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日 星期五

日本的「世襲政治」

日本的「世襲政治」

眉批:跟進日本救災情況啟發甚深!而且啟發多元多方。
香港不少人要到馬尼拉康泰事件之發生,才比較深入認識菲律賓的社會及體制,以及接觸「家族政治」這術語。
日本,其實也有近似的「政治利益系統」──名之為「世襲政治」(參看下文的下半篇)。
菲律賓也好,日本也好;在看似奉行西方式民主體制的框架下,因肌理及血液含「非西方」成份的國情──「家族/世襲」制,於是一切形似、而神不似。土壤不同,同種水果也異質。菲律賓被前殖民者美國硬塞給他一個民主選舉制度總統是普選產生的日本於上世紀倡議「脫亞入歐」(仿歐洲的君主立憲制)二戰後附美……,「仿傚」「吸收」已百多年了,日本的「民主制度」與其濃重的日本風(如世襲傳統、幕府時代嚴分的等級觀念)在磨合上仍存疙瘩。甚至可以說,菲、日兩國看來都「汲取」了西方式民主的缺點而非好處。

西方式的選舉制度乃至政治體制,是否完全適合文化背景國情不同於美歐的亞洲各國,及世界上的發展中國家菲律賓如何救人、日本如何救災便有啟發(另,還有不斷打架及內耗的台灣)。

於是,找屬於自己國家民族、適合自己國情的發展模式,可能是必須而務實的治國取態。當然,模式不可能一步到位,當下的中國便從不斷「改錯」中探索,但抱「發展自己模式」此態度卻為必須。國家制度之建立,沒有免費午餐,也沒有省事省力、適用於任何國家的「普世模式」
分享思考。】
────────────────
日本政治無力 重建轉型路遙   方舟
2011-3-31 8:16:25   来源:香港经济日报

核心提示:每年三月底四月初的時候,正是東日本迎接櫻花浪漫的美麗季節,整個社會都沉醉在對粉紅精靈的國戀之中。但今年的地震、海嘯和隨之而來的核洩漏危機,卻將這種氣氛一掃而空。這次日本的災禍,雖然是一場意外事件,但卻如戲劇一般一幕接一幕...

每年三月底四月初的時候,正是東日本迎接櫻花浪漫的美麗季節,整個社會都沉醉在對粉紅精靈的國戀之中。但今年的地震、海嘯和隨之而來的核洩漏危機,卻將這種氣氛一掃而空。這次日本的災禍,雖然是一場意外事件,但卻如戲劇一般一幕接一幕地展示了日本體制上的弱點。

無力應災 「不死鳥」已死?
    一年前,日本經濟總量被中國超越,成為世界第三,給坐了四十多年世界第二寶座的島國帶來不小的衝擊。在過去20年,全球GDP增長了200%,而日本的經濟規模卻幾乎沒有變化。在這20年中,日本政府實施了長期的積極財政政策,試圖用擴大政府需求促進經濟增長。即使稅收不夠,仍不惜大舉國債,不肯放鬆以財政刺激經濟的方針。不幸的是,擴大政府需求的努力,雖然致使日本政府的負債高達GDP的兩倍,淪為發達國家中的舉債之最,卻並沒有帶來經濟復甦。
    但更令人歎息的是,日本領導人在應對災害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政治無力化」,讓人不禁懷疑,日本是否還能重現二戰後重建時的「不死鳥」精神。
    在過去不到五年的時間裏,日本已經有六位首相如走馬換燈似的輪替。在過往的幾任首相中,除了麻生太郎是因為政黨輪替下台之外,不論是安倍、福田還是鳩山,雖然辭職的理由各不相同,但卻上演了如出一轍的辭職劇,凸顯了日本「政治無力化」。

政治封閉世襲 難籠絡民心
    日本現在的政治領袖大多屬二世政治家。與戰後世代的父輩政治家相比,二世政治家明顯缺乏勇往直前的政治氣概、誓達目標的政治魄力,沒有果敢的決斷力、堅韌的毅力、鍥而不捨的執行力,最嚴重的弱點是承受不了政治之繁難、責任之重大,往往在關鍵時刻把個人進退看得比黨重、把黨的執政權得失看得比國家重。這種世代特徵在細川護熙時代顯露端倪,在最近幾任首相中表現更突出。
    日本自民黨的國會議員中,有近半數來自世襲家族即使在民主黨的議員中,也有近三成人是繼承父輩的議員席位。雖然在其他國家也有領導人後代從政的事例,但如此高比例的政治領袖來自世襲家族,體現了日本的保守、封閉的政治生態。這也意味着日本領導人在相當程度上來自一些特定人群,這些人無論在籠絡民眾還是在制定政策上並不一定能表現很强的能力。日本近來連續出現民望低迷的首相和辦事不力的政客,與此不無關係。

領袖官僚缺互信 民主黨勢弱
    日本「政治無力化」的另一大特徵,是未能理順政治領袖行政官僚的關係。日本過去一直以强而有力的官僚行政體系而聞名。二戰之後,由通商產業省官僚主導下的產業政策,對日本的經濟起飛起了很多促進作用。這種體系雖然具備特有的優勢,但也缺乏彈性、不能迅速反映民情和形勢變化。
    鑑於日本缺乏內閣為中心政策制定體制,民主黨以高喊打倒官僚為口號,粉墨登場上台執政。但民主黨執政已經一年多,仍未能理順政治家和行政官僚的關係。政治家表現出的對官僚不必要的戒備和不信任;行政官僚卻覺得政治家流於空想,不能切切實實地解決問題。由於兩者之間配合不佳,民主黨所希望的改革不但沒能强政勵治,反而使內閣成員顯得更加無助和弱勢。

    日本未來政治轉型之路並不好走。日本政黨及政客的追逐政治利益的趨利性、在政治上的保守性、政黨權力核心的封閉性,意味着日本不容易產生具有魄力、長遠眼光和勇於承擔的政治領袖。不論是執政黨還是在野黨,體現出來往往就是缺乏應有的決策能力和凝聚能力,黨派利益紛爭不斷。即使菅直人內閣因為這次地震和核輻射危機而短期內免於下台的危機,也很難改變日本在政治上的疲軟無力的形態,也不能改變外交上美日同盟不對等的關係。
    這次地震災害對日本來說當然是一次重大的不幸事件,但日本如果能夠從這次應對災害教訓的反思中,得到一些新的政治和經濟改革的動力,對日本來說未嘗不是一種不幸中的幸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