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14日 星期四

西方宗教沒有絕對的道德光環。    天主教不神聖的歷史──遍及歐美的「洗衣房」。

西方宗教沒有絕對的道德光環
天主教不神聖的歷史──遍及歐洲北美的「洗衣房」
「洗衣房」延至1996年才完全關閉
───────────────
      圖片應該是來自那電影 <<瑪德蓮墮落少女 The Magdalene Sister>> (下文另有介紹)
天主教不神聖的歷史──洗衣房

1922-1996年間,這批所謂「失足婦女」,被送往天主教會營運的約十家洗衣房(),充當免費勞工。她們被囚禁、遭打罵,過著有如奴隸的生活。她們和產下的女兒就被關在洗衣房以洗去「罪孽」。
這些由教會營辦專針對「失足婦女」的收容所,早在18世紀已存在,遍及歐洲北美。洗衣房原意是想教曉妓女洗衣針線等一技之長,以助她們自力更新,再融入社會。但在民風保守奉行天主教的愛爾蘭,就變成懲罰及囚禁性質;只有當她們的家人簽紙同意,或修女替她們在外面找到工作,才可離開;逃走也會被警察抓回去。1996年,愛爾蘭最後一所瑪德蓮洗衣房因沒有生意才關閉。
洗衣房以「瑪德蓮」為名,是來自聖經中的抹大拉馬利亞(Mary Magdalene),取其妓女之身經懺悔而得新生的意思。雖然聖經從沒記載,但教宗Pope Gregory the Great 卻在591年一口咬定,抹大拉馬利亞便無端被認定是妓女,一直到了1969年她才獲梵諦岡「平反」。洗衣房的慘況,卻要近一世紀後的今天,才得以伸冤。
這段愛爾蘭國恥一直深埋,直到1993年有修會賣地給發展商,發現一個無名墓,埋葬了155副骸骨須移葬公墓,事件才引起社會關注。被囚禁的婦女最年幼只得9歲,最年長89歲;期間有988人死在洗衣房,當中最年輕的只有15歲。即使有機會離開洗衣房的悻存者,餘生都被污名標籤,被洗衣房內難以磨滅經歷,心理嚴重創傷。
今年60歲的Maureen Sullivan是倖存者之一她在1964年被送進洗衣房:「那年我12歲,爸爸死了,媽媽改嫁。他們把我放上洗衣房的貨van,說送我去讀書。一到步,她們就把媽媽買給我的書全奪走」,那天起她再沒有機會讀書,每天就在洗衣房工作,「那是個可怕的地方,我們不准說話,每天只是不斷做、做丶做」。還有修女無止境的虐待,「她們用玫瑰念珠上厚重的十字架來戳我們,或重重捶擊我們的頭」,只要她手腳稍慢一點,肋骨就會遭殃;奚落斥罵和飢餓,就更是少不了。
Sullivan1969年離開洗衣房,但她沒受教育,沒法找到工作,有幾年甚至流落街頭,一度自殺。


【按:文首提及的電影為真人真事改編,資料如下:】
在愛爾蘭保守的天主教傳統下,凡是那些犯了不潔罪名的少女,皆會被送到Magdalene工場裡贖罪。而故事一開始,就是瑪嘉烈在一場婚禮上遭到表哥的強暴,卻因而被視為不潔;漂亮的少女貝莉特,總是引來許多男生的注目,因此遭指控是挑釁男生的毒蛇;露絲未婚生子,不僅孩子被送走,她自己也被送進了Magdalene。在這個工場裡,她們必須謹守教規,藉著每天不停地洗(衣服),以洗去一身的罪孽。同時,還要遭到那些"神的僕人"在精神上、生理上的虐待。劇中有一幕是兩個修女在睡前要求這群少女脫去全身的衣服,一面要求她們跑跑跳跳,一面比較她們的胸部大小、毛髮濃疏,如此令人難堪的景象,她們只拋下一句:「這不過是個遊戲罷了」......

就像貝莉特忿忿不平的說:「我們做錯了什麼事?需要受到這樣的對待?」只是因為漂亮,所以就被視為是一種淫蕩?只是因為受到性暴力,所以就已經是不潔,讓家人蒙羞?只是因為和喜歡的人有了孩子,就是褻瀆了上帝?
而我們以為的那些"罪人"原來是在如此寬鬆的定義之下。
只因為在天主教禁慾的制度下,道德的權威凌駕一切,藉著宗教之名箝制了個人的自由,以維繫所謂的社會秩序。為什麼宗教可以有這麼大的權力/正當性可以去規範人的主體,尤其是女人以及她的身體?只因為她的行為傷害到這被神聖和合理化的道德就得受到光明正大的懲罰?
------戲的最終是瑪嘉烈的弟弟幫她爭取到離開的機會,但她也在這裡待了四年。而露絲和貝莉特後來也跑離了這個地方。
根據估計至少有三萬人曾被拘於此地。最後一所Magdalene工場直到1996年才關閉。------Magdalene出自於聖經的大罪人,現在的英文使用這一字表示"從良的妓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