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日 星期二

香港困境 與 台灣選情-同樣是一個困局

 香港~台灣,各有困境
閱之奮發
【批註:此文感思甚深,末尾收筆極佳!!】 
信報財經新聞 A16  |   時事評論  |   大陸與港  |   By 劉迺強  2011-11-01
劃地為牢死路一條  劉迺強

最近王卓祺兄向我大力推薦一本李光耀系列訪問編輯而成的新書【註】,還特別借給我看。雖然我不是李光耀的「粉絲」,但他的確是當代的一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在訪問中所表達的一套頗為系統性的實用主義觀點,起碼我認為他的政治經濟學看法根本連自圓其說的能力都沒有。
雖然新加坡直至今天經濟仍然很成功,但這樣走下去,他自己也憂心忡忡。
李光耀對於如何管治好新加坡,有他一套很獨特的看法,對香港尤具參考價值。當中最突出的是他貫徹於整系列訪問中間的集體危機感,這跟香港從領導到市民都有天淵的反差。香港市民普遍都有很大的危機感,大都努力去應對各自的個人危機,但對香港的整體,則從上到下都普遍缺乏危機感,沒有一種集體應對的意志,因而沒有計劃和行動。

人才濟濟成功之道
李光耀最大的危機感,是認定了新加坡只有三百五十萬人口,不管怎樣經營,人才庫都會很小。這一基本認定,決定了新加坡許多方面的基本局限性,和政策的選項。所以他很羡慕深圳,認為它三十年內從一個幾萬人口的小鎮,發展為今天近千萬人的全國性大都會,主要成功因素是它能從十三億人口的龐大精英庫中吸取人才。新加坡因而不惜代價大力向外吸引人才,今天新移民加外勞,共達一百五十萬,與本來的人口成接近一比二的高比例。
回頭看我們香港。香港過去的成功,是因為我們對外來人士採取十分開放的態度,吸收全球精英。今天雖云「一國兩制」,深圳吸收全國精英的優勢,只要我們政策對頭,香港其實多少也能做到。但是自上世紀八○年港英政府取消「抵壘政策」之後,香港人便開始劃地為牢,排斥內地同胞。
這是一個很奇怪的現象,因為一方面於八、九十年代,港人大舉向外移民,我們知道飄浮在外的感受;而另一方面,自八十年代開始,香港工業北移,香港的經濟逐步全面融入珠三角,跟內地發展息息相關,而每年五萬的移民額,從改革開放至今,香港也有一百五十萬以上是內地新移民。這些新移民和他們的後人,今天都一起排外!
此刻香港正彌漫一股排除母體的病態本土意識,被反對派長期蠱惑的年輕人, 從小便被「洗腦」,貫輸他們比大陸人更加文明,更加入格高尚,香港比大陸優勝。因此香港需要拒絕做「中國另一個城市」,香港的現狀要防止被大陸污染,資源要拒絕被「蝗蟲」吃光,香港人要跟大陸人劃清界線,堅拒被同化。

一批反對派的學者近年正十分有意識、有系統地構建和推廣畸形的香港本土文化。當中最具標誌性的是「廣東話正音運動」。這些學者們不是不知道世界上任何口語,都是約定俗成,無所謂「正音」,但是他們卻從我們習慣了的所謂「懶音」作為突破口, 「懶」就是不好,給了一個定性的標籤之後,就能明正言順的加以討伐,和理直氣壯的要予以糾正。
突破口成功建立之後,便成了一個新的道德和智慧高地,根據一千年前的《廣韻》為香港的廣東話大動手術,並且得到反對派媒體聖地「香港電台」的全力推動,一時之間, 「花辦」、「時奸」、「明記」、「結夠」等所謂「正音」充滿大氣。文化批判這學科真管用,不出數年,一種明顯有異於兩廣白話區的香港口音,將會確立。再下去, 「香港話」將破繭而出,成為完全有別於「大陸雞」的一種新方言。

低頭吃肉抬頭罵娘
面對客觀形勢,香港不能不與珠三角全面融合、港深同城化,而與之同時,我們的反對派又出盡辦法建築堡壘與內地對抗,保持隔離。經濟上已經一國,政治上、文化上則堅持兩制,不但堅拒被同化,還蓄勢要北伐。
在這「低頭吃肉,抬頭罵娘」的畸形心態底下,香港已經出現了「廣東話人」與「普通話人」之間的楚河漢界。
「普通話人」明顯的感覺到香港人只喜歡他們的鈔票,心底裏其實是排斥他們的。前幾年, 「普通話人」中還有一些人嘗試融入香港的主流,近年來他們不約而同的放棄了這方面的努力。
反正香港的「普通話人」已有了一定的數量,而且在經濟上普遍富裕,根本毋須買你們「廣東話人」的賬。在他們眼中,大江南北,普通話才是主流,大爺╱老娘有錢,你香港人就自然的結結巴巴的跟我說不流利的普通話。你不相信我這觀察,不妨中午到中環中上的食肆體驗一下。
與此同時,這些新加坡要大力吸收和留住的「普通話人」,也開始很坦然的不在香港有長遠打算。
就算是很辛苦地以豐厚獎學金搶過來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他們許多都以香港為跳板,不打算在香港謀發展,更不說在香港安身立命了。我們在這些人身上投資,客觀的效果是為國儲才,甚至為美國輸送人才,但對香港未來的發展,沒有很大的幫助。「海歸」來香港發展,更加是利之所在的短期行為,你看香港到今天依然沒有專為他們的小孩而設、以普通話教學、銜接內地學制的學校,而他們也從沒有爭取過,彼此的過客心態,於此可見一斑。
沒有錯,直到今天,中央依然十分愛惜香港,也絕對不會把這「東方之珠」邊緣化。但你只要到各地走走,聽聽一般老百姓怎麼說,再循我的建議,到中環看看,便知道在十三億「普通話人」眼中,香港人是如何不堪、如何討厭的。這樣的香港人,會有足夠發展的人才嗎?會有運行嗎?

本土意識不是排斥
我愈來愈感覺像住在廟街的居民,眼看平時二十四小時都那麼熱鬧繁華,但天一下雨,馬上便水盡鵝飛。而廟街永遠是廟街,它除了是許多人的集體回憶之外,是永遠不可能向上提升的。香港這條大廟街,過去數十年就是這樣發展,只是大家「搵食」的地方,一有風吹草動,便出現百萬大移民,甚至連本土的人才都留不住。
所以,即便為了香港未來的發展,留住人才,我們也要發展一種愛港的集體感情,這種感情你也可以叫它為「本土意識」。我們港人有了一定的集體本土意識,才會產生榮辱與共,同舟共濟的集體危機感,共同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生於斯,長於斯,老於斯,將來肯定會死於斯。香港就是我的家鄉,我跟今天的八十後、九十後一樣,數十年來都努力爭取在香港扎根,也有我對香港的鄉土感情,所以我有資格嚴肅地指出:本土意識無可厚非,但絕對不能排外,更不能排斥母體。這樣做的最終結果只會被母體排斥,亦即是被邊緣化,加上人才缺乏,死路一條!

註: Han Fook Kwang et el: Lee Kuan YewHard Truths to Keep Singapore Going, Strait TimesPress, 2011.劉迺強

 --------------------------------

台灣大選再出現兩黨消長! ╱文﹕南方朔
20111031日 星期一 上午5:23

台灣的選舉民意調查多不可靠,台灣媒體的政治立場已定,特定政治立場鮮明的媒體,表面上假裝公正,事實上早已成了打手,它們做的民意調查透過重重灌水造假,把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民調衝得很高,希望藉此來影響選民的投票行為。

因此,台灣的選舉民調,有幾家媒體全不可靠。根據我的新聞良心,我只相信政治大學未來事件交易所的民調以及《遠見》雜誌的民調,這兩個機構由於民調可信,當權者常會施壓干預。政大的未來事件交易所,因為以前的民調蔡英文高過馬英九,而被政治大學校方關閉過;《遠見》雜誌9月份民調,蔡英文已開始領先馬英九,因此也不知原因的停止民調。根據政大未來事件交易所最新的調查,蔡英文已是49.7%追過馬英九的49.3%。除了這兩個機構,像中間略偏國民黨的《中國時報》,它的民調即頗值得玩味。《中國時報》雖中間偏國民黨,但它乃是台灣的老牌自由派,平時民調略偏國民黨,但到了離選只剩百日,它已需在民調上往中間修正。1025日,《中國時報》即公布了很有爆炸性的民調,馬英九及吳敦義的領先差距已縮小為5.3%至5.5%,意思是說國民黨和民進黨差不多已打成平手。《中國時報》在立場上畢竟略偏國民黨,因此他們還是略為領先,但若把《中國時報》的偏好排除,再把15%左右未表態的人也計入,由於不表態者以民進黨支持者較多,我們甚至已可大膽斷言,國民黨目前已落到了下風。《中國時報》公布的民調會成為重大新聞,因為它已非常微妙的把台灣選舉形勢的逆轉及可能逆轉表達了出來。

眾所周知,當今馬英九團隊已鷹派當道,他們相信只要天天搞惡鬥、搞議題、搶版面,就可以替選舉造勢。9月底到10月,馬團隊圍繞着民進黨副總統候選人蘇嘉全的農舍住宅猛打負面競選術,擺明要把蘇嘉全鬥垮鬥臭。台灣中南部農村,稍微有點小錢,都可用台幣八九百萬蓋間很漂亮的住宅,因此蘇嘉全的農村房子本質上並不是大新聞,可是蘇嘉全的房子太漂亮,類似小豪宅,國民黨遂全力炒做,而蘇嘉全也缺乏危機意識,真被炒成了特權違法的新聞。這個新聞炒了快一個月,國民黨沾盡好處,真可說是勝之不武。最後迫使蘇嘉全只得把房子捐做公益。經過蘇嘉全案,民進黨的鬥志開始提高,於是開始搶議題而恰恰好就給他們搶到了幾個好議題,一個是兩岸和平協議及公投,一個是老農津貼,第三個是國民黨亂花錢。

關於兩岸和平協議,人們都知道馬英九本質上是個獨台論者,他根本就不可能去簽和平協議,可是馬團隊的鷹派認為民進黨一定會在兩岸公投上做文章,與其被動倒不如主動,於是馬英九遂主動搶和平協議及公投,他們認為反正它是個假議題,先論先贏,自己先講就可立於不敗之地。

可是馬團隊這些人搞錯了一點,和平協議及公投對他們是假議題,但對民進黨卻是個可真可假的題目,他們不在假議題部分和國民黨打口水戰,而是在公投法上打真仗。由於國民黨不敢修正公投法,遂反過來證明國民黨的和平協議及公投只是個騙選票的假議題。和平協議及公投鬧了老半天,馬英九也終於說出他任內實現的可能性不大。他等於否定了自己。在兩岸和平協議及公投這個議題上,馬團隊等於已徹底失敗。要取巧的人沒取到巧,反而蒙受到不誠實、騙選票、搞假議題的惡名。

老農津貼被嘲天才決策   中時民調一葉知秋

另外一個更糟糕的題目,乃是民進黨丟出的老農津貼加發1000元案。民進黨的理由其實是講得通的,當今通脹嚴重,公務員都一加薪好幾千,老農所得本來就低,加1000元並不為過。只是民進黨提加1000,馬英九總不能隨人起舞,於是馬團隊經過複雜的計算,決定加316元,還不到港幣80元。馬英九宣布後舉台嘩然,因為加發316元,還不如不加,加發316元簡直是在吃老農豆腐,台灣已有人說加發316元,這簡直是天才決策,單單這件事就會讓國民黨丟掉幾百萬票。一個政府碰到大問題不去思考大方向,反而一本正經搞細算,算出來加發港幣80元,這未免太過天才了!
在老農津貼上精打細算,居然會算出316元這個數字,可是馬政府真的那麼節省嗎?卻不,今年是辛亥百年及民國百年,台灣不搞辛亥百年,專搞建國百年,它對建國百年的紀念慶祝活動,拍什麼片、做什麼表演,真是花錢如流水,政府拍電視宣傳廣告及搞活動也多不勝數。當今世界上,藝文活動的最大買主早已是政府。政府養藝文工作者,這些人拿政府錢就會少批評,也可在宣傳上盡力,建國百年早已成了台灣藝文界最大的財源。一場表演可以台幣上億,全台灣建國百年不知花了多少個億,而對老農津貼卻算出316元,這個政府的心放到了哪邊已非常清楚了。

兩岸和平協議及公投,國民黨丟了一堆政治性較強的選民的票,老農津貼316元及建國百年亂花錢,讓它丟了幾百萬票,《中國時報》說國民黨的領先性已創新低,它在台灣中部已輸民進黨2%,《中國時報》的民調真是一葉知秋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