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30日 星期日

唐湘龍:330是反服貿頭七--文章擲地有聲!!談的是台灣,香港何嘗不是如此!!

文章擲地有聲!!談的是台灣,香港何嘗不是如此!!
這類有能力又肯發聲的資深時評人,香港有多少?!
下文不可錯過!!歡迎四傳!!
----------
唐湘龍撰文:330是反服貿頭七
中時電子報 綜合報導 20140329 21:21
編者按:關於學生民眾衝進行政院的行動,政治評論家唐湘龍有感而發,在其部落格寫下《「323」暴動的備忘錄》一文,茲將取自雅虎的該篇文稿刊登。
(「反服貿」「頭七」)
330」「學生」將上凱道。民進黨的路權,移轉給「學生」用,這OK
這是「323」的「頭七」。一場追思法會。紀念知識份子論事精神死亡。請節哀。請尊重。那場衝進行政院的囂張行動,確實需要好好超渡。「七七」之後,時間會沖淡一切。
陳文茜問我害怕嗎?我怕。
怕是正常的。你目睹暴力從網路,漫延到馬路,恐怖的陰影讓你不敢發出不同的聲音。同事、同學間,你不想爭執;網路上,你怕肉搜;馬路上,你怕被打。看著媒體一面倒美化暴力,醜化警察,你開始懷疑自己。怎麼辦?沒關係,我怕,但我來。
一個讓你不敢發出聲音的力量,就叫「恐怖」。你只需要辨識這一點,牢牢記住。不必戴面具。
我實在厭煩政治上一種「老革命」的腐敗腔:「想當年學運時如何如何」。我實在厭煩媒體上一種繞口的「文藝腔」:「希望政府傾聽學生的訴求」。
我用直白的方式寫下備忘錄。你就是公民。地球上沒有什麼「公民團體」。能代表「公民」的,只有一個:就是民主勝選的政府。其他都是膺品。詐騙集團。如果你的教授說「有」,我只能建議你換教授。全台灣現職教授至少6萬,正常的還是大多數。
眾聲喧譁,晨鐘暮鼓。匆匆幾點備忘錄,讓你看懂這幾天的事。也接受歷史檢驗。
一、這是暴民。不必討論。不必講「323」衝進行政院,至少,沒離開立法院前,都是。
二、法律上的犯罪,只有暴與不暴的差別,沒有學不學生的差別。快30歳了,碩士當博士唸,半輩子都在學校,會不會太久一點?還需要強調自己是「學生」?
三、「323」那天,警察也暴。但暴得對。身份對,手段對,地點對,工具對,對象更對。台灣警察長期弱勢,成了政客、暴民的拳靶子。這次,幾無瑕疵。
四、警察是合法暴力的使用者。只要合法,警察的專業就是代表國家行使暴力,「以暴制暴」。不管你是誰,請學會「尊重」警察的封鎖線和警告。只要你遵守,警察會保護你。那些教你們街頭民主課的教授沒教你嗎?
五、不必代表全民。你們不配。不喜歡被你們代表的太多太多。當民進黨的外圍組織、校園黨工這麼久了,代表民進黨,這OK
六、不必見笑轉生氣,搞笑自殘。偷吃太陽餅,只是暴動行為裡比較不暴的部分,沒有一個人自慚道歉,還好意思反脣相譏,貼人家標籤?你的教授沒教你嗎?
七、藍綠立委沒人告訴你們,最近他們都把辦公室貴重東西搬走了,「同學」你們知道為什麼吧?
八、別客氣,「反服貿」只是「反中」。大聲說出來,比較不會內傷。
九、如果不「反中」,其實「服貿」沒什麼好反的,對不對?當然,如果全台灣的經濟學者你只相信台大經濟系的鄭秀玲,那沒辦法。她信法輪功,你信鄭秀玲,我尊重你。
十、你如果覺得你不是「逢中必反」的包裝紙,那請鼓勵辯論。你可以挑的對手太多太多了。如果不嫌棄,挑我也行。當然,最好請蔡英文、蘇貞昌出面,我一定全力壓迫無能的馬英九、萬惡的江宜樺迎戰!「330」,你們不是要向馬英九宣戰嗎?
十一、記得: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十二、如果你們害怕實踐,也害怕辯論,除了當「反中」包裝紙,什麼都怕,請支持民進黨。你有看到民進黨的爛版本嗎?2016只要民進黨執政,保證沒有服貿、沒有貨貿,任何對外經濟協定都不會有。那八年已經証明過了。台灣將成為經濟上的北韓。
十三、如果你真的看懂服貿,如果真的站在國家利益立場,你不可能反對服貿。
十四、對「暴民」有利的,就對民進黨有利;對民進黨有利的,就對台灣不利。無誤。
十五、如果覺得衝進行政院不算暴民,如果你想當「推翻馬暴君」的英雄,「頭七」這天,加油。你們那些孬教授應該有教你們。
十六、提醒這個「無能」還能「萬惡」的執政黨。明天「329」青年節,閉門想想,這個黨的初衷,為何如此讓103年前的青年迷戀?
十七、如果你不參加「頭七」,請一切如常。在電影院、餐廳、百貨公司、公園、風景區,你會發現,台灣沒什麼問題。有問題的不是你。

對於暴民的「頭七」,哀矜勿喜。周末快樂。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劉廼強 《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戲中戲?》---類似「香港將於33年後毀滅」的微電影不只一部!在悄悄腐蝕青年的靈魂!

此文極重要!!敬希廣傳!!
類似「香港將於33年後毀滅」的微電影不只一部!在悄悄腐蝕青年的靈魂!
─────────────────
《搬石頭砸自己腳的戲中戲?》
劉廼強   2014-3-10 
本欄近期都在強調一個觀點,就是香港今天政治鬥爭中最激烈和嚴峻的戰線,已經轉移至文化領域。愛國愛港陣營的朋友大多沒有注意這個發展,或嚴重低估了發展的速度,因此未能有效應對。
上篇剛寫完昆明恐襲悲劇中的港人反應,以及部分言論所流露出的「軟性港獨」傾向之後,才留意到《信報》在36日刊登了駐報小家練乙錚的 「試論香港人的文化獨立」,正好印證和補充了我的觀點。練文表示:「港人不會強求政治主權的獨立。然而,文化獨立的意識,卻是如二月早春,應時而生、悄然而至。港人這種思想上、感情裏的蠕動,既是在港陸融合的大運作中品嘗各種味質慢慢引發,也是在刀斧血光的小疑慮之下幡然悟得;於每人身上都是主觀的,於整個社會便是客觀了。文化獨立的意念渾然而生,亦會出現刻意建構,使之逐漸成形。任何這種目的規模的刻意文化建構,起碼包含三個方面:大論述、神話的藝術營造、圖騰(或icon)的確立。負起這三方面工作的,分別是社會各階層裏與本土命脈息息相關的那些政治歷史人、藝術人和社會學人。 」整個「文化港獨」的容提綱和行動計劃,昭然若揭。這跟《信報》堅壁清野,驅我出場等行動是一脈相乘的,可是很多人仍然輕視這些信息。
就在最近幾天,網上一條叫「香港將於33年後毀滅」(下稱「毀滅」)的「微電影」正在瘋傳,其中所傳達的信息讓人不寒而慄。為了便利一些不經常上YouTube看視頻的讀者,以及指出一些容易被忽略的細節,接著下來我會介紹這部「微電影」的橋段,并輔以觀察評論。
微電影一開始,畫外旁白表示「香港是一個繁榮安定的地方,但一直以來我們所過著的安逸生活,可能在下一刻就會突然被摧毀。」摧毀二字話音未完,悲涼的音樂馬上響起,畫面突然出現一面五星紅旗,并穿插著梁振英等政府高官的形象。原來科學家發現,一顆外太空小行星,將在33年後撞擊香港,香港勢將被毀滅。亦即是,從當天開始,港人就知道在2047年,即香港回歸後的50年,香港就會消失。大限將至,末日在倒數,香港人如何應對呢?這就是該微電影要討論的問題。
接下來我們發現,五星旗原來來自一張海報,上面寫著「中港一家 和諧明天」,宣傳「新香港區計劃」。海報使用簡體字,只有國旗沒有區旗,構圖的中心還有兩個拿著鎗的解放軍。這部微電影要暗示什麼,來到這裡已經再無懸念。接著,微電影講述政府跟大財團相繼把投資及利益撤走,轉移至「新香港區」,就連國金中心、中銀大廈、機場也整個搬離了香港。此外,多達三分二的香港人口也接著離開了香港,令香港猶如流失了大量血液一樣,港人似乎提早送了香港最後一程。
根據微電影的故事發展,財團和市民撤離香港,對留下來的人卻竟然大大有利:由於大財團壟斷消失,街坊小店重現社區,而人口減少也令社會問題消失,樓價大跌,令大部分人都可以購入兩個物業,普選更在三個月出現,由「長毛」當特首。地遊客不再光顧,香港也「重新吸引」外國遊客到訪。
至於主角本人,就在選擇留港後加入了「科研局」,利用本來興建高鐵的撥款,研發出一根高能量炮,並安裝在西九龍文區。最後,這根高能量炮每日逐小逐小地把小行星打碎,成功在2047年前把威脅消滅。不過,港府部決定禁止將消息公開,並如常維持每日發炮。
微電影大概在34日發佈,於39日下午行文時,瀏覽量已經超過41萬,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游清源在《852郵報》撰文介紹這部微電影,評價它「態度積極,視點悲觀,爆紅網絡,反映出香港人(尤其是新一代)的『願景』,就是『香港的生天在於回到從前』。看著,看著,不免戚戚然。」但其實他又有什麼好「戚戚然」的呢?香港青年之所以形成這種「悲觀視點」,難道游清源和其他反對派媒體人就完全沒有責任?
本微電影得到香港青年協會「M21香港有「價」微電影/短片資助計劃」的資金支持,該計劃為喚起大眾對自由、公平與關愛等香港核心價的關注及反思,將會資助青年製作一系列「價短片」,宣揚正向價,並為有興趣參與影音製作的青年提供實踐的機會,提昇他們的媒體技能。「價短片」亦會製作成教材,上載至網上價短片庫,免費讓公眾觀看,並於校園電視等多個途徑播放,傳遞正面的訊息。
香港青年協會拿著以億計的政府撥款, 其「贊助人」就是特首梁振英。它資助「香港將於33年後毀滅」這種曲線反共的文宣,把其當作「正面的訊息」,「於校園電視等多個途徑播放」,讓特區政府情何以堪?這種行為,和微電影中,主角加入特區政府,使用原來用於高鐵的撥款研發高能量炮,把將2047年威脅香港的「小行星」打破,簡直是同出一轍,簡直就是「公仔劃出腸」的「戲中戲」。
這讓我想起,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財政預算案表示,政府計劃增加本地的淡水供應,預留土地興建海水化淡廠,預計明年初會完成策劃和勘研究, 2020年可投入服務。真妙不可醬油!
回頭看來,練乙錚只敢講「文化獨立」,這應該叫做文人造反才貼切,不過在五星紅旗底下,這只能是個很爛的笑話。諷刺的是,特區政府什麼時候才敢資助真正傳播正能量的工作呢?還是繼續努力出錢出力搬石頭砸自己的腳,自毀長城呢?


有識之士請留意香港電台拍攝的《有房出租》--配合劉廼強文章舊件從傳,讓大家知道香港文藝創作界、香港電台早便悄悄重手反回歸。

請廣傳!!讓更多人知道!!配合劉廼強文章舊件從傳,讓大家知道香港文藝創作界香港電台早便悄悄重手反回歸。
還要擴大香港電台的製作能力?!建新廠房?!!
==============
有識之士請留意香港電台拍攝的《有房出租》
(第1輯)201013一集為例
根本是「社民聯+公民黨的宣傳片   但納稅人出錢
當中煽動所謂年輕人要去抗爭 直接用簡單思維醜化一些人及議題
劇集根本就是意識形態宣傳片──好恐怖!!

201013日因無聊而亂看電視。剛好在播香港電台的「有房出租」。
開場的幾句引子已嚇死人:
「特首有得揀,是愛國,與非常愛國之間去揀」說此對白者嘴「妙妙」;「時間表,有得揀,是遲d,同更遲的揀」……之類!!
不看則已,一看──嚇死!!根本是社民聯+公民黨的宣傳片,直接支持五區總辭不但止,當中還有一個不斷抗爭的、近似「八十後」的角色──程朗。是個正面、正義的人物。
當中直接將一位女角叫做「保皇黨」──是個只出背面的恐佈女人,有權有勢,剛升為地區負責人。
而阻止姜大衛抗爭(姜大衛要不遷不拆)的電話來自一把神秘的聲音──這把聲音熟知姜大衛的家世,說話時不斷夾雜普通話,而且語帶軟性威脅;很明顯,聲音暗示是跟中央/官方/商界有關的力量。
整集的內容,民主不離口。不「明白」內容也應支持爭取。
此集內有一個男角,不斷叫人不要搞民主──「好危險」;當然,是醜化了的角色。側面鼓勵人們不要怕,不要受嚇!!

真的有無搞錯,用納稅人的錢去拍泛民的宣傳片!究竟,誰才真正是在香港搞意識形態洗腦。

【按:第1輯已不存於港台網頁,現時有的是第2輯。兩輯都播完,成功悄悄地蠱惑人心。今天港青變為無國無家之怪人,香港電台居功至偉!!以下是港台《有房出租》的編劇及導演名字。】


香港由杜汶澤的《低俗喜劇》至所謂學院中的文學,全線反回歸!

一看所謂得獎「香港小說」--寫法粗劣,卻因反回歸、反共的意識形態,得小圈子認同及授予雙年獎!
香港由杜汶澤的《低俗喜劇》至所謂學院中的文學,全線反回歸!
----------------
以下是刊於《台北大學中文學報》第十四期的論文《未去殖下的大歷史書寫:反1990年代香港文學讀與寫的困局》節錄
The Failure of the Historical Project of Decolonization :  The Dilemma of Writing/Reading Hong Kong Literature of the 1990s

三、心猿《狂城亂馬》的政治寓言與文藝亂象

有時我會想:這是殖民地教育的結果?英國人不斷教我們遺忘自己的歷史已見效?但全推給英國人也不很公平,畢竟他們並沒有禁止我們讀自己的歷史。起碼有一半是我們自己想忘記它。
──古蒼梧:《舊箋》,頁48
(一)小說生產背景及內容重點
《狂城亂馬》是一部約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於1997年得第四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大獎。這個獎項在香港屬於文學界具認受性的獎項,其評審團多由知名學者、作家或評論家組成。然而,即使不問此小說的文學水平,單就該小說的作者已甚具爭議。該書以「心猿」為筆名的作者從未現身,不知真人為誰,乃至是否真有其人。也有人認為小說並非由一人寫作,是集體創作而掛上心猿之名。一切均未有定論,而獎項卻已頒發。《狂城亂馬》得獎在當時的香港文藝界曾引發一場「《狂城亂馬》風波」的熱議,[1] 當時其中一位評審李歐梵曾於報上公開評審意見,肯定此書「插科打諢成功」,並指出小說背後的心理屬於一種無奈感,可與昆德拉相提並論:「似乎和昆德拉筆下一九八九年前的捷克知識份子相仿」,並重申雖然知道評審的看法會引起爭論,但仍「鄭重推薦本書為首獎的佳選作品」。[2] 相信基於此書曾獲獎的事實,王德威其後在形塑香港文學作品的歷史推展線索時,《狂城亂馬》也佔一席位。[3]

就人物的角色設計而言,《狂城亂馬》主要由三個人物構成。主角有二:攝影男記者老馬和報館女記者小茜,小茜花名「紐約水」,是老馬報社的同事。紐約水,是一種令胸部長大的藥水。小茜平胸,因而被戲稱「紐約水」──意思是她需要這種水。兩人以「我」第一人稱的敘述者身份,交錯講述在臨近九七時所遇的一些奇特經歷,他們的奇特經歷緣於碰到一個人物「小胖子」開始。小胖子,是某領導人(暗指鄧小平)的私生子,在小說內沒有名字,也不曾以「我」的身份敘述。從敘事學中聚焦者的角度而言,兩位主角在「看」,小胖子是「被看」;從敘述者的角度來說,兩位主角是敘述和發聲的「主體」,小胖子是被敘(論)述的「客體」。

就小說的內容重點來說,全書講述攝影記者老馬因為職業關係,經常出入品流複雜的場合。他在香港後過渡期也因工作關係,不得不經常跟來自「祖國」的「大陸客」周旋。小說發生的時間為萬聖節,老馬在爛鬼坊酒吧遇上一名來歷不明、只懂說四川口音普通話的小胖子。酒吧發生大混亂,小胖子與老馬及時逃出。小胖子無家可歸,老馬帶他回家,卻發現家居被人翻箱倒籠地搜查過。老馬唯有帶小胖子到小茜家中借宿一宵。之後小胖子命老馬把他的「玉璽」送交一個英國人求救,老馬被人跟蹤,於是由男變女身(仿日本漫畫《亂馬1/2》)雌雄同體,在一定條件下可男女性別轉換),掩人耳目,然而仍然遇上各種港產片式的打鬥及驚險場面。獨留小茜家中的小胖子不安份,性騷擾小茜,被小茜打昏後搬到屋外【這片段即本文細讀的第十章】。小茜不敢多留,回報館工作,並寄住母親家中。情節發展轉以小茜的記者採訪工作帶動,接下去是一場場發生在藝穗會、中國會的鬧劇【這些片段即本文細讀的第十二章。另一邊廂,老馬把小胖子送往一別墅後,別墅爆炸,小胖子生死未卜。小茜卻恰巧當時就在別墅,逃離現場時被老馬拉上車,雙雙絕塵而去。而小胖子之前曾交老馬一寶鼎,說他出事後可帶寶鼎到大嶼山找弘一法師。於是老馬與小茜同赴大嶼山大佛寺,之後又遇上跟蹤及打鬥。一輪混戰後老馬及小茜乘船回市區,同返小茜家中,時為除夕。老馬沒有留宿,說要找回他的失車,小茜下樓買一條香煙給他。故事以老馬在窗前望著混入時代廣場等待除夕的人堆中的小茜作結(沒有再交代小胖子的下落)。當然,小說的故事只是個框架,情節全在鬆散中以插科打諢的方式推進。

綜合而言,《狂城亂馬》整部小說的立意主要觸及兩件事:諷刺九七回歸和香港的文藝界。針對九七題材這方面而言,第十章「主席上身文化聖戰」是「九七」喻意在小說內開展的典型模式。[4] 整本小說中的中港關係,基本上都以第十章這種態度及調子呈現。第十二章「文化政治藝穗會」則針對香港的文藝界而發。[5] 分析第十章及第十二章,基本上已能了解整部《狂城亂馬》對九七回歸和香港文藝界的處理方式及隱含觀點。

(二)政治寓言下的中國魅影
《狂城亂馬》這一小說基本上是一個的政治寓言,當中的中國形象更呼之欲出。作者在小說第一章描寫小胖子的外型時指他長得像鄧小平,暗示乃鄧小平的私生子。作者描述小胖子看見閱兵的反應很興奮:
紐約水可以感到小胖子在她背後,呼吸變得重濁,起伏急促,好似淫褻電話那端的陌生人。
她回過頭去,發覺他眼睛發出奇異的光芒,喉頭閣閣作響,好似吞口水有困難,她連忙回過頭來看電視,看可是出現日本色情電影的場面沒有。當然沒有,那是領導人檢閱軍隊的畫面。
汽車走了很遠很遠,小胖子一直舉起右手,好像幼稚園學生想去廁所[6] 

對被隱喻為「中國大陸」、暗指是領導人私生子小胖子這角色,以第十章為例,即使只讀了三份一(即30段前後),讀者大概對小胖子已得出一個很清晰的印象──他是個粗鄙、猥褻、不尊重女性的粗人。此人由外型到內心都很醜陋,口所說的、心所想的,都是性。假如要用一個詞來形容他,最準確的大概是「色情狂」。

後殖理論經常引用詹明信「民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的理論,指出第三世界文學總常用「寓言」的方式以表現文化抵抗的政治向度。[7] 小胖子這個人物符號,非常直接地寓意「中國」。小胖子的「形象」是一種投射,其「形象」之高低善惡,表達了寓意「香港」的老馬和紐約水對「中國」的看法。然而,後殖中所指的「民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比較具水準的作品,通常經過故事細節鋪排,令即使故事表面與「政治」無關,但實際人物的個人感知和命運總會與歷史記憶、民族意識、人民文化和社會鬥爭有密關聯,[8] 例如馬爾克斯、柯慈等小說。《狂城亂馬》從故事到寓意的「架接」和「轉化」上,卻欠缺質感,通常是用敘述者直接單方面的感受、意見,來解說寓言的意思,以下是其中一個例子。

以第十章第67段與第71段為例,第67段寫小胖子想「性侵犯」小茜,小茜反抗。小茜面對一個色狼驟然產生的孤立無援和被冒犯的感覺,被作者「架接」到第71段時立即「轉化」、「升格」為「文化侵略」: 「為甚麼……描述一個九零年代香港女子的主體性會這麼困難,尤其如果我想去寫好決意不顧犧牲、面對泰山壓頂的文化侵略,為甚麼我好像找不到一句現成的歌詞去寫?」
作者心猿以小茜隱喻「香港」,把小胖子的性侵犯、色狼相,直接等同「中國大陸」對「香港」的「文化侵略」。

作者把第67段的性侵犯,「架接」和「上升」至第71段的「文化」侵略,「架接」和「上升」能否成立,主要視乎內容有沒有承托。假如硬要從小說中找出跟「文化」沾點邊的素材,大概只得這個情節:「小茜被欺負時,找不到一句流行歌詞來形容當時的內心感受」,從而推論作者把兩者放在一起的原因有三個可能:
其一:找不到歌詞的心情,被作者立即說成是「主體性無法被描述」;進而指這是被「泰山壓頂的文化侵略」。且注意當中意思上的躍跳:小茜被性騷擾──到找不到歌詞──就是「主體性無法被描述」――「泰山壓頂的文化侵略」…..當中的躍跳拉開,會不會讓人有借題發揮的感覺?內容意思上的拉開,小說內有足夠的細節作根據嗎?

其二:抑或被性騷擾、孤立無援、無法表述、被「(文化)侵略」之間,只是「近似的情感反應」、很粗疏的並排,不存在含內部邏輯的推論?
其三:讀者甚至可能讀不出當中有任何勾連。小說寫來鬆散、沒有條理是作者對所選題材的情緒發洩,多於是帶點迴旋的反思。

還有,第十章從第73段到小胖子被小茜打昏了的第95段為止,小胖子比上半篇更猖狂,是真的「動手」了,讀後只可以用「色狼」來形容小胖子。後來小胖子給小茜打暈後,他把小胖子移出屋外,而自己也不敢久留,收拾行李暫別家園。小茜把色狼小胖子打昏及抬走後,因感家園被毀(見95段,東西被砸爛了)、處境不安全,選擇了暫時搬走。這樣的情節接上第107段,意思被「上升」、「借喻」為「香港人的悲哀,不正是自己的家也沒法說是自己的家嗎」。於小說的內部邏輯、情節內容的銜接而言,由「個人」至「家國」這「升格」,支撐點為何?小茜打昏了的不過是色狼小胖子。小胖子的存在令她不安。在沒有任何細節「接駁」之下,作者立即把小茜有家歸不得的感覺「提升」到政治上「香港人沒法當家作主」,小說似乎沒有提供足夠的細節來承托當中的提升與轉接。作者在宣洩一種感覺,由「個人」及於「家國」;這「上升」與「接觸」會不會只是情緒上的勾連?

我們之所以要微觀以上一章,是因為整部《狂城亂馬》都以這種模式來推展劇情。也許有人會說,假如只從「寓言」的角度來看,本就可以不需要有細節,也不需要有勾連,「小胖子」僅為意圖不軌的「小胖子」,小茜的反應僅出於受侵犯後的惡感,別無他「意」,內容可以沒有實際的現實對應。可是,別忘記小說其他部分,又「實實在在」地諷刺存在於香港的某個界別被諷刺的團體及人物呼之欲出,只是沒有開名而已,知情者都明白說得出誰是――真有其人。由此可見,小說的虛實分佈既不平衡,也缺乏藝術上的提升融合;令彷彿是寓言的小說讀起來不至於太「寓言」化,有相當部份突兀地非常「實在」。

進一步而言,即使把《狂城亂馬》作為「沒有實指」的諷喻體寓言小說視之,當中的寓體會否也太單面了――例如小胖子只得色情狂一面,色情狂之餘不見有層次變化。以長篇寓言審之、不是幾千字的短篇,效果會否太粗糙?打上「寓言」、「隱喻」、「象徵」等標籤,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就可以如此單面也算是成功之作嗎(這小說取得文學雙年獎)?假如認為這是寓言式、富象徵意義的寫法,則對小胖子的塑造是否也欠層次,形象過於簡單,容納不下用來比附九七回歸這類複雜的大議題、大論述?抑或它之所以在文學圈內、受專業文評人支持,正正不需要「複雜」的細節、不需要邏輯理據,只需不斷重複一個既定的中國形象(小說中「淫邪化」的被看者)、重複當年香港人、尤其某些文化人受壓迫的聲音、情緒和感受(小說中掌握發言權、佔道德和正義高地的敘述主體),引發「共鳴」,即可視為成功作?當然,即使「情緒發洩」的深度不足,也是香港文化於當時、九七回歸前的一種呈現──這也許是小說「意義」之所在,是另一種角度下的有「代表性」。

(三)文藝亂象與單聲敘述
後殖理論曾指出,文學作品是一場「歷史書寫權」的爭奪,它包括書寫自己和抵抗他人對自己的誤寫。[9] 《狂城亂馬》作者以兩個代表「香港人」的「我」為敘述主體,也特別把兩人塑造成一男一女、雌雄同體,除了故意淡化以至顛覆既定性別外,也非常配合當時以「雌雄同體」、「單性繁殖」(即不必經由母體生產)的香港隱喻,相信是企圖「奪回」書寫自家歷史、抵抗他人誤寫的策略。然而,落實於文本具體操作時,由於只有兩個主角能對所有人事、香港歷史、文化現象作單一同調的論述、批評、指點,其他人物相對「無聲」(silent)、「無名」(nameless),兩個「我」合成為敘述的唯一來源,這樣的處理,「書寫策略」上有所本,可是藝術上成功與否,頗為見仁見智。

以《狂城亂馬》第十二章「文化政治藝穗會」為例,第11段描寫小茜打算用「九七將近!政府迫害前衛劇團!政治大檢查!」為報導的標題,可是,當小茜等記者問及劇本內容、具體因為哪一段出事時,有關人士卻拿不出具體證據,甚至說「我們不用劇本」(見第十二章,第2324段),令小茜等記者打消了大造這則新聞的念頭。[10]

針對小說第十二章「文化政治藝穗會」,這一章明顯是要諷刺本地文藝界的一些事。沒有開名,我們未必知道每件事的具體所指,大概也不宜花時間去找出誰是誰,但知情者一讀便知在罵誰。然而,不僅只有第十二章、第十章,書中出現的各式負面人物,於小說內都可說是單面、片面地被定型。讀者讀到的是作者對人對事的「一家之言」。「揭露」與「指控」都只得敘事者的一把聲音、一個角度的敘述,被諷刺者一如小胖子,只以單一面孔出現;此外,角色之間沒有「交流」,人物的形象由作者一手定型;一如對小胖子形象的塑造,小說內的角色是好人抑或是壞人,只由作者以判斷式的文字交代。當時有不少論者提出以下一種看法:也許當我們想罵一些人、想揭一些不能公開討論的別人的秘密時,我們可以用筆名「寫小說」來罵個痛快、揭過個痛快。因為它是藝術創作,訴訟進行起來會比較困難,可以將被告誹謗的風險減到最低。的確,作者所形塑的是中國形象。而「中國形象」是抽象的,沒有實指某人,於是作者怎樣寫、怎樣醜化,也不會有「個別人士」走出來跟他興訟。第十二章雖然直指香港的文化界,因為誹謗罪不易成立,大概也不會有人真的把小說交送法庭。無論如何,於法律上,作者十分安全。可是,如《狂城亂馬》這樣的一種「藝術」處理,相信作者避得過誹謗的風險,也難逃時間距離後的文學史公論。

我們的結論自然也不是「文學史公論」,只可視為時空距離後的一個看法:
就個人而言,《狂城亂馬》並不見得透過作者冷靜深入的剖析和描寫,讓讀者對九七及中港課題有更深入的認知,對於其所描畫和評論的人事,沒有讓人可產生立體、多角度的認識。透過全書對小胖子等人物負面形象的塑造和攻擊,很容易便讀出作者抗拒回歸,也對文藝界極為不滿,借「小說創作」發洩各種情緒,也延續或強化殖民地時期既有的、對中港的看法,如此而已。甚至,由於這樣的「中港關係」於1950年代也有存在,於是小說可放於香港當代任何時空脈絡下來譬喻,連「九七」一個模糊的印象或許也談不上,因為委實讀不出色狼小胖子如何跟九七等問題掛勾。「書寫策略」下的喻意與勾連,只是作者(以代表「香港人」身份)用自己的感受去「連」起來。假如說用這種方式來「反思」九七問題、書寫香港大歷史,未免有點粗糙和情緒化。

以上的看法,也許並不是學術社群的主流看法。有學者即曾指出,《狂城亂馬》具「巴克汀狂歡」風格。[11] 學術社群的主流看法,是建構香港「文學史」公論的重要群體。「誰來決定敘事的主題?」這無疑確是值得經常省思的扣問。今天的社會尚能多元發聲,對於「歷史」、「公論」是否僅由知識精英和大學體制生產?或者我們在樂觀中可以態度開放。

(四)學術社群的建構與公眾期待的思考
《狂城亂馬》於1997年第四屆中文文學雙年獎中得首獎。《狂城亂馬》的作者是心猿,是個至今仍未曾露面的作者。十五年以來,也不見以此筆名有後繼創作。一本小說,它的作者從來沒有露面、不知是否真有其人,而小說的內容及行文充滿攻擊性,這樣的「一個」作者(他是個人或一群人仍然是謎)和這樣的一部小說可以得本地的文學大獎,從中是否讓人深思:1990年代的香港文學生態確乎頗為奇特和罕見;至少我們很難在任何一個國際具認受性的文學獎項上,找到相似的情況。[12]





[1]詳情可參閱璧華主編:《香港文學年鑑》,香港,香港文學年鑑學會出版,頁499-537。書中收錄或摘錄了當年討論文章的內容。
[2]李歐梵,〈亂馬插科打諢成功〉,《信報文化版》,19971129
[3]王德威,〈香港──一座城市的故事〉,《如此繁華:王德威自選集》,香港,天地圖書,頁2-31,篇中主要論及1990年代的香港小說有西西《飛氈》、施叔青《香港三部曲》、董啟章《地圖集》、心猿《狂城亂馬》和黃碧雲的〈失城〉等。

[4]心猿,《狂城亂馬》,第十章,頁83-91
[5]心猿,《狂城亂馬》,第十章,頁105-119
[6]心猿,《狂城亂馬》,第十章,頁83。引文中的黑色底線為筆者所加,下同
[7]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曾運用「民族寓言」(national allegory的角度,分析魯迅《狂人日記》中的問題。詹明信著,張京媛譯,〈處於跨國資本主義時代中的第三世界文學〉,《馬克思主義:後冷戰時代的思索》,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頁82-112
[8] 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頁VII
[9]宋國誠,《後殖民文學:從邊緣到中心》,頁VI
[10]心猿,《狂城亂馬》,頁106
[11]李歐梵,〈亂馬插科打諢成功〉,《信報文化版》,19971129
[12]201315日,香港作家也斯病逝。去世後的1月至2月初,出現《狂城亂馬》作者心猿即也斯的說法。詳見葉輝《最好的永不 永不的最好──給也斯》(《明報》,201314日);文中謂:「我知道不可能再徵求你的同意了,請原諒我魯莽一次,代你承認:《狂城亂馬》的作者心猿就是也斯。」
然而,1997年當時,也斯在《一個評判的意見》(《明報》,1997-12-27,D4版)文內對小說《狂城亂馬》及「作者」心猿發表了評審意見,反映也斯沒有因《狂城亂馬》「是他寫的」而在評審工作上「避嫌」。從可見之表面行為反映,也斯並沒有「把自己視為該書的作者」。
另,《狂城亂馬》責任編輯黃淑嫻也撰文《也斯不是心猿》(《信報》,1997-12-25P10)說明也斯不是心猿。
是非如何判斷,死者已矣,今天憑單方面的陳述,難以定奪。
基於死無對證,加上本論文主要針對小說《狂城亂馬》做文本細讀,「作者是誰」非但不影響論文之觀點發揮,只更加反證論文(四)之1)的意見:「1990年代的香港文學生態確乎頗為奇特和罕見」有一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