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上 The New York Times 文章,不是文內有特別議題,
讀一次,是知識累積
【按:以的一篇「美國報導」,內容都確有其事,但用甚麼方式去解讀,在在反映美國「如何看待中國」。很典型,是「有趣」的,值得花時間一讀。感受一下美國傳媒及政府的心態。
請注意一些「詮釋」及「串連」事件的字眼。
從中一看,美國傳媒,而且是為數不少的傳媒人如何「扭橫折曲」、惡人先告狀 ←,注意,這是我們角度下的批評。於他們的美國角度,中國:野蠻、「樣衰」而惡搞!例如,中國對貿易及貨幣「不負責任」(美國不會提「量化寬鬆」──這是必須的);中國軍方又整天「惡到死」兇巴巴地唬人(美國傳媒會認定黃海軍演、第一及二島鏈、甚至關島加碼都是必須的。是為了「參與國際事務」,負責任地維護世界平衡。/最新:希拉莉2010-10-28便在河內東盟鋒會說「美國沒有圍堵中國的政策」。有美國傳媒便說:令中國軍方不要緊張,是中國的責任)。美國政府已委屈地「忍」不講理的中國好久了。……
畢竟,世上不可能存在心中沒有國家利益的「國際人」。不同角度的背後,是國家利益的考慮。──由殖民地走過來,又未有空間做歷史清理及教育的部份香港人,也許,要認知,世界很難有廣泛範圍下的「國際公民」。如下文NYT的記者,他不一定是「大壊蛋」;只是,他是徹頭徹尾從美國利益、大美國主義的角度來解讀中美關係而已。這,是他標準下的「客觀解讀」。
下文這一篇,已是較溫和的一篇了。其他?於自己是中國人而言,坦白說,多讀是心寒的,也有謎思。為何會有那麼多的「扭橫折曲」(打橫來講)、怨懟、敵意,心理不平衡的呢?!也明白的,畢竟,當中國不再是男人留長辮,女人扎腳,全民吸鴉片……西方世界、尤其是美國真的不習慣。那怕美國在可見的將來仍是宇宙最強。
另,近年從閱讀中深感,美國愈來愈「狹隘化」。美國連抽象層面的實力也在滑落。克魯明之外(克魯明的「經濟分析」,可以因配合奧巴馬政府而十天之內有完全不同的看法),本屆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獎主彼得.戴蒙得(Peter Diamond),又做黨派的發聲器──談美國失業時,堂堂一個大學者,竟然說美國的失業不是結構性的(?!),是短期的供求問題;有跟美國新聞者一聽便知道,是曲筆撐「印銀紙」(美其名為「量化寬鬆」政策)。兩個諾貝爾獎得主都沒有學術堅持。得獎,卻不可信!】
---------------------------------------------------------------
http://www.nytimes.com/2010/10/26/world/asia/26china.html
Taking Harder Stance Toward China, Obama Lines Up Allies
By MARK LANDLER and SEWELL CHAN
Published: October 25, 2010
WASHINGTON —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facing a confronta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China on exchange rates, trade and security issues, is stiffening its approach toward Beijing, seeking allies to confront a newly assertive power that officials now say has little intention of working with the United States.
In a shift from its assiduous one-on-one courtship of Beijing, the administration is trying to line up coalitions — among China’s next-door neighbors and far-flung trading partners — to present Chinese leaders with a unified front on thorny issues like the currency and their country’s territorial claim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The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new approach were on display over the weekend at a meeting of the world’s largest economies in South Korea. The United States won support for a concrete pledge to reduce trade imbalances, which will put more pressure on China to allow its currency to rise in value.
But Germany, Italy and Russia balked at an American proposal to place numerical limits on these imbalances, a step that would have further isolated Beijing. That left the Treasury secretary, Timothy F. Geithner, to make an unscheduled stop in China on his way home from South Korea to discuss the deepening tensions over exchange rates with a top Chinese finance official.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speak of an alarming loss of trust and confide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over the past two years, forcing them to scale back hopes of working with the Chinese on major challenges like climate change, 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and a new global economic order.
The latest source of tension is over reports that China is withholding shipments of rare-earth minerals, which the United States uses to make advanced equipment like guided missiles.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clearly worried, said they did not know whether Beijing’s motivation was strategic or economic.
“This administration came in with one dominant idea: make China a global partner in facing global challenges,” said David Shambaugh, director of the China policy program at 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 “China failed to step up and play that role. Now, they realize they’re dealing with an increasingly narrow-minded, self-interested, truculent, hyper-nationalist and powerful country.”
To counter what some officials view as a surge of Chinese triumphalism, the United States is reinvigorating cold war alliances with Japan and South Korea, and shoring up its presence elsewhere in Asia. This week, Secretary of State Hillary Rodham Clinton will visit Vietnam for the second time in four months, to attend an East Asian summit meeting likely to be dominated by the China questions.
Next month, President Obama plans to tour four major Asian democracies — Japan, Indonesia, India and South Korea — while bypassing China. The itinerary is not meant as a snub: Mr. Obama has already been to Beijing once, and his visit to Indonesia has long been delayed. But the symbolism is not lost on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Jeffrey A. Bader, a major China policy adviser in the White House, said China’s muscle-flexing became especially noticeable after the 2008 economic crisis, in part because Beijing’s faster rebound led to a “widespread judgment that the U.S. was a declining power and that China was a rising power.”
But the administration, he said, is determined “to effectively counteract that impression by renewing American leadership.”
Political factors at home have contributed to the administration’s tougher posture. With the economy sputtering and unemployment high, Beijing has become an all-purpose target. In this Congressional election season, candidates in at least 30 races are demonizing China as a threat to American jobs.
At a time of partisan paralysis in Congress, anger over China’s currency has been one of the few areas of bipartisan agreement, culminating in the House’s overwhelming vote in September to threaten China with tariffs on its exports if Beijing did not let its currency, the renminbi, appreciate.
The trouble is that China’s own domestic forces may cause it to dig in its heels. With the Communist Party embarking on a transfer of leadership from President Hu Jintao to his anointed successor, Xi Jinping, the leadership is wary of changes that could hobble China’s growth.
There are also increasingly sharp divisions between China’s civilian leaders and elements of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Many Chinese military officers are openly hostile toward the United States, convinced that its recent naval exercises in the Yellow Sea amount to a policy of encircling China.
Even the administration’s efforts to collaborate with China on climate change and nonproliferation are viewed with suspicion by some in Beijing.
Mr. Obama’s aides, many of them veterans of the Clinton years, understand that especially on economic issues, there are elements of brinkmanship in the relationship, which can imply more acrimony than actually exists.
But the White House was concerned enough that last month it sent a high-level delegation to Beijing that included Mr. Bader; Lawrence H. Summers, the departing director of the National Economic Council; and Thomas E. Donilon, who has since been named national security adviser.
“We were struck by the seriousness with which they shared our commitment to managing differences and recognizing that our two countries were going to have a very large effect on the global economy,” Mr. Summers said.
Just before the meeting, China began allowing the renminbi to rise at a somewhat faster rate, though its total appreciation, since Beijing announced in June that it would loosen exchange-rate controls, still amounts to less than 3 percent. Economists estimate that the currency is undervalued by at least 20 percent.
Meanwhile, trade tensions between the two sides are flaring anew. The administration recently agreed to investigate charges by the United Steelworkers that China was violating trade laws with its state support of clean-energy technologies. That prompted China’s top energy official, Zhang Guobao, to accuse the administration of trying to win votes — a barb that angered White House officials.
Of the halt in shipments of rare-earth minerals, Mr. Summers said, “There are serious questions, both in the economic and in the strategy realm, that are going to require close study within our government.”
Beijing had earlier withheld these shipments to Japan, after a spat over a Chinese fishing vessel that collided with Japanese patrol boats near disputed islands. It was one of several recent provocative moves by Beijing toward its neighbors — including one that prompted the administration to enter the fray.
In Hanoi in July, Mrs. Clinton said the United States would help facilitate talks between Beijing and its neighbors over disputed islands in the South China Sea. Chinese officials were livid when it became clear that the United States had lined up 12 countries behind the American position.
With President Hu set to visit Washington early next year, administration officials said Mrs. Clinton would strike a more harmonious note in Asia this week. For now, they said, the United States feels it has made its point.
“The signal to Beijing ought to be clear,” Mr. Shambaugh said. “The U.S. has other closer, deeper friends in the region.”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in print on October 26, 2010, on page A4 of the New York edition..
--------------
【按:美國在第二島鏈上加碼。日後,世界又多一個火藥庫。】
Monday, October 25, 2010 8:32 PM
美斥125億美元關島建超級軍事基地
美國斥資125億美元(975億港元)在太平洋關島興建一座超級軍事基地,目的是要圍堵中國,抗衡中國愈來愈強大的軍力。這座超級軍事基地將包括一個可供核動力航空母艦停泊的大型碼頭、多個實彈訓練場,而島上現有的空軍基地也會擴建。
這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在軍事基地上作出的最大筆投資,也是美國在過去數十年來最大宗的海軍基建工程。新的基地建成後,將容納19000名海軍陸戰隊隊員。部分現時派駐在日本沖繩島的美軍,可能會被調到關島部署。
這個超級基地將設有大型碼頭,供核動力航空母艦停泊,又會部署導彈防衛系統,並設有多個實彈訓練場。
不過,關島居民擔心這項龐大工程會破壞當地的生態環境和旅遊業,從而對當地經濟造成衝擊。
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這項大工程可以創造大量就業機會。關島目前只有大約17萬3000人口,估計當工程展開及進入高峰期時,會有大量工人去到當地工作,人口會大幅上升50%。
美國環境保護局指出,這個大型軍事基地可能會令關島出現嚴重水荒,而航空母艦碼頭也可能會對28公頃(71畝)珊瑚礁造成破壞。
環保局發表的報告稱,關島現時的生態環境本來已不合乎標準,現在再興建這麼大規模的軍事基地,勢必令情況加劇。
不過,由於美國當局高度重視美、中兩國之間的戰略性競爭,關島居民所關注的問題和憂慮已經變成次要。
過去10年,中國已大大增強了海上軍事力量,萬一台灣海峽將來爆發軍事衝突,美國也不敢貿然作出軍事介入行動。
許多專家都認為,中國目前仍未有足夠的實力,去挑戰美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軍事霸權地位。
澳洲戰略政策研究所分析家昂格雷爾說:「中國的胃口很大,但仍未有足夠的牙齒。」不過,中國銳意增強海軍力量,是不容置疑的。
除了在關島興建超級軍事基地外,美國也斥資近2億美元(15億6000萬港元)改善及提升斯里蘭卡以南1100公里、位於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亞島上的軍事基建設施,預計於2013年竣工,到時有能力為核導彈潛艇進行維修。
英國《每日電訊報》
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2010年10月26日 星期二
「公信力超班報」「主筆」的信口雌黃--還上海世博一個公道
何漢權──有膽識!!夠正氣!!
【按:何漢權去了世博前後三次,回來後寫過長文《上海世博價值教育所在》(刊於《信報》P10,2010-07-31)。他有權、有據去揭露某些人的「低莊」無恥!!
如不糾正謬論,誤人子弟──要知道「公信力超班報」入中學,看的中學生為數不少。
「公信力超班報」「主筆」的原文已找出來,我把它附在何漢權文章下面。讀了「公信力超班報主筆」的原文,只感:不知所謂!!他是誰?賣個關子,你讀下去便知道。
近年多跟進當代國際形勢,有感於正沒落的美國(從貨幣/債務角度:美國已破產),掙扎中以妖魔化中國來自保──黑人、華盛頓新人、白宮新貴奧巴馬根本沒脫政客本質,思想格局不出「選票」兩個字。小布殊用「武力」應對世界、搗毀中東,背後是右翼鷹派、軍火商、石油商的利益考量;而奧巴馬何嘗不是以「武力」應對世界,他的背後是華爾街大鱷,以及美國的經濟困局──他用「將中國崛起恐怖化」來凝聚選票(請留意下一郵傳上的美傳媒文章);而應對中國崛起,奧巴馬把戰場由中東移至亞洲。 為了令軍事介入亞洲事務合理化,奧巴馬政府上任後,尤其是中期選舉期間,從未停過將中國妖魔化、恐怖化。
美國政府將中國妖魔化不可接受,卻完全明白行為的動機及目的;令人痛心、生氣的是,近年,不看事實之全部、借故非理性地妖魔化自己國家最出力的,除如「狼」似虎的美國政府之外,還有一大批「披了自由派外衣的、中國種的『狽』」!!而「公信力超班報」內就有一群──此次是其中一隻現形。】
────────────────────
星島日報 F04 師家版 教育現場 By 何漢權 2010-10-26
請還上海世博一個公道
一位在自詡公信超班報章裏,長期擔任主筆的作者,在屬於該作者長期獨據的個人專欄裏,以「我們的中國」為題,用道聽途說的「客觀」手法,大肆評論上海世博的種種,攝錄該文,作者說自己原欲十月底前到上海一趟,幾乎機票與酒店都訂好,幸好聽到自己周遭朋友到世博的痛苦經驗,因而就此勒住,取消上海世博之行云云。
先說:堂堂一個應該有獨立思考的專欄作家,為何已經「幾乎」準備就緒,如斯輕易受人擺布迅速擱置行程,這合乎常理的推斷嗎?
再說,該作者對朋友果真是義薄雲天,朋友說甚麼,自己的地盤就載錄甚麼,完全不需有教育現場實地觀察這回事,再外加作者自己連串有鹽有醋的辛辣評論,於是上海世博的劣劣行多的是,概有:1.各國各館照舊排大隊,動輒三、四小時;2.排隊根本沒有秩序可言;3.男女身體貼近,無距離可言,男的被逼做色狼,女的又會被色狼包圍;4.排隊有人擠、有人搶,致使空氣污濁,中人欲嘔,朋友果真嘔出來;5.排隊期間,有小孩就地大、小便;6.成年人隔空放飛劍;7.警舉起棍棒作勢毆打不守秩序者;8.中國館的黃牛票炒賣至每張三百元人民幣。
作者先聽友人吐苦水(如全真的話),然後再吹水,閉目養神,下個結論說:「是的,統統繼續發生,從未停止,在餘下的兩個星期裏相信也不會停止。」
作者有水晶球?能不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現場,就清楚察見上海世博的「劣敗行」從未停止,算命佬更審批未來兩個星期相信也不會停止,甚麼叫做「相信」?相信「公信」的標準是如斯賤價嗎?
筆者前後三次到上海世博,除偶爾碰上零散的不守秩序插隊外,整體排隊守秩序的氣氛很不錯,至於小孩大、小便,排隊期間隔空吐痰,從未見過。
每天以萬計來自各省各市各鄉的老百姓前赴世博,希望見證百年一遇的國際盛會,男女擠擁難免,「色狼論」是自身心邪心歪才懂得發明兼且大作特作。
如果時空容許,我會再到世博,因為現場的體會告訴我:黃浦江兩岸的國家館及專題館規劃獨到,交通指示清楚兼且十分方便;世博園內的飲水裝置充分,男女廁所充足並且清潔;園內志願者的熱心熱情獨到服務,真正遊園者不得不給予幾乎達滿分的評價;園內不少公開的演出,都具國際水平,沒有冷場……
二○一○年黃浦兩岸的上海世博,歷史說話:這與六十年前,國共內戰剛結束的黃浦悽愴,相去千里;再與上溯一百多年前,列強強擄的黃浦相比,當年東劃西切的髒亂,如今黃浦兩岸的世博,更是隔世再造。
上海世博未結束之時,我總向友人推介,作為中國人,可以的話,應至少去一趟上海世博,如今上海世博即將落幕,我只能對友人說,未有到過世博的,確是一種遺憾!
────────
明報 P09 副刊代時 欲望蜘蛛 By 馬家輝 2010-10-24
我們的中國
一直計劃在十月底前去一趟上海世博,心想臨近結束,人潮應該比較疏落,可以慢慢地好好地逛逛這個憧憬著所謂文明進步的地球盛事了。幾乎機票和酒店都訂好了,只等待收拾行李出發去。
幸好懸崖勒馬,就此打住。
幸好聽了一些朋友的痛苦經驗,始知中國終究是中國,如斯盛事到了中國總會變質而變質的程度從第一天到最後一天都不會稍有不一樣。
朋友們的經驗是這樣的:各國各館照舊是排大隊,動輒三四小時,短則一兩粒鐘,人頭湧湧,有如六十年前黃浦灘頭上爭相逃難的擁擠場面。排隊當然不要緊,如果是秩序井然的話,但問題在於根本沒有秩序可言,左右相撞,前後相貼,人與人之間毫無身體距離可言,男的一定會迫做色狼,女的一定會被色狼包圍,身體的尊嚴在此全屬廢話,混亂情況比前幾日香港老百姓在油麻地地鐵站外搶上巴士差上百倍。
擠,是問題;搶,亦是問題,但更嚴重的問題跟什麼人去擠去搶。你須知道中國人,至少是中國男人,向來不喜洗頭洗澡洗衫,加上整天煙不離手,全身上下乃圍罩著一股濃厚的酸臭,一個個男人像是一塊塊豎立起來並且懂得走路的臭豆腐,吃進嘴色或許有人覺得香不可言,但湊近鼻前聞嗅則是中人欲嘔,我有一位女性朋友,是的,真的在現場嘔吐,只因她非常不幸地被四個內地參觀者包圍著壓迫著,本來掏出紙巾遮掩鼻子勉強忍耐,可是支撐了四十分鐘後,鼻孔湧入一陣異味,猜想必是有人甚至不止一人暗放臭屁,胃裡立時波浪翻騰,嘔,抱歉,尚未全部消化的午餐奪喉而出,來不及找報紙或塑膠袋盛載,直接吐在身前男士的衫背上,好不狼狽——從正面的角度看則是,令前頭的臭男人臭上加臭, 「乜仇都報晒」矣。
至於排隊之餘的其他亂象,包括小孩子就地大小便,包括成年人隔空放飛劍,包括警衛舉起棍棒作勢毆打不守秩序的參觀者,包括把中國館的黃牛票炒賣至每張三百元人民幣……是的,統統繼續發生,從未停止,在餘下的兩星期裡相信也不會停止。
這便是我們可愛的中國。幸好中國的可愛遠不止此。中國也有劉曉波。中國永遠令我們love to hate,只因,中國永遠是我們的而不是別人的,中國。
─────────
信報財經新聞 P10 時事評論
By 何漢權 2010-07-31
上海世博價值教育所在
二○一○年七月中旬起,逗留上海八天,連續八天駐足同一城市,旅遊與教育交流都屬於罕有現象,因着上海世博,心甘情願讓這罕有現象實現,再來一次也無妨。
世博五年一度,少點國家意志、少點綜合國力都難以主辦,要發揚「歡聚、溝通、展示、合作」的世博精神,又要在世博會上有創新主題、創新載體、創新生活體制、創新生活模式,從而讓人類社會帶來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談何容易。
從教育現場看,回顧點點的歷史,上海世博倒數一百一十年,即一九○○年,八國聯軍駕臨中國,十年後,滿清開始倒下,國家仍然欲振乏力,國人出入艱難,上海處於大江大河的出入口要津、中西文化吐納之地,是近代積弱中國要崛起的做夢理想港口。在此積弱的二十新世紀,梁啟超已發表《新中國未來記》,小說共五回,由一九○二年起推算,一個甲子循環,即到公元一九六二年,世界博覽會終於可以在上海舉行。
梁啟超在小說中有這樣的敍述︰「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合大會,處處有論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龐大的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島,都變成博覽會場了。」一九六二年,梁啟超離世時,再過三年,淒風苦雨的文化大革命出現,其時,中國人主辦世博幾乎是天方夜譚的科幻故事。
歷史幾經折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十分的耕耘,終究僥幸不受太多的干擾,能有幾分的收穫,政經力量能夠逐步建立起來,具備條件主辦世博,在上海浦東浦西兩岸,在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的小說上,留下實實在在的印記,超過一百年的上海世博夢想,得到實現,遲來的春天總讓國人特別珍惜。由珍惜帶來的美好幸福感也就特別濃,大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徽以漢字「世」字的書法創意為形,「世」字圖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擁,狀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家庭,也可抽象為「你、我、他」的廣義理解,從而突出世博會的「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和中國上海世博以人為本的積極追求。
數人本的積極追求,除見諸五大區域各場館的硬體建設外,讓筆者感受最深的,是在龐大的世博會場內無處不在的志願者,他們一舉手、一說話的熱情服務。原來,上海世博「志願者」的標誌主體乃漢字「心」,是英文字母Volunteer的首字母,形似嘴含橄欖枝飛翔的和平鴿,這與世博會會徽「世」字異曲同工,在呈現中國文化個性的同時,表達了志願者們的用心與熱心。
筆者親歷世博場景,幾乎任何的提問指向志願者,總會先得到微笑點頭,再是彬彬有禮,話語清晰,方向清楚的向遊人指示,良性循環,問開有癮,多天在世博的兩岸園區裏,根本不須要看園區指示圖了,園區的志願者都有座右銘,分別是「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At Your Service at Expo)、「志在,願在,我在(My will, My Help, My Pleasure)、「二○一○,心在一起」(2010, We're Together As One),以及「城市有我更可愛」(Our City ,Your Day)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刻意在五個園區,觀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志願者的志願行為,前述四大座右銘,都能用行動實踐起來,絕不是浮誇的口號,能將香港的學生帶到世博一遊,想必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世博與學界發生密切關係的,除來自各省各地的大學志願工作者外,當數位於D區的「世博會博物館」和「城市足迹館」,前者集中收藏並展示歷屆世博會的精彩文物、文獻、盛典紀實及延伸的成就、第一層是「有序廳、世博歷程廳」,第二層是世博「發現廳」、「世博運籌廳」,當中顯示首屆一八五一年倫敦水晶宮、一八八九年巴黎埃菲爾鐵塔共十餘屆的標誌性微縮模型,十分精彩!
而城市足迹館,設有城市「起源」、「發展」與「智慧」三大展廳,觸及希臘、中國、英國、美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城市的興旺、挫落與再生,引發遊人對城市的無盡思考。這兩大主題館,是由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上海博物館聯手以「土法」製成,卻極具世界視野,讓人耳目一新,號稱亞洲前列的香港各大學的建築系師生,也實在值得到此一遊,作為學術上的重要參照。
遊世博期間,從浦東A區坐船到浦西E區途中,與來自東北瀋陽一家三代八口的祖父閒聊,問他為何要如此山長水遠,花費巨大硬要到上海世博兩天遊,「國家崛起能主辦世博,怎樣也值得,再說,這世博之行,對孫兒是很重要開眼界的教育」,已退休的、曾任鐵路局幹部的老先生如此說。說的也很實在,「上海世博,價值教育所在」,就看大家從那切入點開始講。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何漢權
信報財經新聞 P10 時事評論
By 何漢權 2010-07-31
上海世博價值教育所在
二○一○年七月中旬起,逗留上海八天,連續八天駐足同一城市,旅遊與教育交流都屬於罕有現象,因着上海世博,心甘情願讓這罕有現象實現,再來一次也無妨。
遲來春天特別珍惜
從教育現場看,回顧點點的歷史,上海世博倒數一百一十年,即一九○○年,八國聯軍駕臨中國,十年後,滿清開始倒下,國家仍然欲振乏力,國人出入艱難,上海處於大江大河的出入口要津、中西文化吐納之地,是近代積弱中國要崛起的做夢理想港口。在此積弱的二十新世紀,梁啟超已發表《新中國未來記》,小說共五回,由一九○二年起推算,一個甲子循環,即到公元一九六二年,世界博覽會終於可以在上海舉行。
梁啟超在小說中有這樣的敍述︰「那時我國民決議,在上海地方開設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合大會,處處有論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龐大的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島,都變成博覽會場了。」一九六二年,梁啟超離世時,再過三年,淒風苦雨的文化大革命出現,其時,中國人主辦世博幾乎是天方夜譚的科幻故事。
歷史幾經折騰,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中國十分的耕耘,終究僥幸不受太多的干擾,能有幾分的收穫,政經力量能夠逐步建立起來,具備條件主辦世博,在上海浦東浦西兩岸,在梁啟超的《新中國未來記》的小說上,留下實實在在的印記,超過一百年的上海世博夢想,得到實現,遲來的春天總讓國人特別珍惜。由珍惜帶來的美好幸福感也就特別濃,大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上海世博會徽以漢字「世」字的書法創意為形,「世」字圖形寓意三人合臂相擁,狀似美滿幸福、相攜同樂的家庭,也可抽象為「你、我、他」的廣義理解,從而突出世博會的「理解、溝通、歡聚、合作」的理念和中國上海世博以人為本的積極追求。
數人本的積極追求,除見諸五大區域各場館的硬體建設外,讓筆者感受最深的,是在龐大的世博會場內無處不在的志願者,他們一舉手、一說話的熱情服務。原來,上海世博「志願者」的標誌主體乃漢字「心」,是英文字母Volunteer的首字母,形似嘴含橄欖枝飛翔的和平鴿,這與世博會會徽「世」字異曲同工,在呈現中國文化個性的同時,表達了志願者們的用心與熱心。
筆者親歷世博場景,幾乎任何的提問指向志願者,總會先得到微笑點頭,再是彬彬有禮,話語清晰,方向清楚的向遊人指示,良性循環,問開有癮,多天在世博的兩岸園區裏,根本不須要看園區指示圖了,園區的志願者都有座右銘,分別是「世界在你眼前,我們在你身邊(At Your Service at Expo)、「志在,願在,我在(My will, My Help, My Pleasure)、「二○一○,心在一起」(2010, We're Together As One),以及「城市有我更可愛」(Our City ,Your Day)身為教育工作者,筆者刻意在五個園區,觀察不同年齡、不同性別志願者的志願行為,前述四大座右銘,都能用行動實踐起來,絕不是浮誇的口號,能將香港的學生帶到世博一遊,想必是很好的德育教材。
世博與學界發生密切關係的,除來自各省各地的大學志願工作者外,當數位於D區的「世博會博物館」和「城市足迹館」,前者集中收藏並展示歷屆世博會的精彩文物、文獻、盛典紀實及延伸的成就、第一層是「有序廳、世博歷程廳」,第二層是世博「發現廳」、「世博運籌廳」,當中顯示首屆一八五一年倫敦水晶宮、一八八九年巴黎埃菲爾鐵塔共十餘屆的標誌性微縮模型,十分精彩!
城市足迹館值得一遊
而城市足迹館,設有城市「起源」、「發展」與「智慧」三大展廳,觸及希臘、中國、英國、美國、意大利、荷蘭及日本等城市的興旺、挫落與再生,引發遊人對城市的無盡思考。這兩大主題館,是由上海大學、同濟大學、華東師範大學及上海博物館聯手以「土法」製成,卻極具世界視野,讓人耳目一新,號稱亞洲前列的香港各大學的建築系師生,也實在值得到此一遊,作為學術上的重要參照。
遊世博期間,從浦東A區坐船到浦西E區途中,與來自東北瀋陽一家三代八口的祖父閒聊,問他為何要如此山長水遠,花費巨大硬要到上海世博兩天遊,「國家崛起能主辦世博,怎樣也值得,再說,這世博之行,對孫兒是很重要開眼界的教育」,已退休的、曾任鐵路局幹部的老先生如此說。說的也很實在,「上海世博,價值教育所在」,就看大家從那切入點開始講。
教育評議會副主席 何漢權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諾貝爾和平獎總統奧巴馬,上任才兩年,已成功推銷1000億美元軍售,鼓勵世界擴張武器。
2010年10月23日 個人筆記
─────────────────────────────
奧巴馬任期才過了一半,卻已成功「推銷」1000億美元的軍售訂單,(細節由軍火商跟進)。這千億軍售訂單中,部份只差國會作程序上的通過(根本不存在問題),有些則是既成事實──而這樣的一位總統,上任即獲挪威當局頒授諾貝爾和平獎。
這位總統change了戰場,把它搬到亞洲!!──我們大家生活的地區。
他的目的,是「美國不做第二」,要好好的「監管」和平崛起的中國;另一個目的是要賺大錢,保住美國經濟──軍火行業,在美國GDP佔一定百份比。而美國,本來就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商。要賣軍火,就要搞事點火。
對美國而言,換了總統,換了黨派,卻沒有change國策──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以照顧國家利益(美元和「世界最強」)為首要任務。阻礙中國發展,向亞洲區多賣軍火,是奧巴馬政府重回亞洲的主要目的。為此,美國要:(1) 挑起區內糾紛,令區內氣氛緊張及有國與國之間的爭拗。────注意,明白日本為何連長官級的人物也跟中國打口水戰,說些小鼻子小眼睛的挑釁話了嗎?明白為何釣魚島糾紛會在美國跟日韓海上軍演時被挑起嗎?再加上充滿疑點、也令中菲關係蒙上陰影的馬尼拉康泰人質事件,……整個東南亞忽然間風聲鶴唳。
(2) 令各國擴軍!走軍事競賽之路。這意圖很「毒」,倘有戰爭,受傷害的是普通人(且看維基解密WikiLeaks亞桑傑幾十萬份的伊戰揭密文件)。此意圖如如願,美國便可「固定地有『產品』出口亞洲」,而且是很賺大錢的大買賣!亞洲區則軍火充裕,為「亞洲和平發展」埋下炸彈;而有槍在手,也鼓勵了亞洲區內產生軍事磨擦!!
以下是一個軍售的小插曲────阮次山於2010-10-22《時事今日談》說了一個發生在沙地阿拉伯和台灣身上的軍售小故事。話說軍事武器都是組裝好的原隻出售,原來美國在賣給他國時,曾在軍事裝備上偷偷安裝了監察器。台灣的戰機在驗收時便發現有「不知名組件」,台灣方面問是甚麼東西來的,美國回覆是黑匣子,卻原來是監察器。台灣戰機一起飛,美國方面便有紀錄。
以下是奧巴馬政府的部份軍售清單──賴不了小希殊了,是奧巴馬任內、完全歸功於他、他創造的業績:
1. 奧巴馬會在中期選舉後,立即動身出訪東南亞,而不是十一月中才出行。此行會走訪韓國,印度,巴勒斯坦等國。白宮發言人稱,是為了「打開東南亞市場,確保美國(對東南亞)出口,以穩定美國就業情況。」白宮發言人說:「另外,會跟印度談出售總值120億美元(下同)的軍售。」
別忘了,奧巴馬上任後的第一次國宴,是為印度總理訪美而設的。
2. 美國近年不斷給巴勒斯坦各式援助,頗大部份不是民生物資,而是軍事武器(軍援)。最新近的是剛於2010年10月22日宣布的20億美元軍事援助,計劃在2012年至2016年再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武器。
有趣的是,美國軍援名義上是助巴基斯坦反恐;背後同時是平衡有歷史糾葛的印巴的軍事差距。美國出售巨額軍火給印度,沒錢的巴基斯坦便給比下去(當然,印度想針對的主要對象是中國)!美國免費給巴基斯坦軍援,令區內有錢無錢的,都可以玩軍事競賽這場遊戲。
3. 奧巴馬政府會向沙地阿拉伯出售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600億軍事武器,會分15至20年交貨。美國向沙地阿拉伯出售包括先進戰機與軍用直昇機,現只欠國會通過。而白宮發言人稱,應可獲國會順利通過,不會受到阻力。發言人續稱,此舉是為了保證波斯灣的地區和平,尤其是免受伊朗的威脅……
大家明白了嗎?──因此,美國一定要抓住伊朗不放,硬要把伊朗妖魔化,乃至「不斷認為」伊朗在發展核武。由於緊張局面已被「美國製造」,於是「維持區內軍事平衡」便顯得合情合理。
4. 美國向阿曼、科威特等中東國家軍售。向科威特出售的,是「愛國者」導彈(見2010-8月中的新聞),價值約9億美元。
5. 今年初開始,美國恢復對台軍售。現時共簽訂了約60多億美元的軍售合約。馬英九沒法SAY NO,這是兩岸仍未統一之時,台灣給美國的保護費。已是在民間反對聲中降下來的一個數字。當中包括軍用戰鬥機、機內的雷達裝備技術,乃至導彈防衛系統等。
─────────────────────────────
一.
奧巴馬任期才過了一半,卻已成功「推銷」1000億美元的軍售訂單,(細節由軍火商跟進)。這千億軍售訂單中,部份只差國會作程序上的通過(根本不存在問題),有些則是既成事實──而這樣的一位總統,上任即獲挪威當局頒授諾貝爾和平獎。
這位總統change了戰場,把它搬到亞洲!!──我們大家生活的地區。
他的目的,是「美國不做第二」,要好好的「監管」和平崛起的中國;另一個目的是要賺大錢,保住美國經濟──軍火行業,在美國GDP佔一定百份比。而美國,本來就是全球最大的軍火商。要賣軍火,就要搞事點火。
對美國而言,換了總統,換了黨派,卻沒有change國策──任何一位美國總統都以照顧國家利益(美元和「世界最強」)為首要任務。阻礙中國發展,向亞洲區多賣軍火,是奧巴馬政府重回亞洲的主要目的。為此,美國要:(1) 挑起區內糾紛,令區內氣氛緊張及有國與國之間的爭拗。────注意,明白日本為何連長官級的人物也跟中國打口水戰,說些小鼻子小眼睛的挑釁話了嗎?明白為何釣魚島糾紛會在美國跟日韓海上軍演時被挑起嗎?再加上充滿疑點、也令中菲關係蒙上陰影的馬尼拉康泰人質事件,……整個東南亞忽然間風聲鶴唳。
(2) 令各國擴軍!走軍事競賽之路。這意圖很「毒」,倘有戰爭,受傷害的是普通人(且看維基解密WikiLeaks亞桑傑幾十萬份的伊戰揭密文件)。此意圖如如願,美國便可「固定地有『產品』出口亞洲」,而且是很賺大錢的大買賣!亞洲區則軍火充裕,為「亞洲和平發展」埋下炸彈;而有槍在手,也鼓勵了亞洲區內產生軍事磨擦!!
以下是一個軍售的小插曲────阮次山於2010-10-22《時事今日談》說了一個發生在沙地阿拉伯和台灣身上的軍售小故事。話說軍事武器都是組裝好的原隻出售,原來美國在賣給他國時,曾在軍事裝備上偷偷安裝了監察器。台灣的戰機在驗收時便發現有「不知名組件」,台灣方面問是甚麼東西來的,美國回覆是黑匣子,卻原來是監察器。台灣戰機一起飛,美國方面便有紀錄。
二.
以下是奧巴馬政府的部份軍售清單──賴不了小希殊了,是奧巴馬任內、完全歸功於他、他創造的業績:
1. 奧巴馬會在中期選舉後,立即動身出訪東南亞,而不是十一月中才出行。此行會走訪韓國,印度,巴勒斯坦等國。白宮發言人稱,是為了「打開東南亞市場,確保美國(對東南亞)出口,以穩定美國就業情況。」白宮發言人說:「另外,會跟印度談出售總值120億美元(下同)的軍售。」
別忘了,奧巴馬上任後的第一次國宴,是為印度總理訪美而設的。
2. 美國近年不斷給巴勒斯坦各式援助,頗大部份不是民生物資,而是軍事武器(軍援)。最新近的是剛於2010年10月22日宣布的20億美元軍事援助,計劃在2012年至2016年再向巴基斯坦提供軍事武器。
有趣的是,美國軍援名義上是助巴基斯坦反恐;背後同時是平衡有歷史糾葛的印巴的軍事差距。美國出售巨額軍火給印度,沒錢的巴基斯坦便給比下去(當然,印度想針對的主要對象是中國)!美國免費給巴基斯坦軍援,令區內有錢無錢的,都可以玩軍事競賽這場遊戲。
3. 奧巴馬政府會向沙地阿拉伯出售美國有史以來最大(!!)的、600億軍事武器,會分15至20年交貨。美國向沙地阿拉伯出售包括先進戰機與軍用直昇機,現只欠國會通過。而白宮發言人稱,應可獲國會順利通過,不會受到阻力。發言人續稱,此舉是為了保證波斯灣的地區和平,尤其是免受伊朗的威脅……
大家明白了嗎?──因此,美國一定要抓住伊朗不放,硬要把伊朗妖魔化,乃至「不斷認為」伊朗在發展核武。由於緊張局面已被「美國製造」,於是「維持區內軍事平衡」便顯得合情合理。
4. 美國向阿曼、科威特等中東國家軍售。向科威特出售的,是「愛國者」導彈(見2010-8月中的新聞),價值約9億美元。
5. 今年初開始,美國恢復對台軍售。現時共簽訂了約60多億美元的軍售合約。馬英九沒法SAY NO,這是兩岸仍未統一之時,台灣給美國的保護費。已是在民間反對聲中降下來的一個數字。當中包括軍用戰鬥機、機內的雷達裝備技術,乃至導彈防衛系統等。
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劉曉波:不屑深究他的「得獎」,不是因為不接受他的政見,是他的水平!
此外,注意「憲章」(charter),性質上不是文章而已。見按語二。
【按:給大家三份材料:
1. 劉曉波談美國的文章兩篇──真的要親眼看一次他的思想水平。
2. 魏京生對劉曉波得獎的看法。
3. 新華社的社評──請不要介意是「新華社社論」,值得一讀。道理說得很清晰。
□ 一個粗淺的小布殊粉絲
坦白說,要讀完劉曉波以下的兩篇「美國萬歲」!!得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劉曉波,只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布殊粉絲。他的美國點評,讀不出一丁點嚴肅的學術味道,只讀得出口號式的、基於「個人喜好」下的偏見。且以《伊戰與美國大選》第二段的「歷史綜述」為例,讀一次便知道他對歷史時事的理解,充滿扭曲,而全文更充滿歪理。說實話,他的水平真的差到令我大開眼界!!是意料之外。看來,他對複雜的中東歷史知識有限,也連「邪惡」的薩旦姆是如何起家也不甚了了──薩旦姆實由美國一手扶植及壯大。
本來想加著重號的,想想也不必,免影響大家閱讀。劉曉波文中對伊戰及反恐的觀點及語氣,相信連美國部份自由派的良心人士也不肯認同。2010年10月15日,按美軍發佈的數字──即是離真實數字還遠的一個參考──自2004-2008年間,因戰爭而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及安保士兵,共7.7萬人,是美國911及美軍在伊戰陣亡人數的不知多少倍。而據美國一大學的研究中心(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數字,2003-2006年的死亡人數應是 65 萬人!小布殊發動阿富汗及伊拉克兩場戰爭、外交上行單邊主義,厲行先發制人……卻在在都是劉曉波欣賞小布殊的原因!!!!此時的劉曉波,究竟又如何看待伊斯蘭世界的「弱勢」百姓!!
劉曉波,一派不折不扣的、美國CIA「馬仔」的腔調。而且是思想深度頗低的一種「馬仔」。──他本人,完全沒有「思想體系」可供深入研究。
建議大家一讀下面兩篇文章的全文──他的水平,思想深度,不言而喻。
你也許會問,為何不找他罵中共政府的文章來一看啊。有原因的。假如讀者已假定「中國是妖魔」,拿該類文章來認識他,會有障礙,因為這類人心中已有答案;反過來,不認同中國被妖魔化的,也會在心中另有答案。如此這般地各站一端,彷彿是不同「信仰」,很難進行有深度的思想交流──於是,公平些,反而是拿他談中國以外的事情來一讀,帶點距離地看看這個人,也許,你對他的認識會更準確。
□ 粗淺的《O八憲章》
請找劉曉波的《O八憲章》一閱──毫無特點!!是把西方普世價值粗淺地移植到中國的一份宣言。只要願意心存客觀,你會發現,中共政權做的,比他在《O八憲章》內談的更多、更實在。《O八憲章》是一紙內容淺薄的空言。
也許會問,那為何拉他?──難說。由他對美國的言論,與他的背景(六四時身在美國哥大,是之後才回國),真的不敢認為他跟美國「某些組織」沒有半絲關係。且細心留意他的履歷。
此外,我認為劉曉波在中國大陸已罵了十多年,都沒有長期被捕,為何要在《O八憲章》發表後才拉他坐牢呢?──請注意他的形式,「憲章」不是一篇文章,是可以聯署的Charter,它可以持續存在、簡化的概念容易聚眾(有可操作性),又可以發展成組織,而且是「完全照抄」西方價值觀、尤其強調要將共產黨「剔出」政府架構之外的一份 charter!! 注意,《O八憲章》不只是一份言論、書生之見,是一次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他的被捕,也難說純因「以言入罪」!!──不少人都沒有留意此點!!
於是,如《O八憲章》不加「打壓」,這樣的一份憲章被心態上「美國萬歲」的劉曉波操作得一段時間(而且,實在懷疑他跟美國有某種實質的連繫),不斷的找人聯署及在各地有分支組織……,對正集中精力應付後金融海嘯、內憂嚴峻的中國領導層而言,是個危機陷阱。大仗當前,最忌外內夾擊,多面向受敵──日本在此時挑起釣魚島爭議,目的也是配合美國主戰線下的側線出撃、竄擾!而現時的中國政府對異見份子的態度,也不過是收監,連劉的第二任太太劉霞也得說:劉曉波身體健康。他在監中甚麼書都可以看,除政治書籍。坐牢的要義,是斷了他的「多方/「世界」性」的聯繫。
□ 魏京生說,像劉曉波這種人,中國隨便也可以找出幾萬個……
有些名字,你即使未讀過他們的文字,也聽過──例如,劉賓雁。他有深入民間的報告文學,做過不少實事。言論也有其核心原則。魏京生對劉曉波的評價,有人也許以為是酸葡萄。可是,就老實話,即使跟進中國新聞,也留意中國異見份子的言論,卻真的很難對劉曉波有「有深度」的印象。
限於水平及少做實事(!!),我相信認識劉曉波的人,真的不多。要不是他坐牢,真的不太可能會留意到他。不可能留心劉曉波,是他實在沒有甚麼可讓人深究的思想內涵,也真的沒做過多少件影響「一大批」中國人的實事。
魏京生於當年,仍算是個先行者,有他的時代意義。可是,劉曉波?中國領導層為中國人做的實事,比劉曉波多得太多了!
已跟中共有私人恩怨、觀點意見已九成不可信的程翔,認為因中國大陸的打壓,「內地有95%市民不知道事件(指劉曉波得獎)」(見AM730)。不推除因為冷處理,關於劉曉波的報導不多。可是,新華社已出了社論來批諾貝爾和平獎,消息,會壓得住的嗎?知識份子一層的人,大概不用中國報導才知劉曉波的言行吧?!看來欣賞他的人也委實不多。
內地同胞能讀長文,而劉曉波的文字到現在於網上仍不難找;出於好奇,以及「罵政府」(現在內地也流行此套)、對政府及生活不滿,你以為內地過億的網民會未讀過劉曉波的言論嗎?「中共再打壓」,劉曉波現在再成為新聞。而程翔之說很難成立。市民冷待劉曉波得獎,是不知道消息?抑或沒興趣?抑或劉曉波在中國地位及受尊崇的程度有限?,值得冷靜深思。劉曉波的文章,再難找,中國網民也不難找到及讀到吧!那有不知之理!而整體上的冷待此事,我想,跟大家對劉曉波「提不起勁」去熱捧有關,即使在知識份子的界別內。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劉曉波的水平,及他做過的實事,真的難以服眾!!
□ 頒獎予劉曉波的原因
個人猜測,頒獎予他,跟他在坐牢有關──易炒作。另,也因為他「來自六四」。娜威袞袞諸公知道,六四最能觸動中國的神經──易炒作。】
-----------
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33140
網址為反華的「勞改基金會」
《伊戰與美國大選》
劉曉波 2004年10月31日
此次美國大選,伊拉克戰爭是否應該?一直是民主黨總統候選克里和現任總統布希的競選辯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克里抓住伊拉克的現在困境大做文章,但布希在反恐上的卓越作為,絕非克里的詆毀所能抹殺。
歷史上,現實中,美國都不是完美的國家,但它至少是最富理想主義和使命感的自由國家,它領導盟國贏得抗擊法西斯主義的二戰,幫助發動二戰的兩大罪惡國家德國和日本實現了民主化重建,領導了對抗共產極權的韓戰和越戰,最終贏得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自由與極權之間的冷戰;美國在中東幫助埃及獲得了獨立,一直保護處在阿拉伯諸國包圍中的以色列,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長期受到迫害且在二戰中遭遇種族滅絕的猶太人,大概又將被伊斯蘭世界的仇恨所淹沒,美國被阿拉伯人所仇恨和屢遭伊斯蘭恐怖主義的襲擊,顯然與美國對以色列的長期支持高度相關。
這一切,已經歷史地把美國推向了自由領袖的地位。美國大選之所以引起世界性關注,也證明了美國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
從1989年到2001年9月11日,短短的十二年內,新舊世紀之交的世界,突然陷於兩種完全相反的戲劇性體驗之中——前景一片光明的喜劇和未來佈滿陰雲的大悲劇。舊世紀的終結和新世紀的開端皆具有很強戲劇性:東西方之間的50年冷戰之緊張對峙,卻以難以預料的蘇東帝國的突然崩潰而終結,幾乎只是一夜之間,柏林牆就坍塌了,東西對峙消除了,東歐諸國以及昔日最大的敵人俄羅斯,也都逐漸變成民主國家並融入西方文明,以至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西方自由陣營,情不自禁地發出“歷史終結”之歡呼,並接連贏得了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也由此,美國以及北約,在經濟上、軍事上和道義上,成為沒有真正對手的全球性超強,人類社會似乎正在步入最接近康得所嚮往“永久和平時代”。
然而,後冷戰時代的樂觀情緒與和平前景僅僅持續了十年——而十年在漫長的歷史上僅僅是一瞬——就在2001年9月11日這個藍天白雲的上午遽然終結,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人,雖然無法親歷那種驚心動魄而又撕心裂肺的震撼,但是電視畫面的衝擊力已經足夠!恐怖主義對無辜平民和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的自殺性偷襲,其邪惡之肆無忌憚,其造成的災難之慘烈巨大,其影響未來之深遠……皆遠遠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僅僅是一瞬,世界就為之變容:人類大同的喜劇頓時演變為令人目瞪口呆的大悲劇。
9•11慘劇的發生,使布希恰逢其時地再次擔負起領導全球反恐戰爭的使命:在當今世界,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已經成為一切邪惡勢力的首要攻擊目標,除非美國從此卸下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領導責任,重新回到孤立主義之中,否則的話,美國就必須主動出擊,肩負起剷除邪惡與捍衛自由、維護和平與推廣民主的領導責任。這種責任的當下目標,是領導世界打贏反恐戰爭;其長遠目標是全力推進全球民主化進程,特別是要以民主化在阿拉伯世界和其他獨裁國家建立新秩序,再不能犯那種基於既得利益而放縱邪惡獨裁者的錯誤。
就在大選前10月30日,恐怖惡魔拉登再次以錄相的方式出現,首次承認是他策劃了9•11,並宣稱他看過激進的反布希影片《華氏9•11》。拉登的現身,一下子把即將舉行大選的美國拉回到三年前的那個災難性時刻。
是的,9•11改變了一切,一個全新的壓倒一切的威脅突然現身。世界局勢、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的戰略也必然為之大變。為了應對無孔不入的世界性恐怖主義威脅,小布希政府的“先發制人”戰略是正確的選擇。雖然,我們不能把伊斯蘭原教旨的恐怖主義視為繼法西斯和共產主義之後的對自由世界的第三大極權主義挑戰。但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產生這種威脅的文化及制度根源,必定是極為不寬容且嗜血的,其實施邪惡目的的手段,完全不同于二戰和冷戰,而是帶有全新的野蠻性質:
1,法西斯和共產主義的極權邪惡是明確的公開的有特定國界的,而恐怖主義的邪惡是隱藏的暗中的超國界的;
2、前者發生在戰爭時期和冷戰時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以及兩種制度之間的對抗,而後者發生在和平時期,是國家與全球性恐怖組織之間的戰爭,以及不同宗教文化制度之間的衝突。
3、前者主要針對的是國家的主權、軍隊、制度,而後者主要針對的是無辜的貧民以及民用設施。
4、前者所運用的手段主要是軍事武器,以消滅對方而保存自己為目的,後者所運用的主要手段是人的肉體,以同歸於盡的決絕來造成轟動性的恫嚇效應。
5、在冷戰時期,儘管對峙的雙方都握有可以把地球毀滅無數次的核武器,但是,由於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均勢,更由於核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很可能是沒有贏家的魚死網破,所以對峙的雙方還具有最低限度的理智,決不會不計任何後果地胡來。而恐怖主義並不在乎實際的力量對比,只要能達到目的,它不在乎使用任何手段,它就是要以弱勢姿態和不計後果的決絕手段發動攻擊,當進行自殺性攻擊的恐怖分子連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之時,最低限度的惻隱之心和理智權衡也就會被視為無物,並以最殘忍最滅絕人性的手段屠殺大批無辜平民,從而引起人們的恐懼和慌亂。所以,它不是為了真的打敗和征服最強者,而僅僅是為了破壞而破壞,為了滅絕而滅絕。如果他們擁有了大殺傷力武器,加上自願充當人肉炸彈的亡命之徒,其災難性的後果讓人不敢想像。
對付諸如恐怖主義這樣肆意踐踏文明底線的極端人類公害,美國在使用武力時不應該有任何猶豫。只有果斷堅決,才能制止類似9•11災難的再次發生,減少日益國際化的恐怖主義和大殺傷力武器的威脅。這樣的選擇,相對於綏靖主義和後發制人的戰略而言,其成本和代價也會相對小些。這不僅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利益之所在,因為它事關美國的安全和自由之存亡;也是整個人類長遠利益之所在,因為它事關世界和平的存續和全球民主化的發展。
克里象西方的所有左派一樣,把無原則的和平共處視為“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把容忍邪惡政權作為不同國家的共處與維護世界和平的最佳手段。所以,他指責布希的“大中東政策”是空想,主張美國只應該管好自己的安全,不該向中東地區輸出自由民主,伊拉克人是否應該享有自由與美國無關。因為“民主不適應伊拉克人”,其潛臺詞是“伊拉克人不配享有自由民主”。
布希象所有負責任的西方大國領袖一樣,把向世界推廣“自由民主”視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剷除邪惡政權視為推廣自由民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手段。因為,“自由民主”具有普世價值,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種族、文化、國別、宗教等的差異——皆有資格享受自由生活和民主制度。所以,謀求連任的布希堅持倒薩之戰乃正確的選擇,即便沒有找到大規模武器,剷除薩達姆暴政和建立自由伊拉克,進而在整個中東地區推動自由民主,便足以作為倒薩之戰的理由。
克里指責布希對“邪惡軸心”的指控是傲慢和鹵莽,而在實際上,象當年的雷根總統指控前蘇聯為“邪惡帝國”一樣,布希對伊拉克、北韓和伊朗的指控,僅僅是事實陳述而已。特別是薩達姆和金正日,無疑是當今世界最為邪惡的兩大暴君。難道薩達姆政權不夠邪惡嗎?難道薩達姆玩弄聯合國還不夠嗎?難道薩達姆的威脅僅僅是對美國而與世界無關,特別是與多數歐洲國家無關?難道只有在恐怖襲擊落到自己的頭上,歐洲人才肯主動出擊並寄希望於美國的強大武力支持嗎?難道非要等到薩達姆突然發動另一次更具破壞性的恐怖攻擊,西方的自由同盟才會再一次團結起來嗎?更重要的是,孕育恐怖主義的最佳土壤就是阿拉伯地區的獨裁制度和原教旨狂熱,難道自由國家和整個世界在屢遭恐怖主義之害的情況下,還要一味對庇護和支持恐怖主義的邪惡政權採取綏靖態度,眼睜睜看著恐怖主義的氾濫成災而無所作為嗎?必須有負責任的政治家領導下的自由國家挺身而出,向恐怖主義及其孳生地宣戰!
克里用沒找到大規模殺傷力武器而指責布希發動倒薩之戰,但先發制人的重大意義就在於防患於未然。美國正式宣佈參加二戰是後發制人,阿富汗反恐戰爭也是後發制人,雖然二者都取得了勝利,但這種後發制人的勝利再輝煌,也只能是對已經造成的大災難的亡羊補牢,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為這種後發制人已經付出了全方位的巨大代價,而這種代價的綜合負面效應之巨大,甚至是後來的勝利無法彌補的。所以,鑒於恐怖主義已經實施、正在實施和準備實施的反人類反文明反自由的暴行,鑒於恐怖襲擊的難以防範,鑒於薩達姆的一貫好戰和支持恐怖主義,一直在謀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屢次違反聯合國有關武器核查的決議,其邪惡程度決不次於本•拉登。薩達姆屢經戰爭且擁有統治一個國家的獨裁權力,在製造恐怖災難的能力上,肯定要遠遠超過本•拉登及塔利班。難道非要等薩達姆已經製造出大殺傷力武器並付諸使用之後才動手嗎?倒薩之戰起碼清除最有可能製造出並敢於使用大殺傷力武器的暴君,因為薩達姆不但是戰爭狂,而且是曾經有過使用生化武器屠殺庫爾德人的暴君。如果繼續姑息養奸,等到利用大殺傷力武器的恐怖主義攻擊已經完成再後發制人,其災難性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克里指責布希犯了拋棄盟國和繞過聯合國的單邊主義錯誤,使美國陷入國際孤立之中。而在實際上,這樣指責似是而非:難道只有德國和法國才能代表歐洲國家,而英國、義大利以及東歐諸國無法代表歐洲嗎?何況,在亞洲,美國的大多數傳統盟國(如日本、韓國等)皆支持反恐。至於聯合國授權問題,由於德法中等大多的從中作梗,美英兩國是在全力爭取而無功而返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採取行動。
在當今世界,對全球性和地域性的危機的處理,特別是在對待邪惡無賴國家之時,沒有美國的參與就難以收到實際效果。邪惡的薩達姆政權象邪惡的塔利班政權一樣,對內壓迫本國人民,對外窮兵黷武,不僅是對美國的威脅,而且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對這樣邪惡的政權,在恐怖統治中掙扎的本國民眾,只能或被洗腦成為狂熱的原教旨主義者,或無可奈何地歎息;越來越受制于多數無賴國家的聯合國,其清談館的性質註定了它的軟弱無力,第一次海灣戰爭以來的十多年中,聯合國已經淪為薩達姆的玩物和避難所,德法等國提交給聯合國的一個個解決方案,由於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支持而被束之高閣;阿拉伯諸國儘管與伊拉克有仇,但沒有人能夠單獨打敗薩達姆;俄羅斯和中國又都曾與伊拉克關係密切,從海灣戰爭開始就一直為薩達姆月臺……在聯合國缺少正視現實的勇氣和採取有效協調行動的能力的情況下,只有遭遇到9•11大災難的美國,既有倒薩的實力,又有倒薩的動力。
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一次剷除暴政的戰爭象倒薩之戰這樣,發動得如此迅速、打得如此文明、勝得如此俐落!儘管,現在的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局部暴力和人質事件不斷發生,所以,有人稱之為“災難性勝利”,幸災樂禍的旁觀者們也大肆談論“第二個越南”。然而,薩達姆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和對本國人民的暴政消失了,伊拉克人民自由了,明年一月的大選即將舉行。無論反美的媒體如何抹黑布希政府,但伊拉克人民的大多數仍然認為:沒有了薩達姆的伊拉克會更好。正如大陸媒體《法制晚報》10月25日關於伊拉克的報導《伊拉克平民專訪:孩子不恨美國兵害怕薩達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正義事業的成功皆要經歷曲折,甚至要付出慘烈的代價。特別是在遵守國際規則和文明底線的自由國家與不講任何道德底線的獨裁政權、恐怖主義、原教旨主義等邪惡勢力進行較量之時,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9•11恐怖大災難是美國推廣自由所付出的代價,9•11後的反恐之戰,只不過是自由力量與恐怖主義的公開較量的開始,聯軍將士和平民的人員傷亡,不過是反恐鬥爭、推翻薩達姆暴政和建立民主伊拉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無論是反恐之戰還是處理國際關係,布希都不是一位完美的總統,但他畢竟先後贏得了後發制人的阿富汗之戰和先發制人的倒薩之戰。西方的左派們可以抓住暫時的挫折來大做文章, 但在歷史過去多年之後,人們才會象事後談論二戰初期的邱吉爾和冷戰時期的雷根一樣,以“具有大智慧的大戰略家”來評價布希總統。
無論倒薩的行動要冒的多大風險,不行動的風險將更為巨大,二戰和9•11就是明證!
所以,無論如何,倒薩之戰是正義的!布希總統的決定是正確的!
2004年10月31日於北京家中---《觀察》首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為獨立中文作家筆會主席
---------------------
http://www.boxun.com/hero/liuxb/255_1.shtml
網址是「獨立中文筆會」,內有「劉曉波文選」
《伊拉克人--創造歷史的勇士》
作者:劉曉波
當中共現政權仍然對國人實行資訊封鎖時,北京時間2005年1月30日22點,伊戰之後的首次大選在全世界媒體的聚焦中結束。
這個長期被暴政和戰爭蹂躪的國家,終於在民主重建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如果說,倒薩之戰推翻了暴君,僅僅爲民主伊拉克掃清了舞臺,那麽,此次大選的成功舉行才真正拉開民主伊拉克的序幕,伊拉克人開始把未來的命運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通過選票來表達自己的意志。
鑒於伊拉克的安全局勢,選前,有認懷疑大選能否如期舉行,有人預測投票率將很低,能達到50%,已經不錯了。然而,令整個世界吃驚的是:在恐怖分子的日益升高的恐嚇和頻繁發生恐怖襲擊之下,勇敢的伊拉克人還是堅定地走向投票站。高達72%的投票率,已經超出了選前所有最樂觀的預測,甚至連布希政府也沒有想到。
伊拉克大選的投票按計劃結束以及高參與率,向世界傳遞了多重積極的資訊:
1,無論何種文化、宗教、民族,也無論人的素質有多大差別,都希望生活在免于恐怖的自由之中,因爲心向自由來自人性本身。特別是長期處於極權暴政統治下的人民,就更渴望自由、民主與和平,更珍惜來之不易以民主方式重建家園的機會,更珍惜自己獲得的民主權利。不要說已經民主的土耳其,即便是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三地的大選,已經足以讓民主不具有“普適性”的論調閉嘴!
2,在這個日益功利化的世界上,剷除暴政和推廣民主,不僅需要硬實力,更需要超越狹隘功利的理想主義;不僅需要如何操作的智慧,更需要敢於踐行自由理想的決斷和勇氣,即便面臨著巨大危險,也要敢於踐行。如果說,伊拉克人應該感謝美國以巨大的犧牲幫助他們剷除了暴政,那麽,發動倒薩之戰的布希政府更應該感謝勇敢的伊拉克人民。因爲,倒薩之戰的最終勝利和大中東戰略的推進,在根本上取決於伊拉克人能否在美英聯盟的幫助下完成民主重建。
3,在當今世界,實現世界和平與人的尊嚴的首要前提,是剷除暴政和推廣民主,讓自由之火照亮全球。對此,發達的自由國家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面對作惡多端、不肯改悔的暴政之時,也面對渴望自由卻又無力擺脫奴役的人民之時,發達的自由國家有義務幫助不甘於奴役的人民獲得解放,通過多種手段瓦解暴政。當然,最佳方式是用和平演變來瓦解暴政。當用盡所有和平手段而仍然不起作用之時,作爲次優選擇的武力除暴便不可避免。正如布希總統所言:自由在美國的存續和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越來越依賴於“結束每個角落的暴政”和“自由在其他國家的成功。”
4,9.11以來的國際現實證明,對於那些只講實力而絲毫不講道義、一味窮橫而不知妥協的極端邪惡國家,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在反恐中誕生的布希主義:以推廣自由民主爲目標,以先發制人的打擊爲手段。9.11以來,布希主義已經把自由力量向前推進的一大步,在最難現代化的伊斯蘭世界剷除了的兩個最暴虐的政權,阿富汗大選順利完成,伊拉克大選以高達72%的高投票率結束。同時,布希主義的威懾力,使獨裁者卡紮非開始棄惡從善,一向強硬的伊朗在核問題上有所讓步,暴君金正日不得不參加六方會談,巴以關係也因老恐怖分子阿拉法特的病死而現出和平曙光。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襲擊不斷的巴格達,開始時投票人數不多,選民蜂擁而出,一些投票站都快擠爆了,街道上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一名美國軍官說,“你能感受到那股熱情。”(
今天,我寫下這篇短文,也是在分享著伊拉克人的喜悅。
但我更不該忘記,爲了自由伊拉克的誕生,1300多名美國士兵殉難,也許多伊拉克人死於戰爭和恐怖襲擊。就在此次大選中,也有36位伊拉克人死於恐怖襲擊,有人就死在投票站或去投票的路上。
他們是爲重建自由伊拉克而死,他們的名字,理應銘刻在自由伊拉克的紀念碑上,也理應刻進全球民主化進程的歷史。
2005年1月30日於北京家中
--------------------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08/8/kmft.html
劉曉波得諾貝爾獎 魏京生批評
(法新社)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06:20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中國資深民主運動人士魏京生今天表示,其他人都比劉曉波更有資格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說劉曉波是願意與北京合作的溫和派。
魏京生曾因力推中國民主而入獄將近20年。他說中國經常讓劉曉波自由活動,劉曉波也批評要求全面民主改革人士。
流亡華府的魏京生告訴法新社:「以我的觀察,諾貝爾和平獎之所以頒給劉曉波是因為他與絕大部分的民運人士不同。他對政府有更多合作的表態,對其他受苦的反抗者有更多批評。」
中國譴責諾貝爾委員會的同時,魏京生表示,北京的批評相較之下比較低調。
魏京生說:「這可能是挪威人最後能承受這股壓力的主要理由。」
魏京生說,這個獎可能幫助劉曉波提早出獄,並提升溫和派改革者的形象,在這個過程中,鼓勵中國人在體制內推動改革。
魏京生表示,有資格領諾貝爾和平獎的中國人有「好幾萬」,包括愛滋人權運動人士胡嘉、揭露臨沂地方政府以違反法律與人權的手段執行計畫生育工作的陳光誠及失蹤的人權鬥士高智晟。
魏京生過去也被認為很可能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原本是北京動物園的電工,因為張貼大字報鼓吹民主而被囚整整18年。直到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呼籲,中共才讓魏京生流亡華府。
---------------
不要因為這是新華社社論而不看
寫得很有道理。
我們,需要有自己視角去判斷及觀察事物!!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5/c_12664760.htm
新華社: 《和平獎是西方給劉曉波的政治犒賞》
2010-10-15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劉曉波——一名因觸犯中國法律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這種褻瀆法治的行為,與諾貝爾設立該獎時的初衷格格不入。人們不難嗅出其中暗藏的西方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陰謀。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聲稱,決定把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一個重要理由是他長久以來用非暴力形式在中國為基本人權作抗爭,並表示一直相信,人權與和平有密切的關係。
近些年來,劉曉波炮製了一系列文章和言論,一方面以造謠、誹謗等方式否定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組織或者勸誘他人組織簽名並公開在網際網路上宣傳煽動他人加入其中,共同改變現有政治,推翻現有政權。
所謂劉曉波的「人權抗爭」——試圖推翻現有政權和制度,實行西式民主和制度,公然違背了中國的憲法和法律——既是他「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確鑿罪證,也是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重要原因。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再度反映了西方干預中國政治進程的強烈企圖。中國正在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也將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中國絕不會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挪威諾委會這個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政治需要的決定,將諾貝爾和平獎淪為西方一些勢力的政治工具,嚴重損害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公信力,也玷污了諾貝爾先生的榮譽。
諾貝爾和平獎應授予「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以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這是諾貝爾的遺願。而劉曉波從未在這方面作出過任何貢獻,並不符合這條重要標準。
挪威諾委會在授獎給劉曉波的同時,還指責中國違反簽署的多項國際協議,甚至包括中國憲法所保障的政治權利。它表示,中國憲法第35條明文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但事實上,中國公民要是行使這些自由,肯定會受到限制。
這種指責毫無道理。在中國,言論自由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公民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嚴格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公民在行使該項權利時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中國憲法在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於第51條、第54條規定,「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西方一些人在「言論自由」問題上總是奉行「雙重標準」:對己講自由與法律的統一,對別國卻片面強調「自由」。西方一些人只知道本國公民要「依法」享受言論自由,卻「不知道」別國公民的言論自由同樣也要受到法律約束。
因此,當中國有極個別人發表了推翻本國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本國政府的言論時,西方一些人不是去尊重中國依法對這種極端的「言論自由」所採取的法律行動,而是把其捧為「英雄」或「人權衛士」,把中國依法行事污衊為「獨裁」、「侵犯人權」,甚至還把中國有權依法處理的內政問題變成決定國際關係發展的條件。
「言論自由」在任何國家都是有限度的。比如,德國刑法第90條b規定了針對憲法機構實施敵對憲法的詆毀犯罪;瑞典刑法典第16章第5條規定了煽動規避公民義務或者違抗公共機構的犯罪;意大利刑法第342條規定了侮辱政治、行政或者司法機構犯罪;新加坡刑法第505條規定了煽動實施反政府或者反公共安定秩序的犯罪等。
在西方國家以煽動治罪的案件也時有發生。美國在上個世紀就先後審理了申克郵寄反徵兵傳單,煽動軍人反抗服役案;艾布拉姆斯印製、張貼反對美國出兵的傳單,呼籲軍火業工人進行總罷工案等。在美國,發表威脅他人乃至國家領導人的言論也會涉嫌犯罪。美國的言論自由同樣是以能否維護其現存制度和社會穩定為前提的。
挪威諾委會之所以把獎頒給劉曉波,顯然不是要倡導「絕對言論自由」和「違反本國憲法和法律」,而是要肯定劉曉波攻擊中國執政黨、國家政權和社會制度的言論,背後的目的還是要散播西方價值、推銷西式民主。
這些帶著明顯政治目的的事情,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以前也不是沒做過。1989年3月,達賴集團在拉薩製造嚴重的流血騷亂事件;6月,在西方某些勢力的唆使、支持下,北京發生政治風波,隨後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了政治孤立、經濟封鎖等一系列打壓手段;10月,諾貝爾和平獎很「適時」地落到了達賴頭上。
當時的挪威諾貝爾協會會長毫不隱晦地說,「選中達賴喇嘛既是為了影響中國的局勢,也是為了承認中國學生從事民主運動的努力。達賴獲獎人權問題不是新因素,政治則起了作用」。諾貝爾委員會會長也宣稱「表彰達賴喇嘛是對北京政府的一種懲罰」。很顯然,達賴獲獎是對達賴的政治「犒賞」,是西方勢力全面打壓、分裂中國的總盤子的一部分。
有達賴的先例,那麼今天挪威諾委會又把諾貝爾和平獎給了劉曉波這樣一個人,就毫不奇怪了。達賴煽動「西藏獨立」,分裂中國,而劉曉波則鼓動抵制中國現行法律,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無論是分裂中國,還是顛覆中國國家政權,都是符合西方一些勢力戰略目標的。
劉曉波獲獎後,10月8日俄新社一篇評論尖銳指出:諾貝爾和平獎一貫被政治化到極致,該獎主宰者的取捨和好惡取決於美國、北約和西歐的態度。
「古巴辯論」網站日前指出,「劉曉波與美國幾十年來培養的所有‘不同政見者’沒有任何不同。他們作為第五縱隊人物,被派往那些不屈服於美國霸權的國家進行顛覆活動」,「唯一能夠肯定的是,這些人的獲獎讓諾貝爾和平獎本已寥寥的名聲更加受到異議」。
作為中國人的劉曉波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大肆謾罵中國文化、鄙視中國人種,主張「全盤西化」。他還公然主張:「香港100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樣大,當然需要300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300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
一個如此推崇殖民地歷史及文化的人有何資格和誠意大談「民主」「自由」?!可見,無論是大肆宣揚「殖民地」理論,還是極力推崇西式民主和自由,均是劉曉波不顧自相矛盾急切切向西方主子「獻媚」的八拜九叩,而諾貝爾和平獎正是西方主子扔給他的政治「犒賞」。可以看出,劉曉波也是個典型的政治投機分子,他竭力想幫助西方主子維護西方霸權,讓中國淪為西方的附庸。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另一篇為: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7/c_12667449.htm
《走入政治歧途的和平獎》
2010年10月17日 08:19:25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按:給大家三份材料:
1. 劉曉波談美國的文章兩篇──真的要親眼看一次他的思想水平。
2. 魏京生對劉曉波得獎的看法。
3. 新華社的社評──請不要介意是「新華社社論」,值得一讀。道理說得很清晰。
□ 一個粗淺的小布殊粉絲
坦白說,要讀完劉曉波以下的兩篇「美國萬歲」!!得按捺住心中的怒火。──劉曉波,只是個不折不扣的小布殊粉絲。他的美國點評,讀不出一丁點嚴肅的學術味道,只讀得出口號式的、基於「個人喜好」下的偏見。且以《伊戰與美國大選》第二段的「歷史綜述」為例,讀一次便知道他對歷史時事的理解,充滿扭曲,而全文更充滿歪理。說實話,他的水平真的差到令我大開眼界!!是意料之外。看來,他對複雜的中東歷史知識有限,也連「邪惡」的薩旦姆是如何起家也不甚了了──薩旦姆實由美國一手扶植及壯大。
本來想加著重號的,想想也不必,免影響大家閱讀。劉曉波文中對伊戰及反恐的觀點及語氣,相信連美國部份自由派的良心人士也不肯認同。2010年10月15日,按美軍發佈的數字──即是離真實數字還遠的一個參考──自2004-2008年間,因戰爭而死亡的伊拉克平民及安保士兵,共7.7萬人,是美國911及美軍在伊戰陣亡人數的不知多少倍。而據美國一大學的研究中心(Johns Hopkins University's Bloomberg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數字,2003-2006年的死亡人數應是 65 萬人!小布殊發動阿富汗及伊拉克兩場戰爭、外交上行單邊主義,厲行先發制人……卻在在都是劉曉波欣賞小布殊的原因!!!!此時的劉曉波,究竟又如何看待伊斯蘭世界的「弱勢」百姓!!
劉曉波,一派不折不扣的、美國CIA「馬仔」的腔調。而且是思想深度頗低的一種「馬仔」。──他本人,完全沒有「思想體系」可供深入研究。
建議大家一讀下面兩篇文章的全文──他的水平,思想深度,不言而喻。
你也許會問,為何不找他罵中共政府的文章來一看啊。有原因的。假如讀者已假定「中國是妖魔」,拿該類文章來認識他,會有障礙,因為這類人心中已有答案;反過來,不認同中國被妖魔化的,也會在心中另有答案。如此這般地各站一端,彷彿是不同「信仰」,很難進行有深度的思想交流──於是,公平些,反而是拿他談中國以外的事情來一讀,帶點距離地看看這個人,也許,你對他的認識會更準確。
□ 粗淺的《O八憲章》
請找劉曉波的《O八憲章》一閱──毫無特點!!是把西方普世價值粗淺地移植到中國的一份宣言。只要願意心存客觀,你會發現,中共政權做的,比他在《O八憲章》內談的更多、更實在。《O八憲章》是一紙內容淺薄的空言。
也許會問,那為何拉他?──難說。由他對美國的言論,與他的背景(六四時身在美國哥大,是之後才回國),真的不敢認為他跟美國「某些組織」沒有半絲關係。且細心留意他的履歷。
此外,我認為劉曉波在中國大陸已罵了十多年,都沒有長期被捕,為何要在《O八憲章》發表後才拉他坐牢呢?──請注意他的形式,「憲章」不是一篇文章,是可以聯署的Charter,它可以持續存在、簡化的概念容易聚眾(有可操作性),又可以發展成組織,而且是「完全照抄」西方價值觀、尤其強調要將共產黨「剔出」政府架構之外的一份 charter!! 注意,《O八憲章》不只是一份言論、書生之見,是一次可持續發展的行動。他的被捕,也難說純因「以言入罪」!!──不少人都沒有留意此點!!
於是,如《O八憲章》不加「打壓」,這樣的一份憲章被心態上「美國萬歲」的劉曉波操作得一段時間(而且,實在懷疑他跟美國有某種實質的連繫),不斷的找人聯署及在各地有分支組織……,對正集中精力應付後金融海嘯、內憂嚴峻的中國領導層而言,是個危機陷阱。大仗當前,最忌外內夾擊,多面向受敵──日本在此時挑起釣魚島爭議,目的也是配合美國主戰線下的側線出撃、竄擾!而現時的中國政府對異見份子的態度,也不過是收監,連劉的第二任太太劉霞也得說:劉曉波身體健康。他在監中甚麼書都可以看,除政治書籍。坐牢的要義,是斷了他的「多方/「世界」性」的聯繫。
□ 魏京生說,像劉曉波這種人,中國隨便也可以找出幾萬個……
有些名字,你即使未讀過他們的文字,也聽過──例如,劉賓雁。他有深入民間的報告文學,做過不少實事。言論也有其核心原則。魏京生對劉曉波的評價,有人也許以為是酸葡萄。可是,就老實話,即使跟進中國新聞,也留意中國異見份子的言論,卻真的很難對劉曉波有「有深度」的印象。
限於水平及少做實事(!!),我相信認識劉曉波的人,真的不多。要不是他坐牢,真的不太可能會留意到他。不可能留心劉曉波,是他實在沒有甚麼可讓人深究的思想內涵,也真的沒做過多少件影響「一大批」中國人的實事。
魏京生於當年,仍算是個先行者,有他的時代意義。可是,劉曉波?中國領導層為中國人做的實事,比劉曉波多得太多了!
已跟中共有私人恩怨、觀點意見已九成不可信的程翔,認為因中國大陸的打壓,「內地有95%市民不知道事件(指劉曉波得獎)」(見AM730)。不推除因為冷處理,關於劉曉波的報導不多。可是,新華社已出了社論來批諾貝爾和平獎,消息,會壓得住的嗎?知識份子一層的人,大概不用中國報導才知劉曉波的言行吧?!看來欣賞他的人也委實不多。
內地同胞能讀長文,而劉曉波的文字到現在於網上仍不難找;出於好奇,以及「罵政府」(現在內地也流行此套)、對政府及生活不滿,你以為內地過億的網民會未讀過劉曉波的言論嗎?「中共再打壓」,劉曉波現在再成為新聞。而程翔之說很難成立。市民冷待劉曉波得獎,是不知道消息?抑或沒興趣?抑或劉曉波在中國地位及受尊崇的程度有限?,值得冷靜深思。劉曉波的文章,再難找,中國網民也不難找到及讀到吧!那有不知之理!而整體上的冷待此事,我想,跟大家對劉曉波「提不起勁」去熱捧有關,即使在知識份子的界別內。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劉曉波的水平,及他做過的實事,真的難以服眾!!
□ 頒獎予劉曉波的原因
個人猜測,頒獎予他,跟他在坐牢有關──易炒作。另,也因為他「來自六四」。娜威袞袞諸公知道,六四最能觸動中國的神經──易炒作。】
-----------
http://www.observechina.net/info/artshow.asp?ID=33140
網址為反華的「勞改基金會」
《伊戰與美國大選》
劉曉波 2004年10月31日
此次美國大選,伊拉克戰爭是否應該?一直是民主黨總統候選克里和現任總統布希的競選辯論的主要議題之一。克里抓住伊拉克的現在困境大做文章,但布希在反恐上的卓越作為,絕非克里的詆毀所能抹殺。
歷史上,現實中,美國都不是完美的國家,但它至少是最富理想主義和使命感的自由國家,它領導盟國贏得抗擊法西斯主義的二戰,幫助發動二戰的兩大罪惡國家德國和日本實現了民主化重建,領導了對抗共產極權的韓戰和越戰,最終贏得了長達半個世紀的自由與極權之間的冷戰;美國在中東幫助埃及獲得了獨立,一直保護處在阿拉伯諸國包圍中的以色列,如果沒有美國的保護,長期受到迫害且在二戰中遭遇種族滅絕的猶太人,大概又將被伊斯蘭世界的仇恨所淹沒,美國被阿拉伯人所仇恨和屢遭伊斯蘭恐怖主義的襲擊,顯然與美國對以色列的長期支持高度相關。
這一切,已經歷史地把美國推向了自由領袖的地位。美國大選之所以引起世界性關注,也證明了美國之于世界的領導地位。
從1989年到2001年9月11日,短短的十二年內,新舊世紀之交的世界,突然陷於兩種完全相反的戲劇性體驗之中——前景一片光明的喜劇和未來佈滿陰雲的大悲劇。舊世紀的終結和新世紀的開端皆具有很強戲劇性:東西方之間的50年冷戰之緊張對峙,卻以難以預料的蘇東帝國的突然崩潰而終結,幾乎只是一夜之間,柏林牆就坍塌了,東西對峙消除了,東歐諸國以及昔日最大的敵人俄羅斯,也都逐漸變成民主國家並融入西方文明,以至於不戰而屈人之兵的西方自由陣營,情不自禁地發出“歷史終結”之歡呼,並接連贏得了海灣戰爭和科索沃戰爭。也由此,美國以及北約,在經濟上、軍事上和道義上,成為沒有真正對手的全球性超強,人類社會似乎正在步入最接近康得所嚮往“永久和平時代”。
然而,後冷戰時代的樂觀情緒與和平前景僅僅持續了十年——而十年在漫長的歷史上僅僅是一瞬——就在2001年9月11日這個藍天白雲的上午遽然終結,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人,雖然無法親歷那種驚心動魄而又撕心裂肺的震撼,但是電視畫面的衝擊力已經足夠!恐怖主義對無辜平民和美國的標誌性建築的自殺性偷襲,其邪惡之肆無忌憚,其造成的災難之慘烈巨大,其影響未來之深遠……皆遠遠超出了任何人的想像。僅僅是一瞬,世界就為之變容:人類大同的喜劇頓時演變為令人目瞪口呆的大悲劇。
9•11慘劇的發生,使布希恰逢其時地再次擔負起領導全球反恐戰爭的使命:在當今世界,作為自由世界領袖的美國已經成為一切邪惡勢力的首要攻擊目標,除非美國從此卸下對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領導責任,重新回到孤立主義之中,否則的話,美國就必須主動出擊,肩負起剷除邪惡與捍衛自由、維護和平與推廣民主的領導責任。這種責任的當下目標,是領導世界打贏反恐戰爭;其長遠目標是全力推進全球民主化進程,特別是要以民主化在阿拉伯世界和其他獨裁國家建立新秩序,再不能犯那種基於既得利益而放縱邪惡獨裁者的錯誤。
就在大選前10月30日,恐怖惡魔拉登再次以錄相的方式出現,首次承認是他策劃了9•11,並宣稱他看過激進的反布希影片《華氏9•11》。拉登的現身,一下子把即將舉行大選的美國拉回到三年前的那個災難性時刻。
是的,9•11改變了一切,一個全新的壓倒一切的威脅突然現身。世界局勢、特別是美國及其盟國的戰略也必然為之大變。為了應對無孔不入的世界性恐怖主義威脅,小布希政府的“先發制人”戰略是正確的選擇。雖然,我們不能把伊斯蘭原教旨的恐怖主義視為繼法西斯和共產主義之後的對自由世界的第三大極權主義挑戰。但有一點是明確無誤的:產生這種威脅的文化及制度根源,必定是極為不寬容且嗜血的,其實施邪惡目的的手段,完全不同于二戰和冷戰,而是帶有全新的野蠻性質:
1,法西斯和共產主義的極權邪惡是明確的公開的有特定國界的,而恐怖主義的邪惡是隱藏的暗中的超國界的;
2、前者發生在戰爭時期和冷戰時期,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戰爭以及兩種制度之間的對抗,而後者發生在和平時期,是國家與全球性恐怖組織之間的戰爭,以及不同宗教文化制度之間的衝突。
3、前者主要針對的是國家的主權、軍隊、制度,而後者主要針對的是無辜的貧民以及民用設施。
4、前者所運用的手段主要是軍事武器,以消滅對方而保存自己為目的,後者所運用的主要手段是人的肉體,以同歸於盡的決絕來造成轟動性的恫嚇效應。
5、在冷戰時期,儘管對峙的雙方都握有可以把地球毀滅無數次的核武器,但是,由於雙方軍事力量對比的均勢,更由於核戰爭所造成的災難很可能是沒有贏家的魚死網破,所以對峙的雙方還具有最低限度的理智,決不會不計任何後果地胡來。而恐怖主義並不在乎實際的力量對比,只要能達到目的,它不在乎使用任何手段,它就是要以弱勢姿態和不計後果的決絕手段發動攻擊,當進行自殺性攻擊的恐怖分子連自己的生命都在所不惜之時,最低限度的惻隱之心和理智權衡也就會被視為無物,並以最殘忍最滅絕人性的手段屠殺大批無辜平民,從而引起人們的恐懼和慌亂。所以,它不是為了真的打敗和征服最強者,而僅僅是為了破壞而破壞,為了滅絕而滅絕。如果他們擁有了大殺傷力武器,加上自願充當人肉炸彈的亡命之徒,其災難性的後果讓人不敢想像。
對付諸如恐怖主義這樣肆意踐踏文明底線的極端人類公害,美國在使用武力時不應該有任何猶豫。只有果斷堅決,才能制止類似9•11災難的再次發生,減少日益國際化的恐怖主義和大殺傷力武器的威脅。這樣的選擇,相對於綏靖主義和後發制人的戰略而言,其成本和代價也會相對小些。這不僅是美國最大的國家利益之所在,因為它事關美國的安全和自由之存亡;也是整個人類長遠利益之所在,因為它事關世界和平的存續和全球民主化的發展。
克里象西方的所有左派一樣,把無原則的和平共處視為“國家利益”的主要內容,把容忍邪惡政權作為不同國家的共處與維護世界和平的最佳手段。所以,他指責布希的“大中東政策”是空想,主張美國只應該管好自己的安全,不該向中東地區輸出自由民主,伊拉克人是否應該享有自由與美國無關。因為“民主不適應伊拉克人”,其潛臺詞是“伊拉克人不配享有自由民主”。
布希象所有負責任的西方大國領袖一樣,把向世界推廣“自由民主”視為“國家利益”的重要組成部分,把剷除邪惡政權視為推廣自由民主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主要手段。因為,“自由民主”具有普世價值,世界上所有的人——不分種族、文化、國別、宗教等的差異——皆有資格享受自由生活和民主制度。所以,謀求連任的布希堅持倒薩之戰乃正確的選擇,即便沒有找到大規模武器,剷除薩達姆暴政和建立自由伊拉克,進而在整個中東地區推動自由民主,便足以作為倒薩之戰的理由。
克里指責布希對“邪惡軸心”的指控是傲慢和鹵莽,而在實際上,象當年的雷根總統指控前蘇聯為“邪惡帝國”一樣,布希對伊拉克、北韓和伊朗的指控,僅僅是事實陳述而已。特別是薩達姆和金正日,無疑是當今世界最為邪惡的兩大暴君。難道薩達姆政權不夠邪惡嗎?難道薩達姆玩弄聯合國還不夠嗎?難道薩達姆的威脅僅僅是對美國而與世界無關,特別是與多數歐洲國家無關?難道只有在恐怖襲擊落到自己的頭上,歐洲人才肯主動出擊並寄希望於美國的強大武力支持嗎?難道非要等到薩達姆突然發動另一次更具破壞性的恐怖攻擊,西方的自由同盟才會再一次團結起來嗎?更重要的是,孕育恐怖主義的最佳土壤就是阿拉伯地區的獨裁制度和原教旨狂熱,難道自由國家和整個世界在屢遭恐怖主義之害的情況下,還要一味對庇護和支持恐怖主義的邪惡政權採取綏靖態度,眼睜睜看著恐怖主義的氾濫成災而無所作為嗎?必須有負責任的政治家領導下的自由國家挺身而出,向恐怖主義及其孳生地宣戰!
克里用沒找到大規模殺傷力武器而指責布希發動倒薩之戰,但先發制人的重大意義就在於防患於未然。美國正式宣佈參加二戰是後發制人,阿富汗反恐戰爭也是後發制人,雖然二者都取得了勝利,但這種後發制人的勝利再輝煌,也只能是對已經造成的大災難的亡羊補牢,美國以及整個世界為這種後發制人已經付出了全方位的巨大代價,而這種代價的綜合負面效應之巨大,甚至是後來的勝利無法彌補的。所以,鑒於恐怖主義已經實施、正在實施和準備實施的反人類反文明反自由的暴行,鑒於恐怖襲擊的難以防範,鑒於薩達姆的一貫好戰和支持恐怖主義,一直在謀求大規模毀滅性武器,屢次違反聯合國有關武器核查的決議,其邪惡程度決不次於本•拉登。薩達姆屢經戰爭且擁有統治一個國家的獨裁權力,在製造恐怖災難的能力上,肯定要遠遠超過本•拉登及塔利班。難道非要等薩達姆已經製造出大殺傷力武器並付諸使用之後才動手嗎?倒薩之戰起碼清除最有可能製造出並敢於使用大殺傷力武器的暴君,因為薩達姆不但是戰爭狂,而且是曾經有過使用生化武器屠殺庫爾德人的暴君。如果繼續姑息養奸,等到利用大殺傷力武器的恐怖主義攻擊已經完成再後發制人,其災難性的後果將不堪設想。
克里指責布希犯了拋棄盟國和繞過聯合國的單邊主義錯誤,使美國陷入國際孤立之中。而在實際上,這樣指責似是而非:難道只有德國和法國才能代表歐洲國家,而英國、義大利以及東歐諸國無法代表歐洲嗎?何況,在亞洲,美國的大多數傳統盟國(如日本、韓國等)皆支持反恐。至於聯合國授權問題,由於德法中等大多的從中作梗,美英兩國是在全力爭取而無功而返的情況下,才不得不採取行動。
在當今世界,對全球性和地域性的危機的處理,特別是在對待邪惡無賴國家之時,沒有美國的參與就難以收到實際效果。邪惡的薩達姆政權象邪惡的塔利班政權一樣,對內壓迫本國人民,對外窮兵黷武,不僅是對美國的威脅,而且是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對這樣邪惡的政權,在恐怖統治中掙扎的本國民眾,只能或被洗腦成為狂熱的原教旨主義者,或無可奈何地歎息;越來越受制于多數無賴國家的聯合國,其清談館的性質註定了它的軟弱無力,第一次海灣戰爭以來的十多年中,聯合國已經淪為薩達姆的玩物和避難所,德法等國提交給聯合國的一個個解決方案,由於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支持而被束之高閣;阿拉伯諸國儘管與伊拉克有仇,但沒有人能夠單獨打敗薩達姆;俄羅斯和中國又都曾與伊拉克關係密切,從海灣戰爭開始就一直為薩達姆月臺……在聯合國缺少正視現實的勇氣和採取有效協調行動的能力的情況下,只有遭遇到9•11大災難的美國,既有倒薩的實力,又有倒薩的動力。
在人類歷史上,還從未有一次剷除暴政的戰爭象倒薩之戰這樣,發動得如此迅速、打得如此文明、勝得如此俐落!儘管,現在的伊拉克局勢還不穩定,局部暴力和人質事件不斷發生,所以,有人稱之為“災難性勝利”,幸災樂禍的旁觀者們也大肆談論“第二個越南”。然而,薩達姆對世界和平的威脅和對本國人民的暴政消失了,伊拉克人民自由了,明年一月的大選即將舉行。無論反美的媒體如何抹黑布希政府,但伊拉克人民的大多數仍然認為:沒有了薩達姆的伊拉克會更好。正如大陸媒體《法制晚報》10月25日關於伊拉克的報導《伊拉克平民專訪:孩子不恨美國兵害怕薩達姆》。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正義事業的成功皆要經歷曲折,甚至要付出慘烈的代價。特別是在遵守國際規則和文明底線的自由國家與不講任何道德底線的獨裁政權、恐怖主義、原教旨主義等邪惡勢力進行較量之時,必然要付出巨大的代價才能取得最後的勝利。9•11恐怖大災難是美國推廣自由所付出的代價,9•11後的反恐之戰,只不過是自由力量與恐怖主義的公開較量的開始,聯軍將士和平民的人員傷亡,不過是反恐鬥爭、推翻薩達姆暴政和建立民主伊拉克所必須付出的代價。
無論是反恐之戰還是處理國際關係,布希都不是一位完美的總統,但他畢竟先後贏得了後發制人的阿富汗之戰和先發制人的倒薩之戰。西方的左派們可以抓住暫時的挫折來大做文章, 但在歷史過去多年之後,人們才會象事後談論二戰初期的邱吉爾和冷戰時期的雷根一樣,以“具有大智慧的大戰略家”來評價布希總統。
無論倒薩的行動要冒的多大風險,不行動的風險將更為巨大,二戰和9•11就是明證!
所以,無論如何,倒薩之戰是正義的!布希總統的決定是正確的!
2004年10月31日於北京家中---《觀察》首發, 轉載請注明出處---
作者為獨立中文作家筆會主席
---------------------
http://www.boxun.com/hero/liuxb/255_1.shtml
網址是「獨立中文筆會」,內有「劉曉波文選」
《伊拉克人--創造歷史的勇士》
作者:劉曉波
當中共現政權仍然對國人實行資訊封鎖時,北京時間2005年1月30日22點,伊戰之後的首次大選在全世界媒體的聚焦中結束。
這個長期被暴政和戰爭蹂躪的國家,終於在民主重建的道路上邁出了關鍵的一步。如果說,倒薩之戰推翻了暴君,僅僅爲民主伊拉克掃清了舞臺,那麽,此次大選的成功舉行才真正拉開民主伊拉克的序幕,伊拉克人開始把未來的命運握在了自己的手中,通過選票來表達自己的意志。
鑒於伊拉克的安全局勢,選前,有認懷疑大選能否如期舉行,有人預測投票率將很低,能達到50%,已經不錯了。然而,令整個世界吃驚的是:在恐怖分子的日益升高的恐嚇和頻繁發生恐怖襲擊之下,勇敢的伊拉克人還是堅定地走向投票站。高達72%的投票率,已經超出了選前所有最樂觀的預測,甚至連布希政府也沒有想到。
伊拉克大選的投票按計劃結束以及高參與率,向世界傳遞了多重積極的資訊:
1,無論何種文化、宗教、民族,也無論人的素質有多大差別,都希望生活在免于恐怖的自由之中,因爲心向自由來自人性本身。特別是長期處於極權暴政統治下的人民,就更渴望自由、民主與和平,更珍惜來之不易以民主方式重建家園的機會,更珍惜自己獲得的民主權利。不要說已經民主的土耳其,即便是在短短三個月內完成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三地的大選,已經足以讓民主不具有“普適性”的論調閉嘴!
2,在這個日益功利化的世界上,剷除暴政和推廣民主,不僅需要硬實力,更需要超越狹隘功利的理想主義;不僅需要如何操作的智慧,更需要敢於踐行自由理想的決斷和勇氣,即便面臨著巨大危險,也要敢於踐行。如果說,伊拉克人應該感謝美國以巨大的犧牲幫助他們剷除了暴政,那麽,發動倒薩之戰的布希政府更應該感謝勇敢的伊拉克人民。因爲,倒薩之戰的最終勝利和大中東戰略的推進,在根本上取決於伊拉克人能否在美英聯盟的幫助下完成民主重建。
3,在當今世界,實現世界和平與人的尊嚴的首要前提,是剷除暴政和推廣民主,讓自由之火照亮全球。對此,發達的自由國家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特別是面對作惡多端、不肯改悔的暴政之時,也面對渴望自由卻又無力擺脫奴役的人民之時,發達的自由國家有義務幫助不甘於奴役的人民獲得解放,通過多種手段瓦解暴政。當然,最佳方式是用和平演變來瓦解暴政。當用盡所有和平手段而仍然不起作用之時,作爲次優選擇的武力除暴便不可避免。正如布希總統所言:自由在美國的存續和安全和世界和平的最大希望,越來越依賴於“結束每個角落的暴政”和“自由在其他國家的成功。”
4,9.11以來的國際現實證明,對於那些只講實力而絲毫不講道義、一味窮橫而不知妥協的極端邪惡國家,最有效的應對方式就是在反恐中誕生的布希主義:以推廣自由民主爲目標,以先發制人的打擊爲手段。9.11以來,布希主義已經把自由力量向前推進的一大步,在最難現代化的伊斯蘭世界剷除了的兩個最暴虐的政權,阿富汗大選順利完成,伊拉克大選以高達72%的高投票率結束。同時,布希主義的威懾力,使獨裁者卡紮非開始棄惡從善,一向強硬的伊朗在核問題上有所讓步,暴君金正日不得不參加六方會談,巴以關係也因老恐怖分子阿拉法特的病死而現出和平曙光。
據《紐約時報》報導:在襲擊不斷的巴格達,開始時投票人數不多,選民蜂擁而出,一些投票站都快擠爆了,街道上充滿了節日的氣氛。一名美國軍官說,“你能感受到那股熱情。”(
今天,我寫下這篇短文,也是在分享著伊拉克人的喜悅。
但我更不該忘記,爲了自由伊拉克的誕生,1300多名美國士兵殉難,也許多伊拉克人死於戰爭和恐怖襲擊。就在此次大選中,也有36位伊拉克人死於恐怖襲擊,有人就死在投票站或去投票的路上。
他們是爲重建自由伊拉克而死,他們的名字,理應銘刻在自由伊拉克的紀念碑上,也理應刻進全球民主化進程的歷史。
2005年1月30日於北京家中
--------------------
http://hk.news.yahoo.com/article/101008/8/kmft.html
劉曉波得諾貝爾獎 魏京生批評
(法新社)2010年10月9日 星期六 06:20
(法新社華盛頓8日電) 中國資深民主運動人士魏京生今天表示,其他人都比劉曉波更有資格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說劉曉波是願意與北京合作的溫和派。
魏京生曾因力推中國民主而入獄將近20年。他說中國經常讓劉曉波自由活動,劉曉波也批評要求全面民主改革人士。
流亡華府的魏京生告訴法新社:「以我的觀察,諾貝爾和平獎之所以頒給劉曉波是因為他與絕大部分的民運人士不同。他對政府有更多合作的表態,對其他受苦的反抗者有更多批評。」
中國譴責諾貝爾委員會的同時,魏京生表示,北京的批評相較之下比較低調。
魏京生說:「這可能是挪威人最後能承受這股壓力的主要理由。」
魏京生說,這個獎可能幫助劉曉波提早出獄,並提升溫和派改革者的形象,在這個過程中,鼓勵中國人在體制內推動改革。
魏京生表示,有資格領諾貝爾和平獎的中國人有「好幾萬」,包括愛滋人權運動人士胡嘉、揭露臨沂地方政府以違反法律與人權的手段執行計畫生育工作的陳光誠及失蹤的人權鬥士高智晟。
魏京生過去也被認為很可能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他原本是北京動物園的電工,因為張貼大字報鼓吹民主而被囚整整18年。直到前美國總統柯林頓呼籲,中共才讓魏京生流亡華府。
---------------
不要因為這是新華社社論而不看
寫得很有道理。
我們,需要有自己視角去判斷及觀察事物!!
───────────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5/c_12664760.htm
新華社: 《和平獎是西方給劉曉波的政治犒賞》
2010-10-15
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了劉曉波——一名因觸犯中國法律而被中國司法機關判處徒刑的罪犯。這種褻瀆法治的行為,與諾貝爾設立該獎時的初衷格格不入。人們不難嗅出其中暗藏的西方政治意圖和意識形態陰謀。
挪威諾貝爾委員會聲稱,決定把2010年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一個重要理由是他長久以來用非暴力形式在中國為基本人權作抗爭,並表示一直相信,人權與和平有密切的關係。
近些年來,劉曉波炮製了一系列文章和言論,一方面以造謠、誹謗等方式否定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政權和社會主義制度;另一方面通過自己組織或者勸誘他人組織簽名並公開在網際網路上宣傳煽動他人加入其中,共同改變現有政治,推翻現有政權。
所謂劉曉波的「人權抗爭」——試圖推翻現有政權和制度,實行西式民主和制度,公然違背了中國的憲法和法律——既是他「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罪」的確鑿罪證,也是他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重要原因。
諾貝爾和平獎頒給劉曉波,再度反映了西方干預中國政治進程的強烈企圖。中國正在不斷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在這一過程中,也將積極借鑒人類政治文明有益成果,但中國絕不會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挪威諾委會這個出於意識形態偏見和政治需要的決定,將諾貝爾和平獎淪為西方一些勢力的政治工具,嚴重損害了諾貝爾和平獎的公信力,也玷污了諾貝爾先生的榮譽。
諾貝爾和平獎應授予「為促進民族和睦,增進各國友誼,推動裁軍以及為召開和宣傳和平會議而努力的人」,這是諾貝爾的遺願。而劉曉波從未在這方面作出過任何貢獻,並不符合這條重要標準。
挪威諾委會在授獎給劉曉波的同時,還指責中國違反簽署的多項國際協議,甚至包括中國憲法所保障的政治權利。它表示,中國憲法第35條明文規定,「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但事實上,中國公民要是行使這些自由,肯定會受到限制。
這種指責毫無道理。在中國,言論自由是一項極端重要的公民權利,受到憲法和法律的嚴格保護,但這並不意味著公民在行使該項權利時可以不受任何限制。
中國憲法在規定公民享有言論自由的同時,於第51條、第54條規定,「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西方一些人在「言論自由」問題上總是奉行「雙重標準」:對己講自由與法律的統一,對別國卻片面強調「自由」。西方一些人只知道本國公民要「依法」享受言論自由,卻「不知道」別國公民的言論自由同樣也要受到法律約束。
因此,當中國有極個別人發表了推翻本國社會制度、政治制度和本國政府的言論時,西方一些人不是去尊重中國依法對這種極端的「言論自由」所採取的法律行動,而是把其捧為「英雄」或「人權衛士」,把中國依法行事污衊為「獨裁」、「侵犯人權」,甚至還把中國有權依法處理的內政問題變成決定國際關係發展的條件。
「言論自由」在任何國家都是有限度的。比如,德國刑法第90條b規定了針對憲法機構實施敵對憲法的詆毀犯罪;瑞典刑法典第16章第5條規定了煽動規避公民義務或者違抗公共機構的犯罪;意大利刑法第342條規定了侮辱政治、行政或者司法機構犯罪;新加坡刑法第505條規定了煽動實施反政府或者反公共安定秩序的犯罪等。
在西方國家以煽動治罪的案件也時有發生。美國在上個世紀就先後審理了申克郵寄反徵兵傳單,煽動軍人反抗服役案;艾布拉姆斯印製、張貼反對美國出兵的傳單,呼籲軍火業工人進行總罷工案等。在美國,發表威脅他人乃至國家領導人的言論也會涉嫌犯罪。美國的言論自由同樣是以能否維護其現存制度和社會穩定為前提的。
挪威諾委會之所以把獎頒給劉曉波,顯然不是要倡導「絕對言論自由」和「違反本國憲法和法律」,而是要肯定劉曉波攻擊中國執政黨、國家政權和社會制度的言論,背後的目的還是要散播西方價值、推銷西式民主。
這些帶著明顯政治目的的事情,挪威諾貝爾委員會以前也不是沒做過。1989年3月,達賴集團在拉薩製造嚴重的流血騷亂事件;6月,在西方某些勢力的唆使、支持下,北京發生政治風波,隨後西方國家對中國採取了政治孤立、經濟封鎖等一系列打壓手段;10月,諾貝爾和平獎很「適時」地落到了達賴頭上。
當時的挪威諾貝爾協會會長毫不隱晦地說,「選中達賴喇嘛既是為了影響中國的局勢,也是為了承認中國學生從事民主運動的努力。達賴獲獎人權問題不是新因素,政治則起了作用」。諾貝爾委員會會長也宣稱「表彰達賴喇嘛是對北京政府的一種懲罰」。很顯然,達賴獲獎是對達賴的政治「犒賞」,是西方勢力全面打壓、分裂中國的總盤子的一部分。
有達賴的先例,那麼今天挪威諾委會又把諾貝爾和平獎給了劉曉波這樣一個人,就毫不奇怪了。達賴煽動「西藏獨立」,分裂中國,而劉曉波則鼓動抵制中國現行法律,煽動顛覆國家政權。無論是分裂中國,還是顛覆中國國家政權,都是符合西方一些勢力戰略目標的。
劉曉波獲獎後,10月8日俄新社一篇評論尖銳指出:諾貝爾和平獎一貫被政治化到極致,該獎主宰者的取捨和好惡取決於美國、北約和西歐的態度。
「古巴辯論」網站日前指出,「劉曉波與美國幾十年來培養的所有‘不同政見者’沒有任何不同。他們作為第五縱隊人物,被派往那些不屈服於美國霸權的國家進行顛覆活動」,「唯一能夠肯定的是,這些人的獲獎讓諾貝爾和平獎本已寥寥的名聲更加受到異議」。
作為中國人的劉曉波上世紀八十年代曾大肆謾罵中國文化、鄙視中國人種,主張「全盤西化」。他還公然主張:「香港100年殖民地變成今天這樣,中國那樣大,當然需要300年殖民地,才會變成今天香港這樣,300年夠不夠,我還有懷疑。」
一個如此推崇殖民地歷史及文化的人有何資格和誠意大談「民主」「自由」?!可見,無論是大肆宣揚「殖民地」理論,還是極力推崇西式民主和自由,均是劉曉波不顧自相矛盾急切切向西方主子「獻媚」的八拜九叩,而諾貝爾和平獎正是西方主子扔給他的政治「犒賞」。可以看出,劉曉波也是個典型的政治投機分子,他竭力想幫助西方主子維護西方霸權,讓中國淪為西方的附庸。
新華社北京10月15日電
另一篇為: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0/17/c_12667449.htm
《走入政治歧途的和平獎》
2010年10月17日 08:19:25 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2010年10月10日 星期日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上下篇(文章轉貼)
【按:好像沒有外傳多少篇釣魚島的分析文章。因為這歷史課題彷彿「很容易談」,卻不一定能把問題說透。釣魚島是一個彷彿已經熟識,卻又可能知之不詳、今後仍會不斷重提的課題,值得花點時間把它稍為弄清楚是甚麼一回事。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資料極豐富卻又不止於資料羅列;資料是本文的磚塊,眾多的磚塊砌起來,構建出一間扎實的房屋──也呈現出一種在鮮見的、文化人自己扎實地做學問,然後才發而為文的態度。知識,本來就應該由最基礎的事實認知做起!!而本文的特別之處,是資料翔實,脈絡線索錯綜,而且有國際視野,把問題剖析得立體而透徹。
本文上下篇合共一萬字,但並不難讀,值得花時間細看(如一個午飯時間),你必定有收穫!!】
────────────────────────────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上篇
(又名《釣魚島背後的亞洲爭霸戰》)
星島日報(美西版)總編輯梁建鋒
前言
2010年9月24日,中國以過去從未應用過的強硬措施,成功逼使日本政府軟化,即時釋放被日方於釣魚島海域拘押的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領土糾紛是國際間最難解決的問題,中日釣魚島之爭長達四十年之久。自從2010年9月7日中國漁民在釣魚島水域被日方拘留後,中港台以至海外掀起了新一輪的保釣浪潮,譴責日本侵佔中國領土,非法扣押中國公民。而在船長獲釋後,國際輿論則是一片中國威脅論。中日關係因此事而跌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可是,若單線從中日關係來理解釣魚島事件,將不能準確理解這幾個面積細小的島嶼,如何於二戰後開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佔一席位?他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又處於怎麼樣的關鍵位置?
提到釣魚島問題,西方輿論不無忌諱,但華人都很明白,美國──才是這場領土紛爭的始作俑者。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的主權及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日本。琉球本是獨立島國,釣魚島是中國故有領土,為什麼都全歸日本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偏袒日本,而美國至今卻仍然聲稱在釣島主權問題上採取中立,對於中日之爭,也彷彿置身於事外──果真如此嗎?只要綜合史料便清晰看到,釣魚臺的「命運」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上,是美國意義重大的戰略資本,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作用,對付不同的美國「敵人」。
-------------
1945年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是年3至6月,美軍於被日本佔領的琉球群島(今日的沖繩)展開登陸戰,隨即在當地成立美海軍政府。日本投降後,40餘萬美軍進駐日本全國並實施軍管,但對琉球及其附近島嶼卻有不同計劃;美國在這些島嶼以建立軍政府的方式進行管治。1947年4月,在美國單方面主導下,聯合國通過了《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琉球及附近海域單方面交給美國全權托管。另有說法是美國原意認為琉球的性質是日本殖民地,希望將之交給聯合國托管,然後讓其獨立。但後來因蘇聯勢力的不斷擴張,令美國改變主意。不論初衷動機為何,客觀事實是美國把琉球據為己有,作為其遠東軍事基地。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迎來更大的敵人──蘇聯。美國在歐洲已駐有重兵,情況不足懼。而在亞洲,因中國和朝鮮加入共產陣營,美國有實質需要在亞洲地區作軍力部署。北起日本南至菲律賓,美軍構建了一個包圍亞洲大陸的安全線,而琉球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由於戰略價值重大,美國選擇對該區域擁有托管全權。195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韓戰爆發及中國承認北越政權。美國為進一步確定佔領琉球的合法性,於1951年與日簽訂《舊金山和約》,令日本放棄琉球群島治權(條款內並未提及釣魚島),轉由美國全權管治。1953年7月韓戰結束,但中國對越共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有增無減。同年12月25日美國琉球民政府發布《第27號令》,申明美國琉球政府的地理管治界線──這是第一次明文把屬於中國的釣魚島劃入美琉球民政府的管治範圍。歷任美國琉球民政府的最高行政官都是美國高級軍官,由此證明美國佔領該片島嶼完全基於軍事目的,針對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對琉球由佔領至托管,美國由始至終都由自身的軍事戰略利益出發,盤算中「日本因素」不在考慮之列。
也可以說,二戰後美國需要在遠東留一個自主的軍事基地,目的不是要看管已成手下敗將的日本,而是蘇聯以及赤化的中國大陸;琉球,正具備地理上的軍事價值。中國介入韓戰,令美國更加重視在亞洲的軍力部署。至於釣魚島,只是不幸被「連帶」劃入美琉球政府的管轄範圍內。總言之,釣魚島主權爭議源自琉球;而琉球之被重視及佔領,完全出於美國單方面的國家利益考慮。
美國是戰後最大戰勝國,日本作為戰敗國完全喪失發言權;中國又陷入內戰和分裂分治之中,對於美軍佔據琉球以至釣魚島沒能力也無暇顧及,再加上聯合國這枚美國的橡皮圖章,讓美國可以如取如攜,「合法地」佔領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一大片區域。在其後的廿餘年間,琉球擔當了美國在東亞的前哨,直至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才發生了變化。
1969年1月就職的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遜,可能是戰後美國最有遠見和膽色的政治家,甚至是對國家最有貢獻的總統。只可惜因「水門事件」而極不光彩地下台,讓美國人從此沒能公正地評價他的成就。
尼克遜出身於加州一個窮苦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因生活費問題而放棄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只留在家鄉唸大學本科,最終仍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律師資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震撼了全美國,在政府物價處工作的尼克遜放棄免役權投筆從戎,毅然加入美國海軍,受訓後被派往南太平洋戰區。1945年戰爭結束時,尼克遜的官階是海軍少校。翌年他投身政壇,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先後當選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直至1952年,以反共著稱的尼克遜獲艾森豪威爾邀請為總統競選拍當並當選,成為美國史上第二年輕的副總統,時年才39歲。在副總統任內,美國中央情報局參與了伊朗政變,推翻民選的伊朗總統,扶植親美的巴列維國王。事件標誌著美國對中東事務的直接干預。
1968年,尼克遜成功當選總統。此時的他已是名久經歷練的資深政治家。走過對日戰爭與竭斯底里式的反共年代,尼克遜對世界局勢的變化相當敏銳,而且充滿自信。任內推動了多項劃時代的新政策,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著美國以至全世界。在經濟上他於1971年8月15日冒天下之大不諱宣佈取消美元金本位制,令聯邦儲備局可以無限制地發鈔,解決當時國際施加於美元的壓力之餘,也為其後幾十年美國的繁榮提供了「無盡的資金」。
在政治方面,尼克遜是一位視野廣闊的國際政治家,上任後因應當時國外的形勢,大幅度調整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尼克遜一手接過越戰這燙手山芋之同時,中東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敵對局勢已變成美國外交與國家安全的新熱點;對於宿敵蘇聯,尼克遜則選擇緩和策略。1969年7月,尼克遜在關島發表了著名的「關島演說」,明確表示美國將減少在亞洲的駐軍數目,集中兵量駐歐洲和中東;因此,期待亞洲盟國如日本能承擔更大的地區防衛角色。尼克遜的「關島演說」,被理解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採取「戰略收縮」政策。1972年2月,美中簽署《上海公報》,美國又再重申最終將會從越南和台灣撤走全部軍隊。其後歷任美國總統基本上維持此「收縮」思路──直至奧巴馬上任後才提出「重返亞洲」策略。美國的亞洲政策至此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尼克遜的關島演說是為退出越南戰場作鋪墊,而《上海公報》則清晰展示尼克遜政府對亞洲會作出全新的部署。美國要減少在亞洲的虛耗是大方向,但且注意,所謂收縮只指資源投放,並不是自甘削弱影響力的意思。尼克遜要讓美國平穩收縮資源投放之餘,又能保持甚或增大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辦法是──重塑亞洲的勢力版圖。新政策包括三大重點:結束怨聲載道的越戰、美中關係正常化、抑制蘇聯亞洲擴張的可能;而調整美日戰略關係只是副產品。在《上海公報》中美方隻字不提日本,反而是中方提出反對日軍國主義復活和對外擴張。
當尼克遜上任之時,每周平均有三百名美軍死於越戰,競選時他曾承諾會「光榮和平」地結束越戰。所謂「光榮和平」,用中國化的語言詮釋,即是「且戰且退」。尼克遜一方面加強對北越的空襲,同時又逐步撤走美軍回國。然而美國退出越南無論多「光榮」,也將會被視為在亞洲地區的嚴重挫敗。於是在退出越南前,美國必須先行鞏固在亞洲的影響力。
幾乎整個政治生涯都與共產主義鬥爭的尼克遜,察覺到中蘇關係的變化後,向國際社會投下了震撼彈──主動向紅色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本著實用主義精神,尼克遜看準了拉攏中共形同向蘇聯加壓,令蘇聯願意與美國緩和關係,促成冷戰中美蘇勢力的重新平衡。與此同時,與中國建交,將加大美國在亞洲事務的話語權,減低美軍撤出越南的負面衝擊。眾所周知,北京當時是朝鮮和北越可共生死的忠實盟友。
白宮期待美中關係正常化,主動出擊;中蘇邊境1969年發生珍寶島衝突後,中國也有意願與美國友好,給老大哥一點顏色。於是,1971年7月,尼克遜派譴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為自己訪華行程鋪路。為了這場將要震動全世界的美中領導人會面,尼克遜和基辛格都做了十足準備。作為見面禮,美國中央情報局突然中止了支援西藏獨立運動武裝分子,讓這批由美國一手訓練並一直依賴美國補給與解放軍作戰的遊擊隊,頓成國際人球,被逼放下武裝終生流亡在尼泊爾山區。
由此可見,尼克遜深知與中國建交必須展示善意,首要是顧及中國的領土主權。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毫不猶豫,在《上海公報》中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對白宮來說沒有一點難度,連跟台灣國民政府事前打個招呼也不必要。卡達總統於1979年與台斷交前,僅給了蔣經國七個小時的提前通知。
且別以為尼克遜為了打開中國之門便會有求必應,尼克遜很清楚修平與中國建交的道路,是為了更划算地維護美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令中國接受美軍繼續留駐日本。美軍可以從越南和台灣撤走,但駐日基地可以做美國向亞洲伸展軍力的接駁站,令整個遠東仍然置於美軍勢力範圍之內。1972年2月,尼克遜到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和基辛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說服毛澤東和周恩來接受《美日安保條約》,並把條約說成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而中國讓出的這一步,為將來處理釣魚島問題埋下陷阱。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和尼克遜努力告訴中國領導人美軍是壓制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唯一力量。尼克遜對周恩來說:「美國可以撤離日本海域,但其他人仍可以進來釣魚。如果我們讓日本赤裸裸沒有防衛能力,他們必定會找別的幫助(暗示日本會傾向蘇聯),或是自行擴軍。」尼克遜說沒有《美日安保條約》,美國便失去對日本的影響力。尼克遜甚至警告如中國不接受美國保衛日本,將會鼓勵日本發展核子武器。
七十年代初美中和平外交的首輪交鋒,雙方就朝鮮、越南、台灣都輕易達成共識,反而關鍵焦點竟然落在日本身上,有論者稱這是「美中日三角關係」。哥倫比亞大學美日關係專家Gerald L. Curtis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時期三角關係並未存在。尼克遜關心的不是日本的利益,更談不上什麼情義,美國關心的是全球戰略。借挑撥中國對日本擴軍的憂慮,美國成功逼使中國默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籠罩。
否定所謂三角關係的另一有力證據是尼克遜從未知會日本有關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改變。基辛格秘密訪京,日本事前全不知情,令這位美國在亞洲最忠實的盟友十分尷尬。時任美國駐日大使的Armin Meyer曾提醒尼、基兩人,借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之說來逼中國接受《美日安保條約》是危險的,一旦讓日本得悉,將會令日本對美國失去信心,而美日關係變淡,正是中國樂見的。但在基辛格看來,日本只不過是美中建交過程中的一隻棋子,日本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美國的安排與借用。美國與中國建交的利益,遠遠重要過日本的感受。
事實上美對華政策繞過日本並不是尼克遜個人偏好,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只單方面要求日本配合,並不存在對等的協商。五十年代,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曾表示有意改為承認中國共產政權,相信這更有利於日本重建經濟和國際外交。吉田茂的一中一台構想,立即遭到美國喝止,恐嚇若日本不完全承認台灣蔣介石政權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則美國國會將不確認《舊金山和約》,逼使吉田茂打消念頭。時移世易,於尼克遜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日本嗅到了這是鬆綁的訊號,於是立即搶先與中國「邦交正常化」,比美國足足早了七年。
1970年同意交還沖繩不久,尼克遜便認為日本將乘好勢頭積極參國際事務,他曾說:「對於五年內美國便要開始約束日本,一點都不為奇」。日本作為美國亞洲政策的配合者,過份積極主動,從來都不是美國的意願。另,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日本倡議領導設立一個亞洲基金,此舉又因美國封殺而放棄。從這些事例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二戰以來一直堅持主導亞洲事務,不論文鬥或是武攻,日本都不可以在區域政治上越過美國;享受經濟繁榮的富裕,則問題不大。
就在白宮秘密籌謀修復美中關係的同時,釣魚島問題也奇妙地在這關鍵時刻浮出台面。前文提到,戰後美國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遠東軍事基地,單方面強行佔領了包括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一大片區域。依據尼克遜「收縮亞洲」的戰略思維,上任首年便成立委員會重新檢討保留琉球美軍政府的必要性。1969年11月,美國宣布將原受托管地──琉球區域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島,但卻保留琉球(沖繩)島上的美軍基地。釣魚島再一次因應美國的亞洲戰略的調整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值得玩味的是,這在時間上正值白宮開拓美中新關係之時。美單方面提出把釣魚島也交給日本,即時引起留美中國學生的憤慨,1970年元月,數千名中國留學生到紐約聯合國示威,一場掀動全球華人持續四十年的保釣運動就此展開序幕。兩岸政府也向美國提出抗議。
1971年6月17日美日不理會民間示威,簽署了歸還琉球等地的協議;不出幾天,基辛格便秘密出訪中國。7月15日,尼克遜公開宣布基辛格已經秘密訪華歸來,而他本人亦已接受訪問中國的邀請。10月,美國回應保釣示威,聲稱依法把釣魚島的「行政管治權」交給日本,並不妨礙有關地區的主權討論。同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堅決反對日美勾結將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入「歸還區域」,指出這是完全非法的。兩個月後,1972年2月,尼克遜訪華,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奠定基礎。於同年5月,美國廢除琉球政府,沖繩正式歸還日本,而尼克遜則到了莫斯科與蘇共領導人會談。
釣魚島的轉移治權與美中建交是雙軌並行的。尼克遜能為向中國示好而斷絕對藏獨的支持,為什麼卻又不理會中方關於釣魚島的抗議呢?是美國偏愛日本嗎?當然不是!更根本的考慮應該是:美國真的想撤離這片具爭議的區域嗎?從尼克遜和基辛格一開始便利用日本牽制中國的做法,以及美軍從沒打算放棄沖繩基地的態度,合理的分析是釣魚島轉交日治,是美國有意識的戰略部署,並充份考慮了中國因素。說得白一點吧,廢除美琉球民政府是為了瘦身,而留下沖繩基地和釣魚島爭議,是為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埋下伏筆。
──────────────────────────────────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下篇
星島日報(美西版)總編輯梁建鋒
導語:
當年美軍強佔琉球,日本沒法反對;1972年得到琉球並另加於1969年剛發現海底資源豐富的釣魚島,日本政府高興也來不及。至於中國大陸,在尼克遜軟硬兼施下,基於戰略考量和實質軍力的懸殊,也只能暫時忍住這道氣。台灣國民政府就更不用說了,面對美國斷交的威脅,還哪有餘力去爭一個釣魚島。就這樣,在美國的刻意布局下,中日兩國便埋下了糾纏四十載的釣魚台領土爭議。從中可以理解為何保釣運動一直是民間熱,官府冷;直至鄧小平在日本為釣魚島問題定調。
──────
尼克遜訪華後一年,美國於1973年與南北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兩個月後,美軍全面撤出越南。1974年,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1975年,越戰結束,尼克遜的繼任人福特總統訪華,並會見了鄧小平。1976年,周恩來和毛澤東相繼逝世,四人幫被捕。美國方面,民主黨籍的卡特於1976年以壓倒性票數當選總統,尼克遜時代徹底結束,但美國對華政策並未因而有變化,甚至連運作模式也一樣。卡達上任後積極繼續美中建交工程,主要執行者是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
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受命訪問中國,確定兩國建交的具體時間表。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正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布熱津斯基在回程時去了東京,但不是向日本報告訪華內容,而是向首相福田赳夫施壓,要日本按中國提出的條款,盡快簽訂友好條約。事源中日於1972建交時曾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雙方談判簽署《和平友好條約》;但自1975年以來,談判進入膠著狀態。直至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8月,日本讓步,中日終於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副總理鄧小平赴日出席《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交換儀式。鄧在日本說:「釣魚台問題與日本有爭議,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人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辦法。」鄧小平於1978年底正式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中國自此改弦易轍,全面走向經濟建設的新時代。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訂明「確定彼此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鄧小平提出暫時擱置釣島主權爭議的立場,日方沒有反對的理由,釣島問題也逐漸淡化下來。而白宮方面,尼克遜對亞洲的收縮政策,歷任美國總統蕭規曹隨;美國在這大方向下,要求日本增加國防投入,並擴充自衛隊的任務與規模。外面看來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徵兆,卻其實是美國對日本的一貫要求,當然日本也樂意照辦。這與最初尼克遜向中國說《美日安保條約》是防止日本擴軍的法寶的講法恰好相反,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憂慮。但值得注意是,七十年代,釣島問題幾乎絕跡於美中日三邊關係的議程上。
經歷二戰的美、蘇、日、中,國力在八十年代此消彼長。在整個鄧小平時期(同期的美國總統是卡達和列根),中國全民投入經濟發展。石油禁運一役後,中東成了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新主戰場。列根總統親台傾向明顯,沒興趣打中國牌,改用軍備競賽跟蘇聯打消耗戰。美、日糾纏經年的貿易順差招來美國會的連番炮轟,美政界和商界反日情緒高漲。美日貿易戰最終因1985年歐美日多國共同簽署的《廣場協議》令日元被逼大幅升值而分出勝負。至於觸發美國轉向與中國建交的蘇聯,被昂貴的軍備競賽拖累,步入土崩瓦解的邊緣。
1989年,在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北京鎮壓學生民主運動時,日本卻鮮有批評之聲。1990年,日本率先表示將恢復對華貸款。首相海部俊樹其後說,他曾就開放貸款之事與布殊總統通電話,對方表示支持。天安門事件並未窒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經濟發展反而朝世界工廠方向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同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一年後蘇聯解體,美國在中東和歐洲之間疲於奔命。
九十年代可說是全球向錢看的時期,人們對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再提不起興趣。鬥了四十餘年的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有了全新的敵人──回教極端份子。隨著不再是蘇聯的俄羅斯經濟環境轉趨脆弱,日本的資產泡沫於九十年代開始爆破,美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威脅已不再如七八十年代般來自俄日──中國,竟然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倒下來。尼克遜至列根時代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和收縮政策,隨之顯得有點過時。
1992年,克林頓當選美國首位後冷戰時期總統,他採取了積極與華互動的外交政策,訪華期間願意應中方的要求公開表示反對台獨。與他的前任們一樣,克林頓在對華策略上並沒有知會日本的習慣,並宣稱要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係。日本看在眼裡,沒法不對親密的美中關係起戒心,憂慮從此會被這位忠誠的盟友冷待。把心一橫,日本轉而擁抱經濟日益強大的中國,也想透過在八十年代已打下基礎的中日貿易來自救。然而,奇妙地就在這些年頭,釣魚島忽然無風起浪。
1996年,日本右翼份子登上釣魚島樹立燈塔,兩岸政府強烈抗議,但只停留在外交聲明層面。日方稱建塔是民間人士所為,但卻派出巡邏艇阻止港台人士靠近釣魚島,事件迅即觸發全球華人的新一輪保釣運動。同年9月11日,美國政府發言人伯恩斯稱,美國既不承認也不支持任何國家對釣魚列島的主權主張。而美駐日大使蒙戴爾其後又表明《美日安保條約》沒有強制美軍須要介入釣魚島糾紛。這立場與當年尼克遜政府完全一致。同年10月6日,在釣魚島水域下水宣示主權遇溺的香港保釣人士陳毓祥舉殯;同一天,港台保釣人士幾十艘漁船於基隆出發直駛釣魚島列嶼,日本不便攔截,部份保釣人士成功登島揮舞國旗,宣示主權。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同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受到熱列歡迎。行程中他選擇了訪問珍珠港,似乎有意提醒美國別忘記敵友之分。1998年6月克林頓回訪北京,於聯合記者會上讚揚中國的匯率措施對穩定地區經濟發揮了重大貢獻。克林頓並進一步指美中將全力以赴應對金融危機,但日本政府和人民也必須多出分力。依克林頓的語氣,彷彿日本是美中的共同煩惱。同年11月,江澤民訪問日本受到冷遇,日本拒絕按中方要求就侵華戰爭發出書面道歉。江澤民在檢閱日本儀仗隊時,也明顯側身只向中國國旗鞠躬。
雖然日本從來就沒法干預美國的對華政策,尼克遜或卡達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也沒有事先知會日本。不過,在冷戰策略的前提下,兩位總統都向中國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的重要性,這已足夠令日本放心了。克林頓卻不同,蘇聯因素消失了,這位美國新總統似乎對中國亮麗的政經發展頗予肯定。日本開始關注美中關係與日本利益的可能負面影響。日本國內希望脫離美國,採取獨立對華政策之聲漸高。
儘管如此,克林頓時期的美中關係絕並非一帆風順,1999年5月7日,美軍機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使館內多人死傷。最後美方同意賠償,但事件卻令踏入新世紀的美中關係蒙上陰影。走過千禧年,2001年的美國迎來新總統小布殊。小布殊對中國沒太大好感,並調整了美中是戰略合作伙伴的說法,改稱中國是潛在的競爭者,與美國國防部的觀點一致。同年4月1日,南海上空發生中美軍機相撞事件,美偵察機急降海南島。小布殊即時以強硬措詞要求中國歸還偵察機,並宣稱美軍機等同美領土主權的延伸,中方人員不得進入。中國的回應是把偵察機解體後才交回給美方。
日漸緊張的美中關係因911事件而驟變。在餘下的七年多任期內,伊拉克和基地組織幾乎佔去了小布殊全部的注意力。恐襲發生後,小布殊在國會演講時提出邪惡軸心說,指的是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布殊派重兵到中東,至於亞洲區的邪惡國家朝鮮,小布殊分身不下。他最終於同意借助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促成六方會談。911事件的副作用,是令中美關係在邊談邊打之中以談的時間居多,令中國得到幾年安靜,集中力量鞏固國家的綜合力量。
中國再和平的崛起也是崛起,中國製造與中國威脅論開始出現。美國國會和媒體開始批評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措施導致美國貿赤嚴重,國內企業職位外流,也拉低美國工人薪酬。當時身為聯邦參議員的希拉莉要求國會調查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問題,指責中國藉國家補貼的廉價出口貨品賺取大量美元外匯,然後又以購買債券形式借回給美國人繼續消費。希拉莉認為美國應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並反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手段。
2006年1日,來自芝加哥的新進參議員奧巴馬與參議員Norm Coleman在參議院成立了中國政策組,檢討美國對華政策。奧巴馬當時便把中國定位為「非朋友,也非敵人,而是競爭者」。2007年6月,他與希拉莉共同支持立法以懲罰性關稅為要脅,逼使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的年度報告持續多年指出中國是美國未來的最大威脅,並質疑中國增大國防開支的意圖。至此,中國由當年一個應美國邀請發揮穩定地區安全作用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區域安全的隱患。更奇妙地,在新一批政客眼裡,「軍事威脅論」的矛頭直指中國、而非昔日的蘇聯;而貿易戰方面,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敵人。
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近乎完美地閉幕。9月15日,美國總統選戰鬥得難分難解時,百年老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由華爾街一手炮製的虛擬資產泡沫,正式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候任總統未宣誓便要頭痛美國有史以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一度令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華爾街幾陷於癱瘓,需要聯邦政府千億元計的應急資金救助。在全球災區處處之際,骨牌效應排山而來,歐美同時望向一個救生圈──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最大量的外匯儲備,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責忽然落在中國肩上。中國不負眾望,在極其艱難的時刻仍然保持百分之八的年度經濟增長。
感謝尼克遜廢除美元金本位制度,奧巴馬2009年上任後立即通過七千億元救市方案,指示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年聯邦赤字達到破紀錄的一萬四千億美元,而國債則上升至十三萬億元。在應對金融危機上美國需要中國的配合,但美中關係會因而變得更加親密嗎?
中國在應對美元資產貶值威脅的策略上,觸碰了美國的高度敏感神經與國家核心利益──美元。中國為了擺脫美元的負面影響,與主要貿易伙伴推出貨幣互換協議,避開以美元結算以減低匯率風險。分別先後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及印尼6 個國家或地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累積金額達6500 億人民幣。誠如美國國會眾議員保羅(Ron Paul)所言,沒有一個挑戰美元地位的國家會有好下場的。保羅在國會發言呼籲結束美元霸權,指出那些不甘受美元控制的國家,如伊拉克、伊朗和委內瑞拉,紛紛受到美國嚴厲的制裁,其中伊拉克政權更被徹底顛覆。弱國如兩伊挑戰美元有如以卵擊石,但對於總體經濟實力可觀的中國,美國嚴陣以待,逼人民幣升值壓力急升,中美匯率戰一觸即發。
2009年2月,新任國務卿希拉莉展開首次外訪行程。她打破歷任國務卿先訪問歐洲的慣例,選擇到亞洲,分別訪問日本、南韓、印尼和中國。希拉莉競選總統的政綱上曾形容美中關係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話聽在日本耳裡必然十分刺耳,但希拉莉首度出訪卻選擇先到日本,最一站才到中國,也是打破過去美國訪華官員回程才到日本的習慣。希拉莉此行多被解讀為是禮節性的訪問,甚至有說是因為中東和歐洲早已派去奧巴馬的特使,留下不重要的國家才讓她走一趟。今日回頭看來,這些分析可能太低估了奧巴馬政府的部署。希拉莉的亞洲行,現在看來更像是為美國調整亞洲戰略熱身。
2009年3月,才從中國回來沒幾天的希拉莉又找上了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不是寒暄,是抗議美國海軍探測船「無瑕號」在南中國海遭受中國船隻干擾。美國船隻當時正收集中國潛艇進出基地的數據,但多艘中國船隻靠近,還險些發生碰撞。5月,希拉莉在一個論壇上說:中國在拉丁美洲取得的外交進展令美國感到困擾。同年7月,希拉莉再度出訪亞洲,在曼谷高調宣稱:「美國重返亞洲了」。這句不起眼及被視為半戲言的說話,今天看來似乎並非虛言。
正如本文開首時指出,二戰時亞洲是美軍的主戰場,戰後也在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駐兵,琉球群島(包括釣魚島)則直接全權管理。至70年代,尼克遜才改行「收縮亞洲」政策。四十年後的今天,奧巴馬政府宣佈「重返亞洲」,亞洲隨即進入「多事之秋」。
首先是日本政壇戲劇性地在不足一年內換了三位首相,2009年9月民主黨擊敗戰後不敗政黨自民黨,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在希拉莉宣布美國要重返亞洲後,作為美國盟國首相的鳩山,卻竟然主張「脫美入亞」,即是試圖跟美國地位對等,自主發展對華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美國長期以來要求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跟美國走,鳩山卻想讓日本走自己的路,最具象徵意義的做法是要求美軍遷移甚或撤出沖繩基地;其次是主動與中國構建關係,提出與溫家寶設立總理熱線。
就在沖繩美軍基地搬與不搬的爭拗中,2010年3月26日晚,黃海水域巡邏的南韓天安號護衛艦神秘被外來魚雷擊沉,朝鮮半島即時戰雲密佈。經近兩個月的調查後,美、澳、英、瑞典四國專家的報告指,天安艦是被朝鮮製魚雷擊沉的。此事朝鮮予以否認,美韓則譴責朝鮮挑釁。中國同時與兩韓保持外交關係,南韓對中國未對天安艦事件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表示不滿。而美國則以加強保衛韓國為由,在黃海和東海安排了多場美日韓海上大規模演習。由於演習地點太接近中國,中國提出抗議之外,也同樣在黃海進行實彈射擊演練。
至於鳩山,最終「脫美」不成,反倒被政治獻金醜聞纏身,及因不再堅持美軍遷移基地引發民憤,在任不到八個月便於6月2日下台。6月12日是上海世博日本周,接任鳩山的菅直人本來說好赴華出席,順道會晤中國領導人。但據報道說,菅直人在與奧巴馬通電話後便打住,改由已下台的鳩山由?夫做代表。一說是奧巴馬不喜歡他太早訪華,而於時間上菅直人6月27日在加拿大參加經濟峰會時會見到奧巴馬,若他真的訪華,便造成先到中國、後見美國總統的局面。
天安艦事件未了,7月23日希拉莉出訪越南。除繼續指責朝鮮好戰,希拉莉還提出,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涉及美國國家利益,表示願意與相關各國商討解決分歧。中國一直聲稱擁有大部份南中國海的主權,對美國挑起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爭奪領土甚為不滿。而美國則與越南宣佈將會在南海舉行兩軍合作演練。
頻繁的海上軍演未完,9月7日,日本海上自衛保安廳指中國漁船閩晉號「非法」進入釣魚島水域,並故意衝撞日方巡邏艇,扣押了中國漁船和人員。事後日方一反常態,異常強硬地要依國內法審訊中國漁民。而就在事件發生前幾天,面臨黨內競選的菅直人與對手不約而同地在政見辯論會上提到釣魚島是日本故有領土,並對於中國不斷的壯大軍力表示擔憂。
而在中國多番提出外交抗議時,美國副總統拜登卻火上加油說:「正確的美中關係必須透過日本完成」。美國務院官員及希拉莉本人,一再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範圍。
本文不嫌其煩地整理二戰以來美、蘇、中、日的外交互動,從中不難看出,過去美國對華政策從未曾經過日本。尼克遜以來便如此。在為日本打氣之餘,拜登此言,或可理解為是向中國表態:美中日三角關係生變了──美國挺日本。在溫家寶於紐約拒見菅直人及使出連串反制措施後,日本最終也得無條件釋放中國船長。可是,中國的強硬反應,予英美傳媒「中國盛氣凌人」的口實;而這、菅直人彷彿打得不太漂亮的一仗,會不會是目的卻已然達到。而菅直人回國當日,奧巴馬在白宮會見了東盟領袖,表示美國將在亞洲擔當領導角色,並支持他們與中國爭奪南中國海主權。而被馬尼拉康泰人質事件殺個措手不及的阿基諾三世,便於會後聲稱不喜歡中國把南海說為南中國海。
由「收縮」至「重返」,四十年轉了一圈,美國又再軍臨亞洲了。中國和日本民眾因為釣魚島之爭而民族情緒高漲,現時兩國巡邏艇天天對峙。談到保釣,中國民眾自然會把矛頭指向與日本,但細看戰後以來的美中日關係,日本隨了享受繁榮帶來的物質生活外,在政治和軍事上應有「在人屋簷下」之嘆。
如要真正解決釣魚島問題,中國要應對的不是日本,而是要叱吒亞洲的美國。而在更大的佈局考慮下,美國會清走這根碰一碰便發熱的是非棒嗎?大概不會。釣魚島既可令沉渣泛起,又有地理上的軍事價值,是對中國的最佳牽制。只要美國仍需利用一些議題來操控中日的神經,釣魚島的爭議便沒有徹底解決的一天。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資料極豐富卻又不止於資料羅列;資料是本文的磚塊,眾多的磚塊砌起來,構建出一間扎實的房屋──也呈現出一種在鮮見的、文化人自己扎實地做學問,然後才發而為文的態度。知識,本來就應該由最基礎的事實認知做起!!而本文的特別之處,是資料翔實,脈絡線索錯綜,而且有國際視野,把問題剖析得立體而透徹。
本文上下篇合共一萬字,但並不難讀,值得花時間細看(如一個午飯時間),你必定有收穫!!】
────────────────────────────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上篇
(又名《釣魚島背後的亞洲爭霸戰》)
星島日報(美西版)總編輯梁建鋒
前言
2010年9月24日,中國以過去從未應用過的強硬措施,成功逼使日本政府軟化,即時釋放被日方於釣魚島海域拘押的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領土糾紛是國際間最難解決的問題,中日釣魚島之爭長達四十年之久。自從2010年9月7日中國漁民在釣魚島水域被日方拘留後,中港台以至海外掀起了新一輪的保釣浪潮,譴責日本侵佔中國領土,非法扣押中國公民。而在船長獲釋後,國際輿論則是一片中國威脅論。中日關係因此事而跌至建交以來的最低點。可是,若單線從中日關係來理解釣魚島事件,將不能準確理解這幾個面積細小的島嶼,如何於二戰後開始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佔一席位?他在中美日三邊關係中又處於怎麼樣的關鍵位置?
提到釣魚島問題,西方輿論不無忌諱,但華人都很明白,美國──才是這場領土紛爭的始作俑者。1972年5月15日,美國將琉球群島的主權及釣魚島的行政管轄權移交日本。琉球本是獨立島國,釣魚島是中國故有領土,為什麼都全歸日本呢?有人認為這是由於美國偏袒日本,而美國至今卻仍然聲稱在釣島主權問題上採取中立,對於中日之爭,也彷彿置身於事外──果真如此嗎?只要綜合史料便清晰看到,釣魚臺的「命運」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上,是美國意義重大的戰略資本,在不同時期發揮不同作用,對付不同的美國「敵人」。
-------------
「釣魚島是美國的」
1945年太平洋戰爭進入尾聲,是年3至6月,美軍於被日本佔領的琉球群島(今日的沖繩)展開登陸戰,隨即在當地成立美海軍政府。日本投降後,40餘萬美軍進駐日本全國並實施軍管,但對琉球及其附近島嶼卻有不同計劃;美國在這些島嶼以建立軍政府的方式進行管治。1947年4月,在美國單方面主導下,聯合國通過了《關於前日本委任統治島嶼的協定》,把琉球及附近海域單方面交給美國全權托管。另有說法是美國原意認為琉球的性質是日本殖民地,希望將之交給聯合國托管,然後讓其獨立。但後來因蘇聯勢力的不斷擴張,令美國改變主意。不論初衷動機為何,客觀事實是美國把琉球據為己有,作為其遠東軍事基地。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美國迎來更大的敵人──蘇聯。美國在歐洲已駐有重兵,情況不足懼。而在亞洲,因中國和朝鮮加入共產陣營,美國有實質需要在亞洲地區作軍力部署。北起日本南至菲律賓,美軍構建了一個包圍亞洲大陸的安全線,而琉球便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由於戰略價值重大,美國選擇對該區域擁有托管全權。1950年發生了兩件大事,韓戰爆發及中國承認北越政權。美國為進一步確定佔領琉球的合法性,於1951年與日簽訂《舊金山和約》,令日本放棄琉球群島治權(條款內並未提及釣魚島),轉由美國全權管治。1953年7月韓戰結束,但中國對越共的軍事和經濟援助有增無減。同年12月25日美國琉球民政府發布《第27號令》,申明美國琉球政府的地理管治界線──這是第一次明文把屬於中國的釣魚島劃入美琉球民政府的管治範圍。歷任美國琉球民政府的最高行政官都是美國高級軍官,由此證明美國佔領該片島嶼完全基於軍事目的,針對可能來自蘇聯的威脅。對琉球由佔領至托管,美國由始至終都由自身的軍事戰略利益出發,盤算中「日本因素」不在考慮之列。
也可以說,二戰後美國需要在遠東留一個自主的軍事基地,目的不是要看管已成手下敗將的日本,而是蘇聯以及赤化的中國大陸;琉球,正具備地理上的軍事價值。中國介入韓戰,令美國更加重視在亞洲的軍力部署。至於釣魚島,只是不幸被「連帶」劃入美琉球政府的管轄範圍內。總言之,釣魚島主權爭議源自琉球;而琉球之被重視及佔領,完全出於美國單方面的國家利益考慮。
美國是戰後最大戰勝國,日本作為戰敗國完全喪失發言權;中國又陷入內戰和分裂分治之中,對於美軍佔據琉球以至釣魚島沒能力也無暇顧及,再加上聯合國這枚美國的橡皮圖章,讓美國可以如取如攜,「合法地」佔領包括釣魚島在內的一大片區域。在其後的廿餘年間,琉球擔當了美國在東亞的前哨,直至尼克遜當選美國總統才發生了變化。
尼克遜式震盪
1969年1月就職的美國第37任總統尼克遜,可能是戰後美國最有遠見和膽色的政治家,甚至是對國家最有貢獻的總統。只可惜因「水門事件」而極不光彩地下台,讓美國人從此沒能公正地評價他的成就。
尼克遜出身於加州一個窮苦保守的基督教家庭,因生活費問題而放棄哈佛大學的獎學金,只留在家鄉唸大學本科,最終仍以優異的成績取得律師資格。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震撼了全美國,在政府物價處工作的尼克遜放棄免役權投筆從戎,毅然加入美國海軍,受訓後被派往南太平洋戰區。1945年戰爭結束時,尼克遜的官階是海軍少校。翌年他投身政壇,在麥卡錫主義盛行的年代,先後當選國會眾議員及參議員;直至1952年,以反共著稱的尼克遜獲艾森豪威爾邀請為總統競選拍當並當選,成為美國史上第二年輕的副總統,時年才39歲。在副總統任內,美國中央情報局參與了伊朗政變,推翻民選的伊朗總統,扶植親美的巴列維國王。事件標誌著美國對中東事務的直接干預。
1968年,尼克遜成功當選總統。此時的他已是名久經歷練的資深政治家。走過對日戰爭與竭斯底里式的反共年代,尼克遜對世界局勢的變化相當敏銳,而且充滿自信。任內推動了多項劃時代的新政策,至今仍然深深地影響著美國以至全世界。在經濟上他於1971年8月15日冒天下之大不諱宣佈取消美元金本位制,令聯邦儲備局可以無限制地發鈔,解決當時國際施加於美元的壓力之餘,也為其後幾十年美國的繁榮提供了「無盡的資金」。
在政治方面,尼克遜是一位視野廣闊的國際政治家,上任後因應當時國外的形勢,大幅度調整了美國的全球戰略。尼克遜一手接過越戰這燙手山芋之同時,中東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敵對局勢已變成美國外交與國家安全的新熱點;對於宿敵蘇聯,尼克遜則選擇緩和策略。1969年7月,尼克遜在關島發表了著名的「關島演說」,明確表示美國將減少在亞洲的駐軍數目,集中兵量駐歐洲和中東;因此,期待亞洲盟國如日本能承擔更大的地區防衛角色。尼克遜的「關島演說」,被理解為美國在亞洲地區採取「戰略收縮」政策。1972年2月,美中簽署《上海公報》,美國又再重申最終將會從越南和台灣撤走全部軍隊。其後歷任美國總統基本上維持此「收縮」思路──直至奧巴馬上任後才提出「重返亞洲」策略。美國的亞洲政策至此進入另一個新階段。
尼克遜的關島演說是為退出越南戰場作鋪墊,而《上海公報》則清晰展示尼克遜政府對亞洲會作出全新的部署。美國要減少在亞洲的虛耗是大方向,但且注意,所謂收縮只指資源投放,並不是自甘削弱影響力的意思。尼克遜要讓美國平穩收縮資源投放之餘,又能保持甚或增大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影響力,辦法是──重塑亞洲的勢力版圖。新政策包括三大重點:結束怨聲載道的越戰、美中關係正常化、抑制蘇聯亞洲擴張的可能;而調整美日戰略關係只是副產品。在《上海公報》中美方隻字不提日本,反而是中方提出反對日軍國主義復活和對外擴張。
收縮但不退讓
當尼克遜上任之時,每周平均有三百名美軍死於越戰,競選時他曾承諾會「光榮和平」地結束越戰。所謂「光榮和平」,用中國化的語言詮釋,即是「且戰且退」。尼克遜一方面加強對北越的空襲,同時又逐步撤走美軍回國。然而美國退出越南無論多「光榮」,也將會被視為在亞洲地區的嚴重挫敗。於是在退出越南前,美國必須先行鞏固在亞洲的影響力。
幾乎整個政治生涯都與共產主義鬥爭的尼克遜,察覺到中蘇關係的變化後,向國際社會投下了震撼彈──主動向紅色中國伸出友誼之手。本著實用主義精神,尼克遜看準了拉攏中共形同向蘇聯加壓,令蘇聯願意與美國緩和關係,促成冷戰中美蘇勢力的重新平衡。與此同時,與中國建交,將加大美國在亞洲事務的話語權,減低美軍撤出越南的負面衝擊。眾所周知,北京當時是朝鮮和北越可共生死的忠實盟友。
白宮期待美中關係正常化,主動出擊;中蘇邊境1969年發生珍寶島衝突後,中國也有意願與美國友好,給老大哥一點顏色。於是,1971年7月,尼克遜派譴國家安全顧問基辛格秘密訪問北京,為自己訪華行程鋪路。為了這場將要震動全世界的美中領導人會面,尼克遜和基辛格都做了十足準備。作為見面禮,美國中央情報局突然中止了支援西藏獨立運動武裝分子,讓這批由美國一手訓練並一直依賴美國補給與解放軍作戰的遊擊隊,頓成國際人球,被逼放下武裝終生流亡在尼泊爾山區。
由此可見,尼克遜深知與中國建交必須展示善意,首要是顧及中國的領土主權。在台灣問題上美國也毫不猶豫,在《上海公報》中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份」,這對白宮來說沒有一點難度,連跟台灣國民政府事前打個招呼也不必要。卡達總統於1979年與台斷交前,僅給了蔣經國七個小時的提前通知。
且別以為尼克遜為了打開中國之門便會有求必應,尼克遜很清楚修平與中國建交的道路,是為了更划算地維護美國在亞洲的核心利益,而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令中國接受美軍繼續留駐日本。美軍可以從越南和台灣撤走,但駐日基地可以做美國向亞洲伸展軍力的接駁站,令整個遠東仍然置於美軍勢力範圍之內。1972年2月,尼克遜到中國進行歷史性訪問,和基辛格完成了一項不可能的任務──說服毛澤東和周恩來接受《美日安保條約》,並把條約說成有利於中國的國家安全。而中國讓出的這一步,為將來處理釣魚島問題埋下陷阱。
基辛格在回憶錄中提到,他和尼克遜努力告訴中國領導人美軍是壓制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唯一力量。尼克遜對周恩來說:「美國可以撤離日本海域,但其他人仍可以進來釣魚。如果我們讓日本赤裸裸沒有防衛能力,他們必定會找別的幫助(暗示日本會傾向蘇聯),或是自行擴軍。」尼克遜說沒有《美日安保條約》,美國便失去對日本的影響力。尼克遜甚至警告如中國不接受美國保衛日本,將會鼓勵日本發展核子武器。
沒有三角關係
七十年代初美中和平外交的首輪交鋒,雙方就朝鮮、越南、台灣都輕易達成共識,反而關鍵焦點竟然落在日本身上,有論者稱這是「美中日三角關係」。哥倫比亞大學美日關係專家Gerald L. Curtis則不以為然,他認為這時期三角關係並未存在。尼克遜關心的不是日本的利益,更談不上什麼情義,美國關心的是全球戰略。借挑撥中國對日本擴軍的憂慮,美國成功逼使中國默認美國在亞洲的軍事籠罩。
否定所謂三角關係的另一有力證據是尼克遜從未知會日本有關美國對中國政策的改變。基辛格秘密訪京,日本事前全不知情,令這位美國在亞洲最忠實的盟友十分尷尬。時任美國駐日大使的Armin Meyer曾提醒尼、基兩人,借日本軍國主義復辟之說來逼中國接受《美日安保條約》是危險的,一旦讓日本得悉,將會令日本對美國失去信心,而美日關係變淡,正是中國樂見的。但在基辛格看來,日本只不過是美中建交過程中的一隻棋子,日本別無選擇只能接受美國的安排與借用。美國與中國建交的利益,遠遠重要過日本的感受。
事實上美對華政策繞過日本並不是尼克遜個人偏好,是美國的一貫作風。在地緣政治方面,美國只單方面要求日本配合,並不存在對等的協商。五十年代,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當時的日本首相吉田茂曾表示有意改為承認中國共產政權,相信這更有利於日本重建經濟和國際外交。吉田茂的一中一台構想,立即遭到美國喝止,恐嚇若日本不完全承認台灣蔣介石政權為中國唯一合法政府,則美國國會將不確認《舊金山和約》,逼使吉田茂打消念頭。時移世易,於尼克遜訪問中國的同一年,日本嗅到了這是鬆綁的訊號,於是立即搶先與中國「邦交正常化」,比美國足足早了七年。
1970年同意交還沖繩不久,尼克遜便認為日本將乘好勢頭積極參國際事務,他曾說:「對於五年內美國便要開始約束日本,一點都不為奇」。日本作為美國亞洲政策的配合者,過份積極主動,從來都不是美國的意願。另,1997年亞洲發生金融危機,日本倡議領導設立一個亞洲基金,此舉又因美國封殺而放棄。從這些事例可以得出結論:美國二戰以來一直堅持主導亞洲事務,不論文鬥或是武攻,日本都不可以在區域政治上越過美國;享受經濟繁榮的富裕,則問題不大。
就在白宮秘密籌謀修復美中關係的同時,釣魚島問題也奇妙地在這關鍵時刻浮出台面。前文提到,戰後美國為了建立屬於自己的遠東軍事基地,單方面強行佔領了包括琉球群島和釣魚島的一大片區域。依據尼克遜「收縮亞洲」的戰略思維,上任首年便成立委員會重新檢討保留琉球美軍政府的必要性。1969年11月,美國宣布將原受托管地──琉球區域歸還日本,其中包括釣魚島,但卻保留琉球(沖繩)島上的美軍基地。釣魚島再一次因應美國的亞洲戰略的調整而登上國際政治舞台。值得玩味的是,這在時間上正值白宮開拓美中新關係之時。美單方面提出把釣魚島也交給日本,即時引起留美中國學生的憤慨,1970年元月,數千名中國留學生到紐約聯合國示威,一場掀動全球華人持續四十年的保釣運動就此展開序幕。兩岸政府也向美國提出抗議。
1971年6月17日美日不理會民間示威,簽署了歸還琉球等地的協議;不出幾天,基辛格便秘密出訪中國。7月15日,尼克遜公開宣布基辛格已經秘密訪華歸來,而他本人亦已接受訪問中國的邀請。10月,美國回應保釣示威,聲稱依法把釣魚島的「行政管治權」交給日本,並不妨礙有關地區的主權討論。同年12月31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指出,堅決反對日美勾結將中國領土釣魚島列入「歸還區域」,指出這是完全非法的。兩個月後,1972年2月,尼克遜訪華,與中國總理周恩來簽署《上海公報》,為兩國關係正常化奠定基礎。於同年5月,美國廢除琉球政府,沖繩正式歸還日本,而尼克遜則到了莫斯科與蘇共領導人會談。
釣魚島的轉移治權與美中建交是雙軌並行的。尼克遜能為向中國示好而斷絕對藏獨的支持,為什麼卻又不理會中方關於釣魚島的抗議呢?是美國偏愛日本嗎?當然不是!更根本的考慮應該是:美國真的想撤離這片具爭議的區域嗎?從尼克遜和基辛格一開始便利用日本牽制中國的做法,以及美軍從沒打算放棄沖繩基地的態度,合理的分析是釣魚島轉交日治,是美國有意識的戰略部署,並充份考慮了中國因素。說得白一點吧,廢除美琉球民政府是為了瘦身,而留下沖繩基地和釣魚島爭議,是為美國在區域內的影響埋下伏筆。
──────────────────────────────────
透視釣魚島與強國亞洲戰略布局 下篇
星島日報(美西版)總編輯梁建鋒
導語:
當年美軍強佔琉球,日本沒法反對;1972年得到琉球並另加於1969年剛發現海底資源豐富的釣魚島,日本政府高興也來不及。至於中國大陸,在尼克遜軟硬兼施下,基於戰略考量和實質軍力的懸殊,也只能暫時忍住這道氣。台灣國民政府就更不用說了,面對美國斷交的威脅,還哪有餘力去爭一個釣魚島。就這樣,在美國的刻意布局下,中日兩國便埋下了糾纏四十載的釣魚台領土爭議。從中可以理解為何保釣運動一直是民間熱,官府冷;直至鄧小平在日本為釣魚島問題定調。
──────
後尼克遜時代的釣魚島
尼克遜訪華後一年,美國於1973年與南北越簽署《巴黎和平協議》,兩個月後,美軍全面撤出越南。1974年,尼克遜因「水門事件」下台。1975年,越戰結束,尼克遜的繼任人福特總統訪華,並會見了鄧小平。1976年,周恩來和毛澤東相繼逝世,四人幫被捕。美國方面,民主黨籍的卡特於1976年以壓倒性票數當選總統,尼克遜時代徹底結束,但美國對華政策並未因而有變化,甚至連運作模式也一樣。卡達上任後積極繼續美中建交工程,主要執行者是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
1978年5月,布熱津斯基受命訪問中國,確定兩國建交的具體時間表。當時主管外交事務的正中國副總理鄧小平。布熱津斯基在回程時去了東京,但不是向日本報告訪華內容,而是向首相福田赳夫施壓,要日本按中國提出的條款,盡快簽訂友好條約。事源中日於1972建交時曾發表聯合聲明,同意雙方談判簽署《和平友好條約》;但自1975年以來,談判進入膠著狀態。直至中美建交前的1978年8月,日本讓步,中日終於簽署了《和平友好條約》;同年10月,副總理鄧小平赴日出席《和平友好條約》批准書交換儀式。鄧在日本說:「釣魚台問題與日本有爭議,這個問題可以把它放一下,也許下一代人比我們更聰明些,會找到實際解決的辦法。」鄧小平於1978年底正式成為中國新一代領導人,提出改革開放;中國自此改弦易轍,全面走向經濟建設的新時代。
《中日和平友好條約》中訂明「確定彼此用和平手段解決一切爭端,而不訴諸武力或武力威脅」,鄧小平提出暫時擱置釣島主權爭議的立場,日方沒有反對的理由,釣島問題也逐漸淡化下來。而白宮方面,尼克遜對亞洲的收縮政策,歷任美國總統蕭規曹隨;美國在這大方向下,要求日本增加國防投入,並擴充自衛隊的任務與規模。外面看來這是日本軍國主義復辟的徵兆,卻其實是美國對日本的一貫要求,當然日本也樂意照辦。這與最初尼克遜向中國說《美日安保條約》是防止日本擴軍的法寶的講法恰好相反,引起了中國政府的憂慮。但值得注意是,七十年代,釣島問題幾乎絕跡於美中日三邊關係的議程上。
經濟主導後冷戰議題
經歷二戰的美、蘇、日、中,國力在八十年代此消彼長。在整個鄧小平時期(同期的美國總統是卡達和列根),中國全民投入經濟發展。石油禁運一役後,中東成了美國國家安全利益的新主戰場。列根總統親台傾向明顯,沒興趣打中國牌,改用軍備競賽跟蘇聯打消耗戰。美、日糾纏經年的貿易順差招來美國會的連番炮轟,美政界和商界反日情緒高漲。美日貿易戰最終因1985年歐美日多國共同簽署的《廣場協議》令日元被逼大幅升值而分出勝負。至於觸發美國轉向與中國建交的蘇聯,被昂貴的軍備競賽拖累,步入土崩瓦解的邊緣。
1989年,在國際社會紛紛譴責北京鎮壓學生民主運動時,日本卻鮮有批評之聲。1990年,日本率先表示將恢復對華貸款。首相海部俊樹其後說,他曾就開放貸款之事與布殊總統通電話,對方表示支持。天安門事件並未窒息中國改革開放的政策,經濟發展反而朝世界工廠方向發展,取得長足的進步。同年第一次海灣戰爭爆發,一年後蘇聯解體,美國在中東和歐洲之間疲於奔命。
九十年代可說是全球向錢看的時期,人們對政治意識形態之爭再提不起興趣。鬥了四十餘年的冷戰結束,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也有了全新的敵人──回教極端份子。隨著不再是蘇聯的俄羅斯經濟環境轉趨脆弱,日本的資產泡沫於九十年代開始爆破,美國在政治及經濟上的威脅已不再如七八十年代般來自俄日──中國,竟然在蘇聯解體後沒有倒下來。尼克遜至列根時代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和收縮政策,隨之顯得有點過時。
中日美互動中試探底線
1992年,克林頓當選美國首位後冷戰時期總統,他採取了積極與華互動的外交政策,訪華期間願意應中方的要求公開表示反對台獨。與他的前任們一樣,克林頓在對華策略上並沒有知會日本的習慣,並宣稱要與中國建立戰略伙伴關係。日本看在眼裡,沒法不對親密的美中關係起戒心,憂慮從此會被這位忠誠的盟友冷待。把心一橫,日本轉而擁抱經濟日益強大的中國,也想透過在八十年代已打下基礎的中日貿易來自救。然而,奇妙地就在這些年頭,釣魚島忽然無風起浪。
1996年,日本右翼份子登上釣魚島樹立燈塔,兩岸政府強烈抗議,但只停留在外交聲明層面。日方稱建塔是民間人士所為,但卻派出巡邏艇阻止港台人士靠近釣魚島,事件迅即觸發全球華人的新一輪保釣運動。同年9月11日,美國政府發言人伯恩斯稱,美國既不承認也不支持任何國家對釣魚列島的主權主張。而美駐日大使蒙戴爾其後又表明《美日安保條約》沒有強制美軍須要介入釣魚島糾紛。這立場與當年尼克遜政府完全一致。同年10月6日,在釣魚島水域下水宣示主權遇溺的香港保釣人士陳毓祥舉殯;同一天,港台保釣人士幾十艘漁船於基隆出發直駛釣魚島列嶼,日本不便攔截,部份保釣人士成功登島揮舞國旗,宣示主權。
1997年亞洲爆發金融危機,同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訪美受到熱列歡迎。行程中他選擇了訪問珍珠港,似乎有意提醒美國別忘記敵友之分。1998年6月克林頓回訪北京,於聯合記者會上讚揚中國的匯率措施對穩定地區經濟發揮了重大貢獻。克林頓並進一步指美中將全力以赴應對金融危機,但日本政府和人民也必須多出分力。依克林頓的語氣,彷彿日本是美中的共同煩惱。同年11月,江澤民訪問日本受到冷遇,日本拒絕按中方要求就侵華戰爭發出書面道歉。江澤民在檢閱日本儀仗隊時,也明顯側身只向中國國旗鞠躬。
雖然日本從來就沒法干預美國的對華政策,尼克遜或卡達與中國關係正常化也沒有事先知會日本。不過,在冷戰策略的前提下,兩位總統都向中國重申《美日安保條約》的重要性,這已足夠令日本放心了。克林頓卻不同,蘇聯因素消失了,這位美國新總統似乎對中國亮麗的政經發展頗予肯定。日本開始關注美中關係與日本利益的可能負面影響。日本國內希望脫離美國,採取獨立對華政策之聲漸高。
儘管如此,克林頓時期的美中關係絕並非一帆風順,1999年5月7日,美軍機轟炸了中國駐南斯拉夫大使館,造成使館內多人死傷。最後美方同意賠償,但事件卻令踏入新世紀的美中關係蒙上陰影。走過千禧年,2001年的美國迎來新總統小布殊。小布殊對中國沒太大好感,並調整了美中是戰略合作伙伴的說法,改稱中國是潛在的競爭者,與美國國防部的觀點一致。同年4月1日,南海上空發生中美軍機相撞事件,美偵察機急降海南島。小布殊即時以強硬措詞要求中國歸還偵察機,並宣稱美軍機等同美領土主權的延伸,中方人員不得進入。中國的回應是把偵察機解體後才交回給美方。
日漸緊張的美中關係因911事件而驟變。在餘下的七年多任期內,伊拉克和基地組織幾乎佔去了小布殊全部的注意力。恐襲發生後,小布殊在國會演講時提出邪惡軸心說,指的是伊拉克、伊朗和朝鮮。布殊派重兵到中東,至於亞洲區的邪惡國家朝鮮,小布殊分身不下。他最終於同意借助中國對朝鮮的影響力促成六方會談。911事件的副作用,是令中美關係在邊談邊打之中以談的時間居多,令中國得到幾年安靜,集中力量鞏固國家的綜合力量。
中國崛起惹美嚴重關注
中國再和平的崛起也是崛起,中國製造與中國威脅論開始出現。美國國會和媒體開始批評中國不公平的貿易措施導致美國貿赤嚴重,國內企業職位外流,也拉低美國工人薪酬。當時身為聯邦參議員的希拉莉要求國會調查中國購買美國國債問題,指責中國藉國家補貼的廉價出口貨品賺取大量美元外匯,然後又以購買債券形式借回給美國人繼續消費。希拉莉認為美國應擺脫對中國的依賴,並反擊中國的不公平貿易手段。
2006年1日,來自芝加哥的新進參議員奧巴馬與參議員Norm Coleman在參議院成立了中國政策組,檢討美國對華政策。奧巴馬當時便把中國定位為「非朋友,也非敵人,而是競爭者」。2007年6月,他與希拉莉共同支持立法以懲罰性關稅為要脅,逼使中國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與此同時,美國國防部的年度報告持續多年指出中國是美國未來的最大威脅,並質疑中國增大國防開支的意圖。至此,中國由當年一個應美國邀請發揮穩定地區安全作用的國家,搖身一變成為區域安全的隱患。更奇妙地,在新一批政客眼裡,「軍事威脅論」的矛頭直指中國、而非昔日的蘇聯;而貿易戰方面,中國已經取代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敵人。
2008年8月的北京奧運近乎完美地閉幕。9月15日,美國總統選戰鬥得難分難解時,百年老店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由華爾街一手炮製的虛擬資產泡沫,正式引發全球金融海嘯。候任總統未宣誓便要頭痛美國有史以來最嚴峻的金融危機。一度令美國人引以為傲的華爾街幾陷於癱瘓,需要聯邦政府千億元計的應急資金救助。在全球災區處處之際,骨牌效應排山而來,歐美同時望向一個救生圈──中國。作為美國第一大債權國、世界第三大經濟體、擁有最大量的外匯儲備,穩定全球經濟的重責忽然落在中國肩上。中國不負眾望,在極其艱難的時刻仍然保持百分之八的年度經濟增長。
美元碰不得
感謝尼克遜廢除美元金本位制度,奧巴馬2009年上任後立即通過七千億元救市方案,指示聯儲局啟動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是年聯邦赤字達到破紀錄的一萬四千億美元,而國債則上升至十三萬億元。在應對金融危機上美國需要中國的配合,但美中關係會因而變得更加親密嗎?
中國在應對美元資產貶值威脅的策略上,觸碰了美國的高度敏感神經與國家核心利益──美元。中國為了擺脫美元的負面影響,與主要貿易伙伴推出貨幣互換協議,避開以美元結算以減低匯率風險。分別先後與韓國、香港、馬來西亞、白俄羅斯及印尼6 個國家或地區簽署貨幣互換協議,累積金額達6500 億人民幣。誠如美國國會眾議員保羅(Ron Paul)所言,沒有一個挑戰美元地位的國家會有好下場的。保羅在國會發言呼籲結束美元霸權,指出那些不甘受美元控制的國家,如伊拉克、伊朗和委內瑞拉,紛紛受到美國嚴厲的制裁,其中伊拉克政權更被徹底顛覆。弱國如兩伊挑戰美元有如以卵擊石,但對於總體經濟實力可觀的中國,美國嚴陣以待,逼人民幣升值壓力急升,中美匯率戰一觸即發。
奧巴馬「重回亞洲」
2009年2月,新任國務卿希拉莉展開首次外訪行程。她打破歷任國務卿先訪問歐洲的慣例,選擇到亞洲,分別訪問日本、南韓、印尼和中國。希拉莉競選總統的政綱上曾形容美中關係是本世紀最重要的雙邊關係。這話聽在日本耳裡必然十分刺耳,但希拉莉首度出訪卻選擇先到日本,最一站才到中國,也是打破過去美國訪華官員回程才到日本的習慣。希拉莉此行多被解讀為是禮節性的訪問,甚至有說是因為中東和歐洲早已派去奧巴馬的特使,留下不重要的國家才讓她走一趟。今日回頭看來,這些分析可能太低估了奧巴馬政府的部署。希拉莉的亞洲行,現在看來更像是為美國調整亞洲戰略熱身。
2009年3月,才從中國回來沒幾天的希拉莉又找上了中國外交部長楊潔篪,不是寒暄,是抗議美國海軍探測船「無瑕號」在南中國海遭受中國船隻干擾。美國船隻當時正收集中國潛艇進出基地的數據,但多艘中國船隻靠近,還險些發生碰撞。5月,希拉莉在一個論壇上說:中國在拉丁美洲取得的外交進展令美國感到困擾。同年7月,希拉莉再度出訪亞洲,在曼谷高調宣稱:「美國重返亞洲了」。這句不起眼及被視為半戲言的說話,今天看來似乎並非虛言。
正如本文開首時指出,二戰時亞洲是美軍的主戰場,戰後也在日本、南韓、越南、菲律賓駐兵,琉球群島(包括釣魚島)則直接全權管理。至70年代,尼克遜才改行「收縮亞洲」政策。四十年後的今天,奧巴馬政府宣佈「重返亞洲」,亞洲隨即進入「多事之秋」。
首先是日本政壇戲劇性地在不足一年內換了三位首相,2009年9月民主黨擊敗戰後不敗政黨自民黨,鳩山由紀夫出任首相。在希拉莉宣布美國要重返亞洲後,作為美國盟國首相的鳩山,卻竟然主張「脫美入亞」,即是試圖跟美國地位對等,自主發展對華及其他亞洲國家的雙邊關係。美國長期以來要求日本在外交政策上跟美國走,鳩山卻想讓日本走自己的路,最具象徵意義的做法是要求美軍遷移甚或撤出沖繩基地;其次是主動與中國構建關係,提出與溫家寶設立總理熱線。
就在沖繩美軍基地搬與不搬的爭拗中,2010年3月26日晚,黃海水域巡邏的南韓天安號護衛艦神秘被外來魚雷擊沉,朝鮮半島即時戰雲密佈。經近兩個月的調查後,美、澳、英、瑞典四國專家的報告指,天安艦是被朝鮮製魚雷擊沉的。此事朝鮮予以否認,美韓則譴責朝鮮挑釁。中國同時與兩韓保持外交關係,南韓對中國未對天安艦事件採取更強硬的立場表示不滿。而美國則以加強保衛韓國為由,在黃海和東海安排了多場美日韓海上大規模演習。由於演習地點太接近中國,中國提出抗議之外,也同樣在黃海進行實彈射擊演練。
至於鳩山,最終「脫美」不成,反倒被政治獻金醜聞纏身,及因不再堅持美軍遷移基地引發民憤,在任不到八個月便於6月2日下台。6月12日是上海世博日本周,接任鳩山的菅直人本來說好赴華出席,順道會晤中國領導人。但據報道說,菅直人在與奧巴馬通電話後便打住,改由已下台的鳩山由?夫做代表。一說是奧巴馬不喜歡他太早訪華,而於時間上菅直人6月27日在加拿大參加經濟峰會時會見到奧巴馬,若他真的訪華,便造成先到中國、後見美國總統的局面。
天安艦事件未了,7月23日希拉莉出訪越南。除繼續指責朝鮮好戰,希拉莉還提出,南中國海主權爭議涉及美國國家利益,表示願意與相關各國商討解決分歧。中國一直聲稱擁有大部份南中國海的主權,對美國挑起東南亞諸國與中國的爭奪領土甚為不滿。而美國則與越南宣佈將會在南海舉行兩軍合作演練。
頻繁的海上軍演未完,9月7日,日本海上自衛保安廳指中國漁船閩晉號「非法」進入釣魚島水域,並故意衝撞日方巡邏艇,扣押了中國漁船和人員。事後日方一反常態,異常強硬地要依國內法審訊中國漁民。而就在事件發生前幾天,面臨黨內競選的菅直人與對手不約而同地在政見辯論會上提到釣魚島是日本故有領土,並對於中國不斷的壯大軍力表示擔憂。
而在中國多番提出外交抗議時,美國副總統拜登卻火上加油說:「正確的美中關係必須透過日本完成」。美國務院官員及希拉莉本人,一再重申《美日安保條約》適用於釣魚島範圍。
認識釣魚島風雲新形勢
本文不嫌其煩地整理二戰以來美、蘇、中、日的外交互動,從中不難看出,過去美國對華政策從未曾經過日本。尼克遜以來便如此。在為日本打氣之餘,拜登此言,或可理解為是向中國表態:美中日三角關係生變了──美國挺日本。在溫家寶於紐約拒見菅直人及使出連串反制措施後,日本最終也得無條件釋放中國船長。可是,中國的強硬反應,予英美傳媒「中國盛氣凌人」的口實;而這、菅直人彷彿打得不太漂亮的一仗,會不會是目的卻已然達到。而菅直人回國當日,奧巴馬在白宮會見了東盟領袖,表示美國將在亞洲擔當領導角色,並支持他們與中國爭奪南中國海主權。而被馬尼拉康泰人質事件殺個措手不及的阿基諾三世,便於會後聲稱不喜歡中國把南海說為南中國海。
由「收縮」至「重返」,四十年轉了一圈,美國又再軍臨亞洲了。中國和日本民眾因為釣魚島之爭而民族情緒高漲,現時兩國巡邏艇天天對峙。談到保釣,中國民眾自然會把矛頭指向與日本,但細看戰後以來的美中日關係,日本隨了享受繁榮帶來的物質生活外,在政治和軍事上應有「在人屋簷下」之嘆。
如要真正解決釣魚島問題,中國要應對的不是日本,而是要叱吒亞洲的美國。而在更大的佈局考慮下,美國會清走這根碰一碰便發熱的是非棒嗎?大概不會。釣魚島既可令沉渣泛起,又有地理上的軍事價值,是對中國的最佳牽制。只要美國仍需利用一些議題來操控中日的神經,釣魚島的爭議便沒有徹底解決的一天。
2010年10月6日 星期三
為什麼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 -- 雷鼎鳴(文章轉貼)
【按:何漢權於2009-9-28日「教育現場」專題內撰文《釣魚島事件在發展中》提及──
最近與二十多位中學生談保釣,其中一位中四開始已完全不接觸國史的同學很坦白地說:「既然過去的戰爭,日本已取得釣魚島,今天中國強大了,就說要取回,這會不會是因為知道釣魚島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中國才這樣。」
以下是我的經驗──
有老師向我說,談及主權及釣魚島問題時,有高中生說:「你掉了個錢包三十年也不申訴是你的,人家拿去,也很合理啊!」
通識,避不了談時事,大概也避不開談類似釣魚島及南海問題。
上述學生的說法,聽起來非常涼薄,事實上是因為對國史的無知。──談抗日知識時,也聽過中學生很涼薄的說法。
而「掉錢包」同學的比喻,充分反映大小事的差異被切平。該老師說,她的學生明白「主權」這個詞,卻完全沒有主權概念(這是劉迺強早前一文談及的,困擾香港多時的身份認同問題)。一如何漢權文中的那位同學,應是出於對國史的無知──中國對釣魚台及南海南沙群島,何曾「掉失了三十年也不申訴是你的」呢?
今天我們用「多角度」思考之類的學習目標為教育之方向──是大錯特錯!以掉錢包一喻的同學為例,即使學校沒有國史科,她也有責任去搞明白一件事才去發言!!
敢提問,只是個起點!!今天香港教育當局忽然以通識、批判思考來作為教育方向,令本港充斥著「無充足知識」,卻又敢侃侃發言的同學──然而,錯不在他們身上,錯在定出新方向的教育當局。
只要教書或多接觸青少年的人都知道──他們敢問、敢說,卻沒有求知、求識的自覺責任!!!!他們「腦轉數快」,卻不以「無知識」為落後、為恥!!!多可悲。
面對如上述般的同學,請他們──多讀資料,然後才好去發言!!老師要讓學生明白:敢言敢問,只是第一步。求知識,下死功夫求答案,是他們接下去更有意義,也更艱難的目標!!】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信報
為什麼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 - 雷鼎鳴
上周我寫釣魚台問題時,並沒有討論「釣魚台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的論據,原因當然不是這些論據不重要,而是它們太多,而且很容易找到,上一輩的老保釣很多都對這些資料滾瓜爛熟,不用我來多說。
捍衞領土主權前先搞清楚論據,我認為十分重要。不同國家的人民,在領土主權的爭議上大都會十分強硬,但這並不一定是愛國的行為。若是在沒有法理的基礎上強要把別人的領土搶過來,這便只能算是盲目的、貪婪的、不正義的行為。日本的一些所謂「右翼分子」近日的一些活動,正好犯了這個錯誤,也許他們部分人會認為當年侵華也是愛國的行為。反之,若理據充分,捍衞主權卻是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與釣魚台相比,在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等島嶼的主權「爭議」卻是更為複雜。中國在西沙群島有駐軍;台灣則在南沙最大的太平島上有駐軍;越南在1975年開始放棄自己的外交承諾,對西沙、南沙提出主權要求,並侵佔了其中一些島嶼;菲律賓自1946年脫離美國獨立後,搶奪南沙的活動也頗頻繁;近日連美國也表示在此處有利益,馬來西亞也要插上一腳。究其原因,除了石油資源外,南海諸島位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線,實乃兵家必爭之地。中國經濟實力日漸強大,也使鄰近一些國家產生恐懼,希望能加以圍堵。
不過,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的主權,卻的確有堅實無比的歷史與法理的基礎,沒有任何爭議餘地。但沒有爭議餘地不等於沒有爭議,例如,我們認為「地球比月球大」是沒有爭議餘地的事實,但卻不可能排除一些無知之輩跑出來唱反調,說月球大得多。當然,這類無聊的「爭議」並不能增加事實的爭議性。
我與南沙的主權問題有點「淵源」,大學時期對此已有研究,十五年前我在本報發表的第一篇非經濟學文章便是關於南沙主權的(見拙著《用經濟學做眼睛》)。當年文章刊出的同一天,剛好《亞洲華爾街日報》刊有一文,聲稱中國拿不出任何歷史證據,支持對南沙的主權。這位作者沒有閱讀過中國的文獻,把自己的無知說成是別人拿不出證據,是十分使人驚訝的事。
十多天後,「無綫電視」的《星期二檔案》播出了一個特輯,記者神通廣大,隨着一位考古學家王恒傑教授乘着小船冒着風浪到這些島嶼考察。王恒傑是滿族人,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方轟炸機炸斷手臂,1995年又身患癌症,但對南海諸島的研究,幾十年來卻是不離不棄。我當時乘着到北京出差之便,到中央民族學院拜訪了他。後來聽說他沒有研究經費,向施永青提出,施二話不說,立刻捐了4萬元給他。
王身故前送了我一本1992年3月出版的《南海諸島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是國家海洋局1991年主辦的一次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有近四十篇專業論文,從國際法、海洋法、考古、歷史等等領域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南海諸島的確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以下我的討論主要根據此書的資料,雖因篇幅所限,我能夠說的,不及書中百分之一,但亦足可使我們明白中國主權理據的由來。
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先佔性及管治是最重要標準,在國際法中,領土與國家本體的距離遠近反而並不重要,例如希臘一些島嶼與土耳其十分接近,但土耳其卻不能據此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
若論先佔性,中國漁民在南海諸島一帶謀生,可謂由來以久,遠早於越南、菲律賓等國。
中國古籍《逸周書》、《左傳》與《詩經》等,有不少記載都顯示出中土與南海有連繫,盛產於南海的玳瑁自夏朝開始已當作貢物。今天倫敦的博物館中藏有殷墟出土的商代武丁時期的文物,便有產自南海的龜種腹甲。王恒傑本人在南海諸島的考古工作中,也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及春秋戰國時的陶器殘片,其花紋與華南及海南島所發現的同出一源。由此可印證古籍中有關南海的記載並非虛言,中國先民在那裏生活,歷史古遠。
先秦時期所開始中土與南海的聯繫有沒有延續下去?東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征服越南後,據《後漢書》記載,在南海有「行部漲海」,即有派軍在該處出巡。晉朝的《廣東通志》亦有記載南海太守鮑靚到附近海域出巡視察。宋代以後,這類記載已多得數不勝數。北宋仁宗皇帝「御序」的《武經總要》便錄有朝廷命令,要在廣東設置巡海水師營壘,「治航魚入海戰艦」,並記載有從今新界屯門出海到西沙的航線。宋代早已把南海納入水師巡邏範圍之內,行使管轄權。元朝在1279年派天文學家郭守敬到西沙測量天文。明朝時中國漁民常在南沙捕魚。1770年清朝時廣東人羅方伯開發南沙,並在太平島上建大伯公廟以紀念之。中國人連續性地管轄及經營南海諸島,歷歷可考,這些島嶼絕非無主之地。
1931年12月4日法國以「無主地」為由,突然提出對南海諸島的領土要求,但遭中國政府抗議拒絕。1933年重提此議,4月法國派兩艘戰艦到丹伯特島,卻見到早有華人在那裏居住,到太平島時,又見奉祀神人之像,乃華人之物,到中業島,則發現其居民與海南島一直有貿易。1946年11至12月,中國政府派四軍艦及專員接收西沙、南沙,並舉行儀式,重豎石碑,碑文至今猶存,法國並無抗議。台北政府在1966年時又在南沙若干重要島嶼設立石碑。1951年的「舊金山會議」中,日本被規定要放棄南沙及西沙一切權利,但「對日和約」中卻故意不提主權的歸還。中國當時未獲邀請參加會議,但周恩來主理的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指出西沙、南沙向為中國領土,不容置辯。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有堅實理據,其他國家又如何?
越南的主要「理據」有幾點︰第一,據法國傳教士塔伯爾在1837年寫的報告中,1816年越南嘉隆皇帝曾在一叫黃沙灘或黃沙渚的島上升旗,越南人認為這是西沙的一個島嶼,所以他們對西沙擁有主權。但據塔伯爾自己記錄的經緯度資料顯示,這個島嶼根本不是西沙,而是越南中部近海的廣東群島(此廣東不同中國的廣東)。越南誤把馮京作馬涼,論據當然不成立。
第二,1834年南沙已在越南的第一張地圖上出現過。中國有關南海諸島的記載早得多,越南的算不上什麼證據。鄭和的航海圖把非洲也包括在內,我們總不能說非洲是中國的。
第三,法國人曾佔領一些島嶼,並把其劃入安南版圖。法國人為侵佔,中國二次大戰後早已收回,越南這個論據不攻自破。
對越南最不利的是越南政府曾多次承認過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1956年6月15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長雍文謙曾鄭重聲明︰「根據越南方面的材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領土。」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領海寬度為十二海浬的聲明中,指出該規定適用於西沙與南沙群島,越南勞動黨的機關報《人民報》隨即頭版詳細報道,總理范文同亦照會中國總理,表示承認和贊同中國的聲明。國際法中有禁止「反言」的原則,自1975年起越南侵佔了南沙的一些島嶼,應屬非法行為。
若說越南尚可提出一些儘管是成立不了的歷史論據,那麼菲律賓的做法更似是混水摸魚。1935年菲律賓的舊憲法中把其領土限制在1898年「巴黎和約」的規定中,不可能包括南沙群島。1971年開始,菲律賓發動了修改憲法的程序,為侵佔南沙鋪路,其後並把南沙大部分島礁及附近海域劃入所謂「卡拉延區域」,宣稱其屬於菲律賓。
菲律賓無法拿出經得起推敲的論據,唯有說南沙群島的島礁是「無主地」,但卻被菲律賓人托馬斯.克洛馬在1947至1950年間所「發現」,所以根據國際法中的「先佔」原則,菲國擁有主權。
正如上文所述,中國在歷史上對南海諸島經營已久,又何來菲律賓「發現」一些「無主權」?有些人的做事方法或推理過程,就是不懂得什麼叫「認真」。
中國在百多年來飽受侵略及國土被瓜分之苦,絕不應在經濟有成後便以大欺小。但在領土問題上據理力爭捍衞主權,卻是政府的天職。釣魚台與南海諸島形勢錯綜複雜,中國實應加強防守性的軍備。沒有足夠的軍力,外交也不一定能搞得好,經濟增長也會受到威脅。擴軍在經濟上是消耗性的活動,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雷鼎鳴
4 Oct, 2010
最近與二十多位中學生談保釣,其中一位中四開始已完全不接觸國史的同學很坦白地說:「既然過去的戰爭,日本已取得釣魚島,今天中國強大了,就說要取回,這會不會是因為知道釣魚島海底含有大量的石油,中國才這樣。」
以下是我的經驗──
有老師向我說,談及主權及釣魚島問題時,有高中生說:「你掉了個錢包三十年也不申訴是你的,人家拿去,也很合理啊!」
通識,避不了談時事,大概也避不開談類似釣魚島及南海問題。
上述學生的說法,聽起來非常涼薄,事實上是因為對國史的無知。──談抗日知識時,也聽過中學生很涼薄的說法。
而「掉錢包」同學的比喻,充分反映大小事的差異被切平。該老師說,她的學生明白「主權」這個詞,卻完全沒有主權概念(這是劉迺強早前一文談及的,困擾香港多時的身份認同問題)。一如何漢權文中的那位同學,應是出於對國史的無知──中國對釣魚台及南海南沙群島,何曾「掉失了三十年也不申訴是你的」呢?
今天我們用「多角度」思考之類的學習目標為教育之方向──是大錯特錯!以掉錢包一喻的同學為例,即使學校沒有國史科,她也有責任去搞明白一件事才去發言!!
敢提問,只是個起點!!今天香港教育當局忽然以通識、批判思考來作為教育方向,令本港充斥著「無充足知識」,卻又敢侃侃發言的同學──然而,錯不在他們身上,錯在定出新方向的教育當局。
只要教書或多接觸青少年的人都知道──他們敢問、敢說,卻沒有求知、求識的自覺責任!!!!他們「腦轉數快」,卻不以「無知識」為落後、為恥!!!多可悲。
面對如上述般的同學,請他們──多讀資料,然後才好去發言!!老師要讓學生明白:敢言敢問,只是第一步。求知識,下死功夫求答案,是他們接下去更有意義,也更艱難的目標!!】
2010年10月4日 星期一 信報
為什麼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主權? - 雷鼎鳴
上周我寫釣魚台問題時,並沒有討論「釣魚台自古以來便是中國領土」的論據,原因當然不是這些論據不重要,而是它們太多,而且很容易找到,上一輩的老保釣很多都對這些資料滾瓜爛熟,不用我來多說。
捍衞領土主權前先搞清楚論據,我認為十分重要。不同國家的人民,在領土主權的爭議上大都會十分強硬,但這並不一定是愛國的行為。若是在沒有法理的基礎上強要把別人的領土搶過來,這便只能算是盲目的、貪婪的、不正義的行為。日本的一些所謂「右翼分子」近日的一些活動,正好犯了這個錯誤,也許他們部分人會認為當年侵華也是愛國的行為。反之,若理據充分,捍衞主權卻是國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東南諸國 覬覦西南沙
與釣魚台相比,在南海中的西沙、南沙等島嶼的主權「爭議」卻是更為複雜。中國在西沙群島有駐軍;台灣則在南沙最大的太平島上有駐軍;越南在1975年開始放棄自己的外交承諾,對西沙、南沙提出主權要求,並侵佔了其中一些島嶼;菲律賓自1946年脫離美國獨立後,搶奪南沙的活動也頗頻繁;近日連美國也表示在此處有利益,馬來西亞也要插上一腳。究其原因,除了石油資源外,南海諸島位處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航線,實乃兵家必爭之地。中國經濟實力日漸強大,也使鄰近一些國家產生恐懼,希望能加以圍堵。
不過,中國對南海諸島擁有的主權,卻的確有堅實無比的歷史與法理的基礎,沒有任何爭議餘地。但沒有爭議餘地不等於沒有爭議,例如,我們認為「地球比月球大」是沒有爭議餘地的事實,但卻不可能排除一些無知之輩跑出來唱反調,說月球大得多。當然,這類無聊的「爭議」並不能增加事實的爭議性。
考古學家 畢生尋證據
我與南沙的主權問題有點「淵源」,大學時期對此已有研究,十五年前我在本報發表的第一篇非經濟學文章便是關於南沙主權的(見拙著《用經濟學做眼睛》)。當年文章刊出的同一天,剛好《亞洲華爾街日報》刊有一文,聲稱中國拿不出任何歷史證據,支持對南沙的主權。這位作者沒有閱讀過中國的文獻,把自己的無知說成是別人拿不出證據,是十分使人驚訝的事。
十多天後,「無綫電視」的《星期二檔案》播出了一個特輯,記者神通廣大,隨着一位考古學家王恒傑教授乘着小船冒着風浪到這些島嶼考察。王恒傑是滿族人,抗日戰爭時期遭日方轟炸機炸斷手臂,1995年又身患癌症,但對南海諸島的研究,幾十年來卻是不離不棄。我當時乘着到北京出差之便,到中央民族學院拜訪了他。後來聽說他沒有研究經費,向施永青提出,施二話不說,立刻捐了4萬元給他。
王身故前送了我一本1992年3月出版的《南海諸島學術討論會論文選編》,是國家海洋局1991年主辦的一次學術會議的論文集,有近四十篇專業論文,從國際法、海洋法、考古、歷史等等領域提供了大量證據,證明南海諸島的確自古以來屬於中國。以下我的討論主要根據此書的資料,雖因篇幅所限,我能夠說的,不及書中百分之一,但亦足可使我們明白中國主權理據的由來。
在領土主權問題上,先佔性及管治是最重要標準,在國際法中,領土與國家本體的距離遠近反而並不重要,例如希臘一些島嶼與土耳其十分接近,但土耳其卻不能據此對這些島嶼擁有主權。
有理有據 中國擁主權
若論先佔性,中國漁民在南海諸島一帶謀生,可謂由來以久,遠早於越南、菲律賓等國。
中國古籍《逸周書》、《左傳》與《詩經》等,有不少記載都顯示出中土與南海有連繫,盛產於南海的玳瑁自夏朝開始已當作貢物。今天倫敦的博物館中藏有殷墟出土的商代武丁時期的文物,便有產自南海的龜種腹甲。王恒傑本人在南海諸島的考古工作中,也發現了大量新石器時代及春秋戰國時的陶器殘片,其花紋與華南及海南島所發現的同出一源。由此可印證古籍中有關南海的記載並非虛言,中國先民在那裏生活,歷史古遠。
先秦時期所開始中土與南海的聯繫有沒有延續下去?東漢光武帝派伏波將軍馬援征服越南後,據《後漢書》記載,在南海有「行部漲海」,即有派軍在該處出巡。晉朝的《廣東通志》亦有記載南海太守鮑靚到附近海域出巡視察。宋代以後,這類記載已多得數不勝數。北宋仁宗皇帝「御序」的《武經總要》便錄有朝廷命令,要在廣東設置巡海水師營壘,「治航魚入海戰艦」,並記載有從今新界屯門出海到西沙的航線。宋代早已把南海納入水師巡邏範圍之內,行使管轄權。元朝在1279年派天文學家郭守敬到西沙測量天文。明朝時中國漁民常在南沙捕魚。1770年清朝時廣東人羅方伯開發南沙,並在太平島上建大伯公廟以紀念之。中國人連續性地管轄及經營南海諸島,歷歷可考,這些島嶼絕非無主之地。
1931年12月4日法國以「無主地」為由,突然提出對南海諸島的領土要求,但遭中國政府抗議拒絕。1933年重提此議,4月法國派兩艘戰艦到丹伯特島,卻見到早有華人在那裏居住,到太平島時,又見奉祀神人之像,乃華人之物,到中業島,則發現其居民與海南島一直有貿易。1946年11至12月,中國政府派四軍艦及專員接收西沙、南沙,並舉行儀式,重豎石碑,碑文至今猶存,法國並無抗議。台北政府在1966年時又在南沙若干重要島嶼設立石碑。1951年的「舊金山會議」中,日本被規定要放棄南沙及西沙一切權利,但「對日和約」中卻故意不提主權的歸還。中國當時未獲邀請參加會議,但周恩來主理的外交部隨即發表聲明,指出西沙、南沙向為中國領土,不容置辯。
越南菲國 渾水博摸魚
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有堅實理據,其他國家又如何?
越南的主要「理據」有幾點︰第一,據法國傳教士塔伯爾在1837年寫的報告中,1816年越南嘉隆皇帝曾在一叫黃沙灘或黃沙渚的島上升旗,越南人認為這是西沙的一個島嶼,所以他們對西沙擁有主權。但據塔伯爾自己記錄的經緯度資料顯示,這個島嶼根本不是西沙,而是越南中部近海的廣東群島(此廣東不同中國的廣東)。越南誤把馮京作馬涼,論據當然不成立。
第二,1834年南沙已在越南的第一張地圖上出現過。中國有關南海諸島的記載早得多,越南的算不上什麼證據。鄭和的航海圖把非洲也包括在內,我們總不能說非洲是中國的。
第三,法國人曾佔領一些島嶼,並把其劃入安南版圖。法國人為侵佔,中國二次大戰後早已收回,越南這個論據不攻自破。
對越南最不利的是越南政府曾多次承認過中國對南海諸島的主權。1956年6月15日越南外交部副部長雍文謙曾鄭重聲明︰「根據越南方面的材料,從歷史上看,西沙群島和南沙群島應當屬於中國領土。」1958年9月4日中國政府發表關於領海寬度為十二海浬的聲明中,指出該規定適用於西沙與南沙群島,越南勞動黨的機關報《人民報》隨即頭版詳細報道,總理范文同亦照會中國總理,表示承認和贊同中國的聲明。國際法中有禁止「反言」的原則,自1975年起越南侵佔了南沙的一些島嶼,應屬非法行為。
若說越南尚可提出一些儘管是成立不了的歷史論據,那麼菲律賓的做法更似是混水摸魚。1935年菲律賓的舊憲法中把其領土限制在1898年「巴黎和約」的規定中,不可能包括南沙群島。1971年開始,菲律賓發動了修改憲法的程序,為侵佔南沙鋪路,其後並把南沙大部分島礁及附近海域劃入所謂「卡拉延區域」,宣稱其屬於菲律賓。
菲律賓無法拿出經得起推敲的論據,唯有說南沙群島的島礁是「無主地」,但卻被菲律賓人托馬斯.克洛馬在1947至1950年間所「發現」,所以根據國際法中的「先佔」原則,菲國擁有主權。
正如上文所述,中國在歷史上對南海諸島經營已久,又何來菲律賓「發現」一些「無主權」?有些人的做事方法或推理過程,就是不懂得什麼叫「認真」。
中國在百多年來飽受侵略及國土被瓜分之苦,絕不應在經濟有成後便以大欺小。但在領土問題上據理力爭捍衞主權,卻是政府的天職。釣魚台與南海諸島形勢錯綜複雜,中國實應加強防守性的軍備。沒有足夠的軍力,外交也不一定能搞得好,經濟增長也會受到威脅。擴軍在經濟上是消耗性的活動,但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
香港科技大學經濟學系主任 雷鼎鳴
4 Oct, 2010
2010年10月2日 星期六
劉廼強《身份認同問題的真正所在》(轉貼)
【劉迺強這篇文章警句處處!!寫得太好了!!】
------------
《身份認同問題的真正所在》 2010/10/2
中華人民共和國剛過了它61歲生日,進入新甲子。上周王岸然兄有關身份認同的文章,正好應景。過去30年,這個問題一直困擾着香港好一大部份市民,並且拖着整個香港的後腿,成了它發展的最大絆腳石之一。只是一般情況之下,大家都不願意公開討論這問題。
岸然兄觀察得很準確,戰後出生那一代,被逼拿着英國籍身份證和護照;但雖然身份「被混淆」,認同倒不是大問題,生下來就是中國人了,父母都是這樣說的。直到80年代「香港前途問題」出現,中英談判把香港人「擺上枱」,尤其是在89年「六四」之後,移民成潮,身份認同才開始成為問題。香港人慢慢習慣覺得,身份不是天生的,尤其是只要有錢,身份是可以選擇的,這才開始有「認同」自己的身份究竟是什麼的問題。
香港的確很美,港式生活也確有其十分迷人之處。我認識不少內地朋友,在香港待了幾年之後,都愛上了香港,回內地之後,一家人也不時來香港玩。不久之前我帶接近200個中學生遊華東和世博,他們眾口一詞,都認為香港比上海好。「走遍全世界,還是香港最好。」是戰後嬰兒一代的普遍共識。香港具備這獨特和許多方面明顯優越的條件和氣氛,本土意識不可能不濃烈。
對於移了民,唱了別國國歌歸化外國國籍的人,他們即便於97之後回流香港,並且拿了回鄉證和特區護照,身份對這些人來說,完全是實用的功能考慮,不帶感情。只是他們從小就習慣了香港非常特有的生活,移民在外的期間,也盡量過着港式生活:看香港電視、聽粵語流行曲、打廣式麻將、講廣東話。至於沒有移民的,更一輩子浸淫在這種在全世界頗為獨特的生活方式中。在感情上,他們肯定是香港人。
香港老一代的身份認同問題已經如此,於身份認同問題出現和激化時成長,我一向稱之為「破落代」,呂大樂稱之為「第三代」的1965-1980前後出生一輩人,他們在成長的過程,就已經掙扎於身份認同問題的旋渦中。他們雖然從小便被列為英國籍,但這身份卻從不給他們帶來太多保障;而成長於身邊的上一輩努力爭取移民,和香港經歷畸形繁榮,大香港心態猖獗的環境下,加上因年紀關係,對工業北移的參與不深,不單分不到改革開放的紅利,連跟內地接觸的機會都不多,他們許多從來都未想過自己是中國人。身份認同問題,以這一代人最為嚴重。而以他們的經歷,回歸之前的日子是最美好的,回歸之後,則普遍走下坡,因此一般對現狀不滿。但這一代人受上一代強勢力壓,大都比較懦弱,不會主動抗議爭取。
到了時髦話題的80後、90後,則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這一代新人,成長於回歸之後,已經不再是高人一等的大香港,而他們不論讀書和就業,身邊都是競爭力特強的內地人,或者新移民;根據統計,港人結婚,兩個人之中,有一個人的配偶是內地人。中國元素已經全面登陸香港,是他們不可能迴避的現實,而教育系統中,也有了國民教育的元素,移民外國更已經不再是一個選擇。
但另一方面,他們也是成長於本土意識經過回歸前的折騰而更趨鞏固和成熟的環境中。更重要的是,由於回歸之後,政府着力托樓市,香港的物價和工資遠高於內地,再加上大專生於畢業時大都每人頭上有10萬元上下的教育貸款債務,以兩地工資的巨大差異,他們不光是不願意往內地發展,事實上根本不可能往北跑。對跑不了的年青人來說,他們不但被逼要在香港扎根,甚至還要跟香港共存亡;今天的香港,香港已經成了一個青年人「困籠」之局。但他們要面對的香港,卻是被大財團壟斷了,中小企業在政府長期漠視,只能掙扎求存的惡劣形勢。他們創業無望,向上浮動的機會大大減少,連置業成家都有困難。
隨之而來的,是對香港一種病態的本土意義和身份認同:你中國是好是壞與我們香港無關,而香港經濟再發展,也只益了大財團。因此,我們不談發展經濟、也不要搞什麼融合了。我們只要求保持香港現有好的東西,我們不管你,你也不要污染我們。
這一股怨氣,在某些好事之徒加以「學術化」的文飾,牽強附會的引一些洋名,好像香港出現了什麼全新理念的「新社會運動」了。但我們得承認,許多社會現象都是構建出來的,說鬼見鬼,我們不正確對待,及早破除迷信,很可能會出大問題。
回頭再談身份認同。目前香港大部份人都堅持他們多少是中國人,而且都很愛國,只是不認同當今政權。用他們的說法,是「愛國,但不愛黨」。中國對他們來說,是一個模糊的文化載體,當中最具體的,是新移民、自由行旅客、廉價旅遊目的地、空氣污染、有毒食物等。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印象是十分正面的,但卻認為共產黨政權是中華文化的破壞者。至於旅遊,山川秀美是一回事,對中產階級來說,出外旅遊大都不以內地為首選。時至回歸13年之後的今天,沒有回鄉證,青少年到中學畢業時仍未領回鄉證,或者像岸然兄般回鄉證過期不再申請的,仍大有人在。雖然這種疏離狀態正因各種客觀原因和官方政策而在逐步崩潰中。近年從特首到高官,很多都到內地渡假。
香港人普遍持局外人的立場對待中國,好的地方,愛;不好的地方,不愛。這種以腦去愛而 不以心去愛的態度,更被美化為「是其是,非其非」。中國跟世界任何一處一樣,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好有壞的社會;但愛國則要求「子不嫌母醜,狗不厭家貧」,像愛一個人一樣,我們不能選擇只愛他的頭,不愛他的腳的。跟世界任何一處一樣,內地也有不少人對國家現狀和政府有不同程度的不滿,但他們主流的屁股永遠坐穩於「中國人」這位置上,決不會把自己變了「上海人」、「北京人」,或者「世界人」而指指點點的。
如上分析,身份認同是用心而不是用腦的。因此,這裡沒有道德評判,也不可強求。你要不領回歸證,要不認可這個政權,誰也逼不了你的。但這裡有立場與態度跟客觀情況互動,和由此產生的後果問題。90年代移民潮,造成了多少家庭悲劇?而這些社會效應,更會影響下一階段香港的發展。試想今天的「不發展經濟」心態,不讓政府有所作為,長期下去,又會有何後果?我們可以看到,這裡不是沒有正面的影響,但還是負面的更多。
我們如果拋開迷霧,香港真正的問題是經濟因為財團壟斷、經營成本高企而缺乏活力;和社會因為貧富懸殊,並且不斷加劇而造成明顯並且看來無法扭轉的不公。回歸13年每況越下,怨氣沖天之際自然會出現各種奇談怪論。解決了這些真問題,香港人的心情和眼界都會大不一樣,到時候,身份認同將不會是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