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0日 星期四

幾份大報用「泛民大敗」為主要調子—是完全錯誤

此文點出了蔡子強也沒說的事實
民主黨(不是泛民)的實票及議席,加起來根本未大
值得注意上述發現

【批註:此文提出──將由民主黨分拆出來的「新民主同盟」的席位加回去民主黨之內,反映民主黨的議席根本沒有大失──此觀察很對。
連蔡子強(見下面附上的蔡文)也沒有說出此事實。蔡子強故意只敲響「香港會右轉保守化」的警鐘,想泛民爭氣給力,根本沒有點出如把「新民主同盟+民主黨」,議席根本沒大失。
因此,未必要盡信「六四比例已不存在」這類說法。港事沒有如此簡單。】
──────────────
信報財經新聞 A20  |   時事評論  |   By 王岸然  2011-11-09
區選賽果反映港人智慧  王岸然

區議會的選舉結果,幾份大報用「泛民大敗」為主要調子——這是完全錯誤的。
民主黨因為將軍澳區一批約近十名的區議員退黨另組「新民主同盟」,這批人反民主黨,支持五區公投,不滿民主黨投共與中聯辦台底交易。然而,新民主同盟未受到衝擊,似乎還有新人當選——范國威得票十分高,完全沒有問題。

實事求是不會「出事」
只是傳媒的注意力一直放在泛民明星身上,以這批泛民負資產的成敗代表泛民,所以有「泛民大敗」之說。不過,能夠實事求是、在地區工作的基層理想主義泛民主派,我所認識的都沒有出事;敗什麼?
泛民明星之敗,是應該的,是反映港人的政治質素和智慧正在上升。筆者在這裏寄語泛民新一代保持戰意,跳出上一代的舊框框,要敢於踢開大佬鬧革命,前途還是光明得很的,千萬要小心不要再跟大佬的原有一套思維便可以。
把「新民主同盟」的數席加回,民主黨可說沒有什麼損失,這是何俊仁等表示選舉結果可以接受的原因。相對2003 08 年兩屆,一次意外驚喜,一次意外大敗,今天力保不失,證明民主黨在政改的議題上已經過關,這是大家理應接受的,特別是激進派。也許不應形容革命家雄仔為模式發展出來的衝擊派是激進,只是這類手法港人基本上不是人人接受,需要調整而已。
民協和街工亦無大挫敗,筆者留意到忠哥得票驚人,而且街工有新人當選,可見勤力的基層工作是力保不失的不二法門。
同是為勞工請命,李卓人這位泛民大佬、未來工黨的領導人,敗給工聯會小花之手,何其諷刺?但光明地看,難道小花又可以在立法會選舉勝過李卓人?
在不同的平台,做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目的,這一點市民是清楚不過的。區議會完全可以、亦應該政治化,但應是地區政治議題,而不是全港議題;硬要只是想搵個大義工區議員為自己解決小問題的小市民,會關心什麼「票債票償」?又焉能不敗?
由爬道德高地爬上了道德雲頂的「人民力量」和社民連,兩黨出動百名候選人,只有一人保住原來的議席,想循兩黨的路線出選的有心人不是面對九死一生,而是九九死一生的風險。但這兩黨是否「玩完」,筆者不會太悲觀。
雖然筆者與大多數有理智的人一樣,極不喜歡黃毓民和革命家雄仔的作風,但分析事物不應以主觀感覺出發;客觀上,筆者認為一切皆在黃毓民意料之內,談不上失敗。
比例代表制下,只須留意「人民力量」在全無地區力量的情況下,還能夠拿10%的幾百票便已足夠。在不少區的實證之中,這兩個黨的人還是拿到10%的票;只要善於運用這個特點,明年立法會取得五席成為重要小黨,並不是奇事唯一的前提只是「社民連」與「人民力量」只能合作,不能競爭。
從一開始,黃毓民有意無意之間,其實有介紹過他只是想借區選「試票」,所以得失不是最重要,著眼的是,有真正實權的立法會選舉,亦所以他自己當然不會冒影響形象的風險下場參選。他這樣做是否出賣或是利用他的天真信眾,這倒是他「教」內的事,筆者不會評論。
一天前還在大叫「票債票償」,幾個月來拒絕任何協調的黃毓民,星期一早上提出泛民面對失敗,應要坐下來談一談,這個說法,是否有點不可思義?

恭賀勝者應有風範
不可思義的事留待水平日高的非毓民信眾解讀,何俊仁和劉慧卿第一時間表明黃毓民並非同路人,劃清界線唯恐不及。社民連雖然大敗,筆者的了解,它絕不會回到黃毓民的旗下,大家的關係近乎恩斷義絕,黃某人愛自詡「樹敵為樂」,會求仁得仁。
寫到這裏,筆者難免有點慨嘆。一件事筆者二十多年來逢選舉之後必定提醒泛民人物,而他們又必定重複犯的不該行為,就是應說一些得體的失敗者說話,以保持民主政治之中的應有風範。平時什麼「保皇黨」,什麼「最無恥」不離口,天天叫是一回事,輸了就是輸了,恭賀對手,表示尊重選民選擇的話,就是不說。
從何俊仁帶頭,人人在抱怨選戰辛苦,指控民建聯和建制派水源充足,背後有共產黨支持……。先不說泛民一樣有接受包括可能來自外國的間接捐款的事實單是錢不足以代表必勝,這是人盡皆知的事。只為小惠支持民建聯的只是老弱少數,以何俊仁為首的泛民再這樣說,是在侮辱貶損市民的獨立判斷能力,以為港人皆為小惠而功利投票,是何俊仁這類小政客以己度人之心而已。
正如上述,很多基層泛民議員都是憑誠意和努力贏取席位,急功近利和欺世盜名的泛民明星對基層根本就不了解,完全脫離群眾!

【批註:王岸然末段要大批的,應該加入星期二才急急道歉的梁家傑!!】
 ---------
【批註:只參考他的數字數據,即上半篇,那也是我從政府網頁(如下),對比兩屆選舉結果而得出來的觀察。:
至於數據羅列之外的對港事之判斷,如蔡子強之流的所謂學者,因為立場太「堅定」及「鮮明」,判斷下得有多準確,讀此文者自行拿捏(可跟王岸然一篇對比)。個人分析及對比數字,大橋及菲傭案談的人多,也轟動,卻未導致公民黨實票大量流失。只失了一點點的3%
蔡子強旨在嚇港人,說香港有保守化的危險。而他會認為,市民如傾向求安定、社會穩定,是一種「向右轉、趨保守」的危險!!
嘿,真的好笑。他有固家薪資、把凶險的港事及選情當「研究」來分析(並變成是他謀生的「學術專業」),他當然有空間對求安定、求有工做的民眾感不屑。
──────────────────────
明報 A31  |   觀點  |   政情觀察  |   By 蔡子強  2011-11-09
民情轉右?社民連、公民黨死因初探  蔡子強

選舉前夕,除了個別學者之外,熟悉選舉的朋友都對泛民的選情不存厚望。只是到了投票日,大家看到投票率比上屆有一定升幅,才因為「高投票率對民主派有利」的傳統智慧以為有助泛民選情。結果,周一凌晨,選舉結果陸續揭盅,大家因泛民重量級政治明星相繼墮馬而目瞪口呆,才察覺到傳統智慧可能已經不管用。

當晚我在有線電視新聞的選舉特別直播節目中便指出,有3 個傳媒尤其關注的焦點選區,選舉結果十分有趣,它們的投票率顯著上升,但新的選票似乎都往建制派候選人那裏送。在山頂區,公民黨陳淑莊得票比上屆增加了25 張,而對手自由黨陳浩濂則較上屆黨友林文傑多了826 票;在荔華,民主黨李永達比上屆多了233 票,但對手民建聯朱麗玲卻比上屆黨友多了1038 票;至於黃埔東,民主黨黃碧雲比上屆黨友陳家偉已經多了271 票,但競逐連任的梁美芬升幅卻比她更高,多了510 票。
當時我腦海裏的第一個印象是,3 個選區額外新增的選票,似乎都走了去幫建制派,也因此成了勝負的關鍵。

泛民主要政黨「實票」沒有減少
當然,我一直強調,只糾纏於一兩個人的勝負,很易出現一種「瞎子摸象」式的見解,因此,且讓我們回歸整體的統計數據考察。
我記得2003年的區選,投票率大增民建聯大敗,當時筆者在《明報》撰文,拿出民建聯19992003年都有派人參選的選區,比較它「實票」數目的改變看看選票有否流失,結果發現民建聯的「實票」數目十分穩定,甚至有所增長,因而得出一個結論,就是七一後沒有象顯示民建聯既有票源大量流失,選舉的結果和挫敗只是因七一後有大量游離票出來投給對手,誓要「踢走保皇黨」,向民建聯作無聲抗議。
今次,我又從自己的電腦選舉數據庫中挑出幾個政黨,在上屆和今屆都有派出同一候選人於同一區參選,作為案例來control 看看選票走勢,來印證前述主觀印象是否正確。
從表一可見,除社民連外今屆比上屆區選幾個泛民主要政黨的「實票」其實都沒有減少甚至有所增加部分政黨得票率的下跌,卻顯示很大可能新增的選票更多是往對手裏走,山頂、荔華、黃埔東3 個選區,並不是孤立的例子。

情最嚴重的首推社民連,得票率跌了近8 個百分點。如果我們細看樣本當中6 位候選人的得票分佈,會發現,其實除了陶君行大幅流失超過1000 張選票外其他幾位候選人選票變化都不大,6 位當中的3位甚至還有增加。從中可見,那是有大量新票出來投給對手,才讓社民連全軍覆沒的。

新增選票往對手裏走
從表一可見,排在後面的是民主黨和公民黨,一樣是「實票」有新進帳,但得票率卻下跌顯示很大可能新增的選票更多是往對手裏走。當然,正如之前寫過,民主黨在超過四分之一選區面對人民力量的狙擊,這都可能動員了一些討厭該黨但以往因沒有選擇而沒有出來投票的人,今次出來投票。
至於一些昨天提過的泛民政團如新民主同盟街坊工友服務處從表一可見,它們不單「實票」數目大幅上升,得票率亦同樣上升,因此並不存在前述遭新增選票懲罰的現象。而這些政黨的特色是它們有一套成功的地區工作模式,長期在地區深耕,而且政治上並不高調,沒有捲進種種政治爭拗當中,不是處於風眼位置,面目相對模糊。
為何有這麼多新票出來幫社民連、公民黨、民主黨等泛民的建制派對手?
公民黨黨魁梁家傑在選後的記者會說,這是因為北京透過中聯辦「開動香港的選舉機器,組織票要幾多有幾多,我都驚奇票是從哪裏來」。有人更索性說有人在香港不同地區有系統的「種票」。對此,我沒有真憑實據肯定或否定,但卻只想提出一點,即使真的有,至多也會是在個別重點選區才有可能發生,但從表一所見,我包括入內的選區樣本數目這麼多,不大可能個個區都種票。
從我過去幾個月接觸一些在最前線作戰的候選人之經驗,以及生活中的觀察,我反而想提出另一個可能,那就是我在周一凌晨時對媒體所說,民意向右轉,變得保守的危險。
不同陣營的候選人都有向我提過,在選舉中,選民向他們訴說「外傭居港權」及「港珠澳大橋環評」兩宗司法覆核的不滿,尤其是前者,基層恐懼外傭留港爭飯碗,中產則擔心聘請外傭會更貴、更麻煩,甚至留下社會福利開支大增的尾巴;而另外一些選民則投訴議員在議會的舉止以及抗爭手法,投訴「教壞細路」。而民主派候選人更指摘建制派對手在區內把這些議題發酵,並嘗試把整個泛民陣營綑綁,說成除社民連和公民黨外,其他泛民政黨如民主黨都是與此有關,都是「一丘之貉」。事實上,自由黨和新民黨等便大張旗鼓,就外傭居港權問題向公民黨窮追猛打,儼然作為區選的主要議題。
在我生活的圈子,便曾多次聽過對社民連(當然也有人民力量)其抗爭手法之不以為然,自己也試過多次在乘搭巴士、港鐵時,聽到旁邊大叔、大媽怒氣的在談論外傭居港權。

因這些議題的發酵,讓好些民眾對泛民產生一種很煩厭的感覺,覺得拗來拗去沒有出路,並且在心態上向右轉,變得愈來愈保守,對民主、人權等變得躊躇,反而更關心飯碗、秩序和穩定,這當然正中建制派下懷。【插播一句批蔡子強:為何「關心飯碗、秩序和穩定」的訴求要用帶負面的口氣來說出!!──只參考他的數字數據,至於對港事的判斷,如蔡子強之流的所謂學者,因為立場太「堅定」及「鮮明」,判斷下得有多準確,讀此文者自行拿捏。】

由「踢走保皇黨」到「懲罰泛民」
於是在選舉時,在民主vs.建制的基本盤之外,有幾個百分點的選民平常不投票,到了有特別政治議題發酵便出來投票,以懲罰某些類型的候選人,在2003 年時那是「踢走保皇黨」,到了今屆那就是「懲罰泛民」,尤其是社民連和公民黨,甚至牽連民主黨(當然,我想民主黨也可能有因支持通過政改方案,而動員出幾個百分點的抗議票)。因為區議會不同立法會,採用的是單議席單票制而非比例代表制,幾個百分點的選票就可能在選舉上造成很大殺傷力。而社民連和公民黨在區選的底子遠較民主黨薄弱(參考本系列之四),亦因此被砍掉更多的議席,前者更慘遭沒頂。

社民連的一個有趣例子是灣仔樂活選區。那是由白韻挑戰該黨的麥國風,白沒有作了多大準備,很遲才決定出選,更不是選舉工程被說得所向無敵的民建聯或工聯會,如此匆匆,種票理論根本難以成立,結果她大比例擊敗對手。或許麥國風所提他所遭的打壓都存在,但是否也有另一批選民特地出來以選票懲罰社民連,大家心裏有數。
如果那真的是一種民意之逆轉,真的是出現了民意向右轉的鐘擺,那麼甚至過去20年來泛民在立法會選舉保有六成選票的所謂「六四黃金比例」,也不知是否能維持,泛民就真的要好好思考對策,但我相信,那不是梁家傑那種由朝到晚只懂得說被人「抹黑」的態度,可以真的處理這股情緒,那徒然只是一種「面懵膏」而已。(區選系列之五)  
                                                  作者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