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2日 星期三

《港人視野為何愈來愈窄?》--來港十年者的觀察

下文有意思!
【註:下文小標題為編輯所加。也因此,人家文內提及「推行適當的國民教育」的意思被「隱形」了,只標示「沒有國家」的「公民教育」。──這些,就是香港傳媒人的心態。
然而,別管標題,文章切中時弊,值得一讀!】
────────────────────────
《港人視野為何愈來愈窄?》
 撰文:耿春亞 欄名:新香港人 評論《香港經濟日報》20120820日 星期一

來港10年,早些年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又在創業初期,沒日沒夜地幹活,接觸朋友同事也都是討論工作的事情。對於工作之外的生活質量,沒有甚麼要求,忙忙碌碌之中,倒也痛並快樂着。
  別人問我,在香港生活好不好?我一般回答都是「挺好」。結婚後,家庭生活上了軌道,開始體會真正的港式生活,卻有了一些不同的體會。
 一般周末,我們例牌的家庭活動就是看電影、吃飯、行街。因住火炭,最方便的兩個地方就是沙田和九龍塘。所有的飯館都反覆吃遍,所有的店舖都搜羅多次,遇到沒有好看的電影,真不知道可以做甚麼了。慢慢地,我們也開始理解為甚麼香港人喜歡「行山」和「踩單車」,香港本來的地方就不大,除了一站接一站的shopping mall,就只有往山中跑。

資訊欠世界性 還去中國化
香港的資訊娛樂節目很多,但在看似信息全球化的環境之中,香港存在幾點致命性問題︰
首先,香港的資訊是有價的,沒錢就看不到世界杯,要不是輿論所迫,前一陣差點連奧運會都沒得看。其次,香港的資訊是選擇性的,報些比較八卦的世界新聞,再對內地的「不良現象」做些批判,本港新聞重點以播放「激烈」行為為樂,看久了真會讓人覺得「香港就是全世界的中心」。
再有,香港的資訊在失去世界性的同時,還要去中國化,不說政治,就是對中國的歷史、地理、文化、藝術,甚至最流行的電視節目,香港人都非常不了解。如果你問香港人誰是「孟非」,誰是「郭德綱」,誰是「劉歡」,恐怕知道的人沒有多少,更不要問誰是「趙本山」了。
缺乏世界性,再去中國化,本港暴力化,香港的資訊生活空間,基本無「視野」可言。所以,和香港本地年輕人接觸,雖然覺得人很nice,但會令人覺得無趣,恐怕就是由於這種視野環境造成的。

開放電視牌照 推公民教育
當然,有錢人是不缺乏視野的,可以世界各地、大江南北走走看看,夏天去英國納涼度假,冬天去瑞士滑雪,有了視野,自然也有了對問題更客觀的看法。但如果普通本地人的生活,除了行山,找館子吃飯,不看書,只看TVB和八卦周刊,困在香港這個小島之上,未免視野太狹隘了。這些年來熱熱鬧鬧的「本土運動」,固然有其值得尊重的道理但接觸其中的人,總覺得其思考問題的視野過於狹隘,缺乏文化和內涵,類比我很欣賞一句說法,「Knowledge without goodness is dangerous(無良的知識是危險的), Goodness without knowledge is weak(無知的善良是脆弱的)」。
香港人需要對世界和中國有廣闊的視野和認知,所以,我支持開放更多免費電視牌照,推行適當的國民教育和公民教育,並設立文化局,拓寬香港人的視野,因為「我們能看多遠,我們才有可能走多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