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日 星期四

朝鮮半島問題--貨幣戰爭角度下的解讀


仍然是朝鮮半島的問題
昨天是「美國政策失誤」的角度 
今天是「貨幣戰爭」的角度
總之,朝鮮半島問題,絕對不能只由「北朝鮮耍賴」的角度來看待。
──────────
【按: 有人說,美國根本沒錢,大概不會在東北亞/東南亞開戰。──對,何況美國在伊拉克及阿富汗兩戰仍未能抽身(抽錢)。
然而,會不會是正正因為「沒錢」,所以要挑起戰爭!!令和平獎得主奧巴馬政府要用軍事姿態「重回亞洲」?!
請注意:美國「沒錢」打仗/美國因為「沒錢」所以需要打仗──可以是同時成立的!!!
美債如可一筆勾銷,或因貨幣匯率變動而減半(你升他貶/他不貶但你升……等),未嘗不是軍事上「重回亞洲」的貨幣意義!!有戰爭,那怕是戰雲,貨幣及匯率首當其衝會受影響。

美元國際貨幣,也因此,再「缺水」,美國也可以用印鈔來供自己揮霍。問題是,往後,美元仍可以保持是主要的國際貨幣的霸主地位嗎?最近,新興國家、包括中俄,竟敢嘗試挑戰美元的重要性!!!
兩篇短文精簡扼要,值得一看!!
───
「貨幣科索沃戰爭」是否會在東亞重演
《第一財經日報》刊載作者張庭賓的文章,內容如下:

    一場科索沃式的「貨幣戰爭」會在11年之後被複製嗎?
1123日,朝鮮和韓國發生炮戰,全世界都能聞到朝鮮半島濃濃的火藥味。
一個被長期封鎖的朝鮮,韓國的空軍力量已經是它的10倍,海軍力量是它的100倍;從軍隊裝備上,韓國比朝鮮至少先進了一個代級。然而,在美國看來,如此力量遏制朝鮮仍遠遠不夠,它的航空母艦要萬里迢迢開赴朝鮮邊境來威懾,豈非太誇張!
美國為首的軍事力量如此「舞劍」早不是第一次了,11年前的科索沃戰爭何其相似也。19993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未經聯合國授權,打著「人權高於主權」的旗號,對毫無還手之力的主權國家南斯拉夫進行空襲,造成了嚴重的人道主義災難。
科索沃戰爭的真實目的何在呢?歐元走勢或許能提供更好的解釋。199911日,歐元正式誕生,它開始挑戰美元唯一交易和儲備貨幣的地位,而美元是美國核心經濟金融利益所在。在巴爾幹半島這個火藥桶上,戰爭將歐洲種族衝突的老傷疤重新撕開,效果極佳地打擊了世人對於歐元的信心。歐元兌美元一路由戰爭開始時的1.09下跌到200011月的0.82,最大跌去了24.5%,幾乎山窮水盡。直到2001年美國先後遭遇納斯達克泡沫破滅和「9·11」恐怖襲擊,歐元才得以絕處逢生。
11年過去了,美國國運不濟,錯誤決策連連,樹敵越來越多,美國人自己也歎息是「失去了10年」。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進入了一個虛擬金融泡沫的塌縮週期。兩年來,美國政府為了拯救金融機構,不得不將大量原本華爾街的債務轉移到自己肩上,主權債務壓力越來越難以承受。為了拖緩新一輪金融危機的爆發,今年114日,美聯儲宣佈實施第二輪定量寬鬆貨幣政策,直接印刷6000億美元用於購買美國國債。
值此時刻,向外轉嫁危機是容易做出的決定。那麼,如果有另一場科索沃戰爭爆發——在一個金融資本、國際熱錢集中的地區,會將國際熱錢趕回美國,從而將美國國債銷售出去。如果這一戰爭又能同時造成一個成長中競爭大國的經濟政治危機,那就最理想不過了。
在全球範圍內,這個地區首選是東亞。東亞擁有著巨量的剩餘金融資本和國際熱錢,一旦本地區爆發戰爭,那麼將可能有數萬億美元的巨額資金流出避險,而美國因遠離東亞戰場而成為避風港。如果這場戰爭是「科索沃」式的——美國及其盟國不斷對朝鮮進行空襲,不需要付出什麼代價,那美國何樂而不為呢?
對此,中國當然不會答應。如果對朝鮮大規模空襲爆發,中國難免成為經濟和金融上的受害方。
 --------------------------

新興經濟體「去美元化」 挑戰美元霸權
 上海金融報刊載作者張茉楠的文章如下:

 近日,中俄兩國領導人達成協議,宣佈雙方決定用本國貨幣實現雙邊貿易結算,這被外界解讀為中俄聯手挑戰美元霸權。

 在全球化浪潮中,分工將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分裂成三類國家:以美國、歐盟和日本為代表的資本和消費型國家,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生產型國家,以及以中東、俄羅斯、巴西、澳大利亞為代表的資源型國家,也有人將這三類國家形象地比喻成「知識生產的頭腦國家、物質生產的軀幹國家、資源供應的手腳國家」。在這個日益密切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全球生產效率得到極大提升,促進了全球持續20多年的經濟繁榮;另一方面,也使全球化的「盈餘」分配結果更為懸殊。美國和亞洲的消費儲蓄失衡,美國是雙赤字、淨負債,亞洲主要新興國家和中東、俄羅斯等石油輸出國是貿易盈餘,由此產生全球國際收支失衡。這樣,美國、亞洲新興國家、石油國家就成為全球經濟失衡的三極,後兩類國家靠輸出廉價商品、勞務和資源,創造了大量的「商品美元」和「石油美元」,形成了「美元石油美元商品美元」的三角關係,使全球供需和分工體系維繫在美元體繫上。
 由於新興市場貨幣大都釘住美元,貨幣政策的自主性嚴重被削弱。不平衡的貨幣政策,不僅使大多數新興經濟體國際購買力與國內購買力背離,面臨「對外升值,對內貶值」的窘境,也加劇了全球貿易的不平衡,進而又進一步加大全球經濟的不平衡。
 美元憑借霸權稅不僅擾亂了全球信用總量、信用創造機制、真實經濟增長機制的關係,更導致全球經濟和金融秩序混亂,「美元陷阱」危機四伏。近幾年,就在美元到處施展霸權餘威的同時,從拉美、到中東再到東亞,新興經濟體國家攜起手來拉開了「去美元化」的大幕。
 從2006年以來,部分拉美國家在貿易和融資等領域出現了明顯的「去美元化」傾向,減少美元在外貿和金融體系中的比例,加強本幣的地位和作用;200910月,波斯灣四國沙特、巴林、卡塔爾、科威特財長及中央銀行總裁,重申對創立貨幣聯盟及單一貨幣機制的承諾,並表示將盡快啟動;在亞洲,隨著中國與東盟自貿區的建立,中國與東盟之間開始了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的試水。中俄兩國也通過貨幣協議安排使「人民幣盧布」結算進程提速。這些都表明,一場新興發展中國家聯手抗衡美元的貨幣保衛戰正在打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