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19日 星期三

地道的美國觀察--斯諾登泄密暴露美國社會軟肋

下文是很值得一看的、地道的美國觀察
自從以反恐為國策後,美國為自己的人民帶來壓力:正是美政客所想!
航班上稱被CIA下毒的瘋漢並非偶然
歐美軍援利比亞、敘利亞頗為暴虐反對派(挖心,斬頭餵狗)倫敦街頭便有士兵被斬頭。明火仍未反燒歐美,但潛藏壓力已漫開,人民會反彈──斯諾登是一例。
───────────────
http://dailynews.sina.com/bg/news/int/singtao/20130617/10004648400.html
斯諾登泄密暴露美國社會軟肋
20130617 10:00   《星島日報》「海外版社論」  梁建鋒

  中情局前僱員斯諾登揭露美國監控全球電子通訊,全球譁然。「稜鏡門」的最大意義是揭示了美國擁有霸道的國際話語權。稜鏡計劃驚人地無遠弗屆、無孔不入,說明美國正緊握全球電子通訊網絡的咽喉。另方面,也充份彰顯美國指鹿為馬的超強能耐。明明是自己以間諜手段偷窺監視全球,卻以受害人姿態公開控訴中國官方黑客入侵。更不可思議是敗露后,一句「只為反恐」,便立馬重返道德高地,還施回馬槍將斯諾登描繪為中國間諜。如此一來一回,正義的依舊是美國超人,並且有不少國內外的支持者樂意為美國的歪理背書。
  香港有遊行抗議美國入侵香港電腦,可是,不論從民調或媒體上觀察,稜鏡門在美國本土並沒有引起八級地震,震撼程度遠未及得上波士頓馬拉松爆炸案;國內主流媒體關注斯諾登的私生活更甚於他所揭發的秘聞。除少數民權團體發聲外,何解未見有民衆大規模抗議或譴責政府呢?
  據路透社最新民調,百分之三十一被訪者認為斯諾登是英雄,指他是叛徒的佔百分之廿三,其馀百分之四十六沒有意見──沒感覺或沒法作出判斷。波士頓爆炸案傷亡有限,但震撼僅次於九一一。而波士頓案與稜鏡門相比,又為何一熱一冷呢?所差者是當中的「恐怖」元素。波士頓案是恐襲,稜鏡門則是反恐,這根本差異決定了民衆的反應。
  只要回顧美國二戰后如何一路走來,便明白「恐懼感」是美國人的軟肋,而恐懼又是理性的最大敵人。二戰后美國極擔憂蘇聯壯大。蘇聯成功核爆后,美國人又感核威脅逼在眉睫。於是美國擔起反共大旗,在國內頻繁調查共黨活動。連總統杜魯門及艾森豪等,都向聯邦僱員進行忠誠度調查。白色恐怖麥卡鍚時代,美國華人更紛紛成立反共組織以示忠誠及自保。
  刺激民恐懼感以達到其政治目的是美國政客的基本功,當中最著名的還有一九六四年詹森總統競選時的女孩與核爆廣告。廣告雖引起極大爭議,然而詹森就憑核威嚇以壓倒性優勢勝出。
  以切尼、倫斯斐為首的保守派智庫,二零零零年曾要求柯林頓出兵伊拉克,藉擴軍以繼續主宰世界新秩序,又認為需要有如珍珠港事件來加速美國戰略思維的轉型。一年后九一一發生,國會急忙應白宮要求通過愛國者法案,授予政府秘密監聽、拘捕和無限期監可疑涉恐人物的權力。數十萬美軍隨即參與長逾十年的兩場中東戰爭。
  九一一陰影下,美國絶大多數民衆願意為反恐作出犧牲,而且道德底線低得几乎不存在。透視式的機場安檢是小事一宗,自愛國者法案通過之日,美國民衆不但接受政府秘密監聽,甚至連奧巴馬政府以無人機擊殺未經審訊的懷疑涉恐的美國公民,同樣被默許。其實在斯諾登到香港爆料前,過去幾年美國媒體也偶有報導美國政府秘密監視國人的行為美國公共電視台於二零一一年曾專題報導國安局龐大的秘密情報收集系統,稱該局一天便能欄截十七億條電子通訊,再交由數以百計的合約公司進行分析,花費一律是國家機密,猜測應以十億元計。這些零散的報導很快就煙沒在浩瀚的海量新聞資訊中,激不起一絲波瀾。
  但這海量的容忍度卻不適用於波士頓爆炸案被擊斃的主犯,塔默蘭差點兒死無葬身之地。波士頓地區墳場拒絶讓其下葬,弗吉尼亞州一回教墓園接收了塔默蘭的消息被曝光后,當地政府竟然採取行政手段試圖要求遷墳。
  斯諾登所揭發的監聽項目,於美國民衆來說可謂意料之中。稜鏡下雖然可能失去私隱,但對日常生活不影響,更主要是稜鏡滿足了美國民衆缺乏安全感的心理需要。美國人不能接受中國黑客,但對稜鏡截取全球電子通訊則會認為是美國維護國家安全的當然權利。美國人自覺生活環境極不安全,卻鮮能反思如何從根本處令安全感真正建構。久而久之,是非判斷越來越扭曲。也因此小學校園屠殺案后槍管法仍失敗,反而提倡教師佩槍上課。只要出於恐懼,甚麼不合理的事情都可以在美國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