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30日 星期三

2012年 也來談六四

2012年 也來談六四
年青人,宜用最冷靜的頭腦求真求深入的態
來看待這件歷史悲劇。

【批註:感思置篇末。短文《平反之前》末尾一筆到位!!】
───────────────────
Tuesday, May 29, 2012
平反之前   梁建鋒 「總編會客室」(三藩市《星島日報》總編輯)
http://editorjoe.blogspot.com/2012/05/blog-post_29.html

  接近六月份,「平反」之聲也會隨之熱鬧起來。一九八九年的「六四事件」,於一些人而言彷彿只剩下「平反」二字,除此之外便別無意義了。在政治團體和媒體配合互動之下,「六四」已被符號化,只有籠統和模糊的政治象徵意義。兩岸三地加上海外的政客和政治組織,長期按各自的需要借用「六四」符號,以滿足其特定政治目的,對歷史卻是極其不負責任。
  「平反」一詞含有判斷性質,顯示現有的判斷有錯,必須作出糾正。所以,「平反」本身是追究責任的一種方式,而任何責任的判定都沒法離開對事實的確認。關於廿三年前那場震驚全球的政治運動,至今連基本事實的整理也不完整,官方和民間各有說詞,但不是流於過簡,便是過度煽情。參照美國對重大事件的處理方法,中國政府應先組成一個獨立且有公信力的委員會,對六四事件進行搜證,疏理事件經過,從而指出責任方,並就事件作出總結和彌補建議。

  在未經最起碼的事實調查,任何一方的所謂定論或平反也好,只能算是一種政治立場的表述,而不是可以經得起歷史考驗的結論。可是,現階段期望中國政府能夠同意獨立調查幾乎沒有可能,連能找到有公信力的委員也成問題。更何況於長期或新近加入操作「六四」議題的政客和政治組織而言,六四的真相並不重要;他們要的只是「六四」這象徵符號的煽動性質,真相越是含糊越能為他們所用。
  簡而言之,就算有消息指胡溫有意在離任前平反「六四」,相信也只不過是另一波的政治操作而已。不論是中國政府或是社會公眾,仍然缺乏政治空間及成熟的思維來直面「六四」。
──────────────────
【批註:上文末尾一筆可圈可點。到過貴州、貴陽市的人都會知道,貴州是貧困縣。獨立來看,貴陽市局部建築物仿如深圳,可是貴陽市市中心的現代化跟貴州格格不入。
由貴陽市中心開車,前行不到半小時,窗外景觀已置換為貧困農民、小孩之類的景象。這樣的一個貴州,溫飽安居是民之首選。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貴州,神奇地打出內地六四的第一炮──「貴州省貴陽市有民眾公開悼念六四事件23周年」。
沒有某些官方系統「因某種原因特別容忍」和默許,貴州的貴陽市,可以及應該有這種事出現嗎?注意橫額,六四「符號」(招徠)之外,發起者想宣傳一個組織,還附了電話──奇怪嗎?奇怪。整件事,實事求是,看不明白。
薄熙來事件一石激起千層浪,看來有人想借六四這個符號「消費」「改革開明」,暗中卻另有角力(貴陽悼念事件於當前國內形勢特殊下發生)。例如,用以分散因薄熙來事件而聲勢大壯的「尊毛派」、「左派」等(包括一批懷緬講理想的革命年代的支持者)的社會注意力。
因此《平反之前》寫得好,對於六四,最勇敢的說法是:「查找真相」。
看來,香港支聯會及泛民、乃至新加入內地改開派,對六四仍然只停留在「消費」層次,根本「不要求」直面真相。

看圖省思之一
      請對比兩張照片──貴陽的六四橫額做得很細緻(而且網上視頻很容易找到)。而重慶自發的「民間製作」就簡單多了。


看圖省思之二
      香港的悼念六四只重煽情,有特別播映安排也以濫情的港產作品為主。作為認知,以資料整理為主的、內地禁售的卡瑪.韓丁《天安門》DVD,不可能提也不提吧!!
香港支聯會等,旨在透過氣氛誘導熱血青年加入他們的陣營,藉此「薪火相傳」;至於真相、尤其是跟他們「塑造」出來的版本有出入的真相,一直沒有被正視!!
附:http://hongkongfirst.blogspot.com/2011/07/blog-post_11.html 維基解密:美國早知六四沒有天安門廣場屠殺


      最後附林沛理2009年的一篇舊文。
================
虛假的道德優越感 .林沛理
 2009-6-20 亞洲週刊
港人原本具自卑感和罪惡感,卻因有了六四,確立了自己面對大陸的道德主體地位。
--------------------------------------------------------------------------------
林沛理,《瞄》(Muse)雜誌主編,美國紐約Syracuse University香港中心客座教授,著有評論集《影像的邏輯與思維》、《香港,你還剩下多少》及《能說「不」的秘密》(次文化堂出版) 
我接下來要發表的有關「六四」的言論可能會引起某些人反感,甚至憤怒,所以讓我先在這裏表態:跟很多香港人一樣,我贊成盡快平反「六四」。對中國政府來說,平反「六四」不僅是應該做的事情(the right thing to do),也是明智、合乎其自身利益的事情 (the sane thing to do)。那些嘗試為血洗天安門廣場找藉口的辯護士(apologists),以及企圖從中國近二十年來取得的經濟成就去反證(vindicate)中國政府的鎮壓決定正確的所謂務實派(pragmatists),不論在道德上與邏輯上都站不住腳。
道德的問題早有公論,在這裏只談邏輯。消費者與投資者無須也無法掌握沒有遺漏的「完全信息」(perfect information),也可以在市場上做明智的決定。同樣道理,我們無須知道有關六四的一切,也可以對這宗歷史事件作出成熟、合理的判斷。中國無疑在六四之後二十年來在經濟方面屢創佳績,可是如果說這就是事實勝於雄辯,證明中國六四當日狠下心腸的做法正確,那就是犯了因果倒置、將「in spite of(儘管) 當成「 because of(由於)的典型邏輯謬誤。至於將屠城的責任歸咎於學生的不肯妥協和學生領袖的權力鬥爭,則是一種常用的「怪責受害者」(blame the victim)策略;其荒誕與對邏輯的扭曲,等於說一名夜歸女士被強姦,罪魁禍首不是行事的色魔,而是女士所穿的短裙和背心。
正因為六四呈現出一幅道德清晰度(moral clarity)異常明確的圖像,它每一年都給香港人一個挺直腰杆、攀上道德高地的機會。香港人爭取平反六四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在這個過程之中、在「自我感覺良好」的政客誤導和自以為是的傳媒推波助瀾之下,他們所萌生的虛假道德優越感(false sense of moral superiority)
一個快樂的妓女令人痛心疾首,一個穩定繁榮的殖民地則令人義憤填膺。香港對自己的殖民地身份從來甘之如飴,甚至沾沾自喜、戀戀不捨;對英國這殖民地主人從來唯命是從。在被英國統治的一百五十五年歷史中,香港從未出現過一個重要的反殖民統治英雄——李小龍不過是個電影明星而已。香港人的「靜好歲月」和「安穩現世」建基於與殖民者的共謀和合作。這種串通式的殖民主義(collusive colonialism)是香港得以成功的另一個骯髒秘密(dirty secret)香港常被稱為經濟城市,其實經濟城市這個委婉詞隱含對香港人唯利是圖、只懂追求物質享受而對中華民族缺乏承擔的嚴厲批評。
香港人的自我形象和自尊長期建立在他們創造、累積和追逐的財富之上,並嘗試用金錢來補償他們對民族和國家的虧欠。的確,每一次香港人對大陸同胞的捐款和救濟,都隱約有贖罪(redemption)的含意。可是,九七之後至今接近十二年,大陸已經由香港的窮親戚(poor relative)變成恩主公(benefactor),一次又一次撐起香港的經濟。從經濟的角度而言,大陸不只是香港的現在,也成為了香港的未來。

在這樣的情況下,香港人可以如何面對一個他們曾經出賣過,今日卻反過來照顧他們的父親?若果沒有六四,香港人的自卑感和罪惡感將一發不可收拾。可是,因為有了六四,他們確立了自己面對大陸的道德主體地位。他們可以理直氣壯地告訴自己,不管在殖民歷史上他們做過甚麼事情,也不管在今天他們怎樣倚賴大陸,他們在道德上畢竟是優越的,而他們對六四的立場就是明證
這種道德上的優越感掩蓋了香港人與大陸的關係這方面應作的檢討,使香港人可以面不紅、耳不赤地一方面對大陸的人權和社會政策口誅筆伐,一方面對它的大恩小惠照單全收。這其實是一個在道德上無法站得住腳的立場(a morally indefensible position)——你既要咬那隻餵你的手,又要張大嘴巴讓它餵。這也解釋了大陸為何對香港人對民主、人權,以至平反六四的訴求那麼無動於衷。畢竟,香港人還沒有向大陸好好證明過,他們願意為民主和正義這些價值放棄確實的經濟利益。■

2 則留言:

  1. Bonus March
    Episode
    1932

    一段被忽略、甚至被遺忘的美國歷史
    以民主人權自詡的美國政府怎樣處理在國會外紮營請願的人民?
    請看:
    1932年
    酬恤金進軍事件
    7月28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超過一萬名請願者,他們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退伍軍人和家眷,在國會山莊外紮營示威一個多月,他們生活困苦,要求政府發放承諾的酬恤金。美國政府出動聯邦軍隊,以騎兵、坦克武力驅散,造成流血傷亡,稱爲「酬恤金進軍事件」。


    當時下令的美國總統是胡佛(Herbert Clark Hoover),
    執行命令的軍團指揮官是麥克阿瑟(Douglas MacArthur),
    麥的部屬艾森豪威爾(Dwight David Eisenhower)少校和
    巴頓(George Smith Patton Jr.)少校參加了這次流血武力鎮壓。

    麥克阿瑟將軍則認爲這次事件是共產主義意圖推翻美國政府的行為。巴頓的裝甲部隊與步兵在白宮附近的橢圓草坪集合後,巴頓率領佩有防毒面具、刺刀及軍刀的聯邦軍隊沿賓夕法尼亞大道前進,投擲催淚手榴彈來驅散這批請願者。當晚稍後,巴頓及聯邦部隊開始清理安那柯斯提區內的帳篷,有些帳棚或小屋在清除過程中被焚毀。清場期間,軍方調運來五輛雷諾坦克協助驅趕人群。到了第二天早上,大部分請願者都離開了特區。







    據《維基百科全書》的資料:事件中被槍殺的退伍軍人為威廉.赫西卡(William Hushka)和埃里克.卡爾森(Eric Carlson),有一名退伍軍人的妻子流產。一名十一週大的嬰兒由於暴露於催淚瓦斯中,受到驚駭,而有性命危險。兩名兒童因催淚瓦斯窒息而死。一名十一嵗的男孩因催淚瓦斯傷害,導致部分失明。一名旁觀者被射傷肩胛。一名退伍軍人的耳被騎兵軍刀傷害。一名退伍軍人的臀部被刺刀插入。至少十二名警察被退伍軍人傷害。超過一千名男女兒童、警察、記者、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居民和救護車司機暴露於催淚瓦斯中。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六四事件」
    事後,麥克阿瑟在第二次大戰中成為盟軍遠東戰區統帥
    巴頓將軍是二戰英雄
    艾森豪威爾將軍更加當選美國總統

    回覆刪除
    回覆
    1. 你的留言很有參考價值!!感謝你花時間寫下來。
      已把它當文章貼出。
      也會廣傳予朋友。

      感謝留言。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