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劉廼強《身份認同問題的真正所在》(轉貼)

劉迺強這篇文章警句處處!!寫得太好了!!

------------

《身份認同問題的真正所在》  2010/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過了它61歲生日,進入新甲子。上周王岸然兄有關身份認同的文章,正好應景。過去30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好一大部份市民,並且拖着整個香港的後腿,成了它發展的最大絆腳石之一。只是一般情況之下,大家都不願意公開討論這問題。

  岸然兄觀察得很準確,戰後出生那一代,被逼拿着英國籍身份證和護照;但雖然身份「被混淆」,認同倒不是大問題,生下來就是中國人了,父母都是這樣說的。直到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出現,中英談判把香港人「擺上枱」,尤其是在89年「六四」之後,移民成潮,身份認同才開始成為問題香港人慢慢習慣覺得,身份不是天生的,尤其是只要有錢,身份是可以選擇的,這才開始有「認同」自己的身份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香港的確很美,港式生活也確有其十分迷人之處。我認識不少內地朋友,在香港待了幾年之後,都愛上了香港,回內地之後,一家人也不時來香港玩。不久之前我帶接近200個中學生遊華東和世博,他們眾口一詞,都認為香港比上海好。「走遍全世界,還是香港最好。」是戰後嬰兒一代的普遍共識。香港具備這獨特和許多方面明顯優越的條件和氣氛,本土意識不可能不濃烈。

  對於移了民,唱了別國國歌歸化外國國籍的人,他們即便於97之後回流香港,並且拿了回鄉證和特區護照,身份對這些人來說,完全是實用的功能考慮,不帶感情只是他們從小就習慣了香港非常特有的生活,移民在外的期間,也盡量過着港式生活:看香港電視、聽粵語流行曲、打廣式麻將、講廣東話。至於沒有移民的,更一輩子浸淫在這種在全世界頗為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在感情上,他們肯定是香港人。

  香港老一代的身份認同問題已經如此,於身份認同問題出現和激化時成長,我一向稱之為「破落代」,呂大樂稱之為「第三代」的1965-1980前後出生一輩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就已經掙扎於身份認同問題的旋渦中。他們雖然從小便被列為英國籍,但這身份卻從不給他們帶來太多保障;而成長於身邊的上一輩努力爭取移民,和香港經歷畸形繁榮,大香港心態猖獗的環境下,加上因年紀關係,對工業北移的參與不深,不單分不到改革開放的紅利,連跟內地接觸的機會都不多,他們許多從來都未想過自己是中國人。身份認同問題,以這一代人最為嚴重。而以他們的經歷,回歸之前的日子是最美好的,回歸之後,則普遍走下坡,因此一般對現狀不滿。但這一代人受上一代強勢力壓,大都比較懦弱,不會主動抗議爭取。

  到了時髦話題的80後、90後,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一代新人,成長於回歸之後已經不再是高人一等的大香港,而他們不論讀書和就業,身邊都是競爭力特強的內地人,或者新移民;根據統計,港人結婚,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人的配偶是內地人。中國元素已經全面登陸香港,是他們不可能迴避的現實,而教育系統中,也有了國民教育的元素,移民外國更已經不再是一個選擇。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成長於本土意識經過回歸前的折騰而更趨鞏固成熟的環境中。更重要的是,由於回歸之後,政府着力托樓市,香港的物價和工資遠高於內地,再加上大專生於畢業時大都每人頭上有10萬元上下的教育貸款債務,以兩地工資的巨大差異,他們不光是不願意往內地發展,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往北跑。對跑不了的年青人來說,他們不但被逼要在香港扎根,甚至還要跟香港共存亡;今天的香港,香港已經成了一個青年人「困籠」之局。但他們要面對的香港,卻是被大財團壟斷了,中小企業在政府長期漠視,只能掙扎求存的惡劣形勢。他們創業無望,向上浮動的機會大大減少,連置業成家都有困難。

  隨之而來的,是對香港一種病態的本土意義和身份認同:你中國是好是壞與我們香港無關,而香港經濟再發展,也只益了大財團。因此,我們不談發展經濟、也不要搞什麼融合了。我們只要求保持香港現有好的東西,我們不管你,你也不要污染我們。

  這一股怨氣,在某些好事之徒加以「學術化」的文飾,牽強附會的引一些洋名,好像香港出現了什麼全新理念的「新社會運動」了。但我們得承認,許多社會現象都是構建出來的,說鬼見鬼,我們不正確對待,及早破除迷信,很可能會出大問題

  回頭再談身份認同。目前香港大部份人都堅持他們多少是中國人,而且都很愛國,只是不認同當今政權。用他們的說法,是「愛國,但不愛黨」。中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模糊的文化載體,當中最具體的,是新移民、自由行旅客、廉價旅遊目的地、空氣污染、有毒食物等。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印象是十分正面的,但卻認為共產黨政權是中華文化的破壞者。至於旅遊,山川秀美是一回事,對中產階級來說,出外旅遊大都不以內地為首選。時至回歸13年之後的今天,沒有回鄉證,青少年到中學畢業時仍未領回鄉證,或者像岸然兄般回鄉證過期不再申請的,仍大有人在。雖然這種疏離狀態正因各種客觀原因和官方政策而在逐步崩潰中。近年從特首到高官,很多都到內地渡假。

  香港人普遍持局外人的立場對待中國,好的地方,愛;不好的地方,不愛。這種以腦去愛而 不以心去愛的態度,更被美化為「是其是,非其非」。中國跟世界任何一處一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好有壞的社會;但愛國則要求「子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像愛一個人一樣,我們不能選擇只愛他的頭,不愛他的腳的。跟世界任何一處一樣,內地也有不少人對國家現狀和政府有不同程度的不滿,但他們主流的屁股永遠坐穩於「中國人」這位置上,決不會把自己變了「上海人」、「北京人」,或者「世界人」而指指點點的。

  如上分析,身份認同是用心而不是用腦的。因此,這裡沒有道德評判,也不可強求。你要不領回歸證,要不認可這個政權,誰也逼不了你的。但這裡有立場與態度跟客觀情況互動,和由此產生的後果問題。90年代移民潮,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劇?而這些社會效應,更會影響下一階段香港的發展。試想今天的「不發展經濟」心態,不讓政府有所作為,長期下去,又會有何後果?我們可以看到,這裡不是沒有正面的影響,但還是負面的更多。

  我們如果拋開迷霧,香港真正的問題是經濟因為財團壟斷、經營成本高企而缺乏活力;和社會因為貧富懸殊,並且不斷加劇而造成明顯並且看來無法扭轉的不公。回歸13年每況越下,怨氣沖天之際自然會出現各種奇談怪論。解決了這些真問題,香港人的心情和眼界都會大不一樣,到時候,身份認同將不會是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