尊重与真诚喝彩,他们也同样可以进入英雄序列,为世人所致敬。……   

2011年6月22日 星期三

中越海軍舉行海上聯合巡邏

實外交 彈性處理 站高望遠 軟硬手段兼施
好事!

眉批:中國的事太多,太複雜。
外交而言,美日聯合協商會議發表聯合聲明(2011-6-21)之前……中越海軍舉行海上聯合巡邏」;當然,「聯合巡邏」肯定是早便部署的安排,不是朝夕可成之事。方向可取。】
------------------------------------------------------------------------------
中越海軍舉行海上聯合巡邏 兩國摩擦趨緩
2011-06-21 15:45:28 

  中評社北京621日電/據環球時報援引越南官方媒體報道稱,來自中國和越南兩國的海軍日前在東京灣地區舉行了海上聯合巡邏演習任務。報道評論說,這顯示出兩國的南海領土糾紛已趨於緩和。
  越南媒體報道稱,中越在本月1920舉行了海上聯合巡邏任務,地點位於連接兩國水域的東京灣,巡邏範圍超過550公里。此次巡邏任務的目的是為了維持海洋地區的安全與秩序、監督捕魚船活動、保證魚業合作和水域劃界方面的協議得以遵守。
  越南軍方報紙《人民軍報》報道說,兩國還舉行了通信演習。該報紙介紹說,這是兩國在東京灣舉行的第11次聯合巡邏任務,兩國在維護各自的主權完整方面均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而首次聯合巡邏任務始於5年前。
  另據《人民軍報》的網站18日報道,此次海上聯合巡邏任務舉行之後,越南海軍還將派戰艦訪問中國。

2011年6月20日 星期一

一舊一新,兩篇文章-談南海問題

2010104日 星期一 信報
為什麼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 - 雷鼎鳴

上周我寫釣魚台問題時,並沒有討論「釣魚台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的論據,原因當然不是這些論據不重要,而是它們太多,而且很容易找到,上一輩的老保釣很多都對這些資料滾瓜爛熟,不用我來多說。
捍衞領土主權前先搞清楚論據,我認為十分重要。不同國家的人民,在領土主權的爭議上大都會十分強硬,但這並不一定是愛國的行為。若是在沒有法理的基礎上強要把別人的領土搶過來,這便只能算是盲目的、貪婪的、不正義的行為。日本的一些所謂「右翼分子」近日的一些活動,正好犯了這個錯誤,也許他們部分人會認為當年侵華也是愛國的行為。反之,若理據充分,捍衞主權卻是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東南諸國 覬覦西南沙
與釣魚台相比,在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等島嶼的主權「爭議」卻是更為複雜。中國在西沙群島有駐軍;台灣則在南沙最大的太平島上有駐軍;越南在1975年開始放棄自己的外交承諾,對西沙、南沙提出主權要求,並侵佔了其中一些島嶼菲律賓自1946年脫離美國獨立後,搶奪南沙的活動也頗頻繁;近日連美國也表示在此處有利益,馬來西亞也要插上一腳。究其原因,除了石油資源外,南海諸島位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線,實乃兵家必爭之地。中國經濟實力日漸強大,也使鄰近一些國家產生恐懼,希望能加以圍堵。
不過,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的主權,卻的確有堅實無比的歷史與法理的基礎,沒有任何爭議餘地。但沒有爭議餘地不等於沒有爭議,例如,我們認為「地球比月球大」是沒有爭議餘地的事實,但卻不可能排除一些無知之輩跑出來唱反調,說月球大得多。當然,這類無聊的「爭議」並不能增加事實的爭議性。

考古學家 畢生尋證據
我與南沙的主權問題有點「淵源」,大學時期對此已有研究,十五年前我在本報發表的第一篇非經濟學文章便是關於南沙主權的(見拙著《用經濟學做眼睛》)。當年文章刊出的同一天,剛好《亞洲華爾街日報》刊有一文,聲稱中國拿不出任何歷史證據,支持對南沙的主權。這位作者沒有閱讀過中國的文獻,把自己的無知說成是別人拿不出證據,是十分使人驚訝的事。
十多天後,「無綫電視」的《星期二檔案》播出了一個特輯,記者神通廣大,隨着一位考古學家王恒傑教授乘着小船冒着風浪到這些島嶼考察。王恒傑是滿族人,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方轟炸機炸斷手臂,1995年又身患癌症,但對南海諸島的研究,幾十年來卻是不離不棄。我當時乘着到北京出差之便,到中央民族學院拜訪了他。後來聽說他沒有研究經費,向施永青提出,施二話不說,立刻捐了4萬元給他。
王身故前送了我一本19923月出版的《南海諸島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國家海洋局1991年主辦的一次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有近四十篇專業論文,從國際法、海洋法、考古、歷史等等領域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南海諸島的確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以下我的討論主要根據此書的資料,雖因篇幅所限,我能夠說的,不及書中百分之一,但亦足可使我們明白中國主權理據的由來。

領土主權問題上,先佔性及管治是最重要標準,在國際法中,領土與國家本體的距離遠近反而並不重要例如希臘一些島嶼與土耳其十分接近,但土耳其卻不能據此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

有理有據 中國擁主權
若論先佔性,中國漁民在南海諸島一帶謀生,可謂由來以久,遠早於越南、菲律賓等國。
中國古籍《逸周書》、《左傳》與《詩經》等,有不少記載都顯示出中土與南海有連繫,盛產於南海的玳瑁自夏朝開始已當作貢物。今天倫敦的博物館中藏有殷墟出土的商代武丁時期的文物,便有產自南海的龜種腹甲。王恒傑本人在南海諸島的考古工作中,也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及春秋戰國時的陶器殘片,其花紋與華南及海南島所發現的同出一源。由此可印證古籍中有關南海的記載並非虛言,中國先民在那裏生活,歷史古遠。
先秦時期所開始中土與南海的聯繫有沒有延續下去?東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征服越南後,據《後漢書》記載,在南海有「行部漲海」,即有派軍在該處出巡。晉朝的《廣東通志》亦有記載南海太守鮑靚到附近海域出巡視察。宋代以後,這類記載已多得數不勝數。北宋仁宗皇帝「御序」的《武經總要》便錄有朝廷命令,要在廣東設置巡海水師營壘,「治航魚入海戰艦」,並記載有從今新界屯門出海到西沙的航線。宋代早已把南海納入水師巡邏範圍之內,行使管轄權。元朝在1279年派天文學家郭守敬到西沙測量天文。明朝時中國漁民常在南沙捕魚。1770年清朝時廣東人羅方伯開發南沙,並在太平島上建大伯公廟以紀念之。中國人連續性地管轄及經營南海諸島,歷歷可考,這些島嶼絕非無主之地。


1931124日法國以「無主地」為由,突然提出對南海諸島的領土要求,但遭中國政府抗議拒絕。1933年重提此議,4月法國派兩艘戰艦到丹伯特島,卻見到早有華人在那裏居住,到太平島時,又見奉祀神人之像,乃華人之物,到中業島,則發現其居民與海南島一直有貿易。19461112月,中國政府派四軍艦及專員接收西沙、南沙,並舉行儀式,重豎石碑,碑文至今猶存,法國並無抗議。台北政府在1966年時又在南沙若干重要島嶼設立石碑1951年的「舊金山會議」中,日本被規定要放棄南沙及西沙一切權利,但「對日和約」中卻故意不提主權的歸還。中國當時未獲邀請參加會議,但周恩來主理的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指出西沙、南沙向為中國領土,不容置辯。

越南菲國 渾水博摸魚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有堅實理據,其他國家又如何?
越南的主要「理據」有幾點︰第一,據法國傳教士塔伯爾在1837年寫的報告中,1816年越南嘉隆皇帝曾在一叫黃沙灘或黃沙渚的島上升旗,越南人認為這是西沙的一個島嶼,所以他們對西沙擁有主權。但據塔伯爾自己記錄的經緯度資料顯示,這個島嶼根本不是西沙,而是越南中部近海的廣東群島(此廣東不同中國的廣東)。越南誤把馮京作馬涼,論據當然不成立。
第二,1834年南沙已在越南的第一張地圖上出現過。中國有關南海諸島的記載早得多,越南的算不上什麼證據。鄭和的航海圖把非洲也包括在內,我們總不能說非洲是中國的。
第三,法國人曾佔領一些島嶼,並把其劃入安南版圖。法國人為侵佔,中國二次大戰後早已收回,越南這個論據不攻自破。

對越南最不利的是越南政府曾多次承認過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1956615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長雍文謙曾鄭重聲明︰「根據越南方面的材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領土。」195894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領海寬度為十二海浬的聲明中,指出該規定適用於西沙與南沙群島,越南勞動黨的機關報《人民報》隨即頭版詳細報道,總理范文同亦照會中國總理,表示承認和贊同中國的聲明。國際法中有禁止「反言」的原則,自1975年起越南侵佔了南沙的一些島嶼,應屬非法行為。

若說越南尚可提出一些儘管是成立不了的歷史論據,那麼菲律賓的做法更似是混水摸魚。1935年菲律賓的舊憲法中把其領土限制在1898年「巴黎和約」的規定中,不可能包括南沙群島。1971年開始,菲律賓發動了修改憲法的程序,為侵佔南沙鋪路,其後並把南沙大部分島礁及附近海域劃入所謂「卡拉延區域」,宣稱其屬於菲律賓。
菲律賓無法拿出經得起推敲的論據,唯有說南沙群島的島礁是「無主地」,但卻被菲律賓人托馬斯.克洛馬在19471950年間所「發現」,所以根據國際法中的「先佔」原則,菲國擁有主權。

正如上文所述,中國在歷史上對南海諸島經營已久,又何來菲律賓「發現」一些「無主權」?有些人的做事方法或推理過程,就是不懂得什麼叫「認真」。
中國在百多年來飽受侵略及國土被瓜分之苦,絕不應在經濟有成後便以大欺小。但在領土問題上據理力爭捍衞主權,卻是政府的天職。釣魚台與南海諸島形勢錯綜複雜,中國實應加強防守性的軍備。沒有足夠的軍力,外交也不一定能搞得好,經濟增長也會受到威脅。擴軍在經濟上是消耗性的活動,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信報  4 Oct, 2010
 --------------
眉批:作者的角度是越南引入外國力量;我想,越南跟「外力」是互動。希拉莉跟奧巴馬高喊「back to Asia」,「提醒」了越南可以找這「曾虐打他」的老兄幫幫手。
當然,越南放風金蘭灣可以租給美、俄,他想引入搞局的外力,不只美國。】
--------------------------------
南海問題的來龍去脈   端宏斌
http://wavow.blog.hexun.com.tw/65443296_d.html



  老端注:最近南海局勢非常不穩,不少博友留言希望老端來談一談這個話題,本文就來講講南海。
  在討論南海問題之前,讓我們先來看一下地圖。  
  在任何一張地圖上,你都會在中國南海看到那麼九條線(即九段線),這九條線將整個南海劃入了中國的領海範圍,直覺告訴你,這九條線畫的似乎非常的霸道,幾乎就到了人家的海岸線了,因為這是一樁歷史遺留問題。

  二戰結束的時候,那些被日本人佔領的土地紛紛歸還給當地人,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派林遵以海軍武官身份去收復南海領土,林遵是林則徐的侄孫,早年曾在英國皇家海軍學習,後又去德國進修潛艇技術,算得上是中國海軍的精英了。隨他一起的還有測繪地質方面的人才,他們給不少小島命了名,順便在地圖上畫了那麼幾條線(當時有11條線),算是中國的領土範圍。
  有人問,難道確定領土就可以那麼的隨意嗎?在當年確實是這樣,朝韓領土分界線,所謂的三八線也是隨口那麼一說就確定的。中國確定了領土範圍,然後問其他國家有無異議,結果沒人反對。為啥沒人反對?道理很簡單,那些國家都忙於內戰,土地都沒搞定,沒空來管海洋的事(越南1946年獨立,菲律賓1946年獨立,馬來西亞1957年獨立),再說漁民打漁自古以來就沒有領海的概念,上哪兒打漁你根本管不著。而通行的話更是沒關係,就算是你的專屬經濟區,其他國家都有通航的權利。
  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後,做了一點小改動,把11條線改成了9條線,把南中國海改成了中國南海,但大體上沒有任何變化。一直到六十年代之後,那些國家才開始主張異議,但距離最初的劃線已經過去了十幾年。後來中國提出,擱置爭議,共同開發。別爭該屬於誰,你想來打漁就隨意,我不管你就是了。可是後來,在南海發現了大量的油氣田,地質儲量大致在230-300億噸之間,約占我國總資源量的三分之一,而俗稱可燃冰的天然氣水合物儲量達到中國陸上石油總量,石油的價值相比于魚群簡直不可同日而語,但是由於大家都沒有開採能力,加上成本太高,所以還是相安無事。
  那麼為什麼現在開始這個問題突然這麼激烈的爆發出來了呢?任何一項衝突,其背後的根源都是利益的分配出了問題。我們來看看這次的導火索是什麼:
  越南人說咱們割斷了他們的電纜,中國人說自己的漁船被驅逐,導致漁網和對方的電纜纏繞在一起,並被長時間拖行,不得已才把電纜割斷以求自救。不管雙方是什麼說法,電纜被割斷是事實。
  所謂的電纜是地質勘探用的,就是為了勘探油氣田,但越南本身沒有能力去做這個事情,因此他是和國外合作,比如和埃裡克森美孚公司合作。有人說越南偷采南海石油好多年,這個說法不準確,越南人采的確實是他自己的油,因為深海的油他沒能力去開採,現在挖的都是近海的油田,只是產量非常低。越南準備向深海進發,那中國人肯定不會允許。如果油價很便宜,那也不會有人去深海勘探了,所以油價提升和技術進步是導致南海衝突的先決條件。
  越南目前經濟很困難,首先是越南盾大幅貶值40%,這導致國內通脹最高接近30%,結果是房價猛跌,外債高企。越南的外匯儲備只有100億美元,可外債有300億美元。去年,越南國家油氣集團總收入突破200多億美元,相當於越南GDP24%,由此可見南海油田對越南經濟的重要性。
  越南現在的強硬態度主要是兩方面的考慮,首先是由於國內問題嚴重,他需要用民族情緒轉移矛盾,其次,如果真的能夠成功開採南海的石油,那麼他的財務問題將大大緩解,有了錢就可以穩定貨幣,國內經濟就能恢復。2011年越南的軍費開支竟然增長了70%,一個捉襟見肘的國家在困難時期大買武器彈藥,這意味著什麼呢?
  
  越南和菲律賓知道和中國開戰占不到便宜,因此他們的策略是積極將外部勢力引入南海,例如去年希拉蕊在越南曾經說過一句話:南海事關美國的核心利益。越南還和美國人搞聯合軍事演習,很快菲律賓也要和美國搞聯合軍事演習,這倆個小國希望認美國做大哥,將來出事了希望大哥幫忙出手。但是,美國會和你搞軍事演習不代表打仗了會出兵,美國連伊朗都不敢動,何況直接和中國交手呢。作為小國,越南必須立場強硬,他知道真打仗肯定沒有勝算,因此明確告訴你他不害怕打仗,就算輸也要給你造成巨大的傷害,以此來逼迫你不敢出手。
  南海局勢緊張事實上對中國有利,埋在海底的石油,不去動它的話,那它永遠在那兒放著。之前大家都沒去挖,原因有二,第一,油價太便宜了,花大力氣去挖很不划算;第二,就算想去挖,也沒這個技術。現在油價漲了,深海挖油開始有利可圖,但越南人沒這個技術,他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和中國人合作,一個是和西方大公司合作。中國建議共同開發,但越南人不信。事實上和中國人合作是最佳選擇,例如中國在非洲投資開礦,順便連公路、鐵路、碼頭、醫院、學校、體育館全部幫非洲兄弟建完了,提供資金的是中國進出口銀行,提供工人的是中國建築、中國中鐵等等。
  越南人害怕中國也情有可原,因為實力對比相差懸殊,如果中國改變主意了,越南人完全沒辦法制衡。但是,假設越南和巴基斯坦一樣,願意做中國的鐵杆兄弟,那中國一定不會讓越南人吃虧。從歷史上看,凡是跑來給天朝進貢的番邦屬國,回家的時候肯定會帶上遠比貢品更多的禮物,中國的皇上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不會讓你吃虧的。可惜,越南人想不明白這個道理。
  萬一中國與越南開戰,那麼那些東盟小國將人人自危,都會一窩蜂的跑去抱住美國人的大腿,到時候每個國家都搞幾個美軍基地,那就麻煩大了。所以與其打仗,不如用經濟制裁的手段,這一招是和美國人學的,但這樣是懲罰越南百姓,最好不要做。最佳的辦法就是保持南海局勢緊張,這樣一來西方跨國公司還敢幫著猴子去開採石油嗎?萬一真打起來,他們的投資都打水漂了,美孚和殼牌的CEO肯定知道,美國人犯不上為了幫越南人而同中國開戰,所以到時候肯定是自己吃虧,這樣一來還不如不搞了。猴子光憑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獨自開發的。這就是我們要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