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2月28日 星期四

《境外“藏独”势力与甘南自焚事件》半小時專題片

 《境外藏独势力与甘南自焚事件》

【批註:半小時專題片剖析藏人自焚。不是舊片重播,片末註明是2103-2,是最新製作。本人2013-2-28晚上於CCTV國際台看了。清晰好看。
香港地區有Youtube連線:
內地朋友可用以下連線:

─────────────────────────
央视今晚播《境外藏独势力与甘南自焚事件》专题片
2013-02-06 18:23:4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6日电 为向国际社会介绍中国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发生的自焚事件真相,中国中央电视台派记者到事件发生地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制作了《境外藏独势力与甘南自焚事件》电视专题片。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CCTV9)将于北京时间262035首次播出该专题片,并将重播。中央电视台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频道于26日、7日播出该片。
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已于24日晚在今日关注栏目播出该片。
───────────────────
央视再播专题片 强化反藏人自焚宣传
http://dailynews.sina.com/gb/news/int/singtao/20130207/09094235710.html
http://news.sina.com   20130207 09:09   星岛日报
  央视再播专题片
  强化反藏人自焚宣传

  中国官方媒体新华社宣称,6日在中央电视台数个外语频道播放该台记者采访制作的藏人自焚专题片,以向国际社会进行反自焚宣传。这是继2012年底以四川阿坝藏人自焚事件为主题的纪录片后,中央电视台再度在反自焚宣传上的发力。
  新华社6日的报道称,为向国际社会介绍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发生的自焚事件真相,中央外语台会播出专题影片。中央电视台英文频道(CCTV-9)于6日晚835分首次播出该专题片,并将重播。中央电视台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和俄语频道于6日和7日播出该片。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已于24日晚在《今日关注》栏目播出该片。
  据称,中央电视台派记者到事件发生地进行了深入调查采访,并制作了《境外藏独势力与甘南自焚事件》电视专题片。该专题时长约25分钟,以夏河县自焚生还者桑代的故事为引子。在此之前的20121223日,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曾推出一部长达近32分钟的专题片。该专题片重点围绕近期四川警方侦破的达赖集团组织策划系列煽动教唆胁迫自焚杀人案展开实地采访调查,专题片讲述阿坝县格尔登寺僧人罗让贡求如何接受达赖集团指令,先后煽动教唆胁迫8名无辜人员自焚并造成3人死亡的过程。
  有分析认为,中共十八大前后爆发的藏人自焚高潮迫令习近平上台后对藏人采取软硬兼施策略,一方面对自焚参与者采取断然措施惩治和威慑,另一方面则通过柔性的舆论围剿与达赖喇嘛争夺国际同情力量。

2013年2月26日 星期二

〈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  賈選凝

2013年 藝評獎 金獎得獎文章
─────────────────
http://www.criticsprize.hk/result.php
〈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  賈選凝
    《低俗喜劇》的成功毋庸置疑,僅800萬港元製作費卻賺回了3000萬港元票房,更掀起了追捧港產片中「本土性」的熱潮。但在這套電影靠「低俗」大獲全勝的同時,倘若我們不只滿足於從電影中獲得低層次的視聽刺激,便會為該片的成功所折射出的今時今日之港產片形象備感沉重——或許這部如此「低俗」的影片能做到「口碑不俗」、被香港普羅大眾認受獲得廣泛共鳴,只是「港產片」的誤入歧途。

以「低俗性」偷換「本土性」
  作為香港中生代導演中的佼佼者,彭浩翔近年來被許多擁躉視為讓港片「枯木逢春」。然而,他摸準的這套低成本、高收益的港式小品路數,看似在為被合拍片潮流不斷蠶食的「港片身份」正名,實際上卻和這座城市生產的許多其他不負責任的文化產品一樣,鼓勵著港人愈加反智、愈加不介意低俗甚至以低俗為榮。
  從《志明與春嬌》開始,彭浩翔電影的賣座法寶,就是毫不掩飾地販售和消費低俗。廣東粗口支撐起的大量對白,讓本土觀眾「爽」進內心身處——創作者狡猾地用「低俗性」偷換了「本土性」,使得人們不必對壞品味有任何羞愧,因為這是「道地港味」。而《低俗喜劇》作為一部文藝作品的惡劣之處,正在於它把對觀眾「求爽」心態的縱容,上升為一種變本加厲的不以為恥反以為榮,甚至打正旗號「沒有最低俗,只有更低俗」。
  低俗得義無反顧的《低俗喜劇》——它連英文名也要叫Vulgaria”——卻連「彭浩翔電影」一貫為觀眾提供的敘事樂趣也付欠奉,它甚至不是個有結構的故事。即使忠實粉絲,也難以講明除了串聯起一個個黃色段子,該片意義何在,於是他們說,至少還有本土創作者願打造一部「只」取悅本土觀眾、「只」瞄準本土市場的電影。
  但這恰恰是讓人最心驚之處——因為「只」拍給香港,所以可以臨時起意即興拍攝,交出一個東拼西湊的故事,因為「只」需要本土觀眾看懂,所以夠爛夠俗夠低級,就能令他們high至極;因為要滿足港人,所以要盡情釋放這個高度文明的社會內部人們壓抑心底的粗俗低劣,將guilty pleasure 變成guilt-free pleasure
  《低俗喜劇》的賣座,證明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也印證港產片及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潛規則」:「低俗性」才是叫好叫座的「本土性」之主流。
  男主角杜汶澤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本土創作者與受眾早已視「低俗」為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地將其美化為「香港特色」,這種文化消費上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才真正讓人感到悲哀。
  對於文化藝術創作者而言,比創作能力更重要的,是怎樣用作品詮釋人性、關懷現實。但《低俗喜劇》卻無疑作出了一個畸形的示範。影片擺出「電影良心」的姿態,看似通片都在講電影人為本土電影的「犧牲」,但實際上是以一種毫無承擔的創作姿態去傷害電影。「純正港片」的概念被偷換成「三級片」,港式幽默被偷換成重口味、賤格與刻薄,而「電影夢」更偷樑換柱成「開工大過天」的急功近利。創作者嘲弄整個行業的玩世不恭中,並未提出思考與反省,反而以極傲慢的態度調侃業界,將電影生產的複雜狀況簡化為「資本」與「性」的交換——拍電影和「賣身」無異,而電影根本就是滿足人慾望的工具。
  整套《低俗喜劇》中,創作者自認「娼妓」。他們娛樂大眾的同時,也在充分賣弄小聰明侮辱大眾的智商。戲中角色唯「搵食」至上、全無底線,而這套戲也爲迎合觀眾的惡趣味而不設下限——搞獸交噱頭、物化貶低女性、簡單粗暴地消費慾望卻不探究慾望的形成機制。一切都以最粗俗直接的方式呈現,反正人們只滿足於看過、笑過、低俗過,不必對電影本身心懷任何敬意。
  《低俗喜劇》宣稱「不喜勿看」,但這種將「低俗」的選擇權直接交給觀眾的態度,也正表現出創作者的不負責任。文化藝術有引導大眾審美的作用,因而生產一部提供低俗快感的作品,本身就是助長大眾的惰性。在香港這座根本不拒絕「低俗」、甚至刻意追捧「低俗」的城市,創作者更能利用人們跟風追逐本土文化身份的心態,將「壞品味」與「港味」劃上等號,讓人錯覺「三級片」才是港片救星。
  港產片的魅力,源於通俗卻不該止於低俗,無的放矢地消費粗口與性,只會令當下港片缺失底蘊、缺乏對社會矛盾深入解讀能力的形象進一步惡化。故而,拒絕「低俗」是我們面對「港片」時應有的態度。

「反大陸化」背後的狹隘與恐懼
  《低俗喜劇》的面目很「本土」,但它真正的戲劇衝突卻是「合拍」,是杜汶澤怎樣從大陸人身上拿到投資。正是利益的現實原因,導致香港在大陸面前愈趨被動、主體性日益模糊。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低俗喜劇》為香港人提供廉價的發洩,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廣西黑老大竟野蠻、荒淫到喜歡獸交,香港觀眾則在盡情嘲笑大陸人的愚昧和不開化中享受到快感。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力圖表明儘管港人自認「低俗」,也絕不及大陸人的荒唐乃至變態,而香港的「文明」,卻正在遭受大陸「不文明」的玷污。正如Facebook上,自由行遊客子女隨地大小便的新聞被瘋傳,完全符合片中傳達的主旨:大陸人是「蝗蟲」、是荒蠻之輩,任何令人髮指的低俗行為他們都做得出。
  港人的「低俗」,最多是爆粗,而大陸人的低俗,根本與動物無異——《低俗喜劇》中這樣的設定,反映香港人面對大陸的焦慮,早已變得扭曲。大陸可以做香港的恩主,卻無法收服港人的心,港人臣服於大陸在經濟層面的強盛,卻又決計不肯放棄精神層面殘存的優越感,這種一邊依賴、一邊排斥的矛盾關係,令港人對大陸的心態正像片中杜汶澤那樣掙扎:表面曲意賣笑,內心卻感到在「被強姦」;既不能認同大陸人的「低質素」,又在被不斷同化與浸淫。當香港在大陸這個「他者」面前,感到尊嚴流失、底線崩塌又偏偏無力還擊時,病態的中港關係便愈演愈烈。
  因而,對大陸人的形象極盡醜化之能事,成為《低俗喜劇》迎合港人心理的一種投機。彭浩翔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承擔,他很清楚貶低大陸人在本土有「政治正確」的效果,能讓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卻也無形中展示出香港社會最狹隘、最投機與最虛偽的一面。杜汶澤之於大陸「阿燦」,不但沒表現出道德優越,且兩人的唯一區別只是「阿燦」手中掌控更多資本、話語權、和主見。
  片中的大陸老闆完全按自身口味,去打造港產三級片——這個設定的吊詭在於,整套電影看似消費、戲謔、意淫了大陸人形象,但實際上就劇情而言,消費、戲謔、意淫的主導權根本就掌握在大陸人手上。香港認為大陸缺乏文明,而在大陸心目中,香港是怎樣的形象?——彭浩翔回答你,是「三級」。
  當一個土大款想來港投資拍港產片,他腦海中只能想到拍「三級片」。彭浩翔用這種設定,為香港的文化形象作出令人心寒的註腳:「香港製造」等於「低俗」、港片等於「三級」、不是大陸在香港心目中地位低下,而是香港在大陸心目中太過廉價。當我們冷靜反思香港今時今日的語境時,便會發現整個環境的確如此。大陸人來港炒樓、買名牌、進戲院看三級片,香港只能滿足他們膚淺的、物質的、消費的需求,但本土文化的輸出上卻很蒼白。大陸人想看港片,當然不是因為珍重其人文價值,因為如今港片能引以為傲的,只剩下戲院分級、粵語粗口、和享受「低俗」的自由。
  《低俗喜劇》中杜汶澤屈於淫威向黑老大妥協,不單是為「利」,更是出於恐懼。他的角色形象恰恰照明了當下中港矛盾中的焦慮癥候——無論是「反大陸化」的熱烈,還是反國民教育的堅定,港人作出判斷的基礎都是「恐懼」。人們恐懼「被整合」、「被洗腦」,就像片中杜汶澤恐懼被迫去和騾仔交媾,并堅信一旦「被大陸化」,隨之而來的會是天誅地滅的恐怖災難,而港府面對中央壓力,則一如杜汶澤的逢迎、怯懦、與妥協。或許這樣一則寓言,反而能令人懂得,狹隘而毫無反思精神的「恐懼」,只會令香港在中港關係中更被動不安、失卻理智、並無益於建構新主體性。
  香港也好,香港電影也好,都需要以智慧去探索積極、進取的生存空間,重塑符合當今語境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意識。港產片作為本土文化產品中的核心資本,更應為觀眾提供健康的審美和省思現實的人文關懷。唯有如此,港產片才會再度煥發出它的生命力。 

北京女奪藝評獎 斥《低俗喜劇》辱內地人

杜汶澤之流要「復興港產片」,以「低俗」自命得意
《低俗喜劇》及另一劣片《一路向西》無港影評人敢批
終於有人出手了!
───────────────────────
【批註:凡徵文比賽均隱去身份。此文得獎後才知是出於北京女生之手。
下文是水果報報導,可見陳雲這「收錢港獨」旗手恨賈入骨。另件附得獎原文。】
────────────────
北京女奪藝評獎 斥《低俗喜劇》辱內地人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6/18177429
■賈選凝所寫的《低俗喜劇》影評,批評片中對內地人的醜化,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

 【本報訊】中港矛盾由奶粉蔓延至電影。藝發局昨公佈首屆藝評獎,來自北京的賈選凝獲得金獎,捧走五萬元獎金。她的得獎藝評,狠批港產片《低俗喜劇》的賣座,只「證明(導演)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指該片「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彭浩翔否認電影抹黑及貶低內地人。
香港藝術發展局(藝發局)去年79月舉辦首屆「ADC藝評獎」,鼓勵1840歲年輕評論員,藝評全文上限3,500字,評論對象必須在2012年內出版或舉行,而藝術類別不限,例如音樂、戲劇及電影等,分金、銀、銅獎,獎金分別為五萬、二萬及一萬元。
首屆金獎得主賈選凝今年24歲,在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她的影評題目是「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片焦慮」。她昨接受訪問時表示,「我好唔鍾意呢套電影」,她在文中指,《低》獲得3,000萬元票房,「證明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她針對中港矛盾論述,「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

■《低俗喜劇》遭狠批貶低內地人,惟導演彭浩翔否認。

指港人不忿大陸發迹
 本身喜歡香港七、八十年代電影的賈選凝,感到港人自97後身份迷惘,「電影都係咁」。她說:「作為評論人,唔係針對導演,我覺得個方式我唔鍾意,香港人deserve睇更加好嘅電影」。她引述彭浩翔一次訪問中表明,《低》是為香港人而拍的,賈認為這想法「好恐怖」,該片的成功只局限本港市場,又指內地朋友來港旅遊要看三級片,香港已和三級片畫上等號。
導演彭浩翔回應稱,任何人都可對藝術作品有不同解讀,作為創作人會尊重,「唔介意一篇鬧我嘅文章。」但他強調「香港文化當然不只三級片,部電影係想講(與內地)合拍電影及審查制度下,令不少本土精神流失,其中包括情色同粗口,我認為廣東嘅粗口好值得保留,你認為唔值得可以唔支持。」
彭浩翔稱創作時沒用地域性去說故事,否認電影抹黑及貶低內地人,「可能好多人對電影敏感咗。」彭浩翔不認同賈選凝評論中指《低》是港人狹隘的「精神勝利法」,指有關解讀「片面」;又指逾3,000萬票房中,有不少是內地自由行來港入場觀看,且作品在美國、加拿大、韓國及台灣都獲獎。
男主角杜汶澤回應時恭喜賈選凝得獎,但強調沒興趣拜讀該文章,亦不回應其評論。

從《低俗喜劇》透視港產片的焦慮(節錄)

‧《低俗喜劇》的賣座,證明彭浩翔用文化垃圾娛樂普羅大眾成功。
‧彭浩翔有小聰明卻沒有大承擔,他很清楚貶低大陸人在本土有「政治正確」的效果,能讓港人「自我感覺良好」,卻也無形中展示出香港社會最狹隘、最投機與最虛偽的一面。
‧男主角杜汶澤接受採訪時大言不慚:「低俗是港產片的一個核心價值。」本土創作者與受眾早已視「低俗」為理所當然,甚至理直氣壯地將其美化為「香港特色」,這種文化消費上顛倒黑白、毫無反省能力的惡性循環,才真正讓人感到悲哀。
‧香港認為大陸缺乏文明,而在大陸心目中,香港是怎樣的形象?──彭浩翔回答你,是「三級」。
‧大陸人來港炒樓、買名牌、進戲院看三級片,香港只能滿足他們膚淺的、物質的、消費的需求,但本土文化的輸出上卻很蒼白。
‧無論是「反大陸化」的熱烈,還是反國民教育的堅定,港人作出判斷的基礎都是「恐懼」。
‧大陸人由昔日的窮親戚變成今日的金主和老闆,令香港人始終意難平……(《低俗喜劇》)以極富羞辱性的方式去「污名化」大陸人形象……這種醜化與奚落,其實是狹隘的「精神勝利法」。

資料來源:藝發局藝評獎
--------------
已故也斯任首屆評審團
http://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30226/18177431

【本報訊】藝發局首屆「ADC藝評獎」的評審團由六位文化界「前輩」組成,包括已故香港詩人也斯(作家梁秉鈞)。但金獎得主賈選凝的獲獎影評作品淪為政治及道德批判的文章,有文化評論人直指「藝術評論並唔係咁寫」,質疑評審用錯了政治的衡量標準去評審參賽作品。
藝評獎的評審團由藝發局藝評組主席林沛理、已故香港詩人也斯(作家梁秉鈞)、亞洲週刊總編輯邱立本、皇冠出版社總經理麥成輝、前理大中文及雙語學系助理教授黃子程,以及快樂書房主編潘麗瓊。

陳雲指得獎文章失敗
 評審之一的黃子程表示,評審過程先把作者姓名、身份、國籍等隱去,他指賈選凝的作品較為「有性格」、「唔怕得罪人」,他認為文中觀點偏激,但藝術家評論毋須「四平八穩」地陳述各方觀點。
文化評論人陳雲直言,賈選凝的得獎影評文章是失敗的,「藝術評論唔係咁寫,篇文章似係道德譴責或者政治評論」。他指,寫藝術評論的技巧,就算寫到作品當中嘅抹黑、影射、歧視同挖苦元素,都要由藝術嘅表達手法去講,「即使將對方挖苦或者抹黑,都有一種抹黑嘅美學」。曾任電影編劇的影評人仰止認為,賈的影評文章有層次有見解,寫得非常好,「但對我來講係廢話。」仰止說,30年前當編劇時已自稱「做雞」,《低俗喜劇》中的橋段,自己經歷了不少。 

藝評金獎得主 賈選凝轟香港新聞霸權

「主場新聞」是唐梁之爭後炒起的反對派網站
背後金主呼之欲出。網絡新聞很自由,卻也可以很劣質及危險。
此網用最「賤」的用字及態度來「報導」港聞。
──────────────
【批註:「主場新聞」用起底方式將賈選凝污名化。例如,賈文於《信報》、《亞洲週刊》、內地《南方都市報》等報刊出,「主場新聞」卻偏偏以《文匯報》居首。
「主場新聞」還點出賈選凝曾批港媒存在「新聞霸權」,有自由、無水平。「主場新聞」以此來把她污名化。我們或可反用它的資料,一讀賈選凝如何說出了「被沉默」的港人心聲。批評港媒的文章,要麼沒人敢寫、要麼是寫了也沒報章刊出。多謝賈選凝!!會找出以下節錄的幾篇文章的原文廣傳!!
──────────────────────
藝評金獎得主 賈選凝轟香港新聞霸權
2013-2-26 10:19:22
 (賈選凝。)
獲得首屆藝評獎金獎的賈選凝,寫過很多評論香港的文章,曾提出香港有關新聞自由的爭議其實是偽命題。多少偽善和違反專業的新聞操作,都以「新聞自由」之名,誤導讀者。
 賈選凝曾為《文匯報》及中新社供稿,其文化評論專欄見於《信報》及《亞洲週刊》、內地《南方都市報》等報章。其對《低俗喜劇》一片的理解,或與港人不同,尤其是她把《低俗喜劇》形容為「污名化大陸人形象」這一點。她對中港矛盾的看法,還見於她《香港新聞霸權的偽善》、《春嬌志明的中國想像》等多篇文章,或可有助香港讀者理解其觀點。

 「面對越趨強勢的中國大陸時,捍衛「自由」,是捍衛核心價值,也是捍衛港人的生活方式。缺乏專業操守的傳媒正是利用這一點,煽風點火、加重港人的「被迫害想像」,向市民灌輸一種莫名的焦慮感。
 香港的「新聞自由」爭議其實是偽命題。多少偽善和違反專業的新聞操作,都以「新聞自由」之名,誤導讀者。傳媒競爭已失去專業規範,而淪為媒體集團老闆操控的工具。
 香港一些民眾害怕被北京洗腦,卻陷入被《蘋果》的洗腦而不自知。「新聞自由」在不健康的媒體生態中,會被扭曲為另一種壓抑民智、令人們失去判識力的專制。」
 (《香港新聞霸權的偽善》)

 「北上」是港人負擔不起的自我意淫,現實可不是拍電影,草根階層沒造型沒心機更沒機緣,拔腿「北上」談何容易?大陸錢再好賺,也同「春嬌與志明」們無關。由此便更易理解為何面對「北人南下」時,港人的不滿與怨忿點火即燃,他們無法面對內心那巨大失衡——我根本無力去搶你地盤,而你居然跑來我地盤上。
 (《春嬌志明的中國想像》)

 《香港新聞霸權的偽善》節錄:
香港一些媒體從業者在回歸前後,一直評說香港沒有新聞自由。這種判斷總能將矛盾的焦點直指核心價值,觸動人們最敏感的那根神經。香港記者協會最新數據表示,近六成從業者擔憂新政府將加強對媒體箝制、收緊資訊發放。但從一個外來者的角度,最近著名作家白先勇來香港書展演講時,就指出香港新聞自由勝過了台灣和新加坡。
 香港不是沒有新聞自由,而是有太多新聞自由被濫用。香港新聞業的現狀恰恰是在呼喚「自由」的同時,也扭曲著「自由」的本來意義,隱藏了背後媒體霸權的偽善。
 但在香港的媒體生態下,意見與事實的邊界卻模糊不清——特首選戰背後,是不同傳媒的立場之爭,「事實」並不依照國際新聞學準則的「中立客觀」進行陳述,而是被媒體背後財團的立場所左右,以筆名發表的文章,將事實與評論、意見相混淆。
 媒體霸權的最大優勢,就是以新聞自由的名義,不斷滿足公眾的集體「窺私慾」。從過去的娛樂界到今天的政界,某些媒體的籌碼就是不斷揭發陰私,以黑白二分法來論述複雜的公共議題,不是深入地探討公共政策,而是刺激社會的集體焦慮感。」

2013年2月24日 星期日

不要錯過!少有佳作!--《十八岁给我一张南方周末》見證內地民智之可喜進化!

下文見證內地民智可喜進化
不要錯過!少有佳作!讓人更知如何判斷國情!
【批註:一直透過讀資料來認識中國。
對中國的信心來自大量、近十年的閱讀。下文是最佳範例,見證中國民智漸開的過程。也讓人有信心,只要有足夠時間,讓國人走完該走的曲折,中國人的智慧當必更放異彩。長期閱讀內地長文,具深刻反思的佳作不少。不似香港,來來去去都是幾個觀點固定的時評寫手。
香港一直有開放度,卻因政治處境複雜(外力介入)而迷離撲朔香港正處於「黎明前的黑暗」,反思力量初現,卻暫未成氣候。祝願香港「走完該走的曲折」,湧現覺醒者。】
──────────────────────
东辛 青年学者  2013-02-24 09:57:16
十八岁给我一张南方周末

虎娃的《关于南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读得我很感慨,勾起了我对深爱《南方周末》的过去的怀念。我必须坦白,在十八岁前,我根本不知道南方周末是什么。
我从小没什么看新闻的习惯,整日里都是跟一帮野孩子打着玩。玩归玩,每天七点咚咚咚咚的音乐一响,所有人就知道该回家吃饭了。一路上你会发现,家家户户的电视都变成了一个台。而晚饭时间耳濡目染的《新闻联播》就是我主要的新闻来源。这样的状况一直持续到高中,直到我在父亲的桌上发现一个叫《环球时报》的报纸。虽然这份报纸就像《新闻联播》的国际新闻,读下来最大的感受就是其他国家都很惨。但英国人被炸飞、印度人没有水、泰国总理怕被杀死、美国就一大恶霸,这些色彩斑斓的故事还是成了我每周两次的期盼。只要是有《环球时报》的那两天,我骑车冲回家的速度远比上课迟到还要快。18岁之前,我一直觉得《环球时报》是天下第一大牛逼。
 直到进大学,我才发现世界真的不一样。入学没多久,一个兄弟就来兜售《南方周末》说这报纸牛逼。我还真不信有比《环球时报》更牛逼的。我抱定一比高下的心态去买了一期。翻开一看,杀人、逼供、冤案,割肾、闹事、医患。一个真相真的比整个世界的分量还重。中学时,我也会抽象地说一些官员腐败社会很坏,但那一刻《南方周末》用血淋淋的事实告诉我:世界一点不幸福。我就像逃出了信息闭塞的埃及,发现最惨的竟然是我们自己。在触目惊心的故事中我接受了新闻自由、程序正义、小政府大社会,当然也爱上了自由精神、独立人格。阳光终于打到了我脸上,温暖也留在了我的心里。雅典的公民让我明白十八岁前我的精神世界就是一片废墟。我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南方周末》的忠实粉丝。
至今我都还记得厚厚一叠朱镕基专刊带给我幼小心灵的震撼。好些没买到这期的同学,骑自行车跑方圆几公里,一个报亭一个报亭地问有没有漏网之鱼,还有人仗着同学情谊,嘴上说借去翻翻,最后有借无还。我身边很多哥们儿都深深地爱着《南方周末》。每期报纸一买回来,就会在第一时间一张张散落到不同人的手里,看完一张马上换,谁看的速度慢了谁就会被骂。我们那时候一个月生活费也就四五百块,我一个好哥们儿,拿出其中84块,这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买了一套三卷本的《大学人文读本》,之所以买是因为他看了《南方周末》的推荐。
大学几年,我一直在《南方周末》的滋养下茁壮成长。我记得有次参加演讲比赛,正赶上《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因刊发茅于轼新书的书评被叫停,我义正词严地谈新闻自由,演讲中还引用了新闻骑士翟明磊的一段话,近三年来,我没有利用南方周末四字赚取一分钱私利,也未将周末当做晋职升官的基石。我为新闻而来,为新闻而去。演讲到这一段的时候,我自己的泪水都忍不住向外涌。
那时候我在校报做学生记者,一起做校报的,大多都是打不死的自由主义者,心高气傲,但都把《南方周末》当作精神标杆。我才进校报,一个师兄就跟我说,他刚进来时写了篇自我感觉很好的报道,给老记者看,没得到想要的肯定,却得到一份《南方周末》和一句仔细读读,这才是报道。后来我成了校报的老记者,也开始向新人啧啧地赞叹《两个男孩的神秘死亡》,说那设问那铺陈,还有结尾那句他们没有等到这个春天。同样,校报团委的指导老师也是《南方周末》的铁杆粉丝,他经常对我们写的评论不满,每次都是直接扔一张《南方周末》过来,再念叨上几句看看人家的方舟评论!
 大二下学期,为了向《南方周末》致敬,我们借学校推出学生参议会的新闻由头,做了一期谈校园民主的专题。我们表面上称赞参议会能让学生会之外的学生参与到校园建设中来,实际上抱定为学生立言,悄悄地在文章的各个角落痛斥学生会的黑。当时我们还专门按照《南方周末》的调调,写了一篇评论,说参议会发掘了民间的力量,但如果它的运作做不到公开透明,很可能变成学生会之外的又一个新特权,而这种公开透明绝不能靠几个理事的个人觉悟,要有制度性的约束。很明显,这评论是标准的南周范儿。报纸一校出来,好几个团委老师连夜把编辑部的人叫去办公室,要求撤稿。对权力的粗暴和傲慢,我们当然很愤怒。要知道,当时我们传颂的故事是《南方周末》记者怒而集体辞职。每句话都是受访同学的原话,学生会黑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你不去改进自己反而来压制舆论。我们一边说重新采写时间来不及,一边用团委老师平时教导的《南方周末》来据理力争。到最后闹到了校团委书记那里,以总体不动,换了一张学生向校领导建言的大照片,并对激烈言辞进行委婉修改的方式付印。虽然后来也知道,为了顺利付印,团委老师也在上级那里也帮了很多的忙。但当时我们哪会想到这些,只觉得自己特牛逼,觉得自己跟《南方周末》一样,以大无畏的精神捍卫了我们的新闻理想。现在想想,那时候我们也是热血上脑,不断强化学生会和普通学生之间的善恶分明,可谁又没几个人很地道又混学生会的哥们儿呢。而所谓的评论能想到的答案就是制度,语焉不详的制度,缥缈峰上的制度。说到这里,想到我一个好哥们儿,他也深爱过《南方周末》,读完《关于南方,有多少爱可以重来》说,学生满腔热血,但学校社会不提供甚至阻断出口,久而久之就成了自由复读机和民主情怀党。他说出了我们类似于报国无门一样的困境。这也是为什么汶川地震后,80后积极投身抗震救灾。老一辈会觉得80后奇迹般一夜长大,其实我们自己都知道热血一直都在心底流淌,只是热血需要一个契机。

印象中大概是2004年,网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说《南方周末》不再尖锐。确实,时政新闻是少了些看头,不过我们很快发现藏在文化里的秘密,王申酉昭雪记,余秋雨文革调查,时不时来一两篇类似的,借着文化谈政治,来一次我们兴奋一次。我们这些南周粉中开始流传一种说法,《南方周末》受的压制太厉害,被迫转向文化。是啊,我们由衷地相信转向文化是她的权宜之计,我们也由衷地相信没有熬不过的黑夜,没有等不来的黎明。阳光迟早要打在我们脸上,这只是时间问题。再后来,不光是网上,而且身边开始有人说这份报纸堕落了。每次听到这样的说法,我都会以用报社实习的经历为《南方周末》辩解:你知道真理部管得多死吗?每年要布置多少宣传任务吗?每天要发多少新闻禁令吗?每年要毙掉多少报道吗?显而易见《南方周末》受到了真理部很大的压制!
是啊。很多问题的答案在我眼里都显而易见的。我小心翼翼地呵护《南方周末》,就像小心翼翼地呵护自己的理想。直到这种呵护变成对南周的信仰,直到这种呵护变成对真理部的刻板印象,直到海枯石烂直到地老天荒。好的时候功劳全是《南方周末》的,不好的时候责任全是真理部的。这种想法看似荒诞,但于我又非常合情合理。那两年,南方的事太多,先是《21世纪环球报道》关停,后是喻华峰、程益中入狱,《南方周末》要是再有个三长两短,我们就真的无处安放孤零零的青春了。
2003我开始写blog,一直都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2004年夏天,我在电脑上写了句《南方周末》任长霞报道有些矫情,当天这篇blog没有上网。现在回想起来,当年的blog和今天的微博一样,最大的功能就是毁掉小清新。Blog玩熟了,也摸出了些门道。报纸上看到啥轰动新闻,我总喜欢到记者的blog去瞅一瞅,看看台前幕后,瞧瞧有没有未删节版。我印象很深的是南都记者被砍掉两根手指,看到这我本能反应就是社会良知惨遭迫害,我第一时间就把这个消息贴到了我们一个小圈子的公共博客。之后我几乎每天都去blog上了解受害记者的动态,看到的都是讲他做揭黑报道,讲他的正义和勇敢,向他致敬、呼唤正义、呼吁声援大概过了半个月我才从搜索到的新闻里读到警方的调查结果——前女友买凶砍人。可这则新闻并没有多少人看,也没有多少人转。我急吼吼地把一个假新闻转到了圈子博客,还加了义愤填膺的话,事后我被真相打脸,真心觉得丢人。这种莽莽撞撞迎合新闻理想的丢脸多少让我有了一点对自己的反省。还有就是卢雪松被停课的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时候,很多记者和大佬都支持她,我专门重看《寻找林昭的灵魂》略表一颗支持的心。我第一次看这部纪录片边看边流泪,当看到找家属收子弹费五分钱时,实在忍不住大哭起来。一看完,我就急不可待地把片子推荐给身边的反动派。有可能是被他们夸得太好,好到超出了我自己的判断,那次重温这部片,我有些被煽情煽得反感。当然,那两年闹得最热的还是中青报公开信、冰点被关停,这些大热点中时不时夹杂些某报又遭整肃、谁谁又被毙稿,哪的记者又集体辞职,我基本上都是穿梭在各个记者的blog上密切关注这些事情。可诸多事情下来,我发现他们身上戾气非常的重,天天讲的都是官方和民间的对立,压迫和反抗的悲情,看多了人也会产生疲劳。

或许是不再小清新,我对煽情的东西也越来越反感。有段时间《南方周末》上底层的悲情故事特别多,孩子一样的阿星杀了人,善良的赌徒也杀了人,爱丈夫的姑娘无奈做了发廊女,一个个故事都指向一个逻辑——都是被社会逼的,这社会有病。后来又读到乡村女教师卖身供弟弟读大学的报道,我开始怀疑报道在贫穷和卖身之间的等号划得太快。因为当时大学生助学贷款已经实行了很多年,我身边不少农村同学靠着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四年里没有用过家里一分钱。因为对这种单一逻辑的煽情报道不满,《南方周末》我也看得少了起来。2008年汶川地震后,国家和政府的正面意义开始浮现,越来越多的人批评《南方周末》,南方系也成为众矢之的,那个时候我不看这份报纸已有一段时间。再后来到2010年,《南方周末》围剿某学者,我在豆瓣上看热闹,看到编辑刘小磊和北大哲学系副教授李猛在这个事情上的书信往来,李猛说《南方周末》一边倒有恶意炒作之嫌,而且面对外界质疑,没有反省精神。李猛的话倒是平实之论,可刘小磊的回复却让我惊讶不已。近万字的回复中,他反复重申《南方周末》的正确,唯一的反省就是刊发后发现某篇批判文章确实不严谨。刊发后发现真是一个奇怪的说法。当然更让我惊讶的是他坚持自己正义的理由——他说《南方周末》是在践行观点的公开市场、真理的自我修正这个崇高的理由透露出了《南方周末》所追求的新闻自由是西方早期自由主义的新闻自由。我惊讶于20世纪以来西方自身对这一新闻观的修正与发展,他竟然都可以不闻不顾。我更惊讶于新闻客观性这一天条竟然可以被他轻松抹去。到那时,我才最终确认我对《南方周末》的远离绝不是一场迂回的抵达。

想起大二那年我在一家和《南方周末》颇有渊源的报社实习,刚刚混成熟脸我就和一个记者谈《南方周末》文人论政书生报国,他告诉了我,别听他们鬼吹,那帮人真像自己吹的那么牛逼就不会去整《Mangazine名牌》这种忙着挣钱的东西,他还告诉我网上自报家丑最后愤而出走的,大多都去别的媒体做了首席。是啊。这些年,影帝瞧多了,我也慢慢明白他所说的看一个人不能只看他说些什么而要看他做些什么那些年,《南方周末》用普遍人性告诉我,这世间没有神,只有一个个的人,可又是她又用煽情的笔,再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反)抗政(府)英雄、民主斗士、自由女神。《南方周末》告诉我,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要保护私有产权,她就这样轻松地放过了资本的原罪,却又牢牢的拽着政党的原罪。

可以说,《南方周末》某种程度上是双重标准。但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双重标准,而在于他们对欧美理念的片面信奉这些信念限定了他们看世界的视角,也加重了他们的偏执。这些理念决定了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好事不是新闻,坏事才是新闻,爱国不是新闻,爱国贼才是新闻。我们很难说《南方周末》某一篇报道不是事实,但一篇篇真实的新闻,并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真实中国。就像他们反复讲的民国范儿,学术自主、言论自由是事实,可闻一多死在自由的民国也是事实,一个个名士风度翩翩是事实,可没有派系斗争没有军阀矛盾没有战争就不会有这些自由,这才是最大的事实。他们报道的事实只是他们观念的注脚。这也就造成了在他们的逻辑里,再怎么爱国,彭丹也只是一个卖弄性感的艳星,一谈自由,伊能静就成了知性的民主女神。我想这不仅是《南方周末》的问题,更是新闻界的普遍问题。架着欧美理念的眼镜来报道中国批判中国,最终都会脱离实际,变成文字和观念上的自我满足。正因为脱离了中国自身的历史和经验,《南方周末》对现实才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也无法勾勒出一个不同于西方的美好未来。

不过说到底,我还是很感激那段一根筋的青春。那时候有多美,笑起来像一壶清水。每个人都过得很理想主义,而《南方周末》承载着我们最初的梦想,告诉我们未来的希望。在《南方周末》的滋养下,国恨家仇,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在云端飘,所有的疑惑和不满都有明确的答案。体制是所有问题的根源,宪政是能治百病的药方。现实并不复杂,答案也很简单。可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是梦终是要醒的,更何况这还是一个人造的梦。梦就让它碎吧,关键是在幻梦被惊醒之后,我们还得收拾好破碎的心,一步一步继续前行。向着一个不一样的美好未来。

 来源:观察者网 |责任编辑:高倩
--------------------------------
(部份回應)
也曾徒步专程去买南周,期待一种情感的共鸣。渐渐地看不下去了,后来就是听到关于它的种种传闻,一点点终于看清了它,现在对它厌恶不已。
───────────────────────
看看,南方系们把多少祖国花朵逼成愤青!
────────────────────
南方系是卧底。
─────────────────────
不啃《南方周末》好多年。和作者类似的感觉,只是没有这么深刻的感悟。今日一读,觉得真是这么回事。南方周末和公知已经从民众的精神导师走向了对立面。
─────────────────────
我和作者的经历基本相同,应了那句话,人必先自尊而人尊之,人必先自辱而后人辱之。现在公知因为他们的出色表演而成了过街老鼠,不知道是可悲呢还是其它!
───────────────────
《南方周末》告诉我,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要保护私有产权,她就这样轻松地放过了资本的原罪,却又牢牢的拽着政党的原罪----说到了问题的根本!

閭丘露薇又「出洋相」--四五年前像閭丘這種水平的記者還可以混水摸魚扮公知,今時今日,看清她(及南方系)咀臉的民眾已不少。反映中國真的民智已開。

不应纵容美国放肆编造黑客门
http://opinion.m4.cn/2013-02/1201921.shtml
2013-02-21 13:30

关于中国军方组织黑客大量盗窃美国政府数据和企业秘密的荒谬指责正在发酵。美联社20日的消息称,奥巴马政府正在考虑采取罚款和其他贸易行动进行回应。美国这一次把戏演得很精致,中国人很难理解华盛顿究竟想干什么。
全球互联网的根服务器绝大部分都设在美国,从一定意义上说,互联网处于美国的管理监督中。此外全世界的顶级黑客美国最多,他们中尖子的尖子恰恰云集在五角大楼。美国互联网忽然变得不安全了,而且到了它对来自中国的网络攻击没办法的程度,这是要骗小孩子吗?
互联网上最安全也最能为所欲为的就是美国。美国通过网络损害其他国家利益很多都是公开的,它是规则制定者,对此毫不客气。黑客最早就出现在美国,他们帮了美国政府不少忙,这造成了美国从一开始对黑客态度暧昧,并致使一些黑客潜规则向全球流行。
我们不相信中国军方在网络攻防战上毫无准备,但我们坚定地相信,中国决不会做这个领域的激进角色。说中国军方蔑视网络道德,践踏各种规矩,像孙悟空一样在美国互联网上横冲直撞,这让中国人听上去就像是天方夜谭。
基于这样的基本判断,我们认为美国对中国军方黑客近乎疯狂的指责是其行使网络霸权,肆意规定谁是官民、谁是贼寇的一部分。它要想给中国戴贼寇的帽子,可以找无数中国的茬,没有茬它甚至可以编出几个。
我们还高度怀疑美国炒作中国黑客威胁是为其升级网络战能力制造舆论,我们甚至怀疑美国在为其发动公开或半公开的对外网络攻击储备借口。
当然了,美国通过这些争吵廉价增加一个打压中国的外交工具,简直就是搂草打兔子的事。
中国以往在互联网纠纷上对美国实在太客气,这纵容了华盛顿的嚣张。既然中国的温和换不来美国的投桃报李,中国就应收起低垂的姿态,与美方捅破窗户纸,直至针锋相对。
中国需扎实搜集、细致验证、坦率公布美国方面做互联网侵犯的各种证据,通过多个渠道进行追究,惩罚有证据支持的美国侵害者。迄今为止美国只依据美方证据对中国很多公司和个人都进行了制裁,中国很少这么做,这样的不公平应当结束。
中国还需密切关注美国打造网军的动向,如果美国炒作中国黑客威胁真的包括提升网络作战能力之目的,中国就应快速坚决应对。我们决不可在网军建设方面冒进,为美国构陷我们提供借口。但我们也要防止被美国忽悠了。中国处在互联网能力的下游,我们要对自己的各种被动有清醒估计。
 中国不怕美国舆论的鼓噪,也不怕美国政府对华采取行动。这些年来美国舆论和政府客观上相互配合做的那一套早已经让我们受够了,美国愿意再多一个,我们只能笑对并奉陪。
一个曼迪昂特公司和几个所谓中国黑客攻击受害者的故事就能扰乱中美关系,只能说明两国关系还太不成熟。那就请它再多经历一些风浪的洗礼吧,中国没有义务在美国一些人朝它吐唾沫时,我们全社会都辛勤地为它浇水。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opinion.m4.cn/2013-02/1201921.shtml
---------------------
【批註:早前以諷刺柴靜搏出位的鳳凰台記者閭丘露薇在「黑客事件」上又有出位言說。看過她說法者的表態清一色為「荒謬」──真箇又「出洋相」了。
閭丘:一個擁有「美國心」,不斷標榜自己是香港人(嫁到香港)的劣質中國記者。】
─────────────────────
【註:以下為部份留言:】
2007年闾丘露薇回忆在美国采访,有同行不听美国警察的话踏在警戒线,被美国警察一把扔了出去,闾丘高度赞扬美国警察这就是执勤的专业,并总结道要听从这里主人定下的规矩,不能拍就是不能拍。而今天闾丘却指责中国军方阻挠媒体采访黑客总部,无视不能采访就是不能 自己打脸不要太爽哦
────────────────────────
只能说洋奴脑残!
───────────────────────
我都想不起用什么样的字眼骂她了!
───────────────
美国怀疑,中国就必须配合检查?当年的银河号也是如此。跟超市保安怀疑顾客偷窃,要求顾客脱光检查有什么区别?世界各国的军事设施均是保密的,什么叫了解中国国情的知道,中国的军事基地是严禁拍摄的,那个国家的军事基地可以放任外国记者拍摄的?
───────────────────────
叫这个经常强调自己是香港人,满脑子是美国观点的「中国传媒人」收口吧。 之前骂柴静搏出位,现在撑美国来标奇立异。这种水平的人来当记者,经她报导的新闻还可以信吗?--赠她两个字:无耻!