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6日 星期六

「香港貨櫃碼頭罷工」事件,李家展示肌肉?--在此事上「有損失」?還是大有斬獲?!而且一石幾鳥。

「香港貨櫃碼頭罷工」事件,李家展示肌肉
下文是讀者投稿,石鏡泉全文刊出。
「香港碼頭」事件怪異。港情複雜!
────────────────────
【按:在財外集團勾結泛民的大背景下,李卓仁突然火速搶閘罷工。背後玄機何在?
李氏在此事上「有損失」?還是大有斬獲?!一石幾鳥--事件燒至CY政府、累積民怨、煽動抗爭氣氛、影響實際民生、工聯會被抹黑、學生招募得以預演,陰霾已籠罩碼頭之外的社會生活。……然而,李氏的定位,儼然是「被罷工的苦主」。
事件有太複雜。市民、真正同情工人的年青人,乃至工人本身,如何在不做他人棋子之下爭取合理權益,是此次,及今後需嚴肅思考的大問題!!
─────────────────
香港經濟日報 B02  |   投資理財 |  By 石鏡泉 經濟日報副社長  2013-04-06
《問天》
  收到一位讀者的投稿,如下:
=============================
石鏡泉先生:

  本人是典型香港沉默的大多數——70後,身為大機構管理層,是財爺標準下的「中產人士」——如我輩的大部分人一樣,本人一直為自己事業打拼,對社會景及政治不甚敏感。甚至,從來未有參與政治遊行。但是,有見近日電視及報載李嘉誠先生發人心省的一句「我每天也自問是否對得起香港人」,實在令本人百感叢生,要提筆作人生第一次投稿。
  李先生的勤奮自力、高瞻遠矚人所共知,本人亦對李先生十分敬佩。但是,當聽到李先生的每日自省,本人不期然聯想到近日和近年李先生旗下集團的作為:

  1)近日貨櫃碼頭工人為爭取提高待遇而罷工。和黃屬下的香港碼頭公司起初振振有詞地指工人乃外判公司所聘,並已經「敦促」外判公司要「善待」工人。和黃所做的在表面上看似合理因工人與和黃集團並無僱傭關係。但是,大眾可能未必知道今日的「結果」,是由於李先生高瞻遠矚,早在90年代初已聘國際顧問對和黃碼頭公司進行節流減本研究,當中包括把部分工人搬至當時新成立的外判公司減少成本。至今,眾所周知香港貨櫃碼頭行業為寡頭壟斷,那些所謂外判公司根本對和黃完全沒有議價能力。因此,叫此等公司「善待自己員工」,實等同叫工人接受現實。現在罷工情繼續,碼頭公司則表示公司也為「受害者」,更指罷工工人為私利而損害整體社會利益。碼頭公司向罷工工人扣上影響香港貨櫃碼頭業甚至整個經濟的帽子,實在不負企業責任及有涉分化社會之疑。事實上,如罷工工人所述的代遇(即20年來薪金沒加反減,工作量大至要在所操作的機器上解決大小便)屬實的話,而碼頭公司卻年年賺錢,那是否公司一直從剝削工人中賺取厚利?而由罷工而引起的經濟損失及社會代價是否完全不須由有關的企業承擔?

  2)對於較早前長實出售酒店給予一眾投資者「劃時代的投資機會」,由於各媒體已有很多討論,本人亦不在此詳述。但是,本人感受頗深的是,彼等營商手法是否真正合情合理。因從前法律、條例的漏洞,地產商便可付酒店地價建「疑似住宅」的酒店長期收租,然後又鑽盡法律空子把酒店出售予小買家。只須把所有風險披露,便可把風險轉移至買方身上,「合法」地出售物業。盡管,報載有投資者能把握良機轉售獲利。盡管,一直以來甚至在可見將來,政府有關部門實難以執行酒店法例去查所有可疑物業。可是,這不能掩飾大企業與小買家在法律保障上的不對等、不公平,以及售方未有對小買家負上地產商應有的責任(即物業的擁有及使用權不應存在缺陷)。有人可能會認為此等運用法律的技倆並非新事。大集團(如銀行、保險)也存在不少問題推銷,不公平合約。但是,是次長實的推售所引伸的社會回響實在很大,如社會及下一代從此以此為準則,實令人感歎

  3)另外,當憶及長實馬鞍山樓盤的平台花園變地下樓層李先生口中所稱令人「心曠神怡」的面對堆填區的將軍澳樓盤,本人不禁想問長實的負責人若能將身比己,想及買樓可是很多人一生最大(甚至是唯一)的投資,不知他們還會否把樓宇建築成此等樣子。

  4)還有,李先生的集團屢把財技表演至出神入化,既有能力把一眾「概念」公司如tom.com、長江生命科技等以極高市值上市,又能把某些公司殼上市後高價配股,之後又在短時間內把公司私有化。

  以上的事例是否引證李先生所講的「對得起香港人」?本人理解大企業的主舵未必可能參與集團事無大小的決定。但是,一個企業的表現、作為及給社會各界的形象是由領導者的思想、理念及準則所影響。而領導人對其企業所做的實有最終責任。所以,當李先生歎喟在港發展常遭人妒忌之時,請想一想集團在香港的所獲相對所付出的是否完全合理。

  本人雖與李先生在財富上差天共地,但亦有每天自省,本人每天只問自己所講所做的是否對得起自己良心。放眼現今香港,貧富懸殊日益嚴重,低下階層上流機會愈來愈少,勞工及低下層就算每天花盡心力亦未夠基本生計。當中,政府欠缺包括人口、土地、教肓、經濟、社福等長遠政策是原因之一,但社會上的各大企業也實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去幫助社會整體發展,一句「要向股東交代,盈利最大化」並不是唯一準則。因為,香港的大企業如和、港燈、中電、港鐵等等的現有規模及盈利得益於其壟斷(近乎壟斷)的情況。整個社會也因此而一直在為此些企業的盈利付出代價。因此,若此等企業每每賺到盡,甚至鑽盡空子去剝削直接及間接員工,就算用百億捐獻(但當中不知有多少為關係政治或是用以「收購」高等學府最有商譽價值和科研商機的學院,多少才真真正正用來扶貧助弱),也難免招人不滿(妒忌)。長此下去,香港的社會運動必日益頻繁,政治環境日漸不穩,民粹日益高漲,營商環境及經濟發展最終不濟。這對整個社會包括企業也不是好事。當然,已成功拓展海外的企業未必會在意香港這小市,更遑論對得起香港及香港人。但是,作為香港土生土長的一代,真的希望企業能在爭取盈利之餘仍能對得起良心。

 沉默的中產人士
=============
盈利最大化是否忽略了人性

  大家看完有甚麼反應?筆者是「問天」其實即是無奈。因為我們的MBA課程亦即是資本主義的教導,是公司盈利要最大化,才叫做有效益,君不見不少公司一裁員股價反升。唉!問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