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28日 星期四

《中國對應國際局勢的全新高度》梁建鋒

認清習近平首次外訪的意義:建設開放、新型國際外交關係
和平崛起,平等相待,走共同發展的康莊大道
--------------------
《中國對應國際局勢的全新高度》
《星島日報》三藩市社論 梁建鋒  2013-3-27 
  如果說習近平在兩會閉幕日關於「中國夢」的闡述代表新任國家主席的施政理念,則俄羅斯國際關係學院內的演講,便是新一屆中國政府對國際形勢迄今最重要的立場宣示。顯示中國策略思維提升至一個全新的高度。
  美國《福布斯》網站評論員Stephen Harner形容習近平歷史性的訪俄成果於美國利益而言是災難性的,更證明奧了巴馬的「重返亞洲」是敗筆,好些西方媒體評論員也看出習近平的講話是衝著美國說的。此行並非一般的睦鄰外交,實為廿一世紀的大國關係與世界政治布局翻出新的一頁。
  過去的三四十年,中國在國際層面遇到的主要問題是「重返」與「接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大國在戰後主導著世界的政經發展,中國的改革開放被形容為「重返國際社會」。不論是生活文化、經濟政治,乃至社會價值觀,中國都不斷主動或被要求與「國際(西方)接軌」。無論是「重返」或「接軌」,強烈的主客關係一目了然。每當政經立場中西方出現矛盾或分歧時,中國都必然受指責和被要求「改正」。至於韜光養晦,再退也只迎來「中國威脅論」。
  美國表面上歡迎中國崛起,但時不時會提醒中國有「大國責任」,還要遵守由西方訂下的各種遊戲規則。二零一一年,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到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奧巴馬當著全球記者面前,站在胡錦濤身邊,一口氣對中國提出十二個不同領域上的看法和要求,甚至竟然包括要求北京與達賴代表對話。於奧巴馬而言這是理所當然。在不同的國際場合,美國一再強調將繼續領導世界、維護國際秩序。今天中國取得的經濟成就,奧巴馬不忘提醒這是美國為亞洲提供和平環境的功勞。奧巴馬上任後大動作的重返亞洲布局,正是試圖在軍事、外交、經濟以至文化等各方面主導亞洲地區的未來發展。
  中國方面,三十餘年來為爭取發展空間和機遇,對以美國為首的所謂國際社會一直相當被動。發展才是硬道理,實力未夠便硬不起來。對於國際定位、西方排山倒海的妖魔化攻勢,中國似乎一直無力掌控。只見中國領導人反複強調和平崛起,永不稱霸;個別領導人甚至學西方的政治論述來「普世」發聲,無非是表明中國願意成為一個西方能接受的國家。

  習近平在俄國際關係學院上的講話,儘管語調平和,觀點卻相當鋒利。從總是被動地「自我澄清」,中國轉為理直氣壯地與西方站在同一高度陳述屬於中國的國際政治觀,打破西方長期壟斷的單一話語權。
  講話中習近平論析新舊兩套國際關係模式,習說:「舊有的殖民體系和冷戰集團國對抗已經不復存在……一大批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走上發展的快車道,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逐漸形成。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都再也無法單獨主宰世界事務。」概括而言:時移勢易,西方大國不能再一言堂。習進而提出處理國際事務的民主原則,就是世界的命運必須由各國人民共同掌握。「各國主權範圍內的事情只能由本國政府和人民去管……經濟上,不能接受一批國家越來越富裕而另一批國家卻長期貧窮落後」。他又批評金融海嘯後,那些轉嫁危機、損人利己、不道德的經濟政策,以及霸權主義、強權政治和新干涉主義的抬頭。
  習近平這番論述明顯跟美國宣稱永遠「領導全球」的「天職論」唱反調。套用西方輿論宣揚民主是當今世界潮流的類近說法,習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要跟上時代前進步伐,就不能身體已進入21世紀,而腦袋還停留在過去,停留在殖民擴張的舊時代裡,停留在冷戰思維、零和博弈老框框內。」
  習近平的這些觀點,最大意義不只在於理論本身,而是當中的取態。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有中國領導人底氣十足地、直白地提醒西方大國必須走出殖民強權和霸權式的思維,應與中國合作構建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結合其後他在非洲訪問中的講話,以及外交部宣佈邀請了多國領袖幾乎在同一時間訪問中國,一個全新的中國外交局面已經打開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